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辅助外固定器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5894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辅助外固定器械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辅助外固定器械,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小儿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绝大多数的骨折患儿可以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来解决。因要纠正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侧方移位、髁部的旋转、照顾肱骨髁上骨折的生理前倾角、防止肘内外翻的发生,故小儿髁上骨折又是骨折中较难复位的骨折。传统的三人复位法固定方式存在手法整复困难;固定繁琐;调整折卸夹板不方便;不能有效的对骨折处进行冷疗或温热疗法。使原本可以中医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愈的患儿改为开放性手术,实为可惜。西医内固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从AO、BO、再到如今的CO观念转变,从解剖钢板到锁定钢板,从静力固定到动态固定,骨折的髓外偏心固定到髓内中心固定,从骨折的开放手术到小切口、再到风靡一时的MIPPO技术。而中医几千年精髓的外固定小夹板技术,在手术潮流中几乎淹没。中医夹板技术仅有继承,鲜有创新。

一种多功能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辅助外固定器械,能一一解决小儿髁上骨折传统整复固定的不足,并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多功能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辅助外固定器械,使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更易复位,更易固定,更易康复。减少复位时间,减少透视次数,避免开放手术带来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多功能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辅助外固定器械,其主要由可旋转折叠架总成、前侧夹板、内侧夹板、外侧夹板、连接软管组成。

所述可旋转折叠架总成由前臂托板、后侧夹板,特制球铰总成,弧形连杆柄总成构成。前臂托板、后侧板通过特制球铰总成链接,打开与收拢前臂托板和后侧夹板的活动范围在30-180°;弧形连杆柄总成安放在可旋转折叠架总成的内外两侧。

前臂托板上设计有3根一宽两窄的缚带,靠近球铰杆滑动支座处的缚带稍宽,并有粘胶设计,并有贴膜覆盖保护,使其具有粘附及固定功能,另外2根缚带无粘胶仅有固定作用;3根缚带远端均有尼龙搭扣;前臂托板呈凹陷弧形设计,前臂托板近端下后方有球铰杆滑动支座,且在球铰杆滑动支座上开有拱形孔,以放置球铰杆,使得球铰杆相对球铰杆滑动支座可滑动但不能旋转,球铰杆滑动支座后方有球铰杆锁定螺栓;前臂托板中间后方有横贯托板的圆柱转动销通孔设计。

后侧夹板其特征在于下段有向前约30°的倾角设计,正面看后侧夹板下端呈钝圆形,球铰座在后侧夹板的下端后方;后侧夹板较前侧夹板稍长,后侧夹板中间后方有横贯夹板的Y型插杆通孔设计。

特制球铰总成由球铰座、球铰杆、球铰头锁定螺钉组成。球铰杆近球铰头段与平直段弯曲成30°的夹角,以减少可旋转折叠架总成的前臂托板和后侧夹板在构成一定角度的时候所需要的旋转角度,从而实现在有限空间范围内达到增加前臂托板和后侧夹板的构成角度范围,以便适应不同患者的需要。球铰杆近球头段截面形状为扇形,当完全打开可旋转折叠架总成时,扇形尖角处可与球铰座长椭圆形开口下段的角型切迹相咬合,实现了前臂托板和后侧夹板通过特制球铰总成中球铰杆与球铰座的咬合而固连为一整体的功能。球铰杆平直段为拱形,平直段装在前臂托板的球铰杆滑动支座中,并可滑动而不能旋转,球铰杆滑动支座后方的球铰杆锁定螺栓可对球铰杆进行锁定。

球铰座上有特殊形状开口,开口形状由三段构成,下段是尖角段,与球铰杆近球头的扇形尖角完全咬合,使得在完全打开可旋转折叠架总成的后侧夹板时卡死旋转到该位置的球铰杆;中段为直线段,该段开口宽度为球铰杆直径的1.5~2倍,以使得球铰杆能在球铰座中左右摆动,即实现了在稳定前臂托板时,后侧夹板可内外摆动倾斜15°~30°的功能;上段为圆弧段。球铰座的左右两侧设有螺纹孔,用以放置球铰头锁定螺钉,实现前臂托板与后侧夹板夹角满意后对球铰头的锁定。另外,球铰座的后侧设有防滑钩,可钩住前侧夹板远端的细绳。

