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椎单开门手术椎板旋转掀开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64083阅读:490来源:国知局
一种颈椎单开门手术椎板旋转掀开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的椎板旋转掀开器。



背景技术: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目前外科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后纵韧带骨化症等颈椎病变的常用方法,其远期临床效果优良。该术式被广泛认同的机制是利用颈椎生理前凸与脊髓形成的“弓弦原理”使脊髓向背侧移动,避开脊髓前方的压迫达到间接减压的目的,而对于脊髓前后方均受压者实现了后方的直接减压。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手术步骤为:患者全麻后取俯卧位,颈椎轻度屈曲,头部用头架固定。采用颈部后正中切口,切开项韧带后骨膜下剥离显露棘突、双侧椎板及关节突内侧部,依据棘突形态定位,显露病变节段上下各一个椎节。去除过长的棘突末端,并切断开门节段与上、下位椎板间的黄韧带连接。一般选择症状重侧为开门侧,对侧为铰链侧。在铰链侧关节突内缘的椎板处用磨钻磨去椎板外层骨皮质,保留内层骨皮质,做一纵行骨槽,开门侧在关节突内缘椎板相应位置全层磨穿椎板。小心掀开椎板,分离硬脊膜与黄韧带和椎板的粘连,仔细止血。用微型钢板将各掀开的椎板撑起固定,或用丝线将各掀开的椎板悬吊缝合固定于铰链侧的关节囊上。掀开不宜过宽,否则易增加铰链侧完全骨折的可能性,甚至造成向椎管内塌陷等严重后果。伤口置血浆引流管。

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开门侧掀开椎板进行减压这一步骤非常关键,但目前尚没有使用方便、安全的手术工具。一些医生采用骨膜剥离器等工具撬开开门侧椎板并将其抬起,但操作中没有固定支点,剥离器容易向椎管内滑动,导致脊髓损伤等严重后果;且很难控制撬开的力度,容易造成铰链侧椎板的完全骨折,影响铰链处的骨性愈合,造成术后椎板的不稳定,可能发生椎板再关门,若铰链侧椎板断端向椎管内塌陷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症状;撬开的过程中也容易造成开门侧关节突支点处损伤甚至骨折。一些医生使用椎板撑开器来达到开门的目的,但撑开的过程力度仍不可控,且撑开器经开门处进入椎管,若滑动仍可能损伤脊髓。也有医生使用尖嘴咬骨钳等工具掀开椎板,该过程中可能由于咬骨钳固定不稳导致掀开的椎板回弹,打在脊髓上可能造成患者瘫痪。因此需要一种容易操作,使用安全,能够用于单开门术中掀开椎板的手术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颈椎单开门手术椎板旋转掀开器,其夹持椎板牢固有力,可防止掀开的椎板滑落回弹,从而有效地避免医疗事故;操作过程中该器械不会进入椎管,可避免器械滑动损伤脊髓,安全可靠;使椎板以铰链侧骨槽为轴旋转掀开,可控开门力度,显著降低铰链侧椎板完全骨折的概率,且避免开门侧关节突的损伤甚至骨折;术者可单手可视操作掀开椎板,并可同时进行止血、分离椎管内粘连等操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颈椎单开门手术椎板旋转掀开器,包括两个通过销轴连接的钳柄,所述钳柄包括握持部和夹持部,所述一个钳柄的夹持部末端设有两个尖刺,两个尖刺间隔设置,另一个钳柄的夹持部末端设有横板,横板与两个尖刺均向两个钳柄内侧的相对面倾斜。

在一个夹持部上设置向内侧弯曲的尖刺,另一个夹持部上设置向内弯曲的横版,可以使掀开器在夹持椎板时,通过尖刺与开门侧椎板断端的咬合实现对椎板的良好定位,两个尖刺与椎板断端的接触面积小,在夹持时压强大握持力强,可以很好地咬住椎板断端,并使尖刺进入断端骨质中,夹持点不会轻易移动。

另一个夹持部的板型结构使得夹持部与铰链侧椎板呈线型咬合接触,增大了接触部位的压强,可避免打滑,且咬合部位的轴线与椎板掀开方向垂直,便于施加旋转应力,且使椎板在夹持时不会产生转动偏移,故掀开过程中不会出现打滑的情况,从而有效地避免医疗事故。

通过在握持部施加旋转应力可使椎板以铰链侧骨槽为轴旋转掀开,方便控制开门力度,降低了铰链侧椎板完全骨折的概率,避免了铰链侧椎板断端向椎管内塌陷导致严重的脊髓损伤;同时也可以避免开门侧关节突的损伤甚至骨折。

由于本发明不在开门侧椎板断端与关节突关节之间遮挡视线,手术医生可在可视状态下单手操作掀开椎板并维持,可同时用另一只手进行椎管内止血、分离粘连等操作,可一定程度缩短手术时间。

优选的,所述横板上设置有防滑齿。

优选的,所述防滑齿呈网格状均布在横板上。

优选的,所述尖刺的端部与夹持部形成的夹角成钝角。

优选的,所述两个尖刺平行间隔设置在夹持部的末端。

优选的,所述钳柄均进行倒钝处理。

优选的,所述钳柄为金属材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尖刺前端到末端直径逐渐减小。

一个钳柄的握持部上还可以开有通槽并安装有棘齿制动柄,棘齿制动柄位于通槽的下侧;另一个钳柄的握持部安装有贯穿通槽的弧形棘齿条,所述弧形棘齿条与棘齿制动柄适配。所述弧形棘齿条上设有刻度线。

