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引流管。
背景技术:
外科引流是临床治疗很多疾病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例如手术后吻合口和术区的引流、脓肿腔的引流等。外科引流的目的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
临床上应用的外科引流管种类很多,有的引流管用于导尿,有的引流管用于伤口、胸腔、脑腔、胃肠道、胆道等部位的引流。引流管能够将消化液、腹腔液、脓液、切口渗出液等引流至体外,减少粘连,促进愈合。在病人使用引流管时,需要注意护理。现有的引流管为单一的引流管道,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将脓液、血液等引流至体外,为保证引流管正常工作,现有的引流管大多由硬质橡胶或PVC材料等制成,以保证引流管前端具有一定的表面硬度,进而防止引流管前端发生瘪塌现象。
这种引流管的问题在于,虽然硬质橡胶或PVC材料能够保证引流管前端具有一定的表面硬度,防止引流管前端发生瘪塌现象,但是硬质橡胶或PVC等具有一定表面硬度的材料容易造成人体不适,使患者承受较大的痛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流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引流管采用硬质橡胶或PVC等材料会引起人体不适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引流管,包括内管和外管;
所述内管的前端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引流通孔;
所述外管的前端封闭,所述外管的前端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冲洗通孔,所述外管由医用硅橡胶制成,且所述外管的前端的内壁设有加强筋;
所述内管的前端通过所述外管的后端伸入所述外管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筋为多个,多个加强筋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加强筋沿所述外管的内壁的周向均匀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管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在所述外管的前端面上,且所述连接件具有多个端部,多个所述端部与多个所述加强筋一一对应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筋为四个,所述连接件为具有四个端部的十字形连接件。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筋与所述外管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管还包括送药组件;
所述送药组件包括送药管和与所述送药管连通的药液注入腔;
所述送药管固定连接在所述外管的内壁上,所述药液注入腔位于所述外管的后端。
进一步地,所述送药管的内壁上涂有显影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外管的外壁上设有刻度线,所述刻度线上涂有显影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管还包括空气注入腔,所述空气注入腔位于所述外管的后端且与所述外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引流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的前端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引流通孔;所述外管的前端封闭,所述外管的前端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冲洗通孔,所述外管由医用硅橡胶制成,且所述外管的前端的内壁设有加强筋;所述内管的前端通过所述外管的后端伸入所述外管内部。医用硅橡胶表面硬度较低,能够有效地降低人体的不适感,并且外管的前端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加强筋,加强筋可以对外管的前端起支撑作用,能够防止引流管前端发生瘪塌现象,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外管;11-加强筋;12-冲洗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引流管,如图1所示,包括内管和外管1;内管的前端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引流通孔;外管1的前端封闭,外管1的前端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冲洗通孔12,外管1由医用硅橡胶制成,且外管1的前端的内壁设有加强筋11;内管的前端通过外管1的后端伸入外管1内部。
其中,加强筋11可以固定连接在外管1的前端的内壁上,加强筋11也可以与外管1为一体式结构,能够便于加工,且更加牢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引流管,包括内管和外管1;内管的前端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引流通孔;外管1的前端封闭,外管1的前端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冲洗通孔12,外管1由医用硅橡胶制成,且外管1的前端的内壁设有加强筋11;内管的前端通过外管1的后端伸入外管1内部。医用硅橡胶表面硬度较低,能够有效地降低人体的不适感,并且外管1的前端的内壁上设有加强筋11,加强筋11可以对外管1的前端起支撑作用,能够防止引流管前端发生瘪塌现象,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加强筋11为多个,多个加强筋11间隔设置。
其中,加强筋11为多个,能够增强支撑效果,进一步防止引流管前端发生瘪塌现象,且多个加强筋11间隔设置能够保证支撑较为均匀,防止引流管前端受力不均匀,造成引流管前端局部瘪塌的现象,增强了使用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多个加强筋11沿外管1的内壁的周向均匀设置。
其中,多个加强筋11沿外管1的内壁的轴向均匀设置,能够使引流管前端受力均匀,进一步提高支撑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使用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引流管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固定连接在外管1的前端面上,且连接件具有多个端部,多个端部与多个加强筋11一一对应连接。
其中,连接件能够进一步提高引流管末端强度,防止引流管末端发生瘪塌现象,提高使用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加强筋11为四个,连接件为具有四个端部的十字形连接件。
进一步地,加强筋11与外管1为一体式结构。
加强筋11与外管1为一体式结构,能够防止加强筋11发生错位或脱落现象,能够保证加强筋11的稳定性,进而保证引流管末端的硬度。
进一步地,引流管还包括送药组件;送药组件包括送药管和与送药管连通的药液注入腔;送药管固定连接在外管的内壁上,药液注入腔位于外管的后端。
其中,送药管与外管1的内壁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粘接,也可以在加工时,使送要管与外管1的内壁为一体式结构。
其中,在药液注入腔中注入药物,药物能够流入送药管,并从送药管的另一端流出,从送药管的另一端流出的药物经冲洗通孔,析出至伤口,有利于伤口愈合,降低感染几率。
进一步地,送药管的内壁上涂有显影材料。
其中,显影材料在X光射线的照射下能够显影,出药管的内壁上涂有显影材料,当病人设置引流管后,可以通过X光检查引流管在体内的位置,便于后期护理。
进一步地,外管1的外壁上设有刻度线,刻度线上涂有显影材料。
其中,刻度线在X光射线的照射下能够显影,在病人设置引流管后,可以通过刻度线精确地检查引流管在人体内的位置,进一步便于后期护理。
进一步地,引流管还包括空气注入腔,空气注入腔位于外管1的后端且与外管1连通。
其中,引流管产生的外源性刺激容易引起腹腔大网膜游离部对引流管前端的包裹,从而直接导致引流孔堵塞引流失效,严重时会引起各种并发症。当引流管前端发生包裹现象时,可以通过空气注入腔注入液体,对引流管实施大剂量加压灌冲,能够缓解引流管前端的包裹现象,增强了使用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引流管,包括内管和外管1;内管的前端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引流通孔;外管1的前端封闭,外管1的前端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冲洗通孔12,外管1由医用硅橡胶制成,且外管1的前端的内壁设有加强筋11;内管的前端通过外管1的后端伸入外管1内部。医用硅橡胶表面硬度较低,能够有效地降低人体的不适感,并且外管1的前端的内壁上设有加强筋11,加强筋11可以对外管1的前端起支撑作用,能够防止引流管前端发生瘪塌现象,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