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气囊装置领域,具体的是指一种骨传导3D按摩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按摩枕上的电动按摩器均为整体结构,为安装在一个基座上的多个按摩轮,通过按摩轮的相对转动,产生对身体相应部位的挤压,从而起到按摩作用,由于仅仅依靠单纯的物理挤压,这个按摩效果较差,不能根据人体的穴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按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出了一种按摩效果好、传导方式特别的骨传导3D按摩枕。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骨传导3D按摩枕,包括气囊本体,所述气囊本体上根据人体穴位位置设置有多个各自独立的且离散分布的振动按摩装置。
更具体的,所述气囊本体包括位于颈部左右两侧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以及接触颈部后侧的中间部。
更具体的,振动按摩装置的数量有三个,分别设置在气囊本体的中间部,其中两个振动按摩装置与颈部后侧的两个凤池穴对应,另外一个振动按摩装置与颈部后侧的天柱穴对应。
更具体的,所述气囊本体上设置有充气装置。
更具体的,所述振动按摩装置包括按摩外套和安装在按摩外套内的振动马达,所述按摩外套包括马达安装槽体以及从马达安装槽体外侧壁向外延伸的针车部,所述振动马达过盈装配在马达安装槽体内。
更具体的,所述按摩外套为软胶材质构件。
更具体的,所述按摩外套的底部外侧设有多个按摩凸点,所述针车部设有多个通孔。
更具体的,所述多个振动按摩装置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设有控制按键,所述控制电路板与可充电电池或普通电池连接,所述控制按键外侧包裹有软胶或布套,且设置在气囊本体的左侧部或右侧部。
更具体的,所述气囊本体设有振动按摩装置的容置槽。
更具体的,所述气囊本体的外侧装有布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利用高频振动通过特别设计的装置直接将振动波传入人体的骨骨骼和穴位,使其高频振动波快速传播,振动波通过颈椎,头骨和穴位,颌骨,及大脑的神经枢纽非常快速传到听觉和视觉及各个神经系统,引起大脑及颈椎立即感觉舒服和轻松的感觉.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按摩方式”,具有较好的按摩放松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振动按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图3,一种骨传导3D按摩枕的实施例,包括气囊本体1,所述气囊本体1包括位于颈部左右两侧的左侧部11和右侧部12以及接触颈部后侧的中间部13,所述气囊本体1上根据人体后颈部的穴位位置设置有三个各自独立的离散分布的振动按摩装置(21,22,23),且均设置在气囊本体1的中间部13,其中两个振动按摩装置(21,22)与颈部后侧的两个凤池穴对应,另外一个振动按摩装置23与颈部后侧的天柱穴对应,如图1,三个振动按摩装置呈三角形分布,使用时,三个振动按摩装置刚好与后颈部的三个穴位精确接触,针对性较强,按摩效果显著。
所述振动按摩装置(21,22,23)包括按摩外套和安装在按摩外套内的振动马达214,所述按摩外套包括马达安装槽体211和设置在马达安装槽体211外侧的针车部212,所述振动马达214过盈装配在所述按摩外套的马达安装槽体211内,通过过盈配合,振动马达214的振动能够完全传递至按摩外套上,优选的,所述按摩外套的按摩面设有多个凸起,以减小按摩面与穴位的接触面积,对穴位的刺激更加精准有效,所述针车部212设有多个通孔213,设置针车部212,是为了通过针车将按摩外套固定在气囊本体1表面,针车部212是针车的预留位置,设置通孔213,是为了使振动马达214与针车部212的结合减弱,减少针车部位对振动马达214的振动约束;所述三个振动按摩装置(21,22,23)与控制电路板23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23设有控制按键26,所述控制电路板23与可充电电池或普通电池25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23还设置有USB充电接口,便于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所述控制按键26外侧包裹有软胶或布套,且设置在气囊本体1的右侧部12,便于人手进行振动强度的控制,使用时,通过操作控制按键26,能够按预设程序控制振动马达的按摩振动,三个振动按摩装置可单独或协同的振动,对人体穴位进行按摩。
所述按摩外套为软胶材质构件,所述振动马达214为普通直流电机,其转轴上固定有偏心块,通过振动马达214的振动,由于按摩外套与其紧密配合,因此其振动波直接通过按摩外套传递至人体的穴位。
所述气囊本体1的中间部13设有振动按摩装置(21,22,23)的容置槽。
所述气囊本体1上设置有充气装置3,所述充气装置带有进出气口,由于该充气装置在中国专利20140528519.7已经公开,其工作原理在此不做赘述。
所述气囊本体1的外侧套装有布套。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