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牙根组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具有定位辨识的牙根组。
背景技术:
参阅图1,习知牙根植体1包含有一植牙体11,以及一设于该植牙体11的定位组12;其中,该植牙体11一端形成有一锁合部111,该植牙体11开设一定位孔112,而该定位孔112依序形成有一定位区113,一螺合区114;另,该定位组12具有一可供一义齿2固设的定位座121,以及一穿过该定位座121的定位件122,而该定位件122上开设有螺纹1221,且该螺纹1221得以与该螺合区114相互螺合定位,以使该定位座121在该定位件122的带动下定位在该定位区113中。
仍续前述,使用时,将该植牙体11植入齿骨槽 (图中未示),即完成植牙手术的第一阶段,再配合该定位件122将该定位座121螺固于该植牙体11上,待一段时日完成该植牙体11稳固定设置于该齿骨槽中,即可进行后续作业,亦即在陆续完成齿冠印模的作业与义齿2的制作,最后便可将制作完成的该义齿2,且用一牙科黏着剂将该义齿2黏合于该定位组12上,最后即完成整体植牙程序。
实际使用后发现,配合参阅图2,该习知牙根植体1虽利用该植牙体11与该定位组12的搭配组合而达到植牙目的,然而就作业者(即牙医)而言,锁合过程中,作业者仅凭借该定位件122不断螺入该螺合区114,直至该定位件122无法再持续螺动时,即认为已完成该定位座121锁合定位于该定位区113上的作业,虽然最后会再配合X光机的拍摄确认,以确定锁合的定位是否确实,但鉴于锁合后的该定位座121与该植牙体11部份极易受到牙龈的肉遮挡,以及该定位座121周缘呈光滑表面,使得拍摄后的X光片并无法确实显现,影响后续判断效果,故该定位组12的锁合定位作业,仅能完全凭借经验与感觉来完成;再者,该定位组12锁合过程中易产生歪斜及不确实定位,如锁紧状态,亦会有该定位座121与该植牙体11相互间产生过度磨损问题,以及导致后续制作完成的该义齿2无法顺利套设于该定位座121上,反之当该定位件122呈未锁紧状态时,对于该义齿2后续定位后的使用,会有松动之虞,实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受外在异物遮挡影响且使义齿达到正确、稳固的最佳定位效果,避免该定位组与该植牙体结合过程中产生过度螺合、锁合不紧等状况的具有定位辨识的牙根组。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下列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上述的目的。
一种具有定位辨识的牙根组,包括有一植牙体,以及一设于该植牙体上的定位组;该植牙体一端形成有一锁合部,该植牙体另一端开设一定位孔,该定位孔依序形成有一定位区、一螺合区;该定位组具有一供义齿固设的定位座,以及一穿过该定位座的定位件,该定位件的端部上开设有螺纹,该螺纹与该螺合区相互螺合定位,以使该定位座定位于该定位区中;
该定位座上形成有一第一辨识部,该第一辨识部与该定位孔的端缘相对应,作为该定位座锁合于该植牙体上的辨识比对。
较佳的,该定位件上邻近该螺纹处形成有一第二辨识部,该第二辨识部同该第一辨识部与该定位孔的端缘相对应,作为该定位件螺合于该定位座上的辨识比对。
较佳的,该定位座上至少开设有一凹槽。
较佳的,该第一辨识部、第二辨识部为一环槽。
较佳的,该第一辨识部、第二辨识部为一刻设的标示线。
本实用新型具有定位辨识的牙根组借由该定位座上形成有一对应植牙体的定位孔端缘的第一辨识部的设计,当该定位组与该植牙体结合时,先由该定位件伸置于该定位座后,同时并带动该定位座螺合于该植牙体上,借由该第一辨识部与该植牙体的该定位孔的端缘相对应以作为辨识的设计,借以确定该定位组达到定位于该植牙体上的效果,从而不受外在异物遮挡影响且使义齿达到正确、稳固的最佳定位效果,同时再借由该定位件上形成有第二辨识部的配合设计,以利用影像撷取方式进行更精准的定位校正确认的辨识,以避免该定位组与该植牙体结合过程中产生过度螺合,亦或锁合不紧等状况。
附图说明
图1为习知牙根植体的示意图。
图2为习知牙根植体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为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态样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习知﹞
1 牙根植体
11 植牙体 12 定位组
111 锁合部 112 定位孔
113 定位区 114 螺合区
121 定位座 122 定位件
1221 螺纹 2 义齿
﹝本实用新型﹞
3 牙根组
31 植牙体 32 定位组
311 锁合部 312 定位孔
313 定位区 314 螺合区
321 定位座 322 定位件
3211 第一辨识部 3212 凹槽
3221 螺纹 3222 第二辨识部
