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身波动床垫气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0417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翻身波动床垫气泵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气床垫上使用的翻身波动床垫气泵。



背景技术:

病人在卧床时,由于长期处于一种姿势而易生褥疮。为了防治褥疮,人们使用充气床垫。充气床垫的垫体包括垫布,垫布上用安装带固定有多根气袋,气袋通过导气管与充气泵相连接,通过充气泵充放气,使气袋增压或减压支撑病人,从而促进人体血液循环,防治褥疮。通过对气袋横向分组充放气,可以实现对人体产生按摩作用,通过对气袋纵向分组充放气,可以实现人体翻身。目前通过手动控制和电磁阀控制,使气垫实现翻身、波动功能,其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能很好的控制气垫实现翻身、波动功能的翻身波动床垫气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壳体,所述的壳体设置有电源线、电源开关、翻身按键、波动按键、压力调节旋钮,壳体内设置有气泵,气泵通过第一导气管与三通相连接,三通通过第二导气管与第一转换气流阀相连接,三通通过第三导气管与第二转换气流阀相连接,与第一转换气流阀位置相匹配处设置有第一微动开关,与第二转换气流阀位置相匹配处设置有第二微动开关;

第一转换气流阀由第一下阀体和第一上阀体构成,与第一马达连接的第一上阀体的底面开有相连通的里侧圆形第一进气通道和外侧半圆形第一出气通道,第一上阀体的底面开有与第一出气通道同圆的四分之一圆形第一放气通道,第一放气通道与第一放气通孔相连通,第一上阀体的外壁设置有与第一微动开关相匹配的第一凸头,第一下阀体的顶面设置有与第一进气通道相匹配的第一进气孔、对称设置的与第一出气通道相匹配的第一出气孔、第二出气孔,第一进气孔与第二导气管相连通,第一出气孔与第一出气管相连通,第二出气孔与第二出气管相连通;

第二转换气流阀由第二下阀体和第二上阀体构成,与第二马达连接的第二上阀体的底面开有相连通的里侧圆形第二进气通道和外侧三分之一圆形第二出气通道,第二上阀体的底面开有与第二出气通道同圆的四分之一圆形第二放气通道,第二放气通道与第二放气通孔相连通,第二上阀体的外壁设置有与第二微动开关相匹配的第二凸头,第二下阀体的顶面设置有与第二进气通道相匹配的第二进气孔、对称设置的与第二出气通道相匹配的第三出气孔、第四出气孔,第二进气孔与第三导气管相连通,第三出气孔与第三出气管相连通,第四出气孔与第四出气管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翻身波动床垫气泵使用时,与上下双层气垫相连接,上层气垫横向分为第一组气袋和第二组气袋,下层气垫纵向分为第三组气袋和第四组气袋,将第一出气管与第一组气袋相连接,将第二出气管与第二组气袋相连接,将第三出气管与第三组气袋相连接,将第四出气管与第四组气袋相连接。工作时,将电源线与电源连接,按动电源开关接通电源,然后根据需要按动翻身按键、波动按键,并调节压力调节旋钮,即可实现翻身或波动功能。

要波动按摩时,按动波动按键,第一微动开关与第一上阀体的第一凸头接触后,气泵的气流通过第一导气管、三通、第二导气管从第一进气孔到达第一上阀体的第一进气通道,然后从第一进气通道到达第一出气通道,由于第一上阀体在第一马达带动下转动,当第一上阀体的第一出气通道转到第一出气孔处,气流就从第一出气孔经由与第一出气孔相连通的第一出气管对第一组气袋充气,当第一上阀体的第一出气通道转过第一出气孔后停止对第一组气袋充气。此时第一上阀体的第一出气通道开始转到第二出气孔处,气流就从第二出气孔经由与第二出气孔相连通的第二出气管对第二组气袋充气。当第一放气通道转到第一出气孔处,第一组气袋内的气经第一放气通孔排出。当第一放气通道转到第二出气孔处,第二组气袋内的气经第一放气通孔排出。如此循环对第一组气袋和第二组气袋充放气,上层床垫达到波浪感,使病人感觉舒适。当不想波动,再次按动波动按键,想波动时再次按动波动按键即可。

