轮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23755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轮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能够折叠搁脚台的轮椅,特别涉及能够折叠搁脚台以使得不妨碍使用的轮椅。



背景技术:

轮椅设置有在使用者坐在座位上的状态下搁脚的搁脚台(参见日本特开2009-011691号公报)。如图22所示,该轮椅以在座位107的下方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置搁脚台108,以使得坐在座位107上的使用者能够舒适地搁脚。搁脚台108在搁脚臂141的前端以能够在板展开姿势和板收纳姿势之间进行倾斜移动的方式连接搁脚板142。该结构的轮椅在使用者上下座位107时,使搁脚板142为板收纳姿势,在坐在座位107上的状态下,使搁脚板142为板展开姿势而搁置脚。该轮椅能够将脚搁在搁脚板142上而使驱动车轮103旋转地进行移动。如果使用者坐着想要接近例如厨房的洗碗池、洗手盆等,该轮椅的搁脚板142则会撞上洗碗池等而无法接近。因此,需要以不合适的姿势使用洗碗池、洗手盆等。本发明的发明人为了消除该缺点,如图23所示,开发了如下结构的轮椅:使搁脚臂241在竖直面内倾斜移动,从而能够折叠:将搁脚板242连接于搁脚臂241而成的搁脚台208。

参见日本特开2013-03478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图23所示的轮椅的特征在于:能够在垂直方向上折叠搁脚臂241而成为不向前方突出的状态,因此,在使用者坐在座位上的状态下能够接近于洗碗池、洗手盆等而便利地使用。但是,该轮椅存在如下问题:由于搁脚臂241连接于两侧框架201的外侧面,所以左右的搁脚板242与像图22那样的以往的轮椅相比间隔较大。如果左右的搁脚板242间隔较大,则搁脚板242的对置面的间隙扩大,使用者的脚有可能从该间隙滑落。

本发明是以进一步解决该缺点为目的而开发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脚从左右的搁脚板的间隙掉下来的危险性的轮椅。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第一轮椅包括:驱动车轮;一对两侧框架,在所述一对两侧框架的外侧以使驱动车轮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连接有驱动车轮;搁脚臂,所述搁脚臂以能够倾斜移动的方式连接于臂倾动轴,且所述搁脚臂能够在臂伸展位置与臂折叠位置之间进行切换,所述臂倾动轴设置于所述一对两侧框架各自的外侧且是比所述驱动车轮还靠前方的位置;以及搁脚板,所述搁脚板借助板回转轴以能够回转的方式连接于各搁脚臂的前端部,并能够在其上表面搁脚,其中,搁脚臂的处于臂伸展位置的前端部彼此的间隔比处于臂折叠位置的前端部彼此的间隔狭窄。

关于以上的轮椅,在使搁脚臂处于臂伸展位置时,通过使前端部彼此的间隔变窄,能够使处于板展开姿势的搁脚板彼此的间隔变窄,从而轮椅的使用者将脚搁在搁脚板上时,能够降低脚从搁脚板彼此的间隙中掉下来的危险性。另外,在臂折叠位置,使搁脚臂的前端部彼此的间隔扩大,能够收纳搁脚板,以使得不妨碍使用者。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轮椅的搁脚臂设置成:处于臂伸展位置的所述搁脚臂的前端部位于比其后端还靠轮椅的内侧的位置。

关于以上的轮椅,在使搁脚臂处于臂伸展位置时,通过使前端部位于比搁脚臂与两侧框架之间的连接部还靠内侧的位置,能够使处于板展开姿势时搁脚板彼此的间隙变窄,并能够降低使用者的脚从搁脚板的间隙中掉下来的危险性。

此外,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轮椅的所述臂倾动轴倾斜地设置于轮椅的上下方向或者前后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或两个方向。

关于以上的轮椅,在搁脚臂的前端向前方移动的同时,也向内侧方向移动。由此,只要以使搁脚臂向前方倾斜移动的一个动作,就能够使搁脚臂的前端向内侧移动。

再者,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轮椅构成为:在俯视观察时,所述臂倾动轴的两端之中位于轮椅的外侧的一端以处于比位于轮椅的内侧的另一端还低的位置的方式倾斜设置。

关于以上的轮椅,在俯视观察时,倾斜地设置臂倾动轴,由此,在使搁脚臂处于伸展位置时,能够使左右的搁脚臂的前端部的间隔比处于臂折叠位置的前端部的间隔窄,使左右的搁脚板相接近,降低使用者的脚从左右的搁脚板的间隙中掉下来的危险性。

再者,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轮椅的搁脚臂以搁脚臂的前端部位于相比垂直面还靠近内侧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臂倾动轴倾斜地连接于臂倾动轴,其中所述垂直面是:通过了搁脚臂和臂倾动轴彼此交叉而成的交叉部的且与臂倾动轴正交的面。

关于以上的轮椅,在臂折叠位置,搁脚臂位于比通过搁脚臂与臂倾动轴之间的连接部的臂倾动轴的垂直面还靠近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轮椅的横向宽度变窄。此外,在臂伸展位置,搁脚臂的前端部位于比臂倾动轴的垂直面还靠近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与搁脚臂的前端部连接的搁脚板的间隙变得更窄,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使用者的脚从左右的搁脚板的间隙掉下来的危险性。

再者,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的轮椅设置成:在主视观察时,所述搁脚臂在臂折叠位置为直立姿势。

关于以上的轮椅,由于使搁脚臂在臂折叠位置为直立姿势,所以能够防止搁脚臂及与其前端连接的搁脚板压缩落座部空间或者向外侧倾斜而使体积增大的问题。

再者,本发明的第七方案的轮椅构成为:在俯视观察时,臂倾动轴的两端之中位于轮椅的外侧的一端以处于比位于轮椅的内侧的另一端还靠近前方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所述两侧框架倾斜设置。

关于以上的轮椅,在俯视观察时倾斜地设置臂倾动轴,由此,在使搁脚臂处于伸展位置时,能够使左右的搁脚臂的前端部的间隔比处于臂折叠位置的前端部的间隔窄,从而,能够降低使用者的脚从左右的搁脚板的间隙中掉下去的危险性。

再者,本发明的第八方案的轮椅的臂倾动轴相对于水平方向或者轮椅的前后方向的倾斜角设定为1°~30°。

关于以上的轮椅,使臂倾动轴倾斜1°~30°,由此,能够在搁脚臂的臂伸展位置使搁脚板的对置面接近。

再者,本发明的第九方案的轮椅的搁脚臂具备板回转轴,所述板回转轴以搁脚板能够回转的方式将搁脚板连接于搁脚臂,在俯视观察时,板回转轴相对于搁脚臂的延伸方向而言,在轮椅的前后方向倾斜。

关于以上的轮椅,使板回转轴从搁脚臂的延伸方向朝向轮椅的前后方向倾斜,由此,从落座部观察时,能够减小展开姿势的左右的搁脚板的前端侧朝向跟前方向的倾斜。

再者,本发明的第十方案的轮椅的搁脚板被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为矩形,板回转轴设置成:与相对于搁脚臂的延伸方向倾斜的角度为所述板回转轴与轮椅的前后方向平行而得到的角度。

关于以上的轮椅,由于搁脚板的对置面呈平行,所以能够使对置面的间隙变得均匀。另外,能够使得板展开姿势的左右的搁脚板直列,从落座部观察时不向前后方向倾斜,使用者能够稳定地将脚搁在搁脚台上。

再者,本发明的第十一方案的轮椅包括:第一臂部,所述第一臂部的后端连接于两侧框架,在中间部向下方弯曲;第二臂部,所述第二臂部的后端连接于第一臂部的前端,在前端连接所述搁脚板;以及旋转部,所述旋转部将第二臂部以能够以第一臂部为轴进行轴旋转的方式连接于第一臂部。

