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移位食道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80324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移位食道支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移位食道支架。



背景技术:

食道狭窄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常见的原因有先天性、食道术后、食道化学性烧伤、食道癌放疗后等,按照病因可分为良性狭窄和恶性狭窄。食道狭窄的最大问题是进食后食糜不能正常通过狭窄部,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既往的治疗只能通过扩张、胃造瘘等方法解决患者进食问题,这虽解决了患者营养问题,但反复的扩张治疗及胃部的瘘口,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和创伤,且扰乱了患者的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

随着医学材料的进步,覆膜合金支架目前被应用到食道狭窄的治疗上,不但解决了患者进食问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可有效延长了恶性狭窄患者的生存期。但是,覆膜合金支架容易发生移位,影响了其治疗的疗效。

公开日为2015年3月4日的中国专利CN104382671公开了一种可有效防止移位、降低增生的可降解人体支架及制作方法,其主体部分为网状体结构,且由多段次网状体串接组成,该多段次网状体在受理下,相对彼此进行一定程度弯曲,并在该多段次网状体间形成一通道。但是串接的多段次网状体并不能够有效地防止移位。

因此,如何提供防移位的食道支架,成为现有技术中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防移位食道支架,其可固定在食道中,移位率低,且便于安装使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防移位食道支架,包括主体部以及口侧端体部、肛侧端体部,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口侧端体部和肛侧端体部,

所述主体部包括至少两个主体单元,所述主体单元之间通过弹性部件连接,所述主体单元与所述弹性部件间形成一通道,所述主体单元靠近所述口侧端体部的底面直径长度大于所述主体单元靠近所述肛侧端体部的底面直径;

所述口侧端体部具有一连通所述口侧端体部周围的第一体内回收线,所述第一体内回收线牵引所述口侧端体部收缩。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单元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靠近所述口侧端体部且垂直于所述靠近所述口侧端体部的底面,所述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一侧壁,靠近所述肛侧端体部且与所述靠近所述肛侧端体部的底面的夹角大于90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侧壁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一包覆所述主体部以及所述口侧端体部、所述肛侧端体部外表面的薄膜,所述薄膜具有直径小于或者等于20毫米的孔。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肛侧端体部具有一连通所述肛侧端体部周围的第二体内回收线,所述第二体内回收线牵引所述肛侧端体部收缩。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任一主体单元的靠近所述口侧端体部的底面具有一连通所述主体单元周围的口侧底面体内回收线,所述任一主体单元的靠近所述肛侧端体部的底面具有一连通所述主体单元周围的肛侧底面体内回收线。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一连通所述第一体内回收线、各主体单元的口侧底面体内回收线、肛侧底面体内回收线、第二体内回收线的连通线。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连通线包括三条子连通线,所述三条子连通线间隔120度分布于所述防移位食道支架的四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防移位食道支架,包括主体部以及口侧端体部、肛侧端体部,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口侧端体部和肛侧端体部,还包括一包覆所述主体部以及所述口侧端体部、所述肛侧端体部外表面的薄膜,所述薄膜具有直径小于或者等于2毫米的孔;

所述口侧端体部具有一连通所述口侧端体部周围的第一体内回收线,所述第一体内回收线牵引所述口侧端体部收缩;

