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血栓留置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81004阅读:503来源:国知局
防血栓留置针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血栓留置针。



背景技术:

在医疗领域,用于临床病患者方面的留置针通常包括导管、导管座、弹性延长管和止液夹等,其中,导管安装于导管座的一端,弹性延长管固定连接于导管座并与导管连通,止液夹设置于弹性延长管。在临床应用中,药液由滴瓶通过弹性延长管与所连接的导管向临床病患者灌输,止液夹的作用除了控制停止输液外,还能避免血液回流形成血栓而给临床病患者带来痛苦甚至造成生命危害。

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普通留置针中,止液夹可以在弹性延长管上自由地来回移动。在输液结束后,由于止液夹与导管座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这段距离之间的弹性延长管在医护人员操作时或临床病患者活动时难免会产生弯曲或抖动,当关闭止液夹后,若止液夹与导管座之间的弹性延长管出现弯曲或抖动,该段弹性延长管管腔内的体积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会把弹性延长管管腔内的药液挤出或将人体血液倒吸入弹性延长管的管腔内,一旦血液被吸入到弹性延长管的管腔内,便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会堵塞导管管腔,不利于再次向临床病患者输液,同时,血栓还会堵塞临床病患者的血管,给临床病患者带来痛苦甚至造成生命危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4766831U公开了一种一次性使用防血栓留置针,其通过将止液夹直接连接在导管座上或通过其他方式使止液夹只能围绕弹性延长管转动而不能沿弹性延长管往复移 动,这种防血栓留置针的止液夹设置方式虽然可以通过限制止液夹在弹性延长管上往复移动而防止止液夹与导管座之间产生较长的距离造成弹性延长管弯曲或抖动,造成管腔内体积发生变化易形成血栓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造成生命危害;但是,临床使用时,留置针穿刺完成后(导管已经插进了患者血管)需要贴敷贴,由于止液夹所用的材料较硬,在使用止液夹时容易刮伤或夹到患者表皮,因此,为了防止止液夹直接与皮肤接触,部分患者需要在止液夹与皮肤之间贴敷贴。若止液夹与导管座完全固定,在止液夹与患者皮肤之间贴敷贴时需要将止液夹连同导管座和导管一起抬起才能把敷贴放进止液夹下面的皮肤,在这抬起过程中,患者的穿刺伤口会受到导管抖动所产生的外力,使患者伤口感到疼痛。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留置针易形成血栓或在贴敷贴时易使患者伤口感到疼痛的缺陷,从而提供不易形成血栓同时不易使患者感到疼痛的防血栓留置针。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血栓留置针,包括:

导管座;

输入导管,至少部分为弹性管,安装于所述导管座的一端;

输出导管,安装于所述导管座的另一端;

止液夹,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弹性管上;

轴向限位结构,与所述止液夹相对应的设置于所述输入导管和/或所述导管座上,所述轴向限位结构将所述止液夹限制在所述弹性管靠近所述导管座的一端,并使得所述止液夹在所述弹性管的轴向上具有微小活动量,以避免所述止液夹与所述导管座之间的所述弹性管发生弯曲或抖动而导致的弹性管内腔体积的变化,又能够在所述止液夹与所述导管座之间保持所需柔性。

所述轴向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导管座上或设置于靠近所述导管座一侧的所述输入导管上的第一抵挡部和与所述第一抵挡部在所述弹性管的轴向上相隔一轴向活动空间设置的第二抵挡部;

所述止液夹具有靠近所述导管座一侧设置的、且与所述第一抵挡部相对应的第一配合部,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一配合部远离所述导管座一侧设置的、且与所述第二抵挡部相对应的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位于所述轴向活动空间内;

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一抵挡部之间留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二抵挡部之间留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第二间隙之和构成所述微小活动量;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第二间隙两者中之一的尺寸可以为0。

所述弹性管与所述导管座连接。

所述第一抵挡部为设置于所述弹性管上的第一固定套;

所述第二抵挡部为设置于所述弹性管上的第二固定套。

所述导管座在与所述弹性管的连接处的外径大于所述弹性管的外径,所述第一抵挡部为所述导管座的与所述弹性管连接处的端面;

所述第二抵挡部为设置于所述弹性管上的第二固定套。

所述输入导管还包括与所述弹性管连通、且弯曲或抖动时管腔内体积不发生变化或变化微小可忽略的加强管,所述加强管的一端与所述导管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弹性管连接。