关于以上的轮椅,在搁脚臂的臂伸展位置,使第二臂部相对于第一臂部进行轴旋转,由此,能够调整搁脚板的角度,以使左右的搁脚板直列排列。另一方面,在搁脚臂的臂折叠位置,使第二臂部朝向与臂伸展位置相反侧进行轴旋转,并使搁脚板与搁脚臂的倾斜移动方向的垂直面大致平行,由此,能够使俯视观察时的搁脚板的横向宽度方向上的占有区域变窄而收纳成紧凑型。

再者,本发明的第十二方案的轮椅的搁脚臂包括:第一臂部,所述第一臂部的后端连接于两侧框架;第二臂部,所述第二臂部的后端连接于第一臂部的前端,在中间部向下方弯曲,在前端部连接搁脚板;以及旋转部,所述旋转部将第二臂部以能够以第一臂部为轴进行轴旋转的方式连接于第一臂部。

关于以上的轮椅,以第二臂部的前端朝向内侧的方式进行轴旋转,由此,在搁脚板的板展开姿势时,左右的搁脚板的前端相接近,有效地降低脚从左右的搁脚板的间隙中掉下来的危险性。此外,在使第二臂部进行轴旋转的状态下向后方倾斜移动,以便搁脚臂整体处于竖直方向,由此,能够收纳搁脚台,以使得搁脚臂及搁脚板的体积不会增大。

再者,本发明的第十三方案的轮椅在搁脚板的板展开姿势时,左右的搁脚板的对置面中的至少一部分相接触。

关于以上的轮椅,由于左右的搁脚板的对置面的一部分相接触,所以能够降低坐在轮椅上的使用者的脚从左右的搁脚板的间隙中掉下去的危险性。

再者,本发明的第十四方案的轮椅在搁脚板的对置面具备能够彼此卡合的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

关于以上的轮椅,将左右的搁脚板卡合,由此,即使向搁脚臂、搁脚板施加横向的力或者使轮椅振动,也能够维持左右的搁脚板连接。从而,能够降低搁脚板之间非本意地出现间隙导致使用者的脚从出现的间隙中掉下来的危险性。

再者,本发明的第十五方案的轮椅包括:驱动车轮;一对两侧框架,在外侧以使驱动车轮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连接有驱动车轮;搁脚臂,所述搁脚臂以能够倾斜移动的方式连接于臂倾动轴,且能够在臂伸展位置与臂折叠位置之间进行切换,所述臂倾动轴设置于一对两侧框架各自的外侧且是比驱动车轮还靠前方的位置;以及搁脚板,所述搁脚板借助板回转轴以能够回转的方式连接于各搁脚臂的前端部,并能够在其上表面搁脚,其中,具备中间板,所述中间板的两端与左右的搁脚板的前端连接,并能够在所述中间板的主面上搁脚。

关于以上的轮椅,通过中间板连接左右的搁脚板,由此,能够将左右的搁脚板用作一体的搁脚板。另外,由于左右的搁脚板之间的间隙被中间板封堵,所以降低脚从左右的搁脚板的间隙中掉下来的危险性。

再者,本发明的第十六方案的轮椅的中间板的两端之中的一端以能够回转的方式连接于左右的搁脚板中的任意一个的前端,在两端之中的另一端设置有能够与所连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搁脚板的前端卡合的卡合部。

关于以上的轮椅,通过使与搁脚板连接的中间板回转,能够连接左右的搁脚板。此外,与所连接的一侧相反侧的一端能够与设置于搁脚板的前端的卡合部连接。

再者,本发明的第十七方案的轮椅构成为:在与中间板连接的搁脚板的上表面具备槽部,所述槽部能够嵌合中间板而将中间板收纳在搁脚板内。

关于以上的轮椅,在不使用中间板时或使搁脚臂向后方倾斜移动时,将中间板收纳在搁脚板内,由此,能够使得中间板不造成妨碍。

再者,本发明的第十八方案的轮椅构成为:在搁脚板的槽部内具备凸部,在中间板的主面具备与凸部嵌合的凹部。

关于以上的轮椅,通过设置于搁脚板的凸部,能够防止脚掉进槽部内。此外,由于在中间板上设置有与凸部嵌合的凹部,所以在将中间板收纳于搁脚板时,凸部不会妨碍收纳,能够收纳中间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椅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轮椅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使图2的搁脚臂向臂折叠位置倾斜移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椅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使图4的搁脚臂倾斜移动到臂伸展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轮椅的俯视图。

图7是图1所示的轮椅的主要部分放大主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椅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使图8的搁脚臂倾斜移动到臂折叠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椅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轮椅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搁脚臂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椅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轮椅的主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椅的俯视图。

图19是图18所示的轮椅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20是表示收纳图19所示的中间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以往的轮椅的立体图。

图23是本发明的发明人之前开发的轮椅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两侧框架、2…折叠连杆、3…驱动车轮、4…万向脚轮、5…落座部、6…落座部框架、7…落座部位、8…搁脚台、8a…搁脚台、8b…搁脚台、8c…搁脚台、8d…搁脚台、8e…搁脚台、8f…搁脚台、10…靠背部位、11…下框架、12…扶手框架、13…前框架、14…上下框架、15…中间框架、16…搁脚台连接框架、16e…搁脚台连接框架、17…车闸框架、18…收纳空间、20…扶手、35…手轮圈、37…车闸、37a…操纵杆部、37b…按压部、41…搁脚臂、41f…搁脚臂、42…搁脚板、42a…板轴承部、42b…止动槽、42c…狭缝部、42cb…狭缝部、42a…搁脚板、42b…搁脚板、42c…搁脚板、43…臂倾动轴、43e…臂倾动轴、43f…臂倾动轴、44…定位挡块、44a…第一止动部、44b…第二止动部、44c…臂轴承部、45…保持槽、45a…第一保持槽、45b…第二保持槽、46…板回转轴、46a…板回转轴、46e…板回转轴、46f…板回转轴、47…支撑带、49…交叉部、51…第一卡合部、52…第二卡合部、61…搁脚臂、62…第一臂部、63…第二臂部、64…旋转部、65…按钮、66…停止孔、66a…第一停止孔、66b…第二停止孔、66c…第一停止孔、66d…第二停止孔、67…轴部、68…钩部、69…槽部、70…搁脚板、70x…搁脚板、71…第一搁脚板、72…第二搁脚板、73…中间板回转轴、74…卡合部、74a…爪部、74b…承接部、76…槽部、78…凸部、79…凹部、80…中间板、80x…中间板、91…搁脚臂、92…第一臂部、93…第二臂部、94…旋转部、103…驱动车轮、107…落座部位、108…搁脚台、141…搁脚臂、142…搁脚板、201…两侧框架、208…搁脚台、241…搁脚臂、242…搁脚板、vp…垂直面、hl…水平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是,以下所示的实施例所例示的是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轮椅,本发明没有将轮椅特别指定为以下的实施例。另外,本说明书并没有将权利要求所示的部件特别指定为实施方式的部件。特别是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构成零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其相对配置等只要没有特别指定的记载,就只不过是单纯的说明例,而不是将本发明的范围仅限定于实施例的意思。另外,各附图示出的部件的大小、位置关系等是为了使说明变得更加明确有时比较夸张。此外,以下的说明中,相同的名称、符号表示相同或者同一性质的零件,并适当省略详细说明。此外,构成本发明的各要素可以为将多个要素用相同的部件构成而又用一个部件兼用作多个要素的形态,反之,还可以用多个部件分担实现一个部件的功能。

另外,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中,使用水平、竖直、垂直、平行这样的词语,但是这些词语并不一定是特定为严格意义上的水平、竖直、垂直或者平行。以上的词语以还包含自这些状态稍微倾斜而成的状态的意思。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轮椅的立体图。图1所示的轮椅包括:在外侧连接有驱动车轮3的一对两侧框架1、连接一对两侧框架1并且在上端连接有落座部框架6的折叠连杆2、连接于该折叠连杆2的落座部框架6的柔性的落座部位7、连接于两侧框架1的前部而能够在水平面内改变方向的万向脚轮4、以及连接于两侧框架1的搁脚台8。该搁脚台8包括:以板展开姿势在上表面搁脚的搁脚板42、和将该搁脚板42连接于两侧框架1的搁脚臂41。该轮椅构成为:以利用折叠连杆2能够折叠的方式连接一对两侧框架1。该轮椅能够以使两侧的两侧框架1彼此接近的方式折叠折叠连杆2而使横向宽度变窄。