4 义齿。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明白。
参阅图3、图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具有定位辨识的牙根组3,其包括有一植牙体31,以及一设于该植牙体31上的定位组32;其中,该植牙体31一端形成有一锁合部311,同时该植牙体31另一端开设一定位孔312,而该定位孔312依序形成有一定位区313、一螺合区314。
仍续前述,该定位组32具有一可供一义齿4固设的定位座321,以及一穿过该定位座321的定位件322;其中,该定位座321上形成有一第一辨识部3211,以作为该定位座321锁合于该植牙体31上的辨识比对;另,该定位件322的端部上开设有一螺纹3221,以及一邻近该螺纹3221处且形成于该定位件322上的第二辨识部3222,同时该二辨识部3222恰与该第一辨识部3211、同样与该植牙体31的该定位孔312的端缘相对应,以作为该定位件322穿设于该定位座321上的辨识比对,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辨识部3211可为一环槽的形态形成于该定位座321上,而该第二辨识部3224亦同样可为一环槽的态样形成于邻近该螺纹3221处的该定位件322上的设置,即如图3、图4所示,当然亦可如图5所示,该第一辨识部3211、第二辨识部3222还可为一标示线的态样,以刻设标注于该定位座321与该定位件322上,因此无论前述该第一辨识部3211、第二辨识部3222以何种形态设置,皆是有效提供作业者(牙医)于进行植牙手术过程中,作为确定辨识定位的依据,以下结合图示说明。
参阅图3、图4,当进行植牙手术时,先利用一手术机具(图中未示)将该植牙体31的该锁合部311置入已预先开设有一植入孔的齿骨槽内(图中未示),以使该锁合部311与该齿骨槽产生相结合的形态,如此即完成第一阶段的植牙作业,而当进行第二阶段的植牙作业时,即先将该定位件322的该螺纹3221穿设于该定位座321内,以使该定位件322的该螺纹3221凸伸于该定位座321外,如此使该第一辨识部3211、第二辨识部3222形成相对应的形态设置后,便可进行该定位组32与该植牙体31的结合作业,此时借由凸伸于该定座321外的该螺纹3221伸置于该植牙体31的该定位孔312内,以使该螺纹3221与该螺合区314产生相螺合的动作,如此便可使得该定位座321在该定位件322的带领下,逐渐由该定位孔312进入该定位区313中,这时作业者(即牙医)便可凭借该定位座321上的第一辨识部3211的设计,先以目光辨识的方式进一步快速辨识出该第一辨识部3211是否与该定位孔312的端缘呈相对应,以免除该定位座321与该定位孔312间产生过度磨损的状况,当然螺合后还可再借由影像的取影方式,来观察该第二辨识部3222、该第一辨识部3211以及该定位孔312的端缘等三者是否呈相对应的设置,以做最后更精准的定位校正确认,以使该定位座321得以确保完全定位于该植牙体31上,因此不会有锁合过度与锁合不完全的状况,以利后续进行齿冠印模的作业、以及最后阶段将已制作完成的义齿4(图中假想线所示)进行套设作业,以达到确实定位的效果。
所以,凭借该第一辨识部3211、第二辨识部3222得以提供作业者于植牙的手术过程中,形成具有快速辨识出定位依据的标记,除有效防止该定位组32与该植牙体31结合过程中产生过度紧迫的螺合、该定位组32与该植牙体31有过度磨损问题外,亦避免螺合不完全或歪斜等缺失,避免日后该义齿4定位后会有松动之虞,借此大幅增进植牙作业的便利与准确性。
参阅图6,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其与前一实施例所述相同,仍包含有植牙体31、定位组32等构件;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于该定位座321之上至少开设有一凹槽3212;所以,当制作完成的该义齿4欲与该定位座321相结合时,便可利用开设于该定位座321上的该凹槽3212设置,以供涂设有牙科黏着剂(图中未示)的该义齿4套设于该定位组32上,利用该凹槽3212可供多余的牙科黏着剂存留于其上,以使该义齿4与该定位组32得以产生黏合固定效果,以免除日后有咬合干扰的缺失。
归纳前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定位辨识的牙根组,其借由该定位座上形成有一对应植牙体的定位孔端缘的第一辨识部的设计,借此得以提供作业者于施术过程中,具有可先由目视方式快速辨识出定位的依据,同时再借由该定位件上形成有第二辨识部的配合设计,以利用影像撷取方式进行更精准的定位校正确认的辨识,以有效防止该定位组与该植牙体结合过程中形成过度紧迫的螺合,同时亦可避免螺合不完全甚至产生歪斜等缺失,进而避免影响其它后续植牙作业,借以大幅增进植牙作业的便利与准确性,故确实能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