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6327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针灸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针灸装置。



背景技术:

针灸是中医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用特制的金属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操作手法以达到治病的目的。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利用热刺激来治病。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是我国医学上的宝贵遗产。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千百年来,针灸疗法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赖。通常来说,针灸法主要有以下疗效:疏通经络,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医师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调和阴阳,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扶正祛邪,通过专业技术手法调节毫针在穴位中的运动方式,可以使患者在针刺腧穴部位感觉到明显冷感(透天凉)或热感(烧山火),从而显著提高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的疗效,此种治疗方法称为针刺补泻手法。目前对于很多疾病,比如尘肺病,治疗的方式一般采用内外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而外治方法中较普遍的即为针灸法,针灸又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中医疗法之一,目前医护人员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手部捏拿针体,由于针体特别细长,在捏拿过程中极易产生酸疼感,且捏拿的力道需要相当大才能有效控制针体;另外,在捻针过程中手指跟针体直接接触极易产生交叉感染;再者,由于针体细小,在捻针过程中容易手滑,延长了治疗时间,也给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增加了痛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针灸装置,它结构设计合理,可以方便的拿捏针体,避免在拿捏过程中产生酸疼感;另外,在捻针过程中手指跟针体不直接接触,避免产生交叉感染;再者,有效避免了捻针过程中手滑现象的发生,缩短了治疗时间,也给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减轻了痛苦,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针灸装置,包括一中央设有通孔的呈圆柱形的针柄,针体的顶端穿过通孔并穿出针柄与一旋转钮相连,针体的底端穿出针柄,在通孔外部的针柄内设有一底端开口的圆形凹槽,在圆形凹槽一侧壁上沿圆形凹槽的长度方向设有一滑槽,在滑槽的两端分别设有一限位槽,一连接杆的外端穿出针柄与一滑块相连,连接杆的内端伸至圆形凹槽内与位于圆形凹槽内的圆形护板相连,位于滑槽内的连接杆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处分别设有与限位槽相配合的限位块。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方案,它结构设计合理,通过设置在针体外部的针柄,可以方便的拿捏针体,避免在拿捏过程中产生酸疼感;另外,在捻针过程中手指跟针体不直接接触,避免产生交叉感染;再者,通过设置在针柄上方的与针体相连的旋转钮,有效避免了捻针过程中手滑现象的发生,缩短了治疗时间,也给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减轻了痛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式结构示意图。

图中,1、通孔,2、针柄,3、针体,4、旋转钮,5、圆形凹槽,6、滑槽,7、限位槽,8、滑块,9、圆形护板,10、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2所示,一种针灸装置,包括一中央设有通孔1的呈圆柱形的针柄2,针体3的顶端穿过通孔1并穿出针柄2与一旋转钮4相连,针体3的底端穿出针柄2,在通孔1外部的针柄2内设有一底端开口的圆形凹槽5,在圆形凹槽5一侧壁上沿圆形凹槽5的长度方向设有一滑槽6,在滑槽6的两端分别设有一限位槽7,一连接杆的外端穿出针柄2与一滑块8相连,连接杆的内端伸至圆形凹槽5内与位于圆形凹槽5内的圆形护板9相连,位于滑槽6内的连接杆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处分别设有与限位槽7相配合的限位块10。

使用时,先沿着滑槽6的方向向上移动滑块8,滑块8带动圆形护板9沿着圆形凹槽5的方向向上滑动,直至设置在连接杆上表面的限位槽7卡接在滑槽6顶端的限位槽7内,此时,针体3底端露出,手握针柄2进行施针即可,可以方便的拿捏针体3,避免在拿捏过程中产生酸疼感;当需要捻针时,可直接旋转旋转钮4,旋转钮4带动针体3进行旋转,由于旋转钮4比针体3粗大,方便捻动,在捻针过程中手指跟针体3不直接接触,避免产生交叉感染,也有效避免了捻针过程中手滑现象的发生,缩短了治疗时间,也给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减轻了痛苦;施针完毕后,手握针柄2将针体3取出,然后再沿着滑槽6的方向向下滑动滑块8,滑块8带动圆形护板9沿着圆形凹槽5的方向向下滑动,直至设置在连接杆下表面的限位槽7卡接在滑槽6底端的限位槽7内,此时,针体3底端被圆形护板9包围,防止针体3不小心伤着人,也可防止针体3被损坏。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