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取栓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80097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血管取栓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血管取栓器。



背景技术:

血栓病是指血栓栓塞性疾病,主要由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两种病理过程所引起的疾病。临床非常常见,严重危害公众生命和健康,血栓栓塞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中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血栓一旦形成,往往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近年来,抗栓治疗得到了迅速发展,将血管内产生的血栓取出,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是恢复血栓堵塞血管的关键,也是目前国际血管研究的新领域。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3724174U和CN101396295B的专利公开文本均公开了一种取栓器,主要包括取栓器主体和设置在取栓器主体远端的过滤网或网篮,其中,取栓器主体通过医用金属丝形成螺旋状结构来构成。在前述技术方案中,取栓器主体通过医用金属丝形成螺旋状结构来构成,使取栓器主体结构复杂且体积较大,不利于取栓器释放和回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利于简化取栓器结构的血管取栓器。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血管取栓器,包括:血栓分离件,由超弹性医用线状材料制成的闭合结构,在打开状态下用以将血栓与血管内壁分离;过滤网篮,由医用编织材料制成,其开口端设置在所述血栓分离件上,用以拦截被所述血栓分离件分离下来的斑块;制动组件,与所述血栓分离件连接,用以使所述血栓分离件处于打开/闭合状态。

优选的,所述制动组件包括操作杆和多根连杆,这多根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血栓分离件和操作杆铰接或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多根连杆沿所述血栓分离件的周向均匀分布。

优选的,在所述操作杆上设有沿其轴向贯通的导丝配合孔。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血管取栓器,在使用时,血管取栓器主体在血管内释放,沿导丝由近端至远端推动操作杆使血栓分离件处于打开状态,过滤网篮张开且位于血栓的远端;回撤取栓器主体时,血栓在血栓分离件的作用下与血管内壁面剥离,被剥离下的血栓被过滤网篮拦截。这种血管取栓器的结构简单,有利于简化取栓器释放和回撤过程。

附图说明

图1为血管取栓器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血管取栓器的取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见图1~图2对本实用新型所述血管取栓器进行详细说明。在下述描述中,将血管取栓器在使用过程中的靠近操作端的一侧定义为血管取栓器的近端,将其远离操作端的一侧定义为血管取栓器的远端。

如图1所示,血管取栓器主要包括血栓分离件2、过滤网篮1和制动组件。其中,血栓分离件2是由超弹性材料制成的具有闭合结构的圈状部件,本实施例中,超弹性材料优选镍钛合金(Ni-Ti),镍钛合金(Ni-Ti)因其生物机械相容性、生物相容性、耐疲劳性、均匀塑性变形、磁共振成像相容性、弹性展开能力等特性而被广泛应用在医疗应用中。血栓分离件2在血管取栓器处于未使用状态下处于收缩状态,可经导管送入,在血管取取栓器处于使用状态下处于打开状态,其在打开状态下呈圆形或椭圆形,主要用以将血栓(即附着在血管内壁上的斑块)从血管内壁上剥离,使血栓与血管内壁分离。

过滤网篮1是由医用编织材料制成的渔网状或网兜状的结构,它的远端闭合近端敞口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过滤网篮1整体呈倒置的圆锥状且其近端敞口设置,过滤网篮1的开口端以捆绑的形式设置在血栓分离件2上且沿其周向均匀分布,它主要用以对血液进行过滤以拦截被血栓分离件2分离下来的斑块。前述医用编织材料主要指直径为0.02mm至0.06mm的化纤丝、镍钛合金丝、钛丝、钨丝、钽丝、铂金丝、铂铱合金丝或不锈钢丝,过滤网篮1的网孔孔径为1mm左右。

制动组件用以使血栓分离件2处于打开/闭合状态,它包括操作杆4和多根连杆3,这多根连杆3的近端与操作杆4的远端铰接或转动连接,它们的远端沿血栓分离件2的周向均匀地分布并与其铰接或转动连接。其中,操作杆4和多根连杆3均由医用高分子材料或金属材料,可以为医用不锈钢、钴基合金、钛基合金、形状记忆合金或贵金属等。在操作杆4上设有沿其轴向贯通的导丝配合孔。

下面结合上述结构描述对血管取栓器的取栓过程进行详细地描述。具体为:

本实用新型血管取栓器通常需要配合一根内径相匹配的专用输送导管使用。预先在病变血管处置入图2所示的一根导丝5,在使用时,首先将释放输送导管放置到血栓6的远端,通过后撤输送导管使血管取栓器主体在血管内释放,然后沿导丝5由近端至远端推动操作杆4使血栓分离件2处于打开状态,血栓分离件2的打开程度以其贴住血管内壁或嵌入血栓为准;过滤网篮1张开且位于血栓6的远端;回撤取栓器主体时,血栓6在血栓分离件2的作用下与血管内壁面剥离,被剥离下的血栓6被过滤网篮1拦截。

本实用新型所述血管取栓器的结构简单,有利于简化取栓器释放和回撤过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