所述加强管与所述弹性管连接处,所述加强管的外径大于所述弹性管的外径,所述第一抵挡部为所述加强管与所述弹性管连接处的端面;

所述第二抵挡部为设置于所述弹性管上的第二固定套。

所述第一抵挡部为设置于所述加强管的第一固定套;

所述第二抵挡部为设置于所述弹性管或所述加强管的第二固定套。

所述导管座在与所述加强管的连接处的外径大于所述加强管的外径, 所述第一抵挡部为所述导管座的与所述加强管连接处的端面;

所述第二抵挡部为设置于所述弹性管或所述加强管的第二固定套。

所述加强管为编织管,或者为在管的内部或外部或管壁中设有金属弹簧的弹簧加强管,或者为金属管,或者为硬度大于邵氏50HA的塑料管、橡胶管等非金属管。

所述微小活动量大于0mm且小于10mm。

所述微小活动量大于0mm且小于8mm。

所述微小活动量大于0mm且小于6mm。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血栓留置针,包括:导管座;输入导管,至少部分为弹性管,安装于所述导管座的一端;输出导管,安装于所述导管座的另一端;止液夹,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弹性管上;轴向限位结构,与所述止液夹相对应的设置于所述输入导管和/或所述导管座上,所述轴向限位结构将所述止液夹限制在所述弹性管靠近所述导管座的一端,并使得所述止液夹在所述弹性管的轴向上具有微小活动量,以避免所述止液夹与所述导管座之间的所述弹性管发生弯曲或抖动而导致的弹性管内腔体积的变化,又能够在所述止液夹与所述导管座之间保持所需柔性。上述防血栓留置针中,轴向限位结构将止液夹限制在弹性管靠近导管座的一端并使其在弹性管的轴向上具有微小活动量,可以有效避免因止液夹与导管座之间产生较长的距离而造成的弹性管弯曲或抖动,防止弹性管管腔内体积发生变化易形成血栓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造成生命危害,同时,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留置针穿刺完成后贴敷贴时,可以微调止液夹与导管座之间的距离,使止液夹在微小活动量范围内相对远离导管座,轻微弯曲止液夹与导管座之间输入导管(此弯曲导致的输入导管内腔的体积变化轻微可忽略或未能导致输入导管内腔的体积变化)来抬起止液夹,把敷贴贴于止液夹下的患者皮肤上,由于有止液夹与导管座之间的柔性使得抬起止液夹时无需抖动 已穿刺进入血管的导管,避免了因外力抖动导致患者穿刺伤口的疼痛。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血栓留置针,所述轴向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导管座上或设置于靠近所述导管座一侧的所述输入导管上的第一抵挡部和与所述第一抵挡部在所述弹性管的轴向上相隔一轴向活动空间设置的第二抵挡部;所述止液夹具有靠近所述导管座一侧设置的、且与所述第一抵挡部相对应的第一配合部,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一配合部远离所述导管座一侧设置的、且与所述第二抵挡部相对应的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位于所述轴向活动空间内;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一抵挡部之间留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二抵挡部之间留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第二间隙之和构成所述微小活动量;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第二间隙两者中之一的尺寸可以为0。上述的防血栓留置针中,第一抵挡部、第二抵挡部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设置于导管座或弹性管上,可以是固定设置,也可以是摩擦力较大、需要较大外力才可实现相对移动的活动设置;同时,第一配合部、第二配合部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设置于止液夹的多个位置。本实用新型的防血栓留置针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血栓留置针,所述输入导管还包括与所述弹性管连通、且弯曲或抖动时管腔内体积不发生变化或变化微小可忽略的加强管,所述加强管的一端与所述导管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弹性管连接。在所述导管座和弹性管之间连接弯曲或抖动时管腔内体积不发生变化或变化微小可忽略的加强管,在止液夹套设于弹性管上保证止液效果的同时,加强管可以避免靠近导管座的输入导管因弯曲或抖动导致管腔内体积易发生变化从而易形成血栓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生命危害,同时可以使止液夹和与导管座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方便医护人员对防血栓留置的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防血栓留置针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防血栓留置针的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防血栓留置针的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防血栓留置针的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防血栓留置针的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具有加强管的防血栓留置针的主视图;

