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引流管。
背景技术:
外科引流是临床治疗很多疾病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例如手术后吻合口和术区的引流、脓肿腔的引流等。外科引流的目的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
临床上应用的外科引流管种类很多,有的引流管用于导尿,有的引流管用于伤口、胸腔、脑腔、胃肠道、胆道等部位的引流。引流管能够将消化液、腹腔液、脓液、切口渗出液等引流至体外,减少粘连,促进愈合。在病人使用引流管时,需要注意护理。现有的引流管为单一的引流管道,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将脓液、血液等引流至体外。
这种引流管的问题在于,由于脓液、血液和切口渗出液中常常带有固体污物,这些固体污物淤积在引流管内,会造成引流管堵塞。引流管堵塞后,需要更换引流管。但由于引流管不具有定位功能,引流管在更换的时候,无法设置在原来的位置,便实现进行引流的功能,这就需要再次开刀更换引流管,使患者承受极大的风险及痛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流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引流管不具有定位功能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引流管包括内管、外管和连接组件;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
所述内管的前端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引流通孔,所述内管的后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
所述外管的前端封闭,且所述外管的前端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冲洗通孔,所述外管的后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
所述内管的前端通过所述外管的后端伸入所述外管内部,且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以固定所述内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卡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连接凸起,所述连接槽和所述连接凸起能够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管还包括送药组件;
所述送药组件包括送药管和与所述送药管连通的药液注入腔;
所述送药管固定连接在所述外管的内壁上,所述药液注入腔位于所述外管的后端。
进一步地,所述送药管的内壁上涂有显影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外管的外壁上设有刻度线,所述刻度线上涂有显影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药液注入腔与所述送药管之间设有流量调节器。
进一步地,所述外管的前端设有定位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管还包括定位管,所述定位管能够穿过所述定位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管还包括空气注入腔,所述空气注入腔位于所述外管的后端且与所述外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引流管,包括内管、外管和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内管的前端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引流通孔,所述内管的后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外管的前端封闭,且所述外管的前端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冲洗通孔,所述外管的后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内管的前端通过所述外管的后端伸入所述外管内部,且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以固定所述内管。当内管发生堵塞时,能够将内管从外管上拆卸下来,进而更换新的内管,再通过第一连接件与外管连接,在更换内管的同时,能够保证引流管位置恒定,具有一定的定位功能,能够避免患者再次开刀更换引流管,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引流管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内管;2-外管;4-定位管;5-刻度线;311-连接槽;321-连接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引流管的局部放大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引流管,如图1至图2所示,包括内管1、外管2和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内管1的前端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引流通孔,内管1的后端与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外管2的前端封闭,且外管2的前端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冲洗通孔,外管2的后端与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内管1的前端通过外管2的后端伸入外管2内部,且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以固定内管1。
其中,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方式,可以为螺纹连接,也可以为卡合连接等任意适合的方式。
其中,冲洗通孔在引流过程中,可以过滤体液中的杂质(例如:血块、人体组织等),防止体液中的杂质进入内管1中,能够防止内管1堵塞。当外管2与内管1之间堵塞的杂质较多时,可以向外管2中注入冲洗液,冲洗液从冲洗通孔中流出,进而将杂质从外管2与内管1之间冲出,能够进一步防止内管1堵塞。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引流管,包括内管1、外管2和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内管1的前端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引流通孔,内管1的后端与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外管2的前端封闭,且外管2的前端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冲洗通孔,外管2的后端与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内管1的前端通过外管2的后端伸入外管2内部,且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以固定内管1。当内管1发生堵塞时,能够将内管1从外管2上拆卸下来,进而更换新的内管1,再通过第一连接件与外管2连接,在更换内管1的同时,能够保证引流管位置恒定,具有一定的定位功能,能够避免患者再次开刀更换引流管,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卡合连接。
其中,卡合连接能够提高使用的便捷性,在拆卸或连接时,能够较为便捷地使用该引流管。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件包括连接槽311,第二连接件包括连接凸起321,连接槽311和连接凸起321能够配合连接。
连接内管1和外管2时,将连接凸起321和连接槽311卡合即可使用,操作较为便捷;需要更换内管1时,将连接凸起321从连接槽311中滑动出来,即可将内管1从外管2的内部拆卸出来,具有较强的便捷性。
进一步地,引流管还包括送药组件;送药组件包括送药管和与送药管连通的药液注入腔;送药管固定连接在外管2的内壁上,药液注入腔位于外管2的后端。
其中,送药管与外管2的内壁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粘接,也可以在加工时,使送要管与外管2的内壁为一体式结构。
其中,在药液注入腔中注入药物,药物能够流入送药管,并从送药管的另一端流出,从送药管的另一端流出的药物经冲洗通孔,析出至伤口,有利于伤口愈合,降低感染几率。
进一步地,送药管的内壁上涂有显影材料。
其中,显影材料在X光射线的照射下能够显影,出药管的内壁上涂有显影材料,当病人设置引流管后,可以通过X光检查引流管在体内的位置,便于后期护理。
进一步地,外管2的外壁上设有刻度线5,刻度线5上涂有显影材料。
其中,刻度线5在X光射线的照射下能够显影,在病人设置引流管后,可以通过刻度线5精确地检查引流管在人体内的位置,进一步便于后期护理。
进一步地,药液注入腔与送药管之间设有流量调节器。
其中,流量调节器能够调节药液注入流量,防止流量过大或过小的现象发生,能够提供较为稳定的送药流量,提高了使用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外管2的前端设有定位通孔。
其中,当外管2的冲洗通孔堵塞无法通过药液冲洗疏通时,需要更换外管2。在更换外管2时,可以先将内管1拆卸,然后需要配合使用定位工具,将定位工具穿过定位通孔,将外管2沿定位工具拔出,然后更换新的外管2,使新的外管2沿定位工具再插入体内,然后将内管1与新的外管2连接即可。能够避免外管2堵塞后,重新开刀放置导流管,降低病患痛苦。
进一步地,引流管还包括定位管4,定位管4能够穿过定位通孔。
其中,引流管包括定位管4,定位管4在更换外管2时,能够起到定位作用,使外管2沿定位管4中心插入患者体内,避免再次开刀,减轻病患痛苦。
进一步地,引流管还包括空气注入腔,空气注入腔位于外管2的后端且与外管2连通。
其中,在使用出药组件实施连续冲洗的情况下,空气注入腔可以想外管2中注入空气,进行气压平衡,更利于引流的通畅。
其中,引流管产生的外源性刺激容易引起腹腔大网膜游离部对引流管前端的包裹,从而直接导致引流孔堵塞引流失效,严重时会引起各种并发症。当引流管前端发生包裹现象时,可以通过空气注入腔注入液体,对引流管实施大剂量加压灌冲,能够缓解引流管前端的包裹现象,增强了使用的可靠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