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病患转运担架。
背景技术:
医疗临床上,在搬运患者的时候需要倍加的小心,大幅度的移动或者晃动就会增加患者的病情,严重时会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但是现有使用的搬运担架一般结构简单,功能单一,很容易造成患者的大幅度移动,所以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病患转运担架,通过设置弹簧柔性支撑,床面支架杆可以在滑槽内上、下滑动,该结构可以卸掉所产生的震荡,避免震荡对患者的心脏造成负担,避免给患者带来二次伤害。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病患转运担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担架杆组件,所述担架杆组件包括担架杆、底部支撑杆和把手杆,所述担架杆的两端设置有连接端,所述把手杆螺纹连接于所述连接端内,所述底部支撑杆对称设置有两根,所述底部支撑杆设置在所述担架杆的下方,所述底部支撑杆与所述担架杆之间焊接固定,所述底部支撑杆为空心杆件,所述底部支撑杆内设置有弹簧,所述底部支撑杆的外圆周面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贯穿所述底部支撑杆,在两侧所述滑槽之间配合有床面支架杆,所述床面支架杆的两端具有外螺纹,所述床面支架杆的两端延伸至所述滑槽外部,所述床面支架杆的两端设置有锁紧螺母,所述床面支架杆与所述弹簧相抵,两侧所述床面支架杆之间配合有双层担架床面。
优选地,所述底部支撑杆的底部设置有支撑底座。
优选地,所述支撑底座的顶部设置有套部,所述套部的顶部设置有配合所述底部支撑杆的套孔,在所述套孔的孔壁上环形设置有三根以上的锁紧条,所述锁紧条为橡胶制成。
优选地,所述把手杆的外部设置有把手套。
优选地,所述把手套具有把手槽,所述把手槽内设置有按摩凸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在使用时通过底部支撑杆支撑地面,避免患者与地面之间接触,同时床面支架杆通过弹簧柔性支撑,床面支架杆可以在滑槽内上、下滑动,在搬运过程中,该结构可以卸掉所产生的震荡,避免震荡对患者的心脏造成负担,避免给患者带来二次伤害,本装置的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为低廉,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支撑底座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阅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病患转运担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担架杆组件1,所述担架杆组件1包括担架杆101、底部支撑杆102和把手杆103,所述担架杆101的两端设置有连接端111,所述把手杆103螺纹连接于所述连接端111内,所述底部支撑杆102对称设置有两根,所述底部支撑杆102设置在所述担架杆101的下方,所述底部支撑杆102与所述担架杆101之间焊接固定,所述底部支撑杆102为空心杆件,所述底部支撑杆102内设置有弹簧104,所述底部支撑杆102的外圆周面上设置有滑槽105,所述滑槽105贯穿所述底部支撑杆102,在两侧所述滑槽105之间配合有床面支架杆106,所述床面支架杆106的两端具有外螺纹,所述床面支架杆106的两端延伸至所述滑槽105外部,所述床面支架杆106的两端设置有锁紧螺母107,所述床面支架杆106与所述弹簧104相抵,两侧所述床面支架杆106之间配合有双层担架床面108。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底部支撑杆102的底部设置有支撑底座2。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支撑底座2的顶部设置有套部201,所述套部201的顶部设置有配合所述底部支撑杆2的套孔202,在所述套孔202的孔壁上环形设置有三根以上的锁紧条203,所述锁紧条203为橡胶制成。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把手杆103的外部设置有把手套3。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把手套3具有把手槽301,所述把手槽301内设置有按摩凸点(未图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在使用时通过底部支撑杆支撑地面,避免患者与地面之间接触,同时床面支架杆通过弹簧柔性支撑,床面支架杆可以在滑槽内上、下滑动,在搬运过程中,该结构可以卸掉所产生的震荡,避免震荡对患者的心脏造成负担,避免给患者带来二次伤害,本装置的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为低廉,适合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