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医针灸用火针。
背景技术:
针灸是中医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用特制的金属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操作手法以达到治病的目的。火针属于针灸针的一种。火针施术要在针体烧红时快速刺入人体部位,这个过程极快,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们把施术过程的基本要领总结为“红、准、快”三个环节。“红”即是针体一定要烧红,“准”即是针刺部位及针刺深度一定要准确,“快”即是针体烧红后刺入人体一定要快。只有这三点都能做到,才能称之为有效火针刺法。在给病人进行针灸时,进针的深浅度主要依靠针灸人员的经验操作,这样针灸效果因人而异,操作十分不规范,不一定能达到治疗效果,因此,通过改进火针结构来控制刺入深度的准确性非常有必要。此外,火针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达到治疗效果的,故增加穴位的刺激对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通过改进火针的结构来确保针刺深度的准确性,并且能减小火针包装时的容置空间。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增加磁疗效果和增加对穴位刺激的火针。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火针,包括:
针体,其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针体包括一体成型的针杆和针尖,所述针杆为圆柱体形,所述针尖的直径逐渐减小呈锥形,所述针杆的外径为0.4-0.5mm;
针柄,其为内部中空的圆柱体形,所述针柄套设在所述针体外,所述针柄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为圆形,所述第二开口的直径与所述针杆的外径相等,所述针体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针柄的外侧壁上沿其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有多组限位部,所述多组限位部由多对限位部组成,每组限位部包括多个沿所述针柄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的限位卡口,相邻的两组限位部中的限位卡口两两交错设置,每对限位部中的限位卡口两两相对设置,每对限位部相对于所述针柄的轴线对称设置;
止挡部,其纵向截面为工字型,所述止挡部的中间部插入所述第一开口中,且所述止挡部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针柄内和所述针柄外,所述止挡部的底部与所述针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止挡部的中间部外侧壁上沿其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多对限位片,每对限位片由两个相对于所述针柄的轴线对称的限位片组成,每个限位片与每组限位部一一对应设置,每个限位片的一端与所述止挡部的中间部固定连接,每个限位片的另一端朝向和其对应设置的限位部且选择性地插入和其相对应限位部的限位卡口中;
弹簧,其设置在所述针柄内,且套设在所述针体外,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针柄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止挡部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弹簧呈自然状态。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弹簧的长度与所述针体的长度相等。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第一开口为圆形,所述止挡部的中间部为圆柱体形,所述止挡部的中间部的外径与所述第一开口的直径相等。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针柄上设置有两对限位部,所述两对限位部即为四组限位部,所述四组限位部彼此间隔90°地环所述针柄的圆周方向设置。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针体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刻度。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止挡部的底部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弹簧的顶部的尺寸。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针体由钨钢制成。
优选的是,其中,还包括:
第一磁铁,其固设在所述针柄的内侧壁上;
第二磁铁,其固设在所述针柄的内侧壁上,且与所述第一磁铁相对,所述针体位于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之间,所述第二磁铁的S极与所述第一磁铁的N极相对,且不接触,所述第二磁铁的N极与所述第一磁铁的S极相对,且不接触。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针杆内部中空,所述针杆的内部设置有蓄热陶瓷。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针杆上沿其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半圆形凸点或三角形凸点。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在施针时,往下按压止挡部,止挡部上的限位片随着止挡部一起往下运动,当针体伸出的长度至扎针所需要的长度时,停止往下按压,此时弹簧受压收缩,止挡部上其中的一对限位片分别卡扣在针柄外侧壁上与其相对应的限位卡口中进而将针体固定,可实施扎针,这样的结构可以确保进针深度的准确性;而当扎针完毕,往内挤压卡扣在限位卡口上的一对限位片,在弹簧作用下,限位片往上运动从而带动止挡部和针体向上运动,针体即从人体中自动拔出;
(2)火针在使用之前和使用之后都能收进针柄内,这样在包装时可以减小火针的容置空间,从而减小包装盒的大小,降低包装成本;
(3)针柄上相邻的两组限位部中的限位卡口两两交错设置,这样可以保证针体扎针所需的任意长度均可调;且针体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刻度,这样可以根据针体上的刻度调节针体伸出针柄外的长度,使得施针人员能够准确地把握进针深度;