图7为图6所示的防血栓留置针的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8为图6所示的防血栓留置针的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9为图6所示的防血栓留置针的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10为图6所示的防血栓留置针的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导管座,2-弹性管,3-输出导管,4-止液夹,41-第一配合部,42-第二配合部,5-第一固定套,6-第二固定套,7-加强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 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防血栓留置针,包括:

导管座1;

输入导管,至少部分为弹性管2,安装于所述导管座1的一端;

输出导管3,安装于所述导管座1的另一端;

止液夹4,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弹性管2上;

轴向限位结构,与所述止液夹4相对应的设置于所述输入导管和/或所述导管座1上,所述轴向限位结构将所述止液夹4限制在所述弹性管2靠近所述导管座1的一端,并使得所述止液夹4在所述弹性管2的轴向上具有微小活动量,以避免所述止液夹4与所述导管座1之间的所述弹性管2发生弯曲或抖动而导致的弹性管2内腔体积的变化,又能够在所述止液夹4与所述导管座1之间保持所需柔性。

上述防血栓留置针中,轴向限位结构将止液夹4限制在弹性管2靠近导管座1的一端并使其在弹性管2的轴向上具有微小活动量,可以有效避免因止液夹4与导管座1之间产生较长的距离而造成的弹性管2较大的弯曲或抖动,防止弹性管2管腔内体积发生变化易形成血栓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造成生命危害,同时,又保证在止液夹4与导管座1之间保持所需柔性,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留置针穿刺完成后贴敷贴时,可以微调止液夹4 与导管座1之间的距离,轻微弯曲止液夹4与导管座1之间输入导管(此弯曲导致的输入导管内腔的体积变化轻微可忽略或未能导致输入导管内腔的体积变化)来抬起止液夹4,把敷贴贴于止液夹4下的患者皮肤上,由于有止液夹4与导管座1之间的柔性使得抬起止液夹4时无需抖动已穿刺进入血管的输出导管3,避免了因外力抖动导致患者穿刺伤口的疼痛。

所述微小活动量形成的具体形式可以有多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轴向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导管座1上或设置于靠近所述导管座1一侧的所述输入导管上的第一抵挡部和与所述第一抵挡部在所述弹性管2的轴向上相隔一轴向活动空间设置的第二抵挡部;

所述止液夹4具有靠近所述导管座1一侧设置的、且与所述第一抵挡部相对应的第一配合部41,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一配合部41远离所述导管座1一侧设置的、且与所述第二抵挡部相对应的第二配合部42,所述第一配合部41和所述第二配合部42位于所述轴向活动空间内;

所述第一配合部41与所述第一抵挡部之间留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二配合部42与所述第二抵挡部之间留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第二间隙之和构成所述微小活动量;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第二间隙两者中之一的尺寸可以为0。

上述的防血栓留置针中,第一抵挡部、第二抵挡部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设置于导管座1或弹性管2上,可以是固定设置,也可以是摩擦力较大、需要较大外力才可实现相对移动的活动设置;同时,第一配合部41、第二配合部42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设置于止液夹4的多个位置。本实施例的防血栓留置针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当第一抵挡部、第二抵挡部活动设置于导管座1或弹性管2上时,可以通过调节第一抵挡部和/或第二抵挡部在导管座1或弹性管2上的移动,来根据需求调节止液夹4在所述弹性管2的轴向上的所述微小活动量的大小,同时可以灵活调整第一抵挡部和/或第二抵挡部在导管座1或弹性管2上的安装位置。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弹性管2与所述导管座1连接。

所述第一抵挡部、所述第二抵挡部的具体设置方式可以有多种,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抵挡部为设置于所述弹性管2上的第一固定套5;所述第二抵挡部为设置于所述弹性管2上的第二固定套6。止液夹4整体位于第一固定套5和第二固定套6之间,第一配合部41为止液夹4靠近导管座1的端面,第二配合部42为止液夹4远离导管座1的端面。也可以是,止液夹4的部分结构位于第一固定套5和第二固定套6之间,第一配合部41为所述部分结构靠近导管座1的一面,第二配合部42为所述部分结构远离导管座1的一面。例如,所述部分结构可以是如图2所示的靠近导管座1的一个端部,也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远离导管座1的一个端部,还可以是中间的某个部分结构。