所述肛侧端体部具有一连通所述肛侧端体部周围的第二体内回收线,所述第二体内回收线牵引所述肛侧端体部收缩。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的靠近所述口侧端体部的底面具有一连通所述主体部周围的口侧底面体内回收线,所述主体部的靠近所述肛侧端体部的底面具有一连通所述主体部周围的肛侧底面体内回收线。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一连通所述第一体内回收线、主体部的口侧底面体内回收线、肛侧底面体内回收线、第二体内回收线的连通线。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连通线包括三条子连通线,所述三条子连通线间隔120度分布于所述防移位食道支架的四周。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主体部包括至少两个主体单元,所述主体单元之间通过弹性部件连接,所述主体单元与所述弹性部件间形成一通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食道蠕动时,所述主体单元挤压连接的弹性部件。所述主体单元靠近所述口侧端体部的底面直径长度大于所述主体单元靠近所述肛侧端体部的底面直径,靠近所述口侧端体部的主体单元所受向下的力小于食道侧壁对所述主体单元向上的力,从而避免食道支架的移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移位食道支架的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移位食道支架的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移位食道支架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移位食道支架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移位食道支架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移位食道支架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移位食道支架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移位食道支架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主体部包括至少两个主体单元,所述主体单元之间通过弹性部件连接,所述主体单元与所述弹性部件间形成一通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食道蠕动时,所述主体单元挤压连接的弹性部件。所述主体单元靠近所述口侧端体部的底面直径长度大于所述主体单元靠近所述肛侧端体部的底面直径,靠近所述口侧端体部的主体单元所受向下的力小于食道侧壁对所述主体单元向上的力,从而避免食道支架的移位。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技术方案必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的所有优点。

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提供一种防移位食道支架,包括主体部1以及口侧端体部2、肛侧端体部3,所述主体部1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口侧端体部2和肛侧端体部3。

所述主体部1包括至少两个主体单元11,所述主体单元11之间通过弹性部件12连接,所述主体单元11靠近所述口侧端体部2的底面直径长度大于所述主体单元11靠近所述肛侧端体部3的底面直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主体部1包括至少两个主体单元11,所述主体单元11之间通过弹性部件12连接,所述主体单元11与所述弹性部件12间形成一通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食道蠕动时,所述主体单元11挤压连接的弹性部件12。所述主体单元11靠近所述口侧端体部2的底面直径长度大于所述主体单元11靠近所述肛侧端体部3的底面直径,靠近所述口侧端体部2的主体单元11所受向下的力小于食道侧壁对所述主体单元11向上的力,从而避免食道支架的移位。

参见图2,所述口侧端体部2具有一连通所述口侧端体部2周围的第一体内回收线4,所述第一体内回收线4牵引所述口侧端体部2收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所述第一体内回收线4牵引所述口侧端体部2收缩,便于所述防移位食道支架进行回收。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述主体单元11包括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所述第一侧壁111靠近所述口侧端体部2且垂直于所述靠近所述口侧端体部1的底面,所述第二侧壁112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11,靠近所述肛侧端体部3且与所述靠近所述肛侧端体部3的底面的夹角大于90度。

具体的,所述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为一体成型制作。

所述第一侧壁11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侧壁112的长度。

本实施例第一侧壁111靠近所述口侧端体部2且垂直于所述靠近所述口侧端体部2的底面,所述第一侧壁111与食道内壁接触,避免食道内壁因食道支架侧壁的不同倾斜角度而出现凹凸。

本实施例第二侧壁112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11,靠近所述肛侧端体部3且与所述靠近所述肛侧端体部3的底面的夹角大于90度,所述主体单元11靠近所述口侧端体部2的底面直径长度大于所述主体单元11靠近所述肛侧端体部3的底面直径,靠近所述口侧端体部2的主体单元11所受向下的力小于食道侧壁对所述主体单元11向上的力,从而避免食道支架的移位。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述食道支架还包括一包覆所述主体部以及所述口侧端体部、所述肛侧端体部外表面的薄膜5,所述薄膜5具有直径小于或者等于2毫米的孔。

