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脑外科手术后颈托辅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7635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一种脑外科手术后颈托辅垫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术后护理用器具,具体涉及一种脑外科手术后颈托辅垫。



背景技术:

脑外科手术,例如枕部小脑手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术后监护,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变化,并认真记录。若意识逐步清醒,表示病情好转;如长时间不清醒或者清醒后又逐渐恶化,常表示颅内有并发症,特别是颅内出血,必要时应做CT扫描,一旦证实,应及时送手术室,清除血肿,彻底止血。有严重脑水肿者,则应加强脱水治疗。开颅术中出血较多者,术后应注意补充血容量,维持正常血压。但输血、补液不宜过多过快,以免加重脑水肿。呼吸道则应保持通畅,短期内不能清醒者应行气管切开术,术后应给予吸氧。

对于脑外科手术后的患者,在恢复期内应保持患者颅部位置的相对固定,防止患者在无意识状态下晃动,造成颅部导致颅内出血等情况的发生。为此,常规的患者在术后护理过程中,一般会给患者带上颈托,以限制、固定患者颅部的位置。然而,患者术后恢复需要较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如果一直佩戴颈托,在患者处于平躺、侧躺等体态下,受到颈托的影响,患者颈部的一分部是悬空的,这就会使患者颈部感到非常劳累;并且术后用于患者床前监测仪器的导线、引流管等也需要比普通患者多一些,显得非常零乱,导致护理人员的操作也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脑外科手术后颈托辅垫,在患者不去掉颈托的前提下,填充患者颈部与病床之间的孔隙,使患者颈部不再有悬空感,以减轻患者疲劳,有利于术后恢复。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解决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脑外科手术后颈托辅垫,包括固定板和与固定板一端相连接的活动板,其特征在于,活动板与固定板打开后形成不同角度;在活动板的上表面开有至少一个凹槽,凹槽中装配有气囊。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点是,所述的凹槽为不穿透活动板的矩形槽。

进一步地,所述的固定板与活动板的形状均为矩形,活动板与固定板边缘相互铰接。

所述的凹槽在活动板上平行设置。

所述的气囊充气后呈弧形结构,充气后的气囊的两端部为钝圆状,且充气后的气囊两端部长度大于中部长度。

所述的气囊通过充气管连接充气端口。

所述的活动板的上表面还分布有多个弹性卡,弹性卡呈弧片状,弹性卡的一端通过扭矩弹簧安装在活动板上。

所述的活动板底部两端设置有调节杆,调节杆和活动板之间铰接;在固定板上设置有多个与调节杆相配合的限位槽,调节杆支撑在不同限位槽中时,活动板和固定板之间的角度不同。

所述的活动板底面上还设置有收纳槽。

本实用新型的脑外科手术后颈托辅垫,带来的技术效果在于:

1、采用可调节角度的控制方式,使整个辅垫在术后护理当中,能根据患者实际需要抬高角度,以使患者始终能处于较为舒适的状态;

2、能与颈托外形相配合,填充患者躺在床上后颈托与病床之间的缝隙,使患者颈部下方全部都有依托感,减轻颈部疲劳程度;

3、采用充气的方式,对于各类缝隙均能进行有效的填充,同时也利于颈托的固定;

4、设置了用于固定术后监控仪器导线、引流管的弹性卡,使各类线路更加规整的在弹性卡上进行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脑外科手术后颈托辅垫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脑外科手术后颈托辅垫应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的标记分别表示:1、充气端口,2、充气管,3、弹性卡,4、凹槽,5、气囊,6、活动板,7、调节杆,8、限位槽,9、收纳槽,10、固定板。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方案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提供一种可以与颈托外形相配合,从而能在外部卡住颈托,以对其起到固定作用,同时填充颈托与人体颈部之间的空间,使患者平躺或侧躺时更加舒适。

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给出一种脑外科手术后颈托辅垫,包括固定板10和与固定板10一端相连接的活动板6,活动板6与固定板10打开后形成不同角度;在活动板6的上表面开有至少一个凹槽4,凹槽4中装配有气囊5。

设置凹槽4的目的是尽量减少气囊5占用活动板6表面的空间,使气囊5的有效利用面积更大。气囊5充气后膨胀,可以卡住颈托外部,同时气囊5充气时膨胀过程中,也可以填充颈托外部与床之间的空间。

如图所示,凹槽4为设置在活动板6上表面上的矩形槽,凹槽4在活动板6上平行设置,凹槽4不穿透活动板6。

凹槽4用来固定和收纳气囊5,对气囊5不充气时进行收纳、充气时进行固定和承载作用。

本实施例中,固定板10与活动板6均采用矩形板,活动板6与固定板10两边缘相互铰接。活动板6底部设置有调节杆7,调节杆7的两端铰接在活动板6两侧;在固定板10上设置有多个与调节杆7配合的限位槽8,调节杆7支撑在不同限位槽8中时,活动板6和固定板10之间的角度不同。

如图所示,固定板10和活动板6可以采用同样大小的板,使两个板可以贴合,并且贴合后的大小一致。底部的调节杆7,是为了调节固定板10与活动板6之间的角度。由于活动扳6是承载患者颈部,那么在患者颈部需要抬起一定高度时,可以利用调节杆7来调节。调节杆是两个平行设置的直杆,两个直杆一端在铰接活动板6两侧的边缘。在固定板10上沿平行两个板铰接轴的方向设置多个限位槽8,调节杆7的连接杆可以支撑在任意一个限位槽8中,使固定板10和活动板6之间保持一定角度。当患者需要平躺时,可将调节杆7收起,在活动板6底面上设置有收纳槽9,调节杆7可旋转至使其连接杆完全进入到收纳槽9中,这样两个板就可以完全贴合。

气囊5充气后呈弧形结构,充气后的气囊5的两端部为钝圆状,且充气后的气囊5两端部长度大于中部长度。

如图2所示,设置的气囊5可以有效固定颈托,并且多个气囊5中充气量可以不同,这样就能完全填充满颈托与床之间的空间。气囊5为了适应颈托外部的形状,由于颈托两端大,中间小,因此例如本实施例中,设置三个气囊5,两边的两个气囊5就应该大一些,中间小一些。这里的气囊5充气后的长度,是指气囊5在弧形方向上的长度,如果将气囊5充满气后的形状看成一段圆弧,那么即是弧长。气囊5通过充气管2连接充气端口1,可以通过充气端口1连接充气装置,如负压充气球,对每个气囊5分别充气,充其量多少根据实际情况来调节。

活动板6的上表面上分布有多个弹性卡3,弹性卡3呈弧片状,弹性卡3的一端通过扭矩弹簧安装在活动板6上。将整个辅垫放在患者颈部下方,并利用气囊5固定、填充好颈托及多余空间后,对于一些引流管和监测仪器的导线,为了方便其规整,可将弹性卡3扳开,使监测仪器导线或引流管经过弹性卡3对监测仪器导线或引流管起到固定作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