(两侧框架1)

图2是图1的轮椅的侧视图。图2所示的轮椅的两侧框架1包括:在上表面具有扶手20的水平姿势的扶手框架12、连接于该扶手框架12后端部的上下框架14、以及连接于该上下框架14下端部的水平姿势的下框架11。此外,两侧框架1在扶手框架12的下方设置有能够收纳板收纳姿势的搁脚板42的收纳空间18。

另外,图2的轮椅的两侧框架1在扶手框架12与下框架11的中间设置水平姿势的中间框架15。中间框架15的后端连接于上下框架14的中间,并且,中间框架15的前端通过向下方配设的前框架13而连接于下框架11。图中的中间框架15的前端部向下方弯曲而成为前框架13。

(搁脚台连接框架16)

图1的轮椅的两侧框架1具备:配设于在中间框架15的前部和前框架13形成的角部的搁脚台连接框架16。图中的搁脚台连接框架16是在中间部弯曲的l字形的部件。图中的搁脚台连接框架的一端连接于中间框架15的前部,另一端连接于前框架13的中间部。在该搁脚台连接框架16的外侧面连接有搁脚臂41。如图4所示的主视图,图中的搁脚台连接框架16设置成:比中间框架15、前框架13朝向外侧突出。此外,从该搁脚台连接框架16的弯曲部朝向后方连接有:安装了用于停止驱动车轮3的车闸37的车闸框架17。

(搁脚台8)

图1的轮椅在落座部5的前方具备一对搁脚台8。搁脚台8是使用者坐在落座部5上时搁脚的台。该搁脚台8包括连接于两侧框架1的外侧面的搁脚臂41、和设置于该搁脚臂41的前端部的搁脚板42。图中的搁脚台8借助臂倾动轴43将搁脚臂41的后端连接于搁脚台连接框架16,以使搁脚臂41的前端能够在竖直面内向前后方向倾斜移动,并且,使其垂直竖立地进行折叠。图2是表示使搁脚台8位于前方的状态的侧视图。该搁脚台8在使用时,如图2所示,使搁脚臂41向前方倾斜移动,由此,能够使搁脚臂41的前端侧朝向位于两侧框架1前方的臂伸展位置倾斜移动。另外,图3是表示折叠搁脚台8的状态的侧视图。当轮椅在左右方向上折叠时或想要使搁脚台8退避时,如图3所示,能够将搁脚臂41收纳到比前框架13还靠后方的臂折叠位置。通过使搁脚臂41处于臂折叠位置,搁脚板42收纳于收纳空间18。由此,根据能够折叠搁脚台8的结构,在将轮椅沿着一对两侧框架1相接近的方向折叠而收纳时,能够更紧凑地折叠。

图4及图5是图1所示的轮椅的主视图。图6是图1所示的轮椅的俯视图。图7是图1所示的轮椅的主要部分放大主视图。如图4所示,该轮椅是将搁脚臂41以搁脚臂41能够前后倾斜移动的方式连接于搁脚台连接框架16的外侧面。此外,在该搁脚臂41的前端部连接有能够以板展开姿势在上表面搁脚的搁脚板42。图5的轮椅是使搁脚臂41处于臂伸展位置,并使搁脚板42成为其上表面为水平姿势的板展开姿势,以使得在搁脚板42上搁脚。在使搁脚臂41向臂折叠位置倾斜移动时,如图4所示,通过使搁脚板42以板回转轴46为轴回转,能够使搁脚板42为:呈竖直姿势的板收纳姿势,以使得不会妨碍折叠。此外,图中的搁脚台8还以横跨搁脚臂41的前端部和搁脚板42的前端的方式配设有支撑带47,该支撑带47用于保持:搁在搁脚板42上的脚不会滑落。

(臂倾动轴43)

臂倾动轴43是将搁脚臂41以能够在前后方向倾斜移动的方式连接于搁脚台连接框架16的轴部。图7是表示该臂倾动轴43的周边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在主视观察时,臂倾动轴43设置成自水平线hl倾斜。图中的臂倾动轴43以位于轮椅的外侧的一端处于比位于轮椅的内侧的另一端还低的位置的方式在上下方向倾斜。将使该臂倾动轴43自两侧框架1的水平线hl倾斜的角度设为倾斜角α。该倾斜角α可以为1~30°。可以优选为3~20°。可以进一步优选为5~15°。像这样使臂倾动轴43倾斜,由此,如图7的虚线部分所示,在使搁脚臂41处于臂伸展位置时,搁脚臂41的前端部朝向轮椅的内侧。通过搁脚臂41的前端部朝向内侧,能够使分别连接于左右的搁脚臂41前端部的搁脚板42彼此间的间隙变窄。特别是通过使倾斜角α为5~15°,能够使左右的搁脚板42彼此充分接近,并且,使得左右的搁脚臂41前端部的间隔不会过于狭窄,能够充分地确保配置搁脚板42的空间。

(搁脚臂41)

图1所示的轮椅的搁脚臂41是棒状的部件。如图2所示,在使搁脚臂41向臂伸展位置倾斜移动时,以前端部朝向下方的方式在中间部弯曲。但是,不是必须使搁脚臂41弯曲的,也可以使其为直线状,或者也可以弯曲。搁脚臂41的后端部借助臂倾动轴43而连接于搁脚台连接框架16的外侧面,以使得能够在包含前后方向的竖直面内折叠。另外,在搁脚臂41的前端部以能够回转的方式连接有使用者搁脚的搁脚板42。搁脚臂41在图5所示的臂伸展位置,与图4所示的臂折叠位置相比,前端部彼此接近。

如图7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所示,搁脚臂41的后端部以与之交叉的方式连接于臂倾动轴43。搁脚臂41以相对于臂倾动轴43倾斜的方式进行连接。图中的轮椅构成:搁脚臂41以搁脚臂41的前端部位于相比垂直面vp还靠轮椅的内侧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臂倾动轴43倾斜设置,其中该垂直面vp是通过搁脚臂41与臂倾动轴43之间的交叉部49的且与臂倾动轴43正交的面。将搁脚臂41相对于该臂倾动轴43的角度设为倾斜角θ。该倾斜角θ是即使搁脚臂41前后倾斜移动也始终恒定的角度。该倾斜角θ可以为30°以下。优选设置成倾斜角θ与倾斜角α相等。后面会进行说明,这是因为在臂折叠位置,能够使搁脚臂为直立姿势。

此处,如上所述,臂倾动轴43设置成:以在俯视观察时两端之中的轮椅内侧的一端处于比外侧的另一端还高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水平线hl而以倾斜角α在上下方向倾斜。由此,与臂倾动轴43正交的垂直面vp则是自竖直方向以倾斜角α倾斜,以使得上侧朝向轮椅的外侧,下侧朝向轮椅的内侧。如果像以往的轮椅那样与臂倾动轴43垂直地连接搁脚臂的话,搁脚臂在该垂直面vp上倾斜移动,因此,随着搁脚臂向前方倾斜移动,搁脚臂的前端部就会朝向轮椅的内侧。但是,如果向上侧倾斜移动,搁脚臂的前端部就会朝向轮椅的外侧。即,在臂折叠位置,前端部朝向外侧,轮椅的横向宽度扩大,这就有可能妨碍通过狭窄的地方或者在收纳时体积增大。

