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断路式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8098阅读:509来源:国知局
可断路式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导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断路式胸腔闭式引流管。



背景技术:

胸腔闭式引流是胸外科的常用技术,用于排出气体或收集胸腔内的液体,使得肺组织重新张开而恢复功能。现有技术中对如何防止引流管滑落研究较多,如申请号为201410070759.7的发明创造是专门针对胸腔闭式引流管的防滑脱方案。

临床实务中,除了要防止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滑脱,另一个令医务人员苦恼的是:在更换胸腔引流瓶或转运病人时,需要用笨重的血管钳夹闭引流管,而且为了防止漏气一般需要用2把血管钳同时夹住引流管的2个不同地方。非常费力,且需要多人操作。

由于胸腔闭式引流管质地较硬,采用类似输液用的调速器来实现对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密封时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断路式胸腔闭式引流管,其可轻松实现对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断路,而且密封效果较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断路式胸腔闭式引流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第一管段、第二管段之间由一囊体封闭连接,第二管段在连接处有一细部,细部的外径与第一管段在连接处的内径一致,细部的前端密封,细部的侧壁设置有孔道,细部的侧壁与囊体形成容纳腔;当细部未插入第一管段时,第一管段、细部的端部与第一管段之间的间隙、容纳腔、孔道、第二管段之间形成通路。

在正常使用状态时,第一管段、细部的端部与第一管段之间的间隙、容纳腔、孔道、第二管段之间形成通路,容纳腔内充满有胸腔内导出的液体。需要封闭引流管时,把细部插入第一管段即可,由于细部的外径与第一管段在连接处的内径一致,由于孔道位于细部的侧壁,可实现第一管段、第二管段之间的一级气密封。由于容纳腔的存在,使孔道内外的液体可实现二级密封,保证第一管段、第二管段的断路有较好的气密性。

作为改进,所述细部的前端有一引导部。引导部能帮助细部顺利插入第一管段。

作为改进,所述细部的孔道位于靠近细部尾部的位置。孔道靠近细部的尾部,使细部有较大面积与第一管段贴合,有利于第一管段、第二管段之间的密封。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管段在连接处固定有第一套管、第二管段在连接处固定有第二套管,第一套管与第二套管通过螺纹连接,第二管段上设置有限位部使第二套管可绕着第二管段自由转动,第二套管通过转动使细部插入第一管段或拔出第一管段。本方案一方面可方便省力地实现细部插入第一管段或拔出第一管段的操作,另一方面可以把第一套管或第二套管绑在病床的护栏上,起到防止引流管滑脱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快速、省力地实现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断路,而且断路的效果较好,减少医护人员在更换胸腔引流瓶或转运病人时的工作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连接处的剖视图,图中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之间为通路;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连接处的剖视图,图中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之间为断路;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连接处的剖视图。

图中:1、管体;11、第一管段;12、第二管段;2、细部;21、孔道;22、引导部;3、容纳腔;4、第一套管;5、第二套管;6、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可断路式胸腔闭式引流管,包括管体1,管体1包括第一管段11、第二管段12,第一管段11、第二管段12之间由一囊体13封闭连接。囊体13由软质材料制成,囊体13可为一段薄壁的橡胶管。第二管段12在连接处有一细部2,细部2的外径与第一管段11在连接处的内径一致,细部2的前端为引导部22,引导部22的前端密封,细部2的侧壁设置有孔道21,细部2的孔道21位于靠近细部2尾部的位置。细部2的侧壁与囊体13形成容纳腔3;当细部2未插入第一管段11时,第一管段11、细部2的端部与第一管段11之间的间隙、容纳腔3、孔道21、第二管段12之间形成通路。

实施例2

如图4-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管段11在连接处固定有第一套管4、第二管段12在连接处固定有第二套管5,第一套管4与第二套管5通过螺纹连接,第二管段12上设置有限位部6使第二套管5可绕着第二管段12自由转动,第二套管5通过转动使细部2插入第一管段11或拔出第一管段11。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