(4)针柄内设置有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之间产生强磁场,针体位于强磁场中并带有磁性,这样在扎入人体时起到磁疗的效果;
(5)蓄热陶瓷可以吸收热量并将热量储存,减缓针体散热速度,同时在扎入人体时持续放热,起到很好的刺激穴位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针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火针,包括:
针体1,其沿竖直方向设置,针体1包括一体成型的针杆10和针尖11,针杆10为圆柱体形,针尖11为直径逐渐减小的锥形,针杆10的外径为0.4-0.5mm,相比于传统的火针比较细,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让患者容易接受,损伤小,而传统火针直径比较粗,操作损伤大,病人不容易接受;
针柄2,其为内部中空的圆柱体形,针柄2套设在针体1外,针柄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为圆形,第二开口的直径与针杆的外径相等,所述针体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这样当针体1从针柄2中的第二开口中伸出时,不仅可以起到导向作用还可以将针体1固定,在施针时针体1不会发生晃动而导致扎针时偏离穴位,针柄2的外侧壁上沿其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有多组限位部20,多组限位部20由多对限位部组成,每组限位部20包括多个限位卡口200,每组限位部20中的多个限位卡口200沿针柄2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在针柄2外侧壁上,相邻的两组限位部20中的限位卡口200两两交错设置,每对限位部中的限位卡口200两两相对设置,每对限位部相对于针柄2的轴线对称设置;
止挡部3,其纵向截面为工字型,止挡部3的中间部从第一开口插入至针柄2中,且止挡部3的两端分别位于针柄2内和针柄2外,止挡部3的底部与针杆10的顶部固定连接,止挡部3的中间部外侧壁上沿其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多对限位片30,每对限位片30由两个相对于针柄的轴线对称的限位片30组成,每个限位片30与每组限位部20一一对应设置,每个限位片30的一端与止挡部3的中间部固定连接,每个限位片30的另一端朝向和其对应设置的限位部20且选择性地插入和其相对应限位部20的限位卡口200中;
弹簧4,其设置在针柄2内,且套设在针体1外,弹簧4的一端与针柄2的底部固定连接,弹簧4的另一端与止挡部3的底部固定连接,弹簧呈自然状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当弹簧处于自然状态下,针体1位于针柄2内,这样在包装时可以减小火针的容置空间,从而减小包装盒的大小,降低包装成本;当需要施针时,往下按压止挡部3,止挡部3上的限位片30随着止挡部3一起往下运动,当针体1伸出的长度至扎针所需要的长度时,停止往下按压,此时弹簧4受压收缩,止挡部3上其中的一对限位片30分别卡扣在针柄2外侧壁上与其相对应的限位卡口200中进而将针体1固定,可实施扎针,这样的结构可以确保进针深度的准确性;而当扎针完毕,往内挤压卡扣在限位卡口200上的一对限位片30,在弹簧作用下,限位片30往上运动从而带动止挡部3和针体1向上运动,针体1即从人体中自动拔出;针柄2上相邻的两组限位部20中的限位卡口200两两交错设置,这样可以保证针体扎针所需的任意长度均可调。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弹簧4的长度与针体1的长度相等,这样在弹簧自然状态下,针体1恰好收在针柄2的空腔中。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第一开口为圆形,止挡部3的中间部为圆柱体形,止挡部3的中间部的外径与第一开口的直径相等,这样止挡部3在做相对于第一开口的上下运动时,不但可以起到导向作用且止挡部3的中间部不会发生晃动,结构稳定。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针柄2上设置有两对限位部20,两对限位部20即为四组限位部20,四组限位部20彼此间隔90°地环所述针柄2的圆周方向设置,相邻的两组限位部20中的限位卡口200两两交错设置,每对限位部20的两组限位部30相对设置,这样可以保证针体扎针所需的任意长度均可调。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针体1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刻度,这样可以根据针体1上的刻度调节针体1伸出针柄2外的长度,使得施针人员能够准确地把握进针深度。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止挡部3的底部的尺寸大于或等于弹簧4的顶部的尺寸,这样弹簧4的顶部抵在止挡部3的底部受力时,弹簧4受力均匀,不易发生错位。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针体1由钨钢制成。
见图2,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还包括:
第一磁铁21,其固设在针柄2的内侧壁上;
第二磁铁22,其固设在针柄2的内侧壁上,且与第一磁铁21相对,针体1位于第一磁铁21和第二磁铁22之间,第二磁铁22的S极与第一磁铁21的N极相对,且不接触,第二磁铁22的N极与第一磁铁21的S极相对,且不接触,在第一磁铁21和第二磁铁22之间的区域产生强磁场,针体1位于强磁场中并带有磁性,这样在扎入人体时起到磁疗的效果。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针杆10内部中空,针杆10的内部设置有蓄热陶瓷,火针施术过程的基本要领总结为“红、准、快”三个环节,“红”即是针体一定要烧红,即在刺入人体时,针体的温度一定要高,由于金属针体散热快,烧红的针体1在刺入人体时温度不一定能达到施针需要的温度,在针杆10内设置蓄热陶瓷,蓄热陶瓷可以吸收热量并将热量储存,减缓针体散热速度,同时在扎入人体时持续放热,起到很好的刺激穴位的作用。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针杆10上沿其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半圆形凸点或三角形凸点,在针扎入人体时增加对穴位的刺激,提高针灸效果。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