另一方面,如图7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所示,实施方式1的轮椅的搁脚臂41以搁脚臂41自垂直面vp以倾斜角θ进行倾斜的方式相对于臂倾动轴43倾斜而交叉。由此,与将搁脚臂垂直地连接于臂倾动轴的情形相比,在臂折叠位置,搁脚臂41位于轮椅的更内侧。由此,轮椅的横向宽度不会扩大。此外,实施方式1的轮椅即使在臂伸展位置,相对于通过搁脚臂41与臂倾动轴43之间的连接部的臂倾动轴43的垂直面vp而以倾斜角θ进行倾斜,搁脚臂41的前端部位于比臂倾动轴43的垂直面vp还靠内侧的位置。因此,与将搁脚臂垂直地连接于臂倾动轴的情形相比,能够使搁脚臂41的前端部进一步位于轮椅的内侧。由此,能够使设置于左右的搁脚臂41的前端部的各搁脚板42进一步彼此接近,使搁脚板42彼此的间隙变窄,从而能够降低轮椅的使用者的脚从搁脚板42的间隙中掉下去的危险性。

像以上那样使臂倾动轴43自水平线hl在上下方向倾斜,此外,根据使搁脚臂41自臂倾动轴43的垂直面vp向轮椅的内侧方向倾斜的结构,在如图4所示的搁脚臂41的折叠位置,能够防止搁脚臂41朝外突出而使得轮椅的横向宽度扩大,并且,在如图5所示的搁脚臂41的臂伸展位置,能够兼顾地使搁脚臂41的前端部进一步位于内侧。

另外,如图7所示,轮椅在搁脚臂41的臂折叠位置,与臂伸展位置相比,左右的搁脚臂41的前端部的间隔扩大。由此,能够使得在使搁脚板42为收纳姿势且使搁脚臂41向臂折叠位置倾斜移动时,搁脚板42、搁脚臂41不会妨碍坐在落座部上的使用者。另外,图中的轮椅设置成:在主视观察时,处于在臂折叠位置且两端部位于相同竖直线上的直立姿势。图中的轮椅,使搁脚臂41的倾斜角θ与倾斜角α相等,由此,使搁脚臂41为直立姿势。通过像这样使搁脚臂41为直立姿势,在使搁脚臂41向臂折叠位置倾斜移动时,能够防止:搁脚臂41、搁脚板42向轮椅的内侧倾斜而压缩落座部空间、或者向轮椅的外侧倾斜导致在轮椅的收纳时体积增大。优选为,向臂折叠位置倾斜移动的搁脚臂41位于比设置于驱动车轮3的外侧面的手轮圈35还靠内侧的位置。这是因为能够使轮椅的横向宽度变窄,使其易于通过狭窄的地方或者在折叠时变得紧凑。另外,通过使处于臂折叠位置的搁脚臂41为直立姿势,在利用折叠连杆2将轮椅向两侧框架1彼此接近的方向折叠时,左右的搁脚臂41及搁脚板不会发生相互干渉,能够更紧凑地折叠轮椅。但是,并不一定需要使倾斜角θ和倾斜角α相等。如果使搁脚臂41以其前端部位于比垂直面vp还靠内侧的位置的方式进行倾斜,则在向臂伸展姿势倾斜移动时,能够使得左右的搁脚臂41的前端部彼此接近。

图5示出使图4所示的搁脚臂41向臂伸展位置倾斜移动的主视图。根据像以上那样使臂倾动轴43相对于两侧框架1倾斜、此外使搁脚臂41相对于臂倾动轴43倾斜的结构,搁脚臂41在臂伸展位置,如图5所示,以前端部朝向轮椅的内侧的方式进行倾斜移动。图中所示的搁脚臂41的前端侧位于比连接于搁脚台连接框架16的后端侧还靠内侧的位置。由此,使分别连接于左右的搁脚臂41的前端部的搁脚板42彼此的间隔变窄,能够有效地降低利用轮椅的使用者的脚从该搁脚板42的间隙中掉下来的危险性。

另外,通过使其为像以上那样的结构,轮椅在从图4所示的臂折叠位置切换为图5所示的臂伸展位置时,只要使搁脚臂41向前方倾斜移动,就能够对应于该倾斜移动地使搁脚臂41从直立姿势成为前端部朝向轮椅的内侧的姿势。另外,即使在从臂伸展位置向臂折叠位置切换时,只要使搁脚臂41向后方倾斜移动,也能够从搁脚臂41的前端部朝向内侧的状态成为直立姿势。由此,轮椅的使用者只要以单一且简单的动作就能够利用或收纳搁脚台8。

(搁脚板42)

如图4及图5所示,搁脚板42借助板回转轴46而连接于搁脚臂41的前端,以便能够在板收纳姿势和板展开姿势之间切换。如图5所示,该搁脚板42在搁脚臂41的臂伸展位置使搁脚板42为板展开姿势,由此,能够在上表面搁脚。另外,如图4所示,搁脚板42在处于搁脚臂41的臂折叠位置时,能够将搁脚板42折叠为竖直姿势的板收纳姿势,以使得不妨碍收纳。图1所示的搁脚板42的整体形状为板状,并且,在其后端部设置有对连接于搁脚臂41的板回转轴46进行保持的板轴承部42a。另外,切割图1所示的搁脚板42后端部之后而设置出:引导搁脚臂41的前端部而使其以规定的角度停止的止动槽42b,以便保持在板展开姿势。该搁脚板42在以板回转轴46为中心进行回转而展开的状态下,搁脚臂41的前端与止动槽42b的内表面抵接,从而,以板展开姿势停止。此外,搁脚板42在折叠为板收纳姿势的状态下,如图4所示,以使搁脚板42的上表面面向搁脚臂41的方式,以规定的板收纳姿势停止。由于搁脚臂41的前端部朝向内侧倾斜设置,因此,该搁脚板42在板展开姿势,与图23所示的以往的轮椅相比,左右的搁脚板42彼此接近。即,左右的搁脚板42彼此的间隙变窄,从而消除了使用者的脚从该间隙中掉下去的危险性。另外,在该搁脚板42的前端部设置有用于将支撑带47缠绕在前端的狭缝部42c。

如图5所示,关于搁脚板42,倾斜地设置将搁脚臂41连接于轮椅的两侧框架1的板回转轴43,由此,使左右的搁脚板42之间的间隙变窄。例如该搁脚板42的间隙可以在5cm以内。优选在3cm以内。进一步优选在1cm以内。通过使左右的搁脚板42的间隙变窄,能够有效地降低坐在轮椅的落座部上的使用者的脚从该间隙中掉下去的危险性。

(板回转轴46)

板回转轴46是将搁脚板42以能够回转的方式连接于搁脚臂41前端部的轴部。图6中示出图1的轮椅的俯视图。如图6所示,板回转轴46设置成:相对于搁脚臂41的延伸方向倾斜。图中的板回转轴46的轴向为轮椅的前后方向。将该板回转轴46相对于搁脚臂41的延伸方向的角度设为倾斜角β。通过使板回转轴46倾斜,即使图中的轮椅的搁脚板42的平面形状为矩形,也能够使左右的搁脚板42的间隙在整个对置面上而使间隔接近均匀,降低使用者的脚掉下来的忧虑。另外,通过使板回转轴46倾斜,从落座部方向观察,能够减小搁脚板42的前端侧朝向跟前侧的倾斜。该倾斜角β可以为例如30°以下。该倾斜角β优选以板回转轴46与轮椅的前后方向平行的方式来确定角度。另外,进一步优选为,左右的板回转轴46设定成与轮椅的前后方向平行。这是因为:如图6所示的俯视图,使搁脚板的平面形状为矩形,并且,使左右的搁脚板42的对置面平行,能够使搁脚板42的间隙为恒定的间隔。另外,左右的搁脚板42直列,从落座部观察,能够使其不向跟前或里侧倾斜,使用者能够稳定地将脚搁在搁脚台上。左右的板回转轴46彼此平行的具体的倾斜角β可以考虑臂倾动轴46的倾斜角α、搁脚臂41的长度、形状等再进行确定。但是,板回转轴46并不一定设置成相对于搁脚臂41的延伸方向倾斜。后面会进行说明,可以利用搁脚板的形状使左右的搁脚板彼此之间的间隔在整个对置面上恒定。

(支撑带47)

