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肢支撑垫。
背景技术:
外科患者在进行腿部、臀部或肛部治疗恢复时,需要辅助支撑装置将腿部托起,方便伤口进行愈合,避免伤口周围皮肤长出压疮。现有辅助支撑装置一般采用固定结构形式,不能进行多角度调节,通用性差,患者使用舒适度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倾斜角度可调节、通用性好、舒适度高的下肢支撑垫。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肢支撑垫,包括设有第一斜壁和第二斜壁的固定座,第一、二斜壁自固定座的顶部分别斜向下延伸至固定座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一斜壁的顶面和第二斜壁的顶面分别设有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固定座的顶部设有顶板,第一支撑板的顶端和第二支撑板的顶端分别连接于顶板的相对两侧,第一支撑板的底端和第二支撑板的底端分别活动连接于固定座长度方向的两端。
优选的,所述下肢支撑垫还包括用于带动所述顶板升降的丝杆,丝杆轴向竖直且转动设于固定座上,固定座上设有与丝杆配合的螺母,丝杆顶端转动连接于顶板底部。
优选的,所述丝杆的底端固定有把手,固定座上设有用于容纳丝杆底端和把手的空腔,螺母位于空腔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顶端和第二支撑板的顶端均通过合页转动连接于顶板;所述固定座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有长度方向水平的条形滑槽,第一支撑板的底端和第二支撑板的底端均通过与条形滑槽配合的销轴活动连接于固定座;所述第一支撑板底端的两侧及第二支撑板底端的两侧均设有向下延伸的舌片,舌片上设有与销轴配合的通孔。
优选的,所述下肢支撑垫还包括用于限位销轴的限位销,所述固定座在条形滑槽的下方设有向外凸出且呈条形的固定块,固定块的长度方向上均匀设有与限位销配合的限位孔。
优选的,第一支撑板的顶面、第二支撑板的顶面和顶板的顶面分别设有第一海绵垫、第二海绵垫和第三海绵垫,第一、二、三海绵垫的顶面分别设有沿长度方向下凹的第一凹部、第二凹部和第三凹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二海绵垫沿长度方向的两侧间隔设有若干绑带。
优选的,所述顶板的顶面呈弧形,第三海绵垫呈弧形。
优选的,所述固定座沿长度方向的底部两侧间隔设有若干固定带,固定座的底面固定有防滑垫。
优选的,所述防滑垫采用橡胶或硅胶制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肢支撑垫具有如下优点:
1、丝杆转动时带动顶板上升或下降,顶板上升或下降时带动第一、二支撑板转动,从而调整第一、二支撑板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便于满足不同患者的使用要求,使患者保持舒适的状态,提高使用舒适度;
2、把手和丝杆设置在固定座内,装置整体结构更加紧凑,避免患者在使用时触碰到丝杆或把手;
3、第一支撑板的底端和第二支撑板的底端通过销轴和条形滑槽的配合活动连接于固定座,便于保证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使用稳定性;
4、通过限位销和固定块上限位孔的配合限位销轴,避免第一、二支撑板受力后下滑,进一步保证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使用稳定性;
5、在第一、二支撑板的顶面和顶板的顶面设置海绵垫,便于提高使用舒适度;
6、各海绵垫上设置凹部,使用时,患者将腿部放于相应的凹部中,并通过绑带绑住腿部,患者在休息、睡觉时腿部不会轻易移离支撑垫,避免牵动伤口;
7、在固定座的底部设置防滑垫,可以提高固定座和其他物体间的作用力,避免固定座受力后移动,提高使用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下肢支撑垫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下肢支撑垫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下肢支撑垫实施例中限位销和固定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下肢支撑垫实施例中第一海绵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下肢支撑垫实施例中第三海绵垫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3、4、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肢支撑垫,包括设有第一斜壁11和第二斜壁12的固定座1,第一、二斜壁自固定座的顶部分别斜向下延伸至固定座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一斜壁的顶面和第二斜壁的顶面分别设有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3,固定座的顶部设有顶板4。第一支撑板2的顶端和第二支撑板的顶端2通过合页分别连接于顶板4的相对两侧,第一支撑板的底端和第二支撑板的底端分别活动连接于固定座长度方向的两端。
固定座1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有长度方向水平的条形滑槽13,第一支撑板2的底端和第二支撑板3的底端均通过与条形滑槽配合的销轴14活动连接于固定座。第一支撑板2底端的两侧及第二支撑板3底端的两侧均设有向下延伸的舌片21,舌片上设有与销轴14配合的通孔22。
本实施例中,下肢支撑垫还包括用于限位销轴14的限位销15,固定座1在条形滑槽13的下方设有向外凸出且呈条形的固定块16,固定块的长度方向上均匀设有与限位销15配合的限位孔17。
下肢支撑垫还包括用于带动顶板4升降的丝杆51,丝杆轴向竖直且转动设于固定座1上,固定座上设有与丝杆配合的螺母52,丝杆顶端转动连接于顶板底部。丝杆51的底端固定有把手53,固定座上设有用于容纳丝杆底端和把手的空腔18,螺母52位于空腔的上方。
第一支撑板2的顶面、第二支撑板3的顶面和顶板4的顶面分别设有第一海绵垫6、第二海绵垫7和第三海绵垫8,第一、二、三海绵垫的顶面分别设有沿长度方向下凹的第一凹部61、第二凹部和第三凹部81,第一、二海绵垫沿长度方向的两侧间隔设有若干绑带62。本实施例中,顶板4的顶面呈弧形,第三海绵垫8呈弧形。
固定座1沿长度方向的底部两侧间隔设有若干固定带19,固定座的底面固定有防滑垫9。进一步的,防滑垫采用橡胶或硅胶制成。
使用时,根据患者躺靠的位置和患者的身高将支撑垫置于病床上且位于合适位置,通过固定带19将支撑垫固定在病床上。拔出限位销15,通过把手53转动丝杆51,丝杆转动时带动顶板4上升或下降,顶板运动时带动第一、二支撑板2、3运动,第一、二支撑板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变化,销轴14在条形滑槽13中移动。当第一、二支撑板倾斜至合适位置后,停止转动丝杆51,丝杆和螺母52之间采用自锁螺纹配合,将限位销15插入对应的限位孔17中用于限位销轴14。将患者的腿部置于支撑垫上,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用绑带62固定患者的腿部。
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中所定义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