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器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0832阅读:657来源:国知局
抽血器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材,更详细地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抽血器材。



背景技术:

目前医疗上常使用的抽血器材主要是由针筒、针头与活塞杆所构成,在抽血器材的使用前,针筒的前端需要先装设针头,而后令活塞杆进入针筒内部而完成抽血器材的组装。

在现有抽血器材的使用时,医疗人员除了需要将针头插入抽血者的抽血部位外,还需要一手握持针筒,另一手持续拉拔活塞杆,如此方能使针筒的内部空间保留负压环境,以提供负压吸力使针头完成抽血。然而,在某些医疗行为下,医疗人员在使用抽血器材时,还要空出一手拿取药品或其他医疗材料,因而,要如何改良抽血器材的结构设计使能单手使用,遂为现在医疗领域中所亟欲挑战克服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先前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抽血器材,所提供的抽血器材包括针筒、针头以及活塞杆。针筒设有第一止部。第一止部具有第一引导面与第一止挡面。针头设于针筒的前端,并与针筒的内部空间连通。活塞杆具有活塞端与受力端,且设有第二止部。第二止部具有第二引导面与第二止挡面。活塞杆的活塞端得插入针筒的内部,且得相对针筒转动,使第一止部与第二止部并排在一直在线,或使第一止部与第二止部设于错开的两直线上。当第一止部与第二止部并排在一直在线时,若活塞杆的受力端受到拉拔力,活塞杆的活塞端会相对针筒向上移动,在活塞杆的活塞端的向上移动过程中,第一止部会藉由第一引导面与第二引导面的接触而引导第二止部通过,以在针筒的内部空间形成负压环境,俾使针头具有负压吸力而提供抽血。当第一止部与第二止部并排在一直在线时,若活塞杆的活塞端受到负压环境的负压吸力、或者若活塞杆的受力端受到按压力,活塞杆的活塞端会相对针筒向下移动,直到第二止挡面接触第一止挡面为止,而确保针筒内部空间的负压环境。当第一止部与第二止部设于错开的两直线上时,若活塞杆的受力端受到拉拔力,活塞杆的活塞端会相对针筒向上移动,而在针筒的内部空间形成负压环境,以使针头具有负压吸力而提供抽血。当第一止部与第二止部设于错开的两直线上时,若活塞杆的活塞端受到负压环境的负压吸力、或者若活塞杆的受力端受到按压力,活塞杆会相对所述针筒向下移动,直到针筒内部空间的负压环 境消失为止。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针筒设有复数第一止部,活塞杆设有复数第二止部。复数第一止部成对设于针筒本体的左右两侧。复数第二止部成对设于所述活塞杆本体的左右两侧,因而活塞杆具有鱼骨形状的结构。又或,复数第二止部成列设于针筒本体的一侧,且复数第二止部的相邻两者的隔开距离实质相同。第一引导面与第二引导面为弧状面,而第一止挡面与第二止挡面为平坦面。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针筒还设有连接第一止部与针筒本体的弹性连接件。当第一止部藉由第一引导面与第二引导面的接触而引导第二止部通过时,第一止部受力而驱使弹性连接件弹性变形,以使第一止部略微避开所述第二止部,而让第二止部顺利通过所述第一止部。针筒的尾端设有插入口。活塞杆的活塞端经由插入口插入针筒的内部,而第一止部设于邻近插入口的位置。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活塞杆的受力端设有例如为凸起结构的转动程度呈现部。转动程度呈现部藉由与第一止部的对准程度,而呈现活塞杆相对针筒的转动程度,藉以供判断第一止部与第二止部是否并排在一直在线,或者供判断第一止部与第二止部是否设于错开的两直线上。

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实用新型抽血器材具有针筒、针头与活塞杆。活塞杆可相对针筒向上移动,以在针筒的内部空间形成负压环境,俾使针头具有负压吸力而提供抽血。惟,本实用新型抽血器材分别在针筒与活塞杆设置可相互止挡的结构,使在针筒的内部空间形成负压环境后,无须再持续拉拔活塞杆而可空出一手进行其他医疗行为,是以,本实用新型的抽血器材可用于例如废血清除等医疗的长时间抽血,可大量减轻医疗人员长时间抽血持续拉拔活塞杆的负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抽血器材的第一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抽血器材的第二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抽血器材的部分结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抽血器材的第一操作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抽血器材的第二操作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抽血器材的第三操作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抽血器材的第四操作状态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抽血器材

11 针筒

111 第一止部

1111 第一引导面

1112 第一止挡面

1113 内部空间

1114 弹性连接件

112 插入口

12 针头

13 活塞杆

131 活塞端

132 受力端

133 第二止部

1331 第二引导面

1332 第二止挡面

134 转动程度呈现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内容将搭配图式,藉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亦可藉由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亦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尤其是,于图式中各个组件的比例关及相对位置仅具示范性用途,并非代表本实用新型实施的实际状况。

