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俯卧位下肢体位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80599阅读:51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下肢体位垫,具体涉及一种俯卧位下肢体位垫,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病人经常需要俯卧位在进行手术或治疗,传统俯卧位下肢摆放是在膝关节、踝关节处垫软枕。此体位摆放在临床上仍有以下不足:(1)体位摆放比较繁锁,需要多人配合,准备的用物较多,时间长,且不易掌握着力点的安置,较难满足不同年龄、身高、体重患者的手术需要;(2)将体位垫置于小腿和膝关节下,术中用无菌敷料垫调整角度或由助手扶持,不仅费力,且固定不稳,术区遮挡,给术者操作带来不便,延长了手术时间;(3)长时间手术加上人为被动体位使身体呈点状接触床面,压力集中、局部峰值过高,导致术中压疮发生率明显提高。另外,术中钉、凿、钻、锯等操作对手术部位施加额外的冲击力和振动,增加了压力和剪切力的作用,也是导致术中压疮发生率增高的原因之一;(4)摆放患者俯卧位时, 手术人员常凭借经验摆放患者的手术体位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保持手术过中膝关节屈曲15~30°缺乏衡量的标准。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俯卧位下肢体位垫,其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又能暴露术野,保持术中体位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俯卧位下肢体位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肢体位垫包括成双设置的膝垫和小腿垫,所述小腿垫包括一个倾斜角度为30°的斜坡,所述斜坡前端与膝垫连接,所述斜坡后端向下与斜坡成90~120°的折面,所述斜坡两侧向上延伸有护腿板。

所述膝垫和小腿垫之间设置调节带。

优化的所述膝垫上设置有膝窝,所述膝窝为膝盖大小的凹槽。

所述膝垫和小腿垫包括填充物和外护套。

优化的所述外护套上设置有抑菌层。

所述调节带为魔术贴或子母带。

所述膝垫宽15cm、长12cm、厚6cm。

所述小腿垫宽15cm、长25cm、前端厚6cm、后端厚20cm。

所述填充物为海绵、硅胶、凝胶、植物纤维或充气包。

所述外护套为动物皮革、合成皮革或塑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使用时膝盖放置在膝垫的膝窝内,小腿放置小腿垫的斜坡上并由护腿板保护,充分加大其受力面积,使着力点分布在体位垫的正中间,可以达到顶点减压的效果;在手术过程中能够有效保持膝关节弯曲角度,便于医生手术操作;膝垫和小腿垫之间设置有调节子母带,能够方便调节下肢体位垫的尺寸,满足各个年龄段的患者使用,避免重复购买。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示意图。

其中各图标为:1膝垫、2调节带、3小腿垫、1-1膝窝、2-1斜坡、2-2护腿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俯卧位下肢体位垫的一只,包括膝垫1和小腿垫2,膝垫1和小腿垫2之间设置有调节带3,膝垫1上设置有膝窝1-1,小腿垫2包括一个倾斜角度为30°的斜坡2-1,斜坡2-1前端与膝垫1连接,斜坡2-1后端向下与斜坡成90~120°的折面作为脚面支撑点,斜坡2-1两侧向上延伸设置有护腿板2-2。

制作过程:

(1)一体成型制作膝垫1填充物海绵和小腿垫2内部填充海绵;(2)在填充海绵上包覆外保护层牛皮并缝合;

(3)外保护层牛皮上设置抑菌层;

(4)膝垫1和小腿垫2外侧缝制上魔术贴调节带3。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的修改、等同替换与改进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综上,本实用新型达到预期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