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风热犯肺证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1445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风热犯肺证的中药。



背景技术:

风热犯肺证是指外感风热或风寒郁久化热,致肺气宣降失常,肺卫受病所表现的证候。症见恶寒轻,发热重,咳嗽,咳痰黄稠,不易咳出,舌红脉浮数。或咽痛,鼻流浊涕,口干欲饮;重者气喘鼻煽,烦躁不安等。治宜疏风泄热,辛凉解表。常见于感冒、咳嗽、哮喘、失音,以及现代医学的急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中药治疗内服药桑菊饮加味: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根、甘草、前胡、牛蒡子。上药微煎,取汁300毫升,分2次温服,每日1~2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风热犯肺证的中药,以纯天然的中草药为原料,标本兼治,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不易复发。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治疗风热犯肺证的中药,是由中草药白克马叶、壁钱幕、豆瓣绿、洋金花、白背杨、野香茅、土瓜、小白花苏、了哥王根、青蒿子、三叶委陵菜、鬼灯笼根、黄花木、梨皮、蚬肉、毛黄连、竹林标、地浆、细果角茴香组成。

单剂药量为白克马叶10 g、壁钱幕12 g、豆瓣绿10 g、洋金花8 g、白背杨15 g、野香茅8 g、土瓜15 g、小白花苏10 g、了哥王根15 g、青蒿子10 g、三叶委陵菜10 g、鬼灯笼根15 g、黄花木15 g、梨皮10 g、蚬肉15 g、毛黄连12 g、竹林标12 g、地浆15 g、细果角茴香10g。

配制及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7 天为一疗程。

各中药的药理作用

白克马叶:润肺止咳,主治肺燥咳嗽;壁钱幕:治烂喉痧、喉痹、乳蛾、牙痛、疔疮、创伤出血、呕逆、咳嗽;豆瓣绿:治劳伤咳嗽、哮喘、风湿痹痛、痢疾、中暑、腹泻、疳积、跌打损伤;洋金花:定喘、止咳、祛风、麻醉止痛、解痉止搐,主治哮喘、惊痫、风湿痹痛、脚气、疮疡疼痛、并作外科手术麻醉剂;白背杨:祛痰、消炎、平喘、止咳,主治慢性气管炎、咳嗽、气喘;野香茅:平喘、止咳、消炎、止痛、止泻、止血、祛风湿、消肿、助消化、通经络,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头痛、跌打损伤、水泻、心胃气痛、腹痛;土瓜:清肝利胆、润肺止咳,主治黄疸、慢性肝炎、肺热咳嗽、下血、乳少、带下、小儿疳积,主治咳嗽、肺经结热成痈;小白花苏:清热渗湿、利尿,主治膀胱炎、尿道炎、肾炎、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了哥王根:清热、利尿、解毒、杀虫、破积,主治肺炎、腮腺炎、水肿臌胀、瘰疬、疮疡肿毒、跌打损防;青蒿子:清热明目、杀虫,主治芳热骨蒸、痢疾、恶疮、疥癣、风疹;三叶委陵菜:清热解毒、散瘀止血,主治骨结核、口腔炎、瘰疬、跌打损伤、外伤出血;鬼灯笼根:清热、解毒、凉血、止痛,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咽痛、衄血、赤痢、疮疥、瘰疬、跌打肿痛;黄花木:清肝明目、利水、润肠,主治风热头痛、急性结膜炎、高血压、慢性便秘;梨皮:清心润肺、降火生津,主治暑热烦渴、咳嗽、吐血、发背、疔疮;蚬肉:清热、利湿、解毒,主治消渴、目黄、湿毒脚气、疔疮痈肿;毛黄连:清热燥湿、健胃、镇静、强心、功用同黄连,主治痈疮肿毒、目赤肿痛、呕吐泻痢、心悸不眠、癫痫;竹林标:清热消炎、散瘀消肿,主治肺结核、肺炎、支气管炎、哮喘、咽喉肿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地浆:清热、解毒、和中,主治中署烦渴、伤食吐泻、脘腹胀痛、痢疾、食物中毒;细果角茴香:解热镇痛、消炎解毒,主治伤风感冒、头痛、四肢关节疼痛、胆囊炎、并解食物中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以纯天然的中草药为原料,标本兼治,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不易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中草药配比:白克马叶10 g、壁钱幕12 g、豆瓣绿10 g、洋金花8 g、白背杨15 g、野香茅8 g、土瓜15 g、小白花苏10 g、了哥王根15 g、青蒿子10 g、三叶委陵菜10 g、鬼灯笼根15 g、黄花木15 g、梨皮10 g、蚬肉15 g、毛黄连12 g、竹林标12 g、地浆15 g、细果角茴香10g。

配制及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7 天为一疗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