本实用新型针对抽血器材的结构进行改良使能够单手使用,而让医疗人员在使用抽血器材时,还能空出一手进行其他的医疗行为(例如、拿取药品或其他医疗材料)。

针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请一并参考图1至图7的揭露。

本实用新型的抽血器材主要包含有针筒11、针头12以及活塞杆13。针头12设于针筒11的前端,并与针筒11的内部空间1113连通。针筒11的尾端设有插入口112。活塞杆13具有活塞端131与受力端132,其中,受力端132可接受外力,使活塞端131经由插入口112 插入针筒11内部并相对针筒11移动或转动。于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针筒11于邻近插入口112的位置设有呈块状的第一止部111。第一止部111具有第一引导面1111与第一止挡面1112。活塞杆13设置有结构对应于第一止部111的第二止部133。第二止部133具有第二引导面1331与第二止挡面1332。

另外,可选择性地,针筒11设有弹性连接件1114,弹性连接件1114连接第一止部111与针筒11的本体。当第一止部111藉由第一引导面1111与第二引导面1331的接触而引导第二止部133通过时,第一止部111受力而驱使弹性连接件1114弹性变形,以使第一止部111略微避开第二止部133,而让第二止部133顺利通过第一止部111。

可选择性地,针筒11设有复数第一止部111,活塞杆13设有复数第二止部133。复数第一止部111成对设于针筒11本体的左右两侧,使活塞杆13具有鱼骨形状的结构。复数第二止部133成列设于针筒本体的一侧,且复数第二止部的相邻两者的隔开距离实质相同,以助于在使用抽血器材1时掌握活塞端131相对针筒11的移动行程。又或,复数第二止部133成对设于活塞杆131本体的左右两侧。第一引导面1111与第二引导面1331为弧状面,以透过弧状面提供引导。第一止挡面1112与所述第二止挡面1332为平坦面,以透过平坦面提供止挡。

于本实用新型中,活塞杆13可相对针筒11转动时,以使第一止部111与第二止部133如图2所示并排在一直线L1上,还可使第一止部111与第二止部133如图1所示设于错开的两直线L2、L3上。可选择性地,活塞杆13的尾端设有转动程度呈现部134,藉由与第一止部111的对准程度,而呈现活塞杆13相对针筒11的转动程度,以供判断第一止部111与第二止部133是否并排在一直在线,或者供判断第一止部111与所述第二止部133是否设于错开的两直线上。如图1至图3所示,转动程度呈现部134为设于活塞杆13受力端132的凸起结构。

当第一止部111与第二止部133并排在一直线L1上时,若活塞杆13的受力端132受到拉拔力,则活塞杆13的活塞端131会受到牵引力而如图5所示相对针筒11向上移动。在活塞杆13活塞端131的向上移动过程中,第一止部111会藉由第一引导面1111与第二引导面1331的接触而引导第二止部133通过,以在针筒11的内部空间1113形成负压环境,俾使针头11具有负压吸力而提供抽血进入针筒11的内部空间。

当第一止部111与第二止部133并排在一直线L1上时,若活塞杆13的活塞端131受到针筒11内部空间1113负压环境的负压吸力、或者若活塞杆13的受力端132受到按压力,则活塞杆13的活塞端131会相对针筒11向下移动,直到如图4所示第二止挡面1332接触第一 止挡面1112为止,此时,第一止部111藉由第一止挡面1112与第二止挡面1332的接触,而止挡第二止部133的通过,以阻止活塞杆13持续相对针筒11向下移动,俾确保针筒11内部空间1113的负压环境,而让医疗人员在使用抽血器材时,还能空出一手进行其他的医疗行为。

另言之,本实用新型抽血器材1分别在针筒11与活塞杆13设置可相互止挡的结构(即第一止部111与第二止部133),使在针筒11的内部空间在形成负压环境后,无须再持续地拉拔活塞杆13,而可空出一手进行其他医疗行为,故,本实用新型的抽血器材1可用于例如废血清除等医疗的长时间抽血,可大量减轻医疗人员长时间执行抽血业务持续拉拔活塞杆的负担。

当第一止部111与第二止部133设于错开的两直线L2、L3上时,若活塞杆13的受力端132受到拉拔力,则活塞杆13的活塞端131会相对针筒11向上移动,而在针筒11的内部空间1113形成负压环境,以使所述针头12具有负压吸力而提供抽血进入针筒11的内部空间1113。

当第一止部111与第二止部133设于错开的两直线L2、L3上时,若活塞杆13的活塞端131受到针筒11内部空间1113负压环境的负压吸力、或者若活塞杆13的受力端132受到按压力,则活塞杆13会相对针筒11向下移动,直到针筒11内部空间1113的负压环境消失为止。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项技术的人士均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与改变。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