弧形连杆柄总成由弧形连杆、圆柱转动销,Y型插杆,2枚凸面螺母组成。圆柱转动销插入到前臂托板的圆柱转动销通孔中,并可以旋转;Y型插杆插入到后侧夹板的Y型插杆通孔中,也可旋转;弧形连杆通过铆钉与圆柱转动销连接在一起,且弧形连杆可以以铆钉为旋转轴进行旋转;Y型插杆上端呈U形,弧形连杆可卡入Y型插杆上端的U形槽;弧形连杆上有螺纹设计,通过2枚凸面螺母可将弧形连杆牢牢固定在Y型插杆上端;弧形连杆总成通过圆柱转动销,圆柱转动销通孔,Y型插杆,Y型插杆通孔对确定夹角后的前臂托板和后侧夹板起到固定和稳定作用。弧形连杆柄总成共2套可安装在可旋转折叠架总成的内侧或外出,可不分左右。

所述的前侧夹板远端有向前约30°的倾角设计,前侧夹板远端呈钝圆形,前侧夹板前面固定有4组一长一短的细绳,细绳具有一定弹性,前侧夹板两端的细绳尽量靠近前侧夹板两端,中间2组细绳将前夹板分成三等份。

所述的内侧夹板其特征在于远端略呈朝前椭圆形设计。

所述的外侧夹板其特征在于远端略呈朝前椭圆形设计。

所述的前臂托板、前侧夹板、内侧夹板、后侧夹板、外侧夹板其特征在于与患者肢体接触表面设置了一层软绵层;前侧夹板、内侧夹板、后侧夹板、外侧夹板在其基体层中,设置了液体循环管路,四块夹板的顶部上端两侧分别布置有进液口及排液口,通过连接软管可将前侧夹板、内侧夹板、后侧夹板、外侧夹板的进液口与排液口顺次连接;使四块夹板基体层中液体循环管路连接组成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用以接入冷夜或热液。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本辅助器械具有在利用前臂托板的3根缚带固定前臂使前臂和前臂托板成为一个整体,完全打开后侧夹板由于特制球铰总成的作用可对肱骨髁上骨折断端进行对抗牵引,首次赋予肱骨髁上外固定夹板以辅助牵引的功能。2.可旋转折叠架总成特提供在曲肘位下使用,配合骨伤手法对骨折断端进行骨伤手法复位,可照顾了肱骨髁部前倾角,使骨折更易成功。3.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成功后利用前侧夹板上自带的4组细绳及特制球铰的防滑钩的设计使固定更方便、更均匀、更牢靠、更科学,调整夹板更趋简便。4.通过在内、外侧夹板远端放置塔形垫或梯形垫来防止肘内翻或肘外翻畸形发生。5.通过设计在夹板基体层内的液体循环管路对骨折初期进行冷疗、后期进行温热物理疗法。6.后期启用在前臂托板与后侧夹板设计了弧形连杆柄总成对肘关节进行或曲或伸的功能康复锻炼等多项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辅助外固定器械的局部剖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A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B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C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4球铰座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18Y型插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36连接软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侧夹板液体循环管路,2.外侧夹板,3.后侧夹板液体循环管路,4.球铰座,5.球铰杆,6.球铰杆锁定螺栓,7.球铰杆滑动支座,8.宽缚带,9.前臂托板,10.弧形连杆,11.圆柱转动销通孔,12.圆柱转动销,13.铆钉,14.弧形连杆,15.窄缚带,16.窄缚带,17.凸面螺母,18.Y型插杆,19.凸面螺母,20.Y型插杆通孔,21.后侧夹板,22.内侧夹板液体循环管路,23.内侧夹板,24.前侧夹板液体循环管路,25.前侧夹板,26.细绳,27.细绳,28.细绳,29.细绳,30.铆钉,31.圆柱转动销,32.球铰头锁定螺钉,33.球铰头锁定螺钉,34.Y型插杆,35.凸面螺母,36.连接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专利。

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辅助外固定器械,其主要由可旋转折叠架总成、前侧夹板(25)、内侧夹板(23)、外侧夹板(2)、连接软管(36)组成。

一种多功能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辅助外固定器械,所述的可旋转折叠架总成由前臂托板(9)、后侧夹板(21),特制球铰总成、弧形连杆柄总成构成;前臂托板(9)、后侧夹板(21)通过特制球铰总成链接,打开与收拢前臂托板(9)和后侧夹板(21)的活动范围在30-180°,使肘关节可固定在极度屈曲及伸直的范围内。弧形连杆柄总成安放在可旋转折叠架总成的内外两侧。