图1所示的搁脚台8具备保持搁在搁脚板42上的脚的支撑带47。图中所示的支撑带47为具有柔性的带状的皮带,将一端连接于搁脚臂41的前端部。另外,将另一端通过狭缝部42c缠绕连接于搁脚板42的前端。该支撑带47配设成横跨搁脚臂41的前端部和搁脚板42的前端之间,用于保持搁在搁脚板42上的脚不会从搁脚板42上掉下来。使用者在将脚搁在搁脚板42上的状态下将脚后跟抵接于支撑带47,由此,能够使得脚不会从搁脚板42朝向后方滑落。该支撑带47可以为能够通过尼龙搭扣等进行拆装的形态。另外,可以将支撑带47横跨配设于左右的搁脚臂41之间,利用一个支撑带47保持两脚的形态。但是,该支撑带47不是必须的,也可以省略。

如图6所示,以上的搁脚台8在将搁脚板42从板展开姿势折叠为板收纳姿势的状态下,使搁脚臂41朝向后方倾斜移动,由此,搁脚板42收纳于收纳空间18。这样,搁脚臂41及搁脚板42收纳于收纳空间18,从而被收纳成不会从前框架13向前方突出出去。

另外,以上的搁脚台8构成为:在俯视观察时处于臂伸展位置的搁脚臂41的前端部位于比与两侧框架1的连接部还靠内侧的位置,使左右的搁脚板42的间隙比图23所示的以往的轮椅窄。由此,能够降低脚从该搁脚板42的间隙中掉下来的危险性。另外,将连接该搁脚臂41的板回转轴43设置成自两侧框架1的垂直方向倾斜,由此,能够在臂折叠位置,使搁脚臂41位于比两侧框架1还靠外侧的位置,且为直立姿势,从而能够使其不妨碍轮椅的折叠。此外,在向臂伸展位置移动时,使搁脚臂41向前方倾斜移动,同时,搁脚臂41的前端部朝向内侧,因此,能够以一个动作使搁脚臂41向臂伸展位置倾斜移动,并且,使左右的搁脚板42的间隙接近。再者,在使搁脚板42的长度与以往相同的状态下使前端接近,由此,在使搁脚臂向后方倾斜移动时,也无须担心搁脚板42体积增大或者与其它部件发生干涉而妨碍倾斜移动。

(定位挡块44)

另外,图1所示的轮椅具备:确定搁脚臂41的倾斜移动范围的定位挡块44。图中的搁脚臂41借助定位挡块44连接于搁脚台连接框架16。该定位挡块44使在前后方向倾斜移动的搁脚臂41在臂伸展位置和臂折叠位置两者间的规定位置停止。在图中所示的定位挡块44的中间部设置有:设有臂倾动轴43的臂轴承部44c。另外,在图中的臂轴承部44c的前方侧具备:使搁脚臂41停止在臂伸展位置的第一止动部44a。此外,图中的定位挡块44具备:使搁脚臂停止在臂折叠位置的第二止动部44b。图中所示的定位挡块44在第一止动部44a和第二止动部44b上分别具备:保持搁脚臂41的保持槽45。图中的定位挡块44包括:使搁脚臂41停止在臂伸展位置的第一保持槽45a和使搁脚臂41停止在臂折叠位置的第二保持槽45b。通过调整第一保持槽45a和第二保持槽45b的倾斜角,定位挡块44能够使搁脚臂41在规定的位置停止。

如图2所示,第一保持槽45a以在侧视观察时前端侧朝向下方的方式进行倾斜。此外,如图4所示,以在主视观察时前端侧朝向内侧的方式进行倾斜。由此,如图5所示,在使搁脚臂41向前方倾斜移动时,能够以搁脚臂41的前端侧朝向轮椅的内侧的姿势使搁脚臂41停止。

另外,如图2所示,第二保持槽45b以在侧视观察时上端侧朝向后方的方式进行倾斜。此外,如图5所示,在主视观察时,设置于竖直方向。由此,如图4所示,在使搁脚臂41向后方倾斜移动时,能够以与前框架平行的直立姿势使搁脚臂41停止。

以上的保持槽45在使搁脚臂41分别在臂伸展位置和臂折叠位置停止时,形成保持槽45的内壁面与搁脚臂41抵接,从而稳定地保持,以使得搁脚臂41不会向图4及图5中的左右方向移动。

以上的定位挡块44固定于两侧框架1的外侧。图1所示的定位挡块44的中间部通过臂倾动轴43而连接于搁脚台连接框架16。臂倾动轴43将定位挡块44固定于搁脚台连接框架16,同时,臂倾动轴43以配置于定位挡块44的搁脚臂41能够自由倾斜移动的方式连接搁脚臂41。另外,图中的定位挡块44的前方部连接于前框架13,以规定的角度稳定地固定。图中的定位挡块44设置成:连接有中间部的搁脚台连接框架16比前框架13向外侧突出,由此在俯视观察时前方部朝向内侧。

但是,定位挡块44的形状不限定于上述形态。例如在将搁脚臂41向臂伸展位置和臂折叠位置切换时,使得搁脚臂41的一部分和定位挡块44的一部分不会发生干涉地,也可以切去定位挡块44的一部分,。

(靠背部位10)

另外,图1所示的轮椅以位于落座部5背面的方式配设有靠背部位10。该靠背部位10的两侧连接于左右的上下框架14。该靠背部位10在一对两侧框架1左右打开的状态下扩展为平面状而成为坐在落座部5上的使用者的靠背。此外,靠背部位10在使一对两侧框架1彼此接近的状态下能够折叠。

(车闸框架17)

图1所示的车闸框架17是l字形的平板部件,一端连接于搁脚台连接框架16的中间部,另一端连接于中间框架的中间部。图1所示的车闸框架17从上端至中间部配置在与中间框架15相同的面内,以前端部向外侧弯曲的方式连接于搁脚台连接框架16的中间部。在该车闸框架17的外侧面连接有用于使驱动车轮3停止的车闸37。

(车闸37)

图1所示的轮椅具备用于使驱动车轮3的旋转停止的车闸37。车闸37设置于连接于搁脚台连接框架16的后部的车闸框架17的外侧且驱动车轮3的前方。图中所示的车闸37包括:以能够前后倾斜移动的方式设置的操纵杆部37a、和操纵该操纵杆部37a而被按压于驱动车轮3的表面的制动用的按压部37b。通过使该车闸37的操纵杆部37a向前方或后方倾斜移动,按压部37b按压驱动车轮3的表面,从而能够将驱动车轮3保持在停止的状态。

(手轮圈35)

此外,图1所示的轮椅在驱动车轮3的外侧面具备手轮圈35。手轮圈35是在坐在落座部5上的状态下用于使驱动车轮3旋转的手动圈,固定于轮椅整体的左右方向。

以上,对实施方式1进行了说明。但是,实施方式1的搁脚臂41在主视观察时,使臂倾动轴43相对于两侧框架1的垂直方向倾斜,由此,在臂伸展位置,使左右的搁脚臂41的前端部比臂折叠位置的时候接近,但是,使搁脚臂的前端部彼此接近的方法并不特别指定为以上方法。以下,对使臂倾动轴向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方向倾斜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2)

图8中示出实施方式2的轮椅的俯视图。图中所示的轮椅在两侧框架1的外侧面借助臂倾动轴43而连接有搁脚臂41。搁脚臂41能够倾斜移动而切换至臂折叠位置和臂伸展位置。

(臂倾动轴43)

如图8的俯视图所示,臂倾动轴43设置成:在轮椅的前后方向倾斜。图中的臂倾动轴43以两端之中的轮椅外侧的一端位于比内侧的另一端还靠前方的位置的方式进行倾斜。将该臂倾动轴43相对于两侧框架1的垂直方向的角度设为倾斜角γ。该倾斜角γ可以为1~30°。可以优选为5~20°。可以进一步优选为10~15°。通过使倾斜角γ为10~15°,在使搁脚臂41向臂伸展位置倾斜移动时,虽然使连接于左右的搁脚臂41的前端部的搁脚板42充分接近,但是,不会使左右的搁脚臂41的间隔变得过窄,充分确保配置搁脚板42的空间。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是,臂倾动轴43设置于水平方向。

(板回转轴46)

