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5058阅读:1720来源:国知局
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体。
背景技术
:人工晶体是一种能植入眼内的人造透镜,用于取代因为白内障疾病而变混浊的人眼中的天然晶体。人工晶体的形态,通常是由一个圆形光学部件和周边的支撑袢组成。光学部件是由透明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这些高分子材料可以是硬的,也可以是软的。由硬材料制成的人工晶体,必须通过一个较大的切口(通常大于6毫米)才能植入眼内,现在已逐步被淘汰。由软材料制成的人工晶体,也经常被称作可折叠人工晶体,可以在折叠或卷曲后通过一个较小的切口(从小于2毫米到3毫米)植入眼内。目前用于制备可折叠人工晶体的软性材料主要分为硅胶、亲水性丙烯酸酯(水凝胶)、和疏水性丙烯酸酯等几类。人工晶体分为单焦点人工晶体和多焦点人工晶体,其中,多焦点人工晶体以双焦点人工晶体为例,包括折射型和衍射型双焦点人工晶体,其中,折射型双焦点人工晶体设计方法如下:对于折射型双焦点人工晶体,先设计一个视远用的双球面人工晶体,然后将它的一个表面沿径向分成若干环带,在视近用的环带上加上屈光度3.5D,视远用的环带则不需要加屈光度。现有的折射型双焦点人工晶体,因为环带之间呈内外设计,而使得各环带之间的过渡区域太长,从而一方面使得过渡区域损耗的光线较大,另一方面使得所述各环带之间的干扰较大,而会出现视觉不清晰且出现晕轮眩光现象。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体,该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体的视觉清晰且能有效地改善晕轮眩光现象。为到达上述之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体,包括:光学部,所述光学部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呈等凸且非球面的外凸曲面设置,所述外凸曲面包括焦距较远的远视区域、焦距较近的近视区域、以及位于所述远视区域和近视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域,所述远视区域和近视区域沿着所述光学部的周向分布;以及,两个支撑袢,对称设于所述光学部的外周面。优选地,所述远视区域和近视区域的屈光度差值为+3D。优选地,所述远视区域和所述近视区域均自所述光学部的中心位置向外延伸。优选地,所述过渡区域的宽度自所述光学部的中心位置向外呈逐渐增大设置。优选地,所述远视区域、近视区域以及所述过渡区域,面积比重对应为50%、42%和8%。优选地,所述光学部呈圆形设置,且该圆的直径为5.75mm。优选地,所述光学部与每一支撑袢的连接处的厚度,对应大于相应的支撑袢的厚度。优选地,所述支撑袢设有光学标签部。优选地,所述光学标签部为设于所述支撑袢的定位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远视区域和近视区域沿着所述光学部的周向分布,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呈内外环设置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体中,所述远视区域和所述近视区域的之间过渡区域的长度较短,从而光损失更小而使得视觉更清晰,并且所述远视区域和所述近视区域之间的干扰较小,从而有效地改善晕轮眩光现象。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体的一实施例的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图1所示的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体的光学部的剖视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体1a远视区域1光学部1b近视区域11前表面1c过渡区域12后表面2支撑袢21光学标签部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体,请参阅图1至图2,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体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体100包括:光学部1,所述光学部1的前表面11和后表面12呈等凸且非球面的外凸曲面设置,所述外凸曲面包括焦距较远的远视区域1a、焦距较近的近视区域1b、以及位于所述远视区域1a和近视区域1b之间的过渡区域1c,所述远视区域1a和近视区域1b沿着所述光学部1的周向分布;以及,两个支撑袢2,对称设于所述光学部1的外周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远视区域1a和近视区域1b沿着所述光学部1的周向呈分布,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呈内外环设置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体100中,所述远视区域1a和所述近视区域1b的之间过渡区域1c的长度较短,从而光损失更小而使得视觉更清晰,并且所述远视区域1a和所述近视区域1b之间的干扰较小,从而有效地改善晕轮眩光现象。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远视区域1a和近视区域1b的屈光度差值为+3D,以使得所述原始区域和近视区域1b的焦距差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例如,当远视区域1a的屈光度为20D时,则近视区域1b的屈光度的23D。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远视区域1a和所述近视区域1b均自所述光学部1的中心位置向外延伸,为此,即使所述光学部1在植入至后囊时,即使有稍微的偏位,不会因为所述远视区域1a和所述近视区域1b呈内外圈分布,而导致所述远视区域1a和所述近视区域1b偏位过大,而影响视觉效果。避免在所述远视区域1a和近视区域1b的交界处出现焦距突变,而使得远视区域1a和近视区域1b相互干扰而出现严重的晕轮眩光现象,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渡区域1c的宽度自所述光学部1的中心位置向外呈逐渐增大设置。进一步考虑所述过渡区域1c的面积不能太大,一旦太大会使得光损失比较多,从而使得用户的视觉不清晰,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远视区域1a、近视区域1b以及所述过渡区域1c,面积比重对应为50%、42%和8%。于本实施例中,为使得所述光学部1的大小合适,以能很好地与人眼球结合,所述光学部1呈圆形设置,且该圆的直径为5.75mm。为了避免所述支撑袢2在弯曲变形时,将形变力完全传递至所述光学部1,从而使得所述光学部1发生形变纹,所述光学部1与每一支撑袢2的连接处的厚度,对应大于相应的支撑袢2的厚度设置,从而,所述光学部11与每一支撑袢2的连接处,对所述支撑袢2的形变力进行吸收或阻挡,避免完全传递至所述光学部1。进一步地,为了方便操作者(通常为眼科医生)识别所述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体的后表面12,避免将所述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体反装,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袢2设有光学标签部21,具体地,所述光学标签部21为设于所述支撑袢2的定位孔,显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所述支撑袢2设置凸起,以形成所述光学标签部2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其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