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家用高压氧舱的内外拉链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64836阅读:841来源:国知局
用于家用高压氧舱的内外拉链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高压氧舱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家用高压氧舱的内外拉链结构。



背景技术:

高压氧舱,也叫远古大气舱,是一种大型系统设备,主要由氧舱舱体、供排气系统、供排氧系统、电气系统、空调系统、监视操控系统及安全系统等组形成。当前高压氧舱只能在医院中使用,不能被广泛的推广应用,不能供个人在家庭中使用,主要是因为当前氧舱体积大、结构复杂、价格高昂,而且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才能进行操作,针对这一技术问题,公告号为CN102266258A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便携式软体气压氧舱,包括舱体、第一支撑架以及第二支撑架,其中,该舱体具有内表面以及外表面,其中,藉由该内表面环绕确定出一氧气收容空间,该氧气收容空间用于收容氧气以及收容人体,该第一支撑架设置在该氧气收容空间的一端。第二支撑架相对于该第一支撑架设置在该氧气收容空间的另一端,该舱体上设置有压力表、安全阀、手动调节阀,借助独特的结构设计,本发明是将净化后空气经过无油空气压缩机输入舱体内行程10KPA到20KPA稳定的高压环境,使人体在舱内轻松的摄取氧气,有着医用氧舱相同的作用。

上述便携式软体气压氧舱中的启闭装置包括外拉链、内拉链、内拉链底布以及密闭网布,其中,该外拉链安装在该开口中,使该开口借助该外拉链实现开启或者密闭,该密闭网布设置在该外拉链下方的该氧气收容空间中,该密闭网布具有第一侧缘以及第二侧缘,其中,该密闭网布的第一侧缘固定连接在该舱体的内表面上,该密闭网布的第二侧缘与该内拉链底布的一侧固定连接在一起,该内拉链底布的另一侧对应该密闭网布的第一侧缘而固定连接在该舱体的内表面上,该内拉链设置在该内拉链底布上,由该内拉链底布、该密闭网布与该舱体的内表面确定出一密闭腔。

但是,上述舱体开口密封结构较为复杂,而且内拉链底布与普通内拉链配合使用,密封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家用高压氧舱的内外拉链结构,结构简单,而且密封效果良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家用高压氧舱的内外拉链结构,包括外拉链和内拉链,外拉链设置在舱体外层上,内拉链通过内拉链安装层设置在舱体内层上,内拉链安装层位于舱体内层上,与舱体内层一体成型,内拉链安装层的与舱体内层密封连接,内拉链是密封拉链,外拉链与内拉链位置相互对应。

进一步的,内拉链是水密气密拉链;用于隔绝外界的水蒸气和气体,是舱体的密封层。外拉链是普通拉链,用于舱体外层的缝合,使舱体呈圆形、保持外观形状,是舱体的受力层。

进一步的,舱体内层和内拉链安装层是气密薄层结构。

进一步的,在外拉链下设置两层以上的内拉链安装层,每一层内拉链安装层之间密封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内外拉链结构,特别是内拉链采用了水密气密拉链,使得舱体开口的密封容易操作,而且便于在柔性材料上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外拉链结构使用状态图;

图2为图1中A部局部放大图;

图中,1-外拉链,2-内拉链,3-舱体外层,4-内拉链安装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2所示,一种用于家用高压氧舱的内外拉链结构,包括外拉链1和内拉链2,外拉链1设置在舱体外层3上,内拉链2通过内拉链安装层4设置在舱体内层上,内拉链安装层4位于舱体外层3和舱体内层之间,内拉链安装层4的与舱体内层密封连接,内拉链2是密封拉链,外拉链1与内拉链2位置相互对应。

其中,内拉链2是水密气密拉链;用于隔绝外界的水蒸气和气体。外拉链1是普通拉链,用于舱体外层3的缝合,使舱体呈圆形、保持外观形状。

水密气密拉链可以是TIZIP水密气密拉链,专门用于航空服装、深海潜水服装及军用冲锋舟等专用领域的拉链,具有高度的安全气密性及水密性。TIZIP水密气密拉链由两条橡胶带或TPU带组成,端部由成型的胶头硫化密封,内牙通过橡胶带被固定在U型外牙上,用拉头将两条橡胶带合拢时,有弹性的胶带在外牙和内牙之间被压缩开成双层密封状态。在保持了以前拉链的柔软性和操作性的基础上,隔离了外部的液体、空气、气体、水蒸气、灰尘和光。即使在一定地压力和弯曲地情况下,也能保持持久的密封性能。

其中,舱体内层和内拉链安装层4是气密薄层结构。

其中,在外拉链1下设置两层以上的内拉链安装层4,每一层内拉链安装层4之间密封连接。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