要翻身时,按动翻身按键,第二微动开关与第二上阀体的第二凸头接触后,气泵的气流通过第一导气管、三通、第三导气管从第二进气孔到达第二上阀体的第二进气通道,然后从第二进气通道到达第二出气通道,由于第二上阀体在第二马达带动下转动,当第二上阀体的第二出气通道转到第三出气孔处,气流就从第三出气孔经由与第三出气孔相连通的第三出气管对第三组气袋充气,第三组气袋将与之接触的一侧人体向上抬起侧翻身。当第二上阀体的第二出气通道转到第四出气孔处,气流就从第四出气孔经由与第四出气孔相连通的第四出气管对第四组气袋充气,第四组气袋将与之接触的一侧人体向上抬起侧翻身。当第二放气通道转到第三出气孔处,第三组气袋内的气经第二放气通孔排出。当第二放气通道转到第四出气孔处,第四组气袋内的气经第二放气通孔排出。如此循环对第三组气袋和第四组气袋充放气,下层床垫使病人左右翻身。不翻身时,再次按动翻身按键,第二上阀体停止转动,第二进气孔位于第二进气通道和第二出气通道间被封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翻身波动床垫气泵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转换气流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上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下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二上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二下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翻身波动床垫气泵的使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气垫的第一种截面图;

图9为气垫的第二种截面图;

图10为翻身波动床垫气泵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翻身波动床垫气泵的结构和使用原理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翻身波动床垫气泵包括壳体1,壳体1设置有电源线2、电源开关3、翻身按键4、波动按键5、压力调节旋钮6,壳体1内设置有气泵7,气泵7通过第一导气管8与三通9相连接,三通9通过第二导气管10与第一转换气流阀11相连接,三通9通过第三导气管12与第二转换气流阀13相连接,与第一转换气流阀11位置相匹配处设置有第一微动开关14,与第二转换气流阀13位置相匹配处设置有第二微动开关15,第一转换气流阀11设置有与第一微动开关14相匹配的第一凸头16、第一出气管17、第二出气管18,第二转换气流阀13设置有与第二微动开关15相匹配的第二凸头19、第三出气管20、第四出气管21。

如图2所示,第一转换气流阀11由第一上阀体1101和第一下阀体1102构成,与第一马达1103连接的第一上阀体1101设置有第一凸头16,第一下阀体1102与第二导气管10、第一出气管17、第二出气管18相连通。

如图3所示,第一上阀体1101的底面开有相连通的里侧圆形第一进气通道1106和外侧半圆形第一出气通道1107,第一上阀体1101的底面开有与第一出气通道1107同圆的四分之一圆形第一放气通道1108,第一放气通道1108与第一放气通孔1109相连通,第一上阀体1101的外壁设置有第一凸头16。

如图4所示,第一下阀体1102的顶面设置有第一进气孔1110、对称设置的第一出气孔1111、第二出气孔1112,第一进气孔1110与第二导气管10相连通,第一出气孔1111与第一出气管1104相连通,第二出气孔1112与第二出气管1105相连通。

如图5所示,第二上阀体1301的底面开有相连通的里侧圆形第二进气通道1302和外侧三分之一圆形第二出气通道1303,第二上阀体1301的底面开有与第二出气通道1303同圆的四分之一圆形第二放气通道17,第二放气通道17与第二放气通孔18相连通,第二上阀体1301的外壁设置有与第二凸头19。

如图6所示,第二下阀体1306的顶面设置有第二进气孔1307、对称设置的第三出气孔1308、第四出气孔1309,第二进气孔1307与第三导气管12相连通,第三出气孔1308与第三出气管20相连通,第四出气孔1309与第四出气管21相连通。

如图7所示,上下双层气垫的上层气垫22横向分为第一组气袋2201和第二组气袋2202,下层气垫23纵向分为第三组气袋2301和第四组气袋2302,第一出气管17与第一组气袋2201相连接,第二出气管18与第二组气袋2202相连接,第三出气管20与第三组气袋2301相连接,第四出气管21与第四组气袋2302相连接。