作为一种变形的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所述导管座1在与所述弹性管2的连接处的外径大于所述弹性管2的外径,所述第一抵挡部为所述导管座1的与所述弹性管2连接处的端面;所述第二抵挡部为设置于所述弹性管2上的第二固定套6。止液夹4整体位于导管座1与弹性管2连接处的端面和第二固定套6之间,第一配合部41为止液夹4靠近导管座1的端面,第二配合部42为止液夹4远离导管座1的端面。也可以是,止液夹4的部分结构位于导管座1与弹性管2连接处的端面和第二固定套6之间,第一配合部41为所述部分结构靠近导管座1的一面,第二配合部42为所述部分结构远离导管座1的一面。例如,所述部分结构可以是如图5所示的靠近导管座1的一个端部。

作为一种改进的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所述输入导管还包括与所述弹性管2连通、且弯曲或抖动时管腔内体积不发生变化或变化微小可忽略的加强管7,所述加强管7的一端与所述导管座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弹性管2连接。

在所述导管座1和弹性管2之间连接弯曲或抖动时管腔内体积不发生 变化或变化微小可忽略的加强管7,在止液夹4套设于弹性管上保证止液效果的同时,加强管7可以避免靠近导管座1的输入导管因弯曲或抖动导致管腔内体积易发生变化从而易形成血栓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生命危害,同时可以使止液夹4和与导管座1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方便医护人员对防血栓留置的操作。

连接加强管7后,所述第一抵挡部、所述第二抵挡部的具体设置方式同样可以有多种,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加强管7在与所述弹性管2连接处的外径大于所述弹性管2的外径,所述第一抵挡部为所述加强管7的与所述弹性管2连接处的端面;所述第二抵挡部为设置于所述弹性管2上的第二固定套6。止液夹4整体位于加强管7与弹性管2连接处的端面和第二固定套6之间,第一配合部41为止液夹4靠近加强管7的端面,第二配合部42为止液夹4远离加强管7的端面。也可以是,止液夹4的部分结构位于加强管7与弹性管2连接处的端面和第二固定套6之间,第一配合部41为所述部分结构靠近加强管7的一面,第二配合部42为所述部分结构远离加强管7的一面。例如,所述部分结构可以是如图7所示的靠近加强管7的一个端部。

作为一种变形的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抵挡部为设置于所述加强管7的第一固定套5;所述第二抵挡部为设置于所述弹性管2或所述加强管7的第二固定套6。

作为另一种变形的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抵挡部为设置于所述弹性管2的第一固定套5;所述第二抵挡部为设置于所述弹性管2的第二固定套6。

在上述两种变形的实施方式中,止液夹4整体位于第一固定套5和第二固定套6之间,第一配合部41为止液夹4靠近导管座1的端面,第二配合部42为止液夹4远离导管座1的端面。也可以是,止液夹4的部分结构位于第一固定套5和第二固定套6之间,第一配合部41为所述部分结构靠 近导管座1的一面,第二配合部42为所述部分结构远离导管座1的一面。例如,所述部分结构可以是靠近导管座1的一个端部,也可以是远离导管座1的一个端部,还可以是中间的某个部分结构。

作为一种变形的实施方式,如图10所示,所述导管座1在与所述加强管7的连接处的外径大于所述加强管7的外径,所述第一抵挡部为所述导管座1的与所述加强管7连接处的端面;所述第二抵挡部为设置于所述弹性管2或所述加强管7的第二固定套6。止液夹4整体位于导管座1与加强管7连接处的端面和第二固定套6之间,第一配合部41为止液夹4靠近导管座1的端面,第二配合部42为止液夹4远离导管座1的端面。也可以是,止液夹4的部分结构位于导管座1与加强管7连接处的端面和第二固定套6之间,第一配合部41为所述部分结构靠近导管座1的一面,第二配合部42为所述部分结构远离导管座1的一面。例如,所述部分结构可以是靠近导管座1的一个端部。

所述加强管7的具体形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可以为编织管,也可以是在管的内部或外部或管壁中设有金属弹簧的弹簧加强管,或者可以是金属管,还可以是硬度大于邵氏50HA的塑料管、橡胶管等非金属管,只要能够满足弯曲或抖动时管腔内体积不发生变化或变化微小可忽略的管均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管7为编织管。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微小活动量可以大于0mm且小于10mm,也可以大于0mm且小于8mm,还可以大于0mm且小于6mm。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微小活动量大于0mm且小于6mm。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 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