所述前臂托板(9)上设计有3根一宽两窄的缚带(8、15、16),靠近球铰杆滑动支座(7)处的缚带(8)稍宽,并有粘胶(Q)设计,并有贴膜覆盖保护,使其具有粘附及固定功能,另外2根缚带(15、16)无粘胶仅有固定作用;3根缚带(8、15、16)远端均有尼龙搭扣(L、M、N),3根缚带(8、15、16)缠绕前臂并通过尼龙搭扣对前臂进行固定;在整复前撕掉宽缚带(8)的贴膜,宽缚带(8)上的粘胶(Q)能与皮肤紧密粘合,加之另外2根缚带(15、16)的固定作用,使前臂与前臂托板(9)牢牢的固定成一整体而不打滑,有利于在屈肘位下利用可旋转折叠架总成对肱骨髁上骨折断端进行对抗牵引及适度旋转。当整复成功后贴回贴膜,宽缚带(8)仅有固定作用,可防止缚带(8)的束缚而加重前臂的水肿。前臂托板(9)呈凹陷弧形设计,使前臂与托板(9)接触更舒适。前臂托板(9)近端下后方有球铰杆滑动支座(7),中有拱形孔,容纳球铰杆(5),并可在孔中滑动但不能旋转,球铰杆滑动支座(7)后方有球铰杆锁定螺栓(6)。当后侧夹板(21)与上臂后侧贴服后,可锁定球铰杆锁定螺栓(6)。前臂托板(9)中间后方有横贯托板的圆柱转动销通孔(11)设计。

所述的后侧夹板(21)远端有向前约30°的倾角设计,符合肱骨髁上骨折向前的生理前倾角,正面看后侧夹板下段呈钝圆形;球铰座(4)在后侧夹板(21)的下端后方;后侧夹板(21)较前侧夹板(25)稍长,可防止细绳(26、29)从后侧夹板(21)滑脱,后侧夹板(21)中间后方有横贯夹板的Y型插杆通孔(20)设计。

特制球铰总成又由球铰座(4)、球铰杆(5)、球铰头锁定螺钉(32、33)组成。球铰杆(5)近球铰头段与平直段弯曲成30°的夹角,以减少可旋转折叠架总成的前臂托板(9)和后侧夹板(21)在构成一定角度的时候所需要的旋转角度,从而实现在有限空间范围内达到增加前臂托板(9)和后侧夹板(21)的构成角度范围,以便适应不同患者的需要。球铰杆(5)近球头段截面形状为扇形,当完全打开可旋转折叠架总成时,扇形尖角处可与球铰座(4)开口下段的角型切迹相咬合,实现了前臂托板(9)和后侧夹板(21)通过特制球铰总成中球铰杆与球铰座的咬合而固连为一整体的功能;球铰杆(5)平直段为拱形,平直段装在球铰杆滑动支座(7)中,并可滑动而不能旋转,当后侧夹板(21)与上臂后方相贴合满意后,锁定球铰杆滑动支座(7)后方的球铰杆锁定螺栓(6),可以将球铰杆(5)与前臂托板(9)相对固定。

球铰座(4)上有特殊形状开口,开口形状由三段构成,下段是尖角段,其为角型切迹,与球铰杆(5)近球头的扇形尖角完全咬合,使得在打开可旋转折叠架总成的后侧夹板(21)时卡死旋转到该位置的球铰杆(5),整复时将前臂与前臂托板(9)固定稳妥后,在屈肘位下一手握住前臂与前臂托板(9),一手握住后侧夹板(21)远端,此时可对骨折断端进行有效牵引,适度旋转,而不出现打滑,易纠正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扦插、旋转及侧方移位,同时照顾肱骨髁上骨折的前倾角,首次赋予该外固定器械以辅助牵引的功能。在曲肘位下配合骨伤手法对骨折断端进行骨伤手法复位,照顾了肱骨髁部的生理前倾角,使骨折更易成功。除此之外,如后侧夹板(21)有遮挡不便复位亦可撤除后侧夹板(21),在屈肘位下手握髁部对肱骨髁上骨折进行整复,待施术完毕后安放后侧夹板(21),体现了该器械的灵活性与变通性。中段为直线段,该段开口宽度为球铰杆(5)直径的1.5~2倍,以使得在稳定前臂托板时,球铰杆(5)能在球铰座(4)中左右摆动,即实现了后侧夹板(21)具有内外摆动倾斜15°~30°的功能,一可实现了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固定时无论左侧骨折还是右侧骨折,一套器械均可固定使用;二可在屈肘位下后侧夹板(21)与上臂后侧更好的贴服,更微小的移位固定,满足并代偿肘关节15°~30°提携角的要求,使用该器械更符合肘关节的生理特点。上段为圆弧段。球铰座(4)的左右两侧设有螺纹孔,用以放置球铰头锁定螺钉(32、33),实现前臂托板(9)与后侧夹板(21)夹角满意后对球铰头的锁定。另外,球铰座(4)的后侧设有防滑钩(P);可钩住前侧夹板(25)远端的细绳(29),起到防止细绳滑动,可实现细绳对肱骨髁上骨折更牢靠的固定。

