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工髋关节关节面保护器,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终末期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发育不良、类风湿性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等的最主要手段。随着该技术的推广与普及,目前该手术方案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成功的外科手术类型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年手术量超过150万例,随着人口老龄化及患者年轻化,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人群将继续稳步增加。而且,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患者术后的预期寿命、对生活质量需求、日常活动的活动量都不断增加,这就对人工全髋关节假体的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人工髋关节远期寿命的影响因素中,磨损占据了超过50%,髋臼内衬磨损、磨损碎屑造成的骨溶解、进一步造成的假体松动构成了影响人工髋关节假体远期寿命的主要因素。随着材料学、摩擦学的技术进步,新型的关节表面材料的引进,例如陶瓷材料、新型的金属材料、高交联聚乙烯材料等等,大大降低了磨损的速率。但是,新近研究表明,虽然人工全髋关节假体材料质量不断提高,但手术过程中如果不注意保护,对关节表面造成了划伤,将会严重增加关节表面的磨损速率。手术医生和护士可以通过小心操作,避免大部分可能造成关节面划伤的发生。但是之前被严重忽视的髋关节复位步骤,几乎不可避免的都会造成人工股骨头假体表面与髋臼侧的金属髋臼或各种材质的内衬形成边缘或点接触,从而划伤人工股骨头表面、甚至是髋臼内衬的表面。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到人工全髋关节的远期寿命。为此,我们研制了一种针对人工全髋关节复位过程中普遍发生关节面划伤的保护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工髋关节关节面保护器,用于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将人工股骨头复位到髋臼假体过程中,对人工股骨头及髋臼内衬两侧关节面的保护,该保护器包括:扇形的整体结构,分为两层结构,其中内外层为柔软的织物材料,上下端为具有弹性的聚乙烯棒状材料;扇形结构上下两端的棒状结构末端具有扣锁,将整体结构环绕,扣好两个锁扣,上下两端聚乙烯部分形成两个环形结构,保护器整体则形成漏斗样结构。其中,所述扇形下端聚乙烯棒状材料长度分别适应直径为22mm、28mm、32mm、36mm的球头所对应的髋臼内衬;环绕形成工作状态时漏斗结构下端聚乙烯环略大于髋臼内衬周径,织物部分长出聚乙烯环形部分约10mm,伸入髋臼内形成保护;漏斗结构的上端的聚乙烯环略大于切口,位于切口内皮肤与阔筋膜之间。
实用新型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人工髋关节关节面保护器,由于其采用了柔软材料保护关节面,避免了人工股骨头与髋臼侧硬质假体材料发生点接触,从而避免了划伤关节面。另外本实用新型工具工作状态形成漏斗状,将髋臼与周围软组织完全隔开,避免了复位过程中软组织卡压在关节面之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人工髋关节关节面保护器的正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人工髋关节关节面保护器工作状态的正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人工髋关节关节面保护器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展开时的正面图,如图1所示,关节面保护器有两层扇形结构植物材料与上下两端的聚乙烯棒状部分构成,其中上端聚乙烯棒c长度为230mm,扇形织物材料的两侧边b长度为100mm,下端聚乙烯棒a长度分别与22mm、28mm、32mm、36mm等直径的髋臼内衬匹配分别为73mm、92mm、105mm、117mm。两条聚乙烯棒的直径为5mm。内外柔软织物材料结构在a边超出聚乙烯棒10mm,在b边部分超出5mm。在两条聚乙烯棒端对端扣锁形成聚乙烯环时,关节面保护器整体进入工作状态,如图2,此时内外两层织物材料将内部的聚乙烯环完全覆盖。
以下介绍本实用新型的人工髋关节关节面保护器的使用过程: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人工髋关节关节面保护器的使用状态图,在完成髋臼和股骨侧假体安装后,根据所使用的髋臼内衬和股骨头大小选用相应尺寸的本实用新型工具,扣好两处锁扣,形成工作状态。小心清理髋臼内及旁边的软组织,将该实用新型工具至于髋臼内衬假体周缘。其中略长出下端聚乙烯环的内外层织物材料垂入关节面内,工具的上端环形位于肌肉软组织与皮肤之间。按照常规方法完成人工股骨头的复位,复位过程中股骨头沿着本实用新型工具的柔软表面滑入髋臼内。完成复位后,打开本工具锁扣,轻轻牵引髋关节,将衬于关节面内的织物部分拉出,并绕过股骨颈将本工具从关节腔内取出,整个复位过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