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内科用气胸排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6498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胸部闭合性外伤(如车祸、高处坠落)或自发性气胸,会导致胸腔内的高压即张力性气胸,紧急情况下危及生命可致心跳呼吸停止。一旦发生,必须采取排气减压措施。目前的急救设备操作过于发杂,效率不高,或者有的急救方式设备过于简单,效果差。不仅如此,现有设备都存在容易脱落的情况,而且设备无法拆解,给搬运患者带来很大困难。目前的排气过程中无法判断胸腔内是否有气体残余,有时需要进行多次的检查与再次排气工作,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急诊内科用气胸排气装置。使用时,操作简单方便,节省时间;采用分体式设计,方便拆解,拆解后可短时间密封;同时具有胸内气体检测功能,方便判断是否有气体残留。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急诊内科用气胸排气装置,包括插入针,连通管和单向气阀;插入针外侧设置有固定板,右端转动连接有单向活动瓣;插入针右侧与连通管连接;连通管左侧内壁上固定有吸水层;吸水层右侧的连通管上安装有注入嘴;连通管右端与单向气阀连接;单向气阀另一端连接有外部抽气装置;所述单向气阀包括内管和外管;内管和外管螺纹连接,内管右端固定有密封圈;内管前侧为锥形;外管内部固定有同轴的压簧,压簧左端固定有球体。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急诊内科用气胸排气装置的注入嘴所在位置的连通管内壁上设置有凹槽。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急诊内科用气胸排气装置的连通管外壁上包裹有保温层。

本实用新型与传统气胸排气工具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采用分体式设计,安装拆卸简单方便;设置多重密封装置,保证单向气体通过性,气密性良好,防止倒吸;具有气体检测功能,方便查看胸内气体是否排完,简单高效;排气压力可调,增加可控性;

2、凹槽有利于注入的液体在连通管内形成水柱,提高安全性;

3、保温层有利于保持插入针和连通管内温度平衡,防止使用时因温度差异导致患者不适,增加使用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插入针;2、连通管;3、单向气阀;4、固定板;5、单向活动瓣;6、吸水层;7、注入嘴;8、内管;9、外管;10、密封圈;11、压簧;12、球体;13、凹槽;14、保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急诊内科用气胸排气装置,包括插入针1,连通管2和单向气阀3;插入针1外侧设置有固定板4,右端转动连接有单向活动瓣5;插入针1右侧与连通管2连接;连通管2左侧内壁上固定有吸水层6;吸水层6右侧的连通管2上安装有注入嘴7;连通管2右端与单向气阀3连接;单向气阀3另一端连接有外部抽气装置;所述单向气阀3包括内管8和外管9;内管8和外管9螺纹连接,内管8右端固定有密封圈10;内管8前侧为锥形;外管9内部固定有同轴的压簧11,压簧11左端固定有球体12;注入嘴7所在位置的连通管2内壁上设置有凹槽13;连通管2外壁上包裹有保温层14。

使用时,将插入针1插入到胸腔内,用医用胶带将固定板4固定在皮肤上,这样就不会脱落了。若过程中需要进行其他操作,可以先将连通管2拆掉,然后将单向活动瓣5用医用胶带粘上,这样就可以进行短时间内的密封。

使用过程中,胸腔内的气体通过插入针1进入到连通管2内,在外部抽气装置的作用下经过单向气阀3排出体外。进行一段时间排气工作后,需要判断胸腔内是否有残余气体,此时关闭外部抽气装置,用注射器通过注入嘴7向连通管2内注入液体,液体在凹槽13内形成水柱,通过观察水柱的动向,判断是否需要继续进行抽气。若水柱向右侧移动,则证明胸腔内仍然有残余气体,需要继续进行排气工作;若水柱不动,则证明胸腔内无残余气体;若水柱向左移动,则证明胸腔呈负压状态。

如需要继续进行排气工作,则水柱可跟随气体从单向气阀3排出,如无需继续进行,则可以用注射器将液体吸出,如水柱向左移动太多,则连通管2内的吸水层6将会吸收掉管内液体。

单向气阀3的内管8和外管9通过螺纹连接,转动外管9,内管8与外挂间距离缩短时,压缩压簧11,弹力增加,使单向气阀3开始工作的压力增加;内管8与外管9之间的距离增加时,压簧11伸长,弹力减小,使单向气阀3开始工作的压力减小。

注入嘴7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篮球所用气嘴结构相同,采用气压逆向封闭原理,密封性良好。

本实用新型的外部抽气装置可以为常规的气泵之类的抽气装置,也可以是单向进气的气囊等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