由于食道支架通常采用金属丝制成,食道增生的黏膜或肿瘤组织会长入所述食道支架的金属丝空隙中形成肉刺,使支架被嵌入食管组织或肿瘤组织中,从而造成治疗完成后的食道支架无法回收。因此,通常在食道支架的外表面包覆薄膜。但是包覆薄膜的食道支架和食道之间的摩擦力减小,容易造成食道支架的移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所述食道支架的外表面包覆具有直径小于或者等于2毫米的孔的薄膜5,由于薄膜5的孔的直径小于或者等于2毫米,仅仅食道生长的微小肉刺会插入孔中,有固定支架的作用,从而避免食道支架的移位,同时微小肉刺并不会影响食道支架的回收。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述肛侧端体部3具有一连通所述肛侧端体部3周围的第二体内回收线6,所述第二体内回收线6牵引所述肛侧端体部3收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所述第二体内回收线6牵引所述肛侧端体部3收缩,从而保证所述食道支架不仅可以从口侧端回收,也可以从肛侧端回收。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述任一主体单元11的靠近所述口侧端体部2的底面具有一连通所述主体单元11周围的口侧底面体内回收线113,所述任一主体单元11的靠近所述肛侧端体部2的底面具有一连通所述主体单元11周围的肛侧底面体内回收线11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通过所述口侧底面体内回收线113和所述肛侧底面体内回收线114来回收所述任一主体单元11。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7,还包括一连通所述第一体内回收线4、各主体单元的口侧底面体内回收线113、肛侧底面体内回收线114、第二体内回收线6的连通线7。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所述连通线7连通所述第一体内回收线4、各主体单元的口侧底面体内回收线113、肛侧底面体内回收线114、第二体内回收线6,从而同时收缩所述口侧端体部2、各主体单元11以及肛侧端体部3,从而令所述食道支架整体收缩,更加便于所述食道支架的释放以及回收。

具体的,为更加便于所述食道支架的释放以及回收,所述连通线7包括三条子连通线(71、72、73),所述三条子连通线间隔120度分布于所述防移位食道支架的四周。

参见图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防移位食道支架,包括主体部1以及口侧端体部2、肛侧端体部3,所述主体部1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口侧端体部2和肛侧端体部3,还包括一包覆所述主体部1以及所述口侧端体部、所述肛侧端体部外表面的薄膜5,所述薄膜5具有直径小于或者等于2毫米的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所述食道支架的外表面包覆具有直径小于或者等于2毫米的孔的薄膜5,由于薄膜5的孔的直径小于或者等于2毫米,仅仅食道生长的微小肉刺会插入孔中,有固定支架的作用,从而避免食道支架的移位,同时微小肉刺并不会影响食道支架的回收。

参见图2,所述口侧端体部2具有一连通所述口侧端体部2周围的第一体内回收线4,所述第一体内回收线4牵引所述口侧端体部2收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所述第一体内回收线4牵引所述口侧端体部2收缩,便于所述防移位食道支架进行回收。

参见图5,所述肛侧端体部3具有一连通所述肛侧端体部3周围的第二体内回收线6,所述第二体内回收线6牵引所述肛侧端体部3收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所述第二体内回收线6牵引所述肛侧端体部3收缩,从而保证所述食道支架不仅可以从口侧端回收,也可以从肛侧端回收。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8,所述主体部1的靠近所述口侧端体部2的底面具有一连通所述主体部1周围的口侧底面体内回收线113,所述主体部1的靠近所述肛侧端体部2的底面具有一连通所述主体部1周围的肛侧底面体内回收线11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通过所述口侧底面体内回收线113和所述肛侧底面体内回收线114来回收所述主体部1。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8,还包括一连通所述第一体内回收线4、主体部1的口侧底面体内回收线113、肛侧底面体内回收线114、第二体内回收线6的连通线7。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所述连通线7连通所述第一体内回收线4、主体部1的口侧底面体内回收线113、肛侧底面体内回收线114、第二体内回收线,从而同时收缩所述口侧端体部2、主体部1以及肛侧端体部3,从而令所述食道支架整体收缩,更加便于所述食道支架的释放以及回收。

具体的,为更加便于所述食道支架的释放以及回收,所述连通线7包括三条子连通线(71、72、73),所述三条子连通线间隔120度分布于所述防移位食道支架的四周。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