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多功能输液提醒装置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6625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多功能输液提醒装置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联网技术、智能管理控制技术等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多功能输液提醒装置系统。



背景技术: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物联网”最初在1999年提出:即通过射频识别(RFID)(RFID+互联网)、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将物联网的定义为当下几乎所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环境以及状态信息实时的实时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传递、处理、执行。广义上说,当下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都可以纳入物联网的范畴。

而在其著名的科技融合体模型中,提出了物联网是当下最接近该模型顶端的科技概念和应用。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其具有:智能、先进、互联的三个重要特征。

国际电信联盟( ITU) 发布的ITU 互联网报告,对物联网做了如下定义:通过二维码识读设备、射频识别(RFID) 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品与物品(Thing to Thing,T2T),人与物品 (Human to Thing,H2T),人与人(Human to Human,H2H)之间的互连。但是与传统互联网不同的是,H2T是指人利用通用装置与物品之间的连接,从而使得物品连接更加的简化,而H2H是指人之间不依赖于PC而进行的互连。因为互联网并没有考虑到对于任何物品连接的问题,故我们使用物联网来解决这个传统意义上的问题。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连接物品的网络,许多学者讨论物联网中,经常会引入一个M2M的概念,可以解释成为人到人(Man to Man)、人到机器(Man to Machine)、机器到机器从本质上而言,在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交互,大部分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其在2011年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人民币。构成物联网产业五个层级的支撑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以及应用层分别占物联网产业规模的2.7%、22.0%、33.1%、37.5%和4.7%。而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参与厂商众多,成为产业中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

产业分布上,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之首。

与此同时物联网的提出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实现智慧城市的互联互通协同共享,《计算机学报》刊发的《物联网体系结构与实现方法的比较研究》一文对其体系结构、实现方法进行了分析介绍。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路灯照明管控、景观照明管控、楼宇照明管控、广场照明管控、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的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内的应用则比如:一家物流公司应用了物联网系统的货车,当装载超重时,汽车会自动告诉你超载了,并且超载多少,但空间还有剩余,告诉你轻重货怎样搭配;当搬运人员卸货时,一只货物包装可能会大叫“你扔疼我了”,或者说“亲爱的,请你不要太野蛮,可以吗?”;当司机在和别人扯闲话,货车会装作老板的声音怒吼“笨蛋,该发车了!”

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物联网这个概念,在美国早在1999年就提出来了。当时叫传感网。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通过物联网域名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国内外普遍公认的是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同名报告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提出“感知中国”,无锡市率先建立了“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运营商、多所大学在无锡建立了物联网研究院。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2]

物联网的概念与其说是一个外来概念,不如说它已经是一个“中国制造”的概念,他的覆盖范围与时俱进,已经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报告所指的范围,物联网已被贴上“中国式”标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多功能输液提醒装置系统,能够智能化的进行输液体剩余量的多少进行监测,并及时将所监测的结果信息告知护士站或病人家属,以便使得护士或病人家属不在现场的情况下也能知晓输液体剩余量,并可以为及时更换提供数据基础。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多功能输液提醒装置系统,设置有通信器、输液监视器、护士站管理系统及移动通知设备,所述通信器连接输液监视器,所述护士管理系统与通信器相连接,所述通信器还与移动通知设备相连接。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在所述输液监视器内设置有液体高度传感器、重量传感器、平板显示器及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液体高度传感器和重量传感器皆与平板显示器相连接,所述平板显示器连接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无线通信模块连接通信器。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的移动通知设备内设置有陪护人唤配器和智能设备,且通信设备分别与陪护人唤配器和智能设备相连接。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智能设备内设置有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通信器通过有线或/和无线的方式与护士站管理系统相连接。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输液监视器为n个,且n为不含0的自然数。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在所述的通信器上还连接有应答设备。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能够智能化的进行输液体剩余量的多少进行监测,并及时将所监测的结果信息告知护士站或病人家属,以便使得护士或病人家属不在现场的情况下也能知晓输液体剩余量,并可以为及时更换提供数据基础。

本实用新型利用液体高度传感器和重量传感器对输液体的含量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数据反馈到病人家属或护士站内,为病人家属和护士站的护士能够及时知晓输液情况提供第一手信息。

本实用新型采用无线或/和有线进行数据通信和传输,能够更加方便信息的传递。

本实用新型基于物联网通信设计,可以实现物物通信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本实用新型原理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输液监视器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在实施时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软件程序等,但在现有技术的各类软件程序即可满足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本实用新型不对软件程序做更改亦不做保护,只是为实现发明目的及功能而设计的硬件结构进行保护。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多功能输液提醒装置系统,能够智能化的进行输液体剩余量的多少进行监测,并及时将所监测的结果信息告知护士站或病人家属,以便使得护士或病人家属不在现场的情况下也能知晓输液体剩余量,并可以为及时更换提供数据基础,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设置有通信器、输液监视器、护士站管理系统及移动通知设备,所述通信器连接输液监视器,所述护士管理系统与通信器相连接,所述通信器还与移动通知设备相连接。

在设计使用时,输液监视器设置在表方内对输液体进行监测,通信器设置在病房内或近病房设置,以便收集输液监视器内的信息;所述护士站管理系统设置在护士站内,以便站内护士能够及时知晓输液体保有量情况;所示移动通知设备可由病人家属携带,并随病人家属移动而移动,使得病人家属即便不在病房也能及时知晓病人的输液情况。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在所述输液监视器内设置有液体高度传感器、重量传感器、平板显示器及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液体高度传感器和重量传感器皆与平板显示器相连接,所述平板显示器连接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无线通信模块连接通信器。

在使用时,医务人员或病人家属可以通过平板显示器录入此次输液病人的姓名、床号、液体将输完的预警阀值(重量及高度)等信息(此类涉及到计算机软件程序应用现有技术即可实现,不存在程序的更改和保护);重量传感器和液体高度传感器监视液体的使用情况,一旦到达预警阀值就报告病房通信器(通信器)。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的移动通知设备内设置有陪护人唤配器和智能设备,且通信设备分别与陪护人唤配器和智能设备相连接。

在设计使用时,通信器可以及时与陪护人唤配器及智能设备进行通信,告知陪护人输液情况;陪护人唤配器,可设计成类似手表戴在手上,收到病房通信器的信息后,产生震动唤醒陪护人员。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智能设备内设置有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在使用时通信器可以通过发送短信等方式告知携带有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的陪护人员,使得其能及时的知晓输液情况。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采用有线或无线的通信模式进行数据信息的传递,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通信器通过有线或/和无线的方式与护士站管理系统相连接。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对每一间病房内的所有病床都进行监测,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所述输液监视器为n个,且n为不含0的自然数。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为方便病房与护士站进行实时通信,以便病房能够告知其所需,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方式:在所述的通信器上还连接有应答设备。

病房通信器,每间病房装备一个病房通信器(设置在病房内或近病房处),一旦接到输液监视器的报告,就上传至护士站管理系统,通知护士办公室输液完备待护士处理的病人床号;同时根据病人或陪护的选择,要么通知陪护人唤配器唤醒陪护人员,要么发送手机短信等到智能设备上,告知陪护人员输液即将完成。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