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腹膜前间隙分离器,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进行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的外科手术时,需要将腹膜前间隙分离开,形成操作间隙,目前很少有这方面的腹膜前间隙分离器械,手术时多是手工方法进行腹膜前间隙分离。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了一种腹膜前间隙分离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腹膜前间隙分离器,包含分离器本体,分离器本体上设置有手柄、引导杆和充气装置;所述引导杆中设置有充气管,充气管的前端设置有扩张气囊,充气管的后端与充气装置连接。
优选的,所述充气管活动设置在引导杆中,充气管上还设置有伸缩滑钮、排气钮、定位装置和复位装置。
优选的,所述充气装置包含按压扳机和充气球囊,按压扳机与充气球囊配合,充气球囊上设置有进气阀和排气阀,充气球囊与充气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按压扳机上设置有前抱箍,手柄上设置有后抱箍,前抱箍与后抱箍配合挤压充气球囊。
优选的,所述充气装置包含充气扳机和打气装置,打气装置与充气管连接,充气扳机与打气装置的推杆配合。
优选的,所述引导杆的前端铰接有转向杆,扩张气囊设置在转向杆的前端,充气管穿过转向杆与扩张气囊连接,引导杆的两侧上均设置有单向齿以及转向牵引索,转向牵引索的前端与转向杆连接,后端设置有转向复位弹簧,转向牵引索上还设置有与单向齿配合的单向挂钩。
优选的,所述引导杆的前端设置有绝缘套,转向牵引索为导电材质,转向牵引索的后端连接有电极插头。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腹膜前间隙分离器,通过手柄和引导杆的结构,方便腹腔镜下的外科手术操作;充气管前后滑动设置使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伸缩并定位,而且扩张气囊随转向杆改变方向,以适应手术中的各种情况;充气结构可以采用充气球囊或打气装置的形式,使该器械整体结构简单,方便操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腹膜前间隙分离器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腹膜前间隙分离器的转向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腹膜前间隙分离器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附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腹膜前间隙分离器,包含分离器本体,分离器本体上设置有手柄1、引导杆2和充气装置;所述引导杆2的前端铰接有转向杆31,转向杆31的前端内部设置有扩张气囊4,引导杆2后半部的两侧面上均设置有单向齿32以及转向牵引索33,转向牵引索33可以为金属丝,转向牵引索33的前端与转向杆31连接,后端设置有转向复位弹簧34,转向牵引索33上还设置有与单向齿32配合的单向挂钩35,单向挂钩35包含按压端和搭叩端;所述引导杆2的前端还设置有绝缘套36,两根转向牵引索33的后端连接有电极插头37。
所述引导杆2中设置有可前后滑动的充气管3,充气管3的前端穿过转向杆31并与扩张气囊4连接,充气管3的后端与充气装置连接,充气管3上还设置有伸缩滑钮9和排气钮10;充气管3的后端还设置有延伸段12,延伸段12上设置有定位针和复位按钮,与其相应的分离器本体上设置有定位齿,与延伸段12上的定位针配合,延伸段12的后端还设置有复位弹簧11,由于定位针、复位按钮、定位齿均为常见的定位结构,因此图中未予示出。
所述充气装置包含按压扳机5和充气球囊6,充气球囊6上设置有进气阀和排气阀,排气时,既可以通过排气钮10排气,也可以通过充气球囊6的排气阀排气,充气球囊6与充气管3连接;所述按压扳机5上设置有前抱箍7,手柄1上设置有后抱箍8,充气球囊6设置在前抱箍7与后抱箍8之间。
工作时,可以通过扳动按压扳机5,使前抱箍7与后抱箍8配合挤压充气球囊6对扩张气囊4进行充气;复位弹簧34始终给牵引索33提供拉紧力,如图2所示,当按下左侧单向挂钩35的按压段,其搭叩端脱离左侧的单向齿32,而右侧的牵引索33在复位弹簧34的拉力作用下向下牵拉,使转向杆31向右侧转动,反之同理;从而使转向杆31可在一定范围内根据手术需要改变位置,亦可调整扩张气囊4的位置。
当电极插头37接上电源后,则可使金属的转向牵引索33通电,使其具有电切或电凝的功能。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充气装置包含充气扳机21和打气装置22,打气装置22的前端与充气管3连接,充气扳机21的中上部铰接在分离器本体上,充气扳机21的上端与打气装置22的推杆铰接,当叩动充气扳机21时,即可推动打气装置22对扩张气囊4进行充气;排气时,既可以通过按压排气钮10进行排气。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