弧形连杆柄总成由弧形连杆(10)、圆柱转动销(12)、Y型插杆(18)、2枚凸面螺母(17、19)组成。圆柱转动销(12)插入到前臂托板(9)的圆柱转动销通孔(11)中,并可以旋转;Y型插杆(18)插入到后侧夹板(21)的Y型插杆通孔(20)中,也可旋转,弧形连杆(10)通过铆钉(13)与圆柱转动销(12)连接在一起,且弧形连杆(10)可以以铆钉(13)为旋转轴进行旋转;Y型插杆(18)上端呈U形,弧形连杆(10)可卡入Y型插杆(18)上端的U形槽,弧形连杆(10)上有螺纹设计,通过2枚凸面螺母(17、19)与Y型插杆(18)固定在一起;弧形连杆(10)通过圆柱转动销(12),圆柱转动销通孔(11),Y型插杆(18),Y型插杆通孔(20)对确定夹角后的前臂托板(9)和后侧夹板(21)起到固定作用。圆柱转动销(12)在圆柱转动销通孔(11)中的旋转和Y型插杆(18)插在Y型插杆通孔(20)中的旋转使得弧形连杆(10)能适应前臂托板(9)和后侧夹板(21)之间的不同角度固定要求。弧形连杆柄总成共2套可安装在可旋转折叠架总成的内侧或外出,可不分左右。骨折初期弧形连杆柄总成主要是起稳定可旋转折叠架总成作用,不致使骨折再移位;后期骨折断端稳定后可通过内外侧弧形连杆(10)上2枚凸面螺母(17、19)的进退实现后侧夹板(21)与前臂托板(9)的或张或合,达到对固定肘关节被动或伸或曲的功能锻炼,使固定与康复同步,此为该一种新型多功能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辅助外固定器械的重要创新点。

所述的前侧夹板(25)远端有向前约30°的倾角设计,符合肱骨髁上骨折向前的生理前倾角,前侧夹板(25)远端呈钝圆形,前侧夹板(25)前侧固定有4组一长一短的细绳,长绳可将前侧夹板(25)、内侧夹板(23)、后侧夹板(21)、外侧夹板(2)捆绑在骨折肢体的四周,短绳起到辅助长绳打结的作用,前侧夹板(25)自带细绳(26、27、28、29)可实现对肢体快速的固定。细绳(26、27、28、29)具有一定弹性,可防止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前侧夹板(25)两端的细绳(26、29)尽量靠近前侧夹板(25)两头,中间2组细绳将前侧夹板(25)分成三等份,使肱骨髁上骨折固定受力更均匀、更牢靠。

所述的内侧夹板(23)远端略呈朝前椭圆形设计,能满足内侧夹板(23)从侧面符合肱骨髁部向前的解剖生理前倾角。

所述的外侧夹板(2)远端略呈朝前椭圆形设计,能满足内侧夹板(2)从侧面符合肱骨髁部向前的解剖生理前倾角。

所述的前臂托板(9)、前侧夹板(25)、内侧夹板(23)、后侧夹板(21)、外侧夹板(2)与患者肢体接触表面设置了一层软绵层,增加患肢与夹板接触舒适性,并可防止压迫性溃疡的发生。前侧夹板(25)、内侧夹板(23)、后侧夹板(21)、外侧夹板(2)在其基体层中,设置了液体循环管路(24、22、3、1),四块夹板的顶部布置有进液口及排液口,通过连接软管可将前侧夹板(25)、内侧夹板(23)、后侧夹板(21)、外侧夹板(2)的液体循环管路(24、22、3、1)连接组成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骨折初期滴注冰镇液体,可实现对患处的冷疗,以达到对患处的消肿、止血、止痛作用。后期滴注温热液体,可实现对患处的热疗,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作用。经临床证明,这较传统的在夹板外进行冷疗或温热疗法更为有效。软绵层可有效保护皮肤不被冷伤或烫伤。

一种多功能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辅助外固定器械特提供一种可在曲肘位下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辅助牵引复位、迅速有效固定、折卸方便、通过在内外侧夹板远端放置塔形垫或梯形垫来防止肘内翻或肘外翻畸形发生、对骨折初期有效的冷疗及后期的温热治疗、利用弧形连杆柄辅助患肘进行功能锻炼,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