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装置,属于医用清洗消毒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装置是医药卫生部门的一种常用设备,目前,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设备设计较为简单,一般为单一的内管道灌流,外表面浸泡式的清洗消毒方式,且多个内管道采用一个灌流泵,且无流量测量装置,这样的设计存在一定的隐患,无法检测流量或循环泵的损坏与否。且外表面为浸泡式清洗消毒方式,外表面的清洗无法达到有效清洗;且灌流浸泡使得清洗用水或消毒液都比较多,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费。此外,现有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装置的灌流都是一个循环泵通过分流模块与接头相连,从而实现同时对多个软式内镜进行灌流,这样一方面会发生消毒液分配不均造成清洗不全面的问题,并且在其中一根或几根灌流管发生故障时不易察觉,从而造成无效冲洗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打破了传统的一个循环泵对多个管道灌流的传统做法,实现管道单独灌流,清洗消毒效果好的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装置,包括消毒装置主体,消毒装置主体内设有灌流机构以及喷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灌流机构包括灌流泵以及用于与内镜管腔连接的接头,灌流泵有多个,接头安装在消毒池内壁上,多个灌流泵的进水口同时与消毒池下部连通,每个灌流泵的出水口均连接接头。
优选的,所述喷淋机构包括上喷淋单元和下喷淋单元,消毒装置主体内设有消毒池,下喷淋单元安装在消毒池内,上喷淋单元转动安装在密封门下部。
优选的,所述的喷淋机构还包括循环泵,循环泵的进水口与消毒池下部连通,循环泵的出水口同时连接上喷淋单元和下喷淋单元。
优选的,所述的上喷淋单元为喷淋管,喷淋管的中部转动安装在密封门上,喷淋管上设有多个通孔。
优选的,所述的下喷淋单元为旋转喷嘴,旋转喷嘴安装在消毒池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的灌流泵与接头之间设有故障检测单元。
优选的,所述的故障检测单元为流量测量装置。
优选的,所述的消毒装置主体为上端开口的长方体箱体,消毒池设置在消毒装置主体上部,密封门设置在消毒池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的消毒池下部设有排水口和排水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装置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灌流泵抽取消毒池内的水,并经接头后对软式内镜内腔进行灌流冲洗,使消毒池内的水循环使用,减少了清洗用水、酶液和消毒液的用量,打破了传统的一个灌流泵对多个管道灌流的传统做法,实现单独灌流,并且一个灌流泵损坏不会影响别的灌流泵的工作,灌流效果好。
2、上喷淋单元和下喷淋单元能够对软式内镜外表面进行喷淋清洗和冲洗,一方面能够保证外表面的清洗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喷淋冲洗,不必要全部浸泡内镜,减少了清洗用水、酶液和消毒液的用量,降低了清洗消毒成本。
3、循环泵抽取消毒池内的水并经过上喷淋单元和下喷淋单元喷出,使消毒池内的水循环使用,减少了清洗用水、酶液和消毒液的用量。
4、上喷淋单元为喷淋管,喷淋管在水流的作用下转动,从而能够实现对整个消毒池内的软式内镜进行喷淋,喷淋均匀,不存在喷淋死角。
5、下喷淋单元为旋转喷嘴,旋转喷嘴在水流的作用下转动,从而能够全面的对消毒池内的软式内镜进行冲洗。
6、流量测量装置能够实时监测流量,从而确保有效的灌流冲洗,避免由于管道堵塞或灌流泵损坏造成无效的清洗消毒。
附图说明
图1为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装置的左视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消毒装置主体 2、密封门 3、喷淋管 4、消毒池 5、灌流泵 6、旋转喷嘴 7、三通管 8、循环泵 9、流量测量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3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装置,包括消毒装置主体1,消毒装置主体1内设有灌流机构以及喷淋机构,灌流机构包括灌流泵5以及用于与内镜管腔连接的接头,灌流泵5有多个,接头安装在消毒池4内壁上,多个灌流泵5的进水口同时与消毒池4下部连通,每个灌流泵5的出水口均连接接头。灌流泵5抽取消毒池4内的水,并经接头后对软式内镜内腔进行灌流冲洗,使消毒池4内的水循环使用,减少了清洗用水、酶液和消毒液的用量,打破了传统的一个灌流泵5对多个管道灌流的传统做法,实现单独灌流,并且一个灌流泵5损坏不会影响别的灌流泵5的工作,灌流效果好。
具体的:如图1所示:消毒装置主体1为上部敞口的长方体箱体,消毒池4设置在消毒装置主体1的上部,密封门2的后侧安装在消毒装置主体1的后侧,密封门2用于将消毒池4的上口密封。
如图2~3所示:上喷淋单元为喷淋管3,喷淋管3的中部转动安装在密封门2上,喷淋管3上设有多个通孔。下喷淋单元为旋转喷嘴6,下旋转喷嘴6安装在消毒池4的底部。
喷淋机构还包括循环泵8,循环泵8的进水口与消毒池4的底部连通,循环泵8的出水口同时与旋转喷嘴6和喷淋管3连通。旋转喷嘴6和喷淋管3在水流的作用下转动,从而能够全面对消毒池4内的软式内镜进行喷淋清洗和冲洗,不存在死角,清洗消毒效果好。
灌流机构包括灌流泵5以及接头。接头安装在消毒池4的左侧壁上,灌流泵5的进水口与消毒池4底部连通,灌流泵5的出水口与接头连通。接头方便与软式内镜管腔连通,从而方便对软式内镜的管腔进行灌流冲洗,清洗消毒的效果好。灌流泵5的出水口与接头之间设有故障检测单元,故障检测单元为流量测量装置9,流量测量装置9用于对每个灌流管道实时监测流量,从而确保有效的灌流冲洗,避免由于管道堵塞或灌流泵5损坏造成无效的清洗消毒,而且对于管道堵塞或灌流泵5损坏的检测伴随着整个清洗过程,从而保证每个软式内镜都能得到充分的灌流冲洗。
灌流泵5有多个,灌流泵5与接头一一对应,且每个灌流泵5和接头之间均设有流量测量装置9,打破了传统的一个灌流泵5对多个管道灌流的传统做法,实现管道单独灌流。在本实施例中,灌流泵5设置有五个。
消毒池4的下部安装有三通管7,三通管7上部的端口与消毒池4底部连通,三通管7下部的端口与循环泵8的进水口连通,三通管7左侧的端口同时与五个灌流机构的灌流泵5进水口连通。
消毒池4的下部还设有排水口和排水阀,用于在消毒完毕后将消毒池4内的水或者消毒液排出。
该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工作时,准备就位后开启电源,关闭密封门2,消毒池4开始进清洗水或者消毒液,此时灌流泵5启动,流量测量装置9对灌流管道的流量实时检测,灌流泵5启动后使液体通过安装在消毒池4上的接头实现对软镜内管道的灌流。在对软镜内管道灌流的同时,循环泵8启动,从而使旋转喷嘴6和喷淋管3进行旋转喷淋,在旋转喷淋过程中有较大的冲刷力,从而保证了清洗消毒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