本发明在掀开椎板的过程中,夹持部的尖刺与横板分别与开门侧椎板断端及铰链侧椎板牢固结合,可防止椎板滑落回弹,使手术更加安全;操作过程中该发明的任何部分均没有进入椎管,故可有效避免脊髓损伤;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有效,提高了单开门手术的安全性和手术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4结构示意图

图5为尖刺正视图。

图6为尖刺侧视图。

图中:1-钳柄、2-销轴、3-握持部、4-夹持部、5-尖刺、6-缺口、7-横板、8-通槽、9-棘齿制动柄、10-弧形棘齿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如图1和图5-6所示,一种颈椎单开门手术椎板旋转掀开器,包括两个通过销轴2连接的钳柄1,所述钳柄1包括握持部3和夹持部4,所述一个钳柄1的夹持部4设有两个尖刺5,两个尖刺5间隔设置,两个尖刺5间形成一个缺口6,另一个钳柄1的夹持部4设有横板7,横板7与两个尖刺5均向两个钳柄1内侧的相对面弯曲。所述横板7上设置有防滑齿。所述防滑齿呈网格状均布在横板7上。所述尖刺5的端部与夹持部4形成的夹角成钝角。所述两个尖刺5平行间隔设置在夹持部4的末端。所述钳柄1均进行倒钝处理。所述钳柄1为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尖刺5前端到末端直径逐渐减小。

实施例2:如图2所示,切除过长的棘突末端,在两侧椎板的关节突内侧缘开槽,一侧选为铰链侧,磨去或咬去椎板外层皮质骨及部分松质骨,作V形骨槽,其底部达椎板内层皮质但勿切断,另一侧为开门侧,行纵行椎板切开,双侧均应在关节突内侧椎板上操作。

术中切断减压节段椎板一侧,将带有尖刺的钳柄1伸入切断处,使尖刺5对应在间隙处,将带有横板7的钳柄1与铰链侧椎板贴合,缓慢地压缩两个钳柄1,使钳柄1的夹持部4咬合椎板,当夹持达到预期目标时,使椎板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撑开幅度。然后缓慢地使椎板绕铰链侧转动,掀开椎板。

在一个夹持部上设置向内侧弯曲的尖刺状,另一个夹持部上设置向内弯曲的板状,可以使掀开器在夹持椎板时,通过尖刺与开门侧椎板断端的咬合实现对椎板的良好定位,两个尖刺与椎板断端的接触面积小,在夹持时压强大握持力强,可以很好地咬住椎板断端,并使尖刺进入断端骨质中,夹持点不会轻易移动。

另一个夹持部的板型结构使得夹持部与铰链侧椎板呈线型咬合接触,增大了接触部位的压强,可避免打滑,且咬合部位的轴线与椎板掀开方向垂直,便于施加旋转应力,且使椎板在夹持时不会产生转动偏移,故掀开过程中不会出现打滑的情况,从而有效地避免医疗事故。

通过在握持部施加旋转应力可使椎板以铰链侧骨槽为轴旋转掀开,方便控制开门力度,降低了铰链侧椎板完全骨折的概率,避免了铰链侧椎板断端向椎管内塌陷导致严重的脊髓损伤,同时也可以避免开门侧关节突的损伤甚至骨折;

由于本发明不在开门侧椎板断端与关节突关节之间遮挡视线,手术医生可在可视状态下单手操作掀开椎板并维持,可同时用另一只手进行椎管内止血、分离粘连等操作,可一定程度缩短手术时间。

实施例3:如图3所示,一种颈椎单开门手术椎板旋转掀开器,包括两个通过销轴2连接的钳柄1,所述钳柄1包括握持部3和夹持部4,所述一个钳柄1的夹持部4设有两个尖刺5,两个尖刺5间隔设置,两个尖刺5间形成一个缺口6,另一个钳柄1的夹持部4设有横板7,横板7与两个尖刺5均向两个钳柄1内侧的相对面弯曲。所述一个钳柄1的握持部3上开有通槽8并安装有棘齿制动柄9,棘齿制动柄9位于通槽8的下侧;另一个钳柄1的握持部3安装有贯穿通槽8的弧形棘齿条10,所述弧形棘齿条10与棘齿制动柄9适配。所述横板7上设置有防滑齿。所述防滑齿呈网格状均布在横板7上。所述尖刺5的端部与夹持部4形成的夹角成钝角。所述弧形棘齿条10上设有刻度线。所述两个尖刺5平行间隔设置在夹持部4的末端。所述钳柄1均进行倒钝处理。所述钳柄1为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尖刺5前端到末端直径逐渐减小。

实施例4:如图4所示,切除过长的棘突末端,在两侧椎板的关节突内侧缘开槽,一侧选为铰链侧,磨去或咬去椎板外层皮质骨及部分松质骨,作V形骨槽,其底部达椎板内层皮质但勿切断,另一侧为开门侧,行纵行椎板切开,双侧均应在关节突内侧椎板上操作。

术中切断减压节段椎板一侧,将带有尖刺的钳柄1伸入切断处,使尖刺5对应在间隙处,将带有横板7的钳柄1与铰链侧椎板贴合,缓慢地压缩两个钳柄1,使钳柄1的夹持部4咬合椎板,由于弧形棘齿条10和棘齿制动柄9的相互配合,钳柄1在夹持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回撤的现象,利于固定。当夹持达到预期目标时,弧形棘齿条10和棘齿制动柄9限定了掀开器的撑开距离,同时使椎板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撑开幅度。然后缓慢地使椎板绕铰链侧转动,掀开椎板。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