板回转轴46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以轴向从搁脚臂41的延伸方向朝向轮椅的前后方向的方式进行倾斜。将该板回转轴相对于搁脚臂41的延伸方向的角度设为倾斜角δ。该倾斜角δ可以为例如30°以下。优选为,该倾斜角δ与倾斜角γ相等。这是因为:通过使倾斜角γ和倾斜角δ相等,能够使左右的搁脚板42的对置面平行,使搁脚板42的间隙为恒定的间隔。另外,左右的搁脚板直列,能够使得从落座部观察时不会向跟前或里侧倾斜,使用者能够稳定地将脚搁在搁脚台上。

如图所示,以上的轮椅设置成:通过使臂倾动轴43倾斜,在搁脚臂41的臂伸展位置,搁脚臂41的前端部朝向轮椅的内侧。由此,能够使分别连接于左右的搁脚臂41前端部的搁脚板42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接近。由此,根据实施方式2的轮椅,能够使左右的搁脚板42彼此之间的间隙变窄,能够有效地降低坐在轮椅的落座部空间的使用者的脚从该间隙中掉下来的危险性。

另外,图9是表示将图8所示的搁脚臂41向臂折叠位置折叠的状态的俯视图。图中的搁脚臂41通过将臂倾动轴43设置成在轮椅的前后方向倾斜,在向臂折叠位置折叠时,搁脚臂41位于比两侧框架1的竖直面内还靠外侧的位置。由此,能够阻止:在使搁脚臂41向臂折叠位置倾斜移动时,因搁脚臂41、搁脚板42而压缩落座部空间的问题,或者能够阻止:在折叠轮椅使得一对两侧框架1接近时,左右的搁脚臂41、搁脚板42彼此发生相互干涉的问题。

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是,实施方式2的轮椅在主视观察时,臂倾动轴可以以位于轮椅外侧的一端处于比位于轮椅的内侧的另一端还高的位置的方式进行倾斜。即使臂倾动轴像这样倾斜,通过调整搁脚臂与臂倾动轴的角度,也能够在臂伸展位置使得搁脚臂的前端部位于比两侧框架还靠内侧的位置。另外,实施方式2的轮椅将搁脚臂41垂直连接于臂倾动轴43,由此,能够使由搁脚臂41施加于臂倾动轴43的负载在搁脚臂41与臂倾动轴43的交叉部均等,从而能够确保臂倾动轴43的强度。

以上的实施方式1及2采用了各臂倾动轴在俯视观察或者主视观察时的任意一个视角自两侧框架的垂直方向倾斜的方案。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是,还可以为将臂倾动轴设置成在俯视观察及主视观察中的任意一种观察时均相对于两侧框架倾斜。通过将臂倾动轴设置成使其在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的两个方向倾斜,能够减小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各自的倾斜角,并且,能够在臂伸展位置使搁脚臂的前端部位于更内侧。

(变形例1)

以上,对实施方式1及2的轮椅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搁脚板的板展开姿势,使左右的搁脚板之间的间隙变窄的方案并不特定为以上的方案。

以上的方案将搁脚板42形成为矩形,并且,通过使左右的板回转轴46相对于搁脚臂41的延伸方向倾斜,使左右的搁脚板42的对置面彼此平行,使间隙为恒定的间隔。本变形例的轮椅将板回转轴46a设置成与搁脚臂41的延伸方向平行,并且,使搁脚板42的对置面彼此平行,使间隙为恒定的间隔。

图10中示出本变形例的轮椅的俯视图。图10所示的轮椅的搁脚台8a设置成板回转轴46a与搁脚臂41的延伸方向平行。搁脚板42a的后端连接于该搁脚臂41的前端。图中所示的搁脚板42a被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为梯形。图中的搁脚板42a设置成后端与板回转轴46平行。另外,图中所示的搁脚板42a的前端设置成左右的搁脚板42a的对置面彼此平行。连结该前端和后端的两边彼此平行,且设置成与搁脚板42a的前端垂直。通过将搁脚板42a形成为像以上那样的梯形,使板回转轴46a与搁脚臂的延伸方向平行,并且,能够使搁脚板42a彼此的对置面平行而使得左右之间的间隙不会扩大。

以上,对变形例1的轮椅进行了说明。但是,搁脚板的形状不限定于矩形、梯形。例如可以为:对置面的中央部等弯曲为凸状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在左右的搁脚板的中央部最接近的状态下,虽然两侧的间隙扩大,但是,通过中央部等局部接近,能够阻止脚落下。另外,通过使对置面弯曲,还能够防止设置于前端的支撑带彼此发生干涉。

(变形例2)

另外,如图5的主视图所示,实施方式1或2的轮椅虽然采用了:使左右的搁脚板42的间隙接近并具有间隔的方案,但是,通过使左右的搁脚板的对置面没有间隔地接触,还能够制成完全封堵了间隙的变形例2的轮椅。以下,对变形例2进行说明。

(搁脚板42b)

如图11的俯视图所示,变形例2的轮椅的搁脚台8b在使搁脚臂41处于臂伸展位置时,左右的搁脚板42b的间隙完全被封堵。通过像这样封堵搁脚板42b的间隙,能够消除使用者的脚从搁脚板42b的间隙中掉下来的忧虑。此外,通过在分别配设于该左右的搁脚板42b的左右的支撑带的对置位置来设置尼龙搭扣(未图示),能够利用尼龙搭扣将左右的搁脚板42b连接起来。

另外,图11所示的搁脚板42b设置成:供支撑带47通过的狭缝部42cb并列在自前端退后的位置。由此,支撑带47不会从搁脚板42cb的前端突出,支撑带47彼此不会在搁脚板42b的前端发生干涉而妨碍姿势变更。

如图11所示,为了封堵搁脚板42b的间隙,可以通过调整从搁脚板42b的前端至后端的长度来实现。或者,还可以通过调整臂倾动轴的倾斜角α来实现。

(变形例3)

此外,本发明的轮椅除像变形例2那样将左右的搁脚板42的间隙完全封堵以外,还可以采用:在搁脚板的前端设置彼此卡合的部件的变形例3。以下,对变形例3进行说明。

(搁脚板42c)

如图12的主视图所示,变形例3的轮椅的搁脚台8c在搁脚板42c的前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卡合部51及第二卡合部52。第一卡合部51及第二卡合部52形成为彼此卡合。该第一卡合部51及第二卡合部52在搁脚板42c的板展开姿势下彼此卡合,由此,能够将左右的搁脚板42c连接。由此,即使向搁脚臂41、搁脚板42c施加横向的力或者对轮椅施加振动,也能够利用第一卡合部51及第二卡合部52来维持左右的搁脚板42c的连接。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搁脚板42的间隙突然出现而导致使用者的脚从出现的间隙中掉下去。

为了封堵搁脚板42c的间隙,可以通过使从搁脚板42b的前端至后端的长度变长来实现。或者,还可以使臂倾动轴的倾斜角α增大来实现。

以上,对变形例1~3进行了说明。另外,用于说明变形例1~3的图10~12虽然是实施方式2的在俯视观察时臂倾动轴43a在前后方向倾斜的轮椅,但是,以上的变形例1~3还可以适用于实施方式1。另外,以上的变形例1~3中,变形例1还可以与变形例2或变形例3组合使用。

(实施方式3)

以上,对通过使臂倾动轴相对于两侧框架倾斜来使左右的搁脚板的间隙变窄的实施方式1及2及其变形例1~3进行了说明。以下,对通过具备搁脚台8d来使左右的搁脚板的间隙变窄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其中该搁脚台8d包含能够使搁脚臂的一部分旋转的旋转部64。

(搁脚臂61)

