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道湿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33422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道湿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道湿化装置。



背景技术:

机械通气是ICU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一项重要抢救措施,使用机械通气需要通过气管切开和气切口导管插管的方式为患者建立人工气道。人工气道的建立,会使患者上呼吸道加温、加湿及过滤功能丧失,导致整个呼吸道失水、黏膜干燥,进而引起气道纤毛运动受限、黏膜损伤、痰液结痂,增加吸痰难度,吸痰并发症也较多。在保持对患者的气道湿化的同时频繁进行吸痰作业,就成了临床护士的一项重要繁琐而又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一方面,目前传统的气道湿化呼吸设备与吸痰设备间不兼容,一旦需要进行吸痰操作,就必须断开湿化呼吸器,将氧气管和气道湿化管从气切口导管内拿出,才能实施吸痰操作。由于上述方式停止了供氧和气道湿化,影响了病患肺部的气体交换,使血氧饱和度下降,易于使患者出现憋气、发绀,严重时甚至导致呼吸暂停状况。加之断开湿化呼吸器时机器本身发出的报警声音,使得许多病人在吸痰时感到恐惧,表现为烦躁不安,挣扎抵触,这也极大的影响了吸痰作业的效率性。另一方面,由于湿化呼吸器的管路直接连通固定在气切口导管的接头处,而该管路无固定件,容易因医护人员疏忽或者患者误碰而出现牵扯管路的状况,进而导致对患者气切口的牵拉事故。此外,对于存在传染病症的患者,传统湿化呼吸器将呼出气体直接排出至空气的方式,显然也增加了医护人员及周遭患者的感染风险。如何寻求一种结构合理可靠的新型设备,能够确保气道湿化和吸痰作业协调性和作业安全性的同时,能够同步提升吸痰作业的效率性和患者的使用舒适性,为本领域近年来所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 理而实用的气道湿化装置,其操作便捷可靠,可在保持对于患者气道的湿化作业的同时,实现其同步的吸痰功能;其工作可靠而稳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道湿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道湿化罐以及用于加温该罐体的加温组件,气道湿化罐内具备用于容纳液体的容纳腔,与容纳腔连通的布置有进气管路和出气管路,进气管路连通外部氧气源;本装置还包括“十”字状的四通管;四通管的其中两个接口分别连通上述出气管路的出口端和气切口导管,另两个接口分别构成呼气排出口和吸痰管置入口,吸痰管置入口孔径大于吸痰管外径;所述吸痰管置入口与连接气切口导管的管口间同轴布置,且吸痰管置入口处布置有用于启闭该孔口的阀塞。

所述吸痰管置入口的孔壁外形为由外向内孔径逐渐缩小的喇叭孔状构造;吸痰管置入口的孔壁处布置环状凹槽,且环状凹槽为至少两个并沿吸痰管置入口的轴线方向依次均布;阀塞外形呈与吸痰管置入口的孔型吻合的锥台状结构,在阀塞的用于插入吸痰管置入口的锥状配合面处布置环状凸起,该环状凸起与上述环状凹槽间构成卡嵌配合。

所述阀塞上布置便于手拔的把手,且该把手与四通管外壁间设置固定及连接彼此的紧固链绳。

呼气排出口处盖覆有一层用于过滤患者呼出气体的呼吸过滤膜。

所述出气管路由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彼此首尾衔接构成,第一管路的进气端连通气道湿化罐,第二管路的出气端连通上述四通管;本装置还包括用于收集出气管路内冷凝水的集水瓶,所述集水瓶的顶端部布置贯通孔以分别连通第一管路的出气端和第二管路的进气端。

在出气管路上布置有可固定于床沿处的弹性卡扣,该弹性卡扣外形呈弧形槽构造;弹性卡扣与床头一侧钢架间构成卡嵌配合。

弹性卡扣的槽底处嵌有提升该弹性卡扣与床头一侧钢架间紧固程度的磁块。

在进气管路处布置用于控制该管路进氧速度的可调节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抛弃了传统的气道湿化和吸痰不可兼得所带来的诸多缺陷,本实用新型以“十”字状的四通管的布置,实现了在吸痰操作的同时能够保持持续的对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这对持续有效的保证患者吸氧浓度、维持患者血氧饱和度及血流动力的稳定性乃至避免患者缺氧均可起到有利影响。吸痰管置入口与连接气切口导管的管口间必须同轴布置,以保证吸痰管插入时能够直接同轴而无阻碍的进入气切口导管内,杜绝了传统的必须打开一次性吸痰管、断开湿化呼吸器连接、吸痰后重新带机的步骤。整个吸痰过程用时明显缩短,吸痰无需准备,操作简单、方便、省时,随时可以进行,吸痰操作的快捷性和吸痰作业时的效率性可得到显著提升。阀塞的设置,则起到在正常气道湿化时封闭吸痰管置入口的作用。