如图8所示,上下双层气垫的上层气垫22横向设置,下层气垫23纵向设置,下层气垫23的第三组气袋2301和第四组气袋2302由多个单根袋体构成,多个单根袋体从里到外变粗。

如图9所示,上下双层气垫的上层气垫22横向设置,下层气垫23纵向设置,下层气垫23的第三组气袋2301和第四组气袋2302由单个袋体构成,单个袋体内置拉筋2303,单个袋体的顶面为外高里低的斜面。

如图10所示,壳体1内设置有气泵7,气泵7通过第一导气管8与四通24相连接,四通24通过第二导气管10与第一转换气流阀11相连接,四通24通过第三导气管12与第二转换气流阀13相连接,四通24通过第四导气管25与流量测试仪26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翻身波动床垫气泵使用时,与上下双层气垫相连接,上层气垫22横向分为第一组气袋2201和第二组气袋2202,下层气垫23纵向分为第三组气袋2301和第四组气袋2302,将第一出气管1104与第一组气袋2201相连接,将第二出气管1105与第二组气袋2202相连接,将第三出气管20与第三组气袋2301相连接,将第四出气管21与第四组气袋2302相连接。工作时,将电源线2与电源连接,按动电源开关3接通电源,然后根据需要按动翻身按键4、波动按键5,并调节压力调节旋钮6,即可实现翻身或波动功能。

要波动按摩时,按动波动按键5,第一微动开关14与第一上阀体1101的第一凸头16接触后,气泵7的气流通过第一导气管8、三通9、第二导气管10从第一进气孔110到达第一上阀体1101的第一进气通道1106,然后从第一进气通道1106到达第一出气通道1107,由于第一上阀体1101在第一马达1103带动下转动,当第一上阀体1101的第一出气通道1107转到第一出气孔1111处,气流就从第一出气孔1111经由与第一出气孔1111相连通的第一出气管1104对第一组气袋2201充气,当第一上阀体1101的第一出气通道1107转过第一出气孔1111后停止对第一组气袋2201充气。此时第一上阀体1101的第一出气通道1107开始转到第二出气孔1112处,气流就从第二出气孔1112经由与第二出气孔1112相连通的第二出气管1105对第二组气袋2202充气。当第一放气通道1107转到第一出气孔1111处,第一组气袋2201内的气经第一放气通孔1109排出。当第一放气通道1107转到第二出气孔1112处,第二组气袋2202内的气经第一放气通孔1109排出。如此循环对第一组气袋2201和第二组气袋2202充放气,上层床垫达到波浪感,使病人感觉舒适。当不想波动,再次按动波动按键5,第一组气袋2201和第二组气袋2202都保持充气状态。想波动时再次按动波动按键5即可。

要翻身时,按动翻身按键4,第二微动开关15与第二上阀体1301的第二凸头19接触后,气泵7的气流通过第一导气管8、三通9、第三导气管12从第二进气孔1307到达第二上阀体1301的第二进气通道1302,然后从第二进气通道1302到达第二出气通道1303,由于第二上阀体1301在第二马达带动下转动,当第二上阀体1301的第二出气通道1303转到第三出气孔1308处,气流就从第三出气孔1308经由与第三出气孔1308相连通的第三出气管20对第三组气袋2301充气,第三组气袋2301将与之接触的一侧人体向上抬起侧翻身。当第二上阀体1301的第二出气通道1303转到第四出气孔1309处,气流就从第四出气孔1309经由与第四出气孔1309相连通的第四出气管21对第四组气袋2302充气,第四组气袋2302将与之接触的一侧人体向上抬起侧翻身。当第二放气通道17转到第三出气孔1308处,第三组气袋2301内的气经第二放气通孔18排出。当第二放气通道17转到第四出气孔1309处,第四组气袋2302内的气经第二放气通孔18排出。如此循环对第三组气袋2301和第四组气袋2302充放气,下层床垫使病人左右翻身。不翻身时,再次按动翻身按键4,第二上阀体1301停止转动,第二进气孔1307位于第二进气通道1302和第二出气通道1303间被封堵。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翻身波动床垫气泵,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很多形式的具体变换,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