在图13及图14中示出实施方式3的轮椅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3示出实施方式3的轮椅的侧视图。图14示出俯视观察图13而得到的图。实施方式3的轮椅的搁脚台8d的搁脚臂61是将第一臂部62和第二臂部63连接起来而形成的。在图中的第一臂部62的前端设置有旋转部64,第二臂部63的后端借助该旋转部64而连接于第一臂部62的前端。该搁脚臂61的后端借助臂倾动轴43而连接于轮椅的两侧框架1的搁脚台连接框架16的外侧面,以使该搁脚臂61能够倾斜移动。该搁脚臂通过以臂倾动轴43为轴在前后倾斜移动,能够在向前方倾斜移动的臂伸展位置和向后方倾斜移动的臂折叠位置之间移动。该臂倾动轴43设置成:在俯视观察时相对于两侧框架1的垂直方向倾斜。另外,该搁脚臂61在搁脚臂61的臂伸展位置,搁脚臂61的前端部位于比后端与两侧框架1之间的连接部还靠内侧的位置。使该臂倾动轴43相对于两侧框架1倾斜的倾斜角同样地可以为1°~30°,优选为5°~20°,进一步优选为10°~15°。

(第一臂部62)

图13所示的第一臂部62的后端部借助臂倾动轴43而连接于搁脚台连接框架16,以使得能够在包含前后方向在内的竖直面内折叠搁脚臂61。图中所示的第一臂部62在搁脚臂61的臂伸展位置以前端部朝向下方的方式弯曲。在该第一臂部62的前端设置有:用于以第二臂部63能够旋转的方式连接第二臂部63的旋转部64。第一臂部62的前端借助该旋转部64而与第二臂部63的后端连接。

(第二臂部63)

图13所示的第二臂部63的后端连接于设置于第一臂部62前端的旋转部64,能够以第一臂部63为轴自由旋转。另外,借助板回转轴46,在前端部以能够回转的方式连接有搁脚板42。

(旋转部64)

图15是搁脚臂6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5所示的搁脚臂61借助旋转部64在第一臂部62的前端连接有第二臂部63的后端。图中的旋转部64以能够使第二臂部63以第一臂部62为旋转轴进行轴旋转的方式而将第二臂部63连接于第一臂部62。图中所示的搁脚臂61在第二臂部63的后端设置有槽部69。在图中的第一臂部62的前端设置有卡住该槽部69而进行保持的钩部68。第二臂部63在槽部69通过钩部68而连接于第一臂部62,由此,第二臂部63能够相对于第一臂部62进行轴旋转。另外,在第二臂部63的位于第一臂部62内部的轴部67设置有:通过从外部沿着垂直方向施加力而被收纳于轴部67内部的按钮65。该按钮65在轴部67的内部被弹簧(未图示)、板簧(未图示)等支撑,通过停止从外部施加力,返回到轴部67的外部。在图中的第一臂部62的前端设置有:引导该按钮65而使第二臂部63以规定的角度停止的停止孔66。停止孔66设置有第一停止孔66a和第二停止孔66b。但是,图15中,2对按钮65及停止孔66分别设置于相对置的位置,但是,并不一定需要将按钮65及停止孔66设置成相对置,还可以采用图中所示的仅设置内部1对的方案。

(调整第二臂部63的角度)

该搁脚臂61使第二臂部63以第一臂部62为旋转轴进行旋转,由此,能够调整设置于第二臂部63的前端部的搁脚板42在俯视观察时的角度。在使搁脚臂61处于臂伸展位置且将脚搁在搁脚板42上时,以板展开姿势的搁脚板42的对置面平行的方式使第二臂部63旋转,由此,与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轮椅同样地能够使左右的板回转轴46平行而使得左右的搁脚板42彼此直列排列。由此,使左右的搁脚板42彼此的间隙横跨整个对置面且恒定,能够降低脚从搁脚板42的间隙中掉下来的危险性。此时,第二臂部63向第二停止孔66b引导按钮65,第二臂部63以规定的角度停止。图14是图13在俯视观察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另外,图14省略了图13中图示的轮椅的部件的一部分,以便容易明白搁脚台8d的说明。该轮椅在将搁脚板42收纳于收纳空间18时,如图13及图14所示,能够以搁脚板42与搁脚臂61的倾斜移动方向上的垂直面平行的方式使第二臂部63旋转。图中所示的第二臂部63通过向第一停止孔66a引导按钮65而以规定的角度停止。削减了在俯视观察轮椅时搁脚板42相对于两侧框架1的垂直方向的占有区域,能够更紧凑地折叠轮椅。

另外,以上的实施方式3还可以采用:使用上述的变形例2或3中的任意一个,且左右的搁脚板42的对置面彼此接触的方案。

以上,实施方式1~3的轮椅将臂倾动轴设置成相对于两侧框架的垂直方向倾斜,使搁脚板的对置面接近或接触,由此,能够降低甚至消除脚从左右的搁脚板的间隙中掉下来的危险性。以下,对将臂倾动轴垂直连接于两侧框架、并且能够降低甚至消除脚从搁脚板的间隙中掉下来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4)

图16是实施方式4的轮椅在俯视观察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6示出实施方式4的轮椅的搁脚台8e。另外,图17是表示图16所示的搁脚台8e的主视观察的图。但是,图16及图17省略了实施方式1~4的附图中图示的轮椅的部件的一部分,以便容易明白搁脚台8e的说明。

图16的轮椅包括:连接于两侧框架1的外侧面的搁脚臂91、和以能够回转的方式连接于该搁脚臂91的前端的搁脚板42。图16所示的轮椅的搁脚臂91借助臂倾动轴43e而连接于设置于两侧框架1的相同垂直面内的搁脚台连接框架16e。图16所示的臂倾动轴43e设置成与两侧框架垂直。图16所示的搁脚台8e处于使搁脚臂向前方倾斜移动的臂伸展位置,并且呈现为搁脚板42的上表面与搁脚臂91大致垂直地正交的板展开姿势,由此,能够在搁脚板42的上表面搁脚。

(搁脚臂91)

图16所示的搁脚臂91是第一臂部92和第二臂部93连接而形成的。图中的搁脚臂91在第一臂部92的前端设置有旋转部94,第二臂部93的后端借助该旋转部94而连接于第一臂部92的前端。另外,图16所示的搁脚臂91的第一臂部92的后端以能够在竖直面内前后倾斜移动的方式连接于两侧框架1的外侧面。此外,在图16所示的第二臂部93的前端以搁脚板42能够在板展开姿势和板收纳姿势之间进行切换的方式连接有搁脚板42。图16所示的搁脚臂91的第一臂部92被形成为直线状。此外,第二臂部93在搁脚臂91的臂伸展位置,以前端部朝向下方的方式在中间部弯曲。该第二臂部93能够以第一臂部92为轴进行轴旋转。如图16所示,在展开搁脚板42时,以第二臂部的前端朝向内侧的方式使其轴旋转,由此,能够使左右的搁脚板的对置面接近。

图17是图16所示的搁脚台的主视图,且是表示搁脚板42为板收纳姿势的状态的图。图17所示的搁脚臂91是使第二臂部93以第一臂部92为轴进行轴旋转,由此,能够如虚线所示地使搁脚臂91整体处于竖直方向。图中所示的搁脚台8e是使搁脚臂91整体处于竖直方向,由此,在使搁脚臂91向后方倾斜移动时,能够紧凑地收纳,以使得在俯视观察时搁脚臂91及搁脚板42不会从设置于扶手框架12与中间框架15之间的收纳空间18突出出来。

(第一臂部92)

图16所示的第一臂部92的后端借助臂倾动轴43e而连接于搁脚台连接框架(未图示)的外侧面。图16所示的第一臂部92是直线状的部件,在前端设置有旋转部94。此外,第一臂部92借助该旋转部94而与第二臂部的后端连接。

(第二臂部93)

图16所示的第二臂部93的后端借助旋转部94而与第一臂部92的前端连接。另外,图16的第二臂部93的前端部借助板回转轴46e而连接有搁脚板42。板回转轴46e设置成与两侧框架1平行。如图16所示,在利用搁脚台时,使该第二臂部93以第二臂部93的前端部朝向内侧的方式以第一臂部92为轴进行旋转。由此,使左右的搁脚板42接近而有效地降低脚从左右的搁脚板42的间隙中掉下来的危险性。此外,如图17所示,在收纳搁脚台8e时,以第一臂部92为轴,第二臂部93的自弯曲部起的前部朝向竖直方向地进行轴旋转,由此,使搁脚臂91整体处于竖直方向,从而在将搁脚臂91向后方折叠时,能够更紧凑地折叠。