2)、吸痰管置入口与阀塞的配合构造,应当是锥台结构与喇叭孔的插接配合。一方面,外扩的喇叭孔状的吸痰管置入口结构,有利于快速的实现阀塞的启闭操作,以提升其操作便捷性。另一方面,吸痰管置入口与阀塞的配合密封性则可依靠两者间的配合胀紧力来实现;而本实用新型则进一步的通过阀塞上的环状凸起配合吸痰管置入口处的环状凹槽,从而起到提升上述两者配合紧固性的效果,成效显著。

3)、把手的设置,进一步的提升了阀塞相对吸痰管置入口的便捷拔插效果。紧固链绳则保持了阀塞在拔出时与装置间的连接性,避免因医护人员疏忽大意等而导致的阀塞遗失状况。呼吸过滤膜的布置,则起到对于患者呼出气体的过滤效果,这尤其对于有传染病的患者而言,能显著的杜绝其带病菌气体的传染路径,避免了交叉感染,从而起到保护医护人员及周遭人员的目的。

4)、集水瓶的设置,是考虑到本装置毕竟是依靠液体蒸汽与氧气混合所产生湿化气体来保持对患者气道的润湿效果。湿化气体在沿出气管路的行进过程中,必然会随周围空冷而产生冷凝效应,进而析出冷凝水。如不对该冷凝水加以遏制,过多的冷凝水进入患者已切开的 气道,势必造成患者误吸和起到感染状况,进而危及患者人身健康。将出气管路截断并增加集水瓶,则保证了对依附在出气管路管壁处冷凝水的收集效果,以避免上述不利现象发生。具体操作时,显然集水瓶应当位于最低位置或者说是低于出气管路高度,以实现冷凝水自动沿出气管路管壁向低位行进的目的,因此,布置弹性卡扣来固定出气管路,从而保证集水瓶相对出气管路的高度。此外的,出气管路的位置一经固定,也就避免了医护人员对该管路的误碰及牵拽的可能,其临床应用效果极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阀塞与吸痰管置入口间的配合状态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各标号与部件名称的实际对应关系如下:

a-湿度调节开关

10-气道湿化罐 20-加温组件

30-进气管路 31-可调节阀

40-出气管路 41-第一管路 42-第二管路

50-四通管 51-呼气排出口 52-吸痰管置入口 52a-环状凹槽

60-阀塞 61-环状凸起 62-把手 63-紧固链绳

70-集水瓶 80-弹性卡扣 81-磁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此处结合图1-2,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及工作方式作以下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使用结构如图1-2所示,其首先包括气道湿化罐10和加温组件20,在加温组件20处还可设置湿度调节开关a,以适时调节气道湿化罐10内的蒸馏水湿化速率。气道湿化罐10架设在加温组件20的加热面上,罐体顶部开设有两道通孔以分别连接进气管路30和出气管路40。进气管路30连通外部氧气源,并在进气管路30上布置可调节阀31以控制其进气速率。出气管路40连通“十”字状 的四通管50。四通管50的四个管口中,构成吸痰管置入口52的管口与连接患者的气切口导管的管口彼此同轴相对,构成呼气排出口51的管口与连通出气管路40的管口同轴相对。

在四通管50中,吸痰管置入口52的孔壁外形呈现外扩的喇叭口状,并在该孔壁内布置多组环状凹槽52a,具体如图2所示。同样的,阀塞60与吸痰管置入口52相配合部位呈现锥台状构造,并在其锥面处布置环状凸起61以匹配上述环状凹槽52a,最终实现阀塞60与吸痰管置入口52间的可靠嵌合和锁固结构。呼吸过滤膜布置在构成呼气排出口51的管口处,从而实现患者呼出气体的过滤目的,以避免交叉感染状况。

出气管路40由第一管路41和第二管路42首尾衔接构成。在第一管路41和第二管路42的衔接端处布置集水瓶70,从而实现对于出气管路40内冷凝水的适时收集效果。出气管路40上布置弹性卡扣80,以便于将出气管路40稳妥的固定于床沿处,进而实现出气管路40的位置固定目的。具体操作时,甚至可将弹性卡扣80的与出气管路40的管体配合处设计为圆环滑移结构;也即弹性卡扣80的上述配合处呈现口径略大于出气管路40外径的环状结构以箍在该管体上。一方面上述环状结构保证了弹性卡扣80与相应管体间的紧箍配合;另一方面,在需要时环状结构亦能沿相应管体产生滑移动作,从而便于实际使用时更好的调整出气管路40相对床沿的位置姿态,以提升装置的适用性和患者的使用舒适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