(旋转部94)

图16所示的搁脚臂91构成为:通过旋转部94,第二臂部93以能够进行轴旋转的方式连接于第一臂部92。可以利用与图15所示的实施方式3的将第一臂部62和第二臂部63连接的旋转部64同样的部件。图中所示的旋转部94包括:用于使第二臂部93在规定的位置停止的按钮65、和用于引导该按钮65而使其停止的停止孔66。停止孔66包含:如图17所示在搁脚臂91整体处于竖直方向的状态下使第二臂部停止的第一停止孔66c、和如图16所示第二臂部63的前端在俯视观察时朝向内侧的状态下使第二臂部93停止的第二停止孔66d。在搁脚台的使用时、收纳时,能够利用该按钮65和停止孔66而使得第二臂部93在规定的位置停止。

以上,对实施方式4的轮椅进行了说明。以上的实施方式4的轮椅与实施方式1~4的轮椅不同,采用将臂倾动轴设置成与两侧框架垂直的方案。但是,如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或3所示,还可以采用:使左右的搁脚板的前端接触或者在左右的搁脚板的前端设置彼此卡合的卡合部而连接的方案。

(实施方式5)

图18是实施方式5的轮椅的主视图。图18所示的轮椅的搁脚台8f包括:以与两侧框架平行的方式连接于两侧框架1的外侧面的搁脚臂41f、和以能够回转的方式连接于该搁脚臂41f前端的搁脚板70。该搁脚板70设置有:用于将左右的搁脚板70彼此的间隙封堵的中间板80。该中间板80能够在主面上供脚搁置。通过用该中间板封堵左右的搁脚板70的间隙来有效地方式脚从搁脚板70的间隙中掉下来。

图18所示的轮椅的两侧框架1包括:中间框架15、和以从中间框架15的前部朝向下方的方式设置的前框架13。另外,该两侧框架1设置:配置于由中间框架15的前部和前框架13的上部围成的角部的搁脚台连接框架(未图示)。该搁脚台连接框架设置在中间框架15和前框架13的相同垂直面内。在该搁脚台连接框架的外侧面连接有搁脚臂41f。

(搁脚臂41f)

该轮椅借助设置于两侧框架1的臂倾动轴43f而将搁脚臂41f连接于搁脚台连接框架的外侧面。将搁脚臂41f连接于搁脚台连接框架的臂倾动轴43f设置成与两侧框架1垂直。搁脚臂41f能够以臂倾动轴43f为轴而在臂伸展位置和臂折叠位置之间进行倾斜移动。该搁脚臂41f的倾斜移动方向与两侧框架1的垂直面平行,如图18所示,在搁脚臂41f的臂伸展位置,搁脚臂41f的前端位于两侧框架1的前方且比两侧框架1的外侧面还靠外侧的位置。在搁脚臂41f的前端部连接有能够回转的搁脚板70。

(搁脚板70)

图19是表示图18所示的轮椅的搁脚台8f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搁脚板70借助板回转轴46f而连接于搁脚臂41f的前端,以使其能够向板展开姿势和板收纳姿势折叠。在该搁脚板70的左右之中的一个亦即第一搁脚板71上,连接有能够与另一个亦即第二搁脚板72连接的中间板80。作为该搁脚板70,是通过中间板80进行连接,而将第一搁脚板71、第二搁脚板72以及中间板80作成一体的搁脚板。通过该中间板80封堵第一搁脚板71与第二搁脚板72之间的间隙,能够有效地防止脚从第一搁脚板71与第二搁脚板72之间掉下来。

(中间板80)

图19所示的中间板80的后端通过中间板板回转轴73以能够回转的方式连接于第一搁脚板71的前端。由此,中间板80的前端能够向第一搁脚板71侧和第二搁脚板72侧回转。在中间板80和第二搁脚板72各自的前端设置有彼此对应的卡合部74。图19所示的卡合部74包括:爪部74a、和能够卡住爪部74a的承接部74b。如图19所示,在中间板80的前端设置有爪部74a。该爪部74a能够与设置于第二搁脚板72的前端的承接部74b卡合。在搁脚台8f的使用时,将卡合部74卡合,借助中间板80来连接第一搁脚板71和第二搁脚板72,由此,能够用作一体的搁脚板。

(第一搁脚板71)

在第一搁脚板71的上表面具备与中间板80的形状对应的槽部76。在不通过中间板80来连接第一搁脚板71和第二搁脚板72时,将中间板80嵌合于该槽部76,由此,能够在第一搁脚板71内收纳中间板80。图20是表示将中间板80收纳于第一搁脚板71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20所示,通过将中间板80收纳在第一搁脚板71内,在不使用中间板80时或使搁脚臂41f向后方倾斜移动时,能够使得中间板80不会成为障碍。此外,该中间板80优选为:在收纳时,中间板80的背面和第一搁脚板71的上表面形成大致平面。由此,轮椅的使用者在中间板的收纳时也能够与通常的搁脚板71同样地利用第一搁脚板71。但是,还可以在中间板的背面或第一搁脚板上设置防滑用的突起(未图示)等。

(凸部78和凹部79)

此外,图19所示的搁脚板70在第一搁脚板71的槽部76内具备多个凸部78,在中间板80的主面上具备与凸部78对应的凹部79。该凸部78在通过中间板80而将第一搁脚板71和第二搁脚板72连接起来时,还能够支撑搁在第一搁脚板71上的脚,而不会使使用者的脚落到槽部76中。此外,由于在中间板80的主面设置有与凸部78对应的凹部79,所以,在将中间板80收纳于第一搁脚板71时,凸部78嵌合于凹部79。因此,如图20所示,在收纳中间板80时,中间板80收纳于第一搁脚板71,而不会被凸部78妨碍。

(凸部和凹部的变形例)

图19所示的凸部78及凹部79为每列配置多个的形态。由此,中间板80的凹部79为被分隔为多个而不是一个的形态,因此,可以在凹部79的列设置隔板来提高中间板80的强度。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凸部及凹部的形态不限定于以上。凸部和凹部的纵横向分别配置的数量没有特别指定,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以上。如果凸部、凹部的数量较少,则容易形成。另一方面,如果凸部和凹部的数量增加,则凹部彼此之间的隔离变得稠密,能够提高中间板的强度。另外,凸部、凹部的形状也不限定于以上。例如还可以相对于第一搁脚板、中间板而在斜方向设置凸部、凹部,从而也能够在结构上加强第一搁脚板、中间板。此外,凹部还可以为贯通孔。通过使凹部为贯通孔,不仅结构变得简单使其容易形成,而且,在将中间板收纳于第一搁脚板时,中间板的主面和凸部形成大致平面状,由此,可以用作通常的搁脚板。

但是,将中间板以能够自由回转的方式连接于左右中任意一个搁脚板的前端并不一定是必须的。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轮椅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如图21所示,在中间板80x的两端设置爪部74a,在搁脚板70x的前端设置能够卡合爪部74a的承接部74b,由此,还能够将中间板80x自由拆装。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是,中间板除以能够自由回转的方式连接以外,还可以为:中间板朝向与设置有中间板的一侧相反侧的搁脚板滑动等形态。

以上,对实施方式5及其变形例的轮椅进行了说明。但是,以上的轮椅将臂倾动轴43f设置成与两侧框架1垂直,但是,并不一定需要将臂倾动轴设置成与两侧框架垂直。还可以与实施方式1、2同样地使臂倾动轴倾斜,从而使左右的搁脚板接近,此外,也可以设置中间板将左右的搁脚板的间隙封堵。

本发明的轮椅能够用作:可以使搁脚臂在前后方向倾斜移动,并且,在搁脚臂的臂伸展位置,使左右的搁脚板的对置面接近,能够降低脚从搁脚板的间隙中掉下来的危险性的轮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