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护后交叉韧带止点的骨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6561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护后交叉韧带止点的骨刀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医疗用具,具体涉及一种保护后交叉韧带止点的骨刀。



背景技术:

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后交叉韧带的完整性对于术后效果起到重要作用。保护好后交叉韧带的韧带止点(即与骨面的接合部位)对于后交叉韧带的完整性和强度有重要作用。在手术过程中,手术医生通常用传统骨刀切断骨岛与周围骨质之间的联系,并将其打入胫骨平台骨质中一定深度,保护骨岛不被摆锯损伤。但是由于传统骨刀的打入深度难以被手术医生准确及时得知,导致骨刀被打入胫骨平台骨质中的深度时常过深或过浅,若传统骨刀被打入过深,则会造成胫骨平台后缘楔形骨折,传统骨刀被打入过浅,则不能起到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保护后交叉韧带止点的骨刀,其能够方便手术医生及时获知骨刀被打入胫骨平台骨质中的深度,由此可以有效避免骨被过深和过浅地打入胫骨平台骨质内,保证骨刀能够顺利完成保护后交叉韧带止点的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能够保护后交叉韧带止点的骨刀,包括把手和弧形刀片,所述弧形刀片的第一弧形端与所述把手的端部固定式对接,而所述弧形刀片的第二弧形端形成为刀刃,其中,在所述弧形刀片的外侧面上设有涂覆或凹陷的多个刻度线,多个所述刻度线均与所述刀刃平行,多个所述刻度线沿着所述第一弧形端到所述第二弧形端的方向间隔开。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刻度线包括第一条刻度线、第二条刻度线和第三条刻度线,所述第一条刻度线与所述刀刃之间的距离为12mm,所述第二条刻度线与所述刀刃之间的距离为13mm,所述第三条刻度线与所述刀刃之间的距离为14mm。

进一步地,所述刀刃的弧度为180~210°,所述刀刃的半径为15~25mm。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在所述弧形刀片的外侧面上的防护条,其中,所述防护条的尖端超出所述刀刃,并距所述刀刃2~3mm,所述防护条的宽度/直径为2~3mm。

进一步地,所述防护条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防护条沿着所述弧形刀片的周向间隔开。

进一步地,在所述把手的自由端端部设有滑锤连接口,所述滑锤连接口为两个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弧形刀片的轴向长度为2~30cm。

进一步地,所述弧形刀片的尖端为金属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后交叉韧带止点的骨刀通过设置在弧形刀片的外侧面上的刻度线,能够方便手术医生及时获知骨刀被打入胫骨平台骨质中的深度,由此可以有效避免该骨刀被过深和过浅地打入胫骨平台骨质内,保证该骨刀能够顺利完成保护后交叉韧带止点的任务。同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后交叉韧带止点的骨刀的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使用安全可靠,便于实施推广应用。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后交叉韧带止点的骨刀能够改进保留后交叉韧带止点的方法,简化了操作流程,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可以可靠地保留后交叉韧带的止点,降低了骨岛保留以后的撕脱风险,具有简便易用,快速方便,安全可靠,骨岛不易撕脱等优点,对于改善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置换的手术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有显著效果。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骨刀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骨刀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骨刀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弧形刀片端的端部侧视图。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附图中,

1 骨刀

2 把手

3 弧形刀片

4 滑锤连接口

5 防护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骨刀1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骨刀1的主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骨刀1的侧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弧形刀片端的端部侧视图。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该骨刀1包括把手2和弧形刀片3。弧形刀片3具有第一弧形端和第二弧形端。弧形刀片3的第一弧形端与把手2的端部固定式对接,即两者共轴且彼此端部相连。弧形刀片3的第二弧形端形成为刀刃,使得刀刃也呈现为弧形。把手2和弧形刀片3皆由钢或树脂等硬质材料制成。弧形刀片3的弧度可为145~230°,弧形刀片3的内径为15~25mm。弧形刀片3的轴向长度为2~30cm。

为了方便手术医生及时获知骨刀1被打入胫骨平台骨质中的深度,在弧形刀片3的外侧面上设有多个刻度线。该刻度线是凸起的或涂覆的,其可由涂覆方式或减材方式形成。涂覆方式包括喷涂、涂刷等,而减材方式包括铣、蚀刻等。各个刻度线均与刀刃平行,多个刻度线沿着从第一弧形端到第二弧形端的方向间隔开。当手术医生促使骨刀1被打入胫骨平台骨质中时,多个刻度线可以方便手术医生直接关注骨刀1的进入深度,由此可以避免骨刀1被过深和过浅地打入胫骨平台骨质内,从而保证骨刀1能够顺利完成保护后交叉韧带止点的任务。

刻度线间的刻度间距既可相同,也可不相同。刻度线可以配置相应的数值,也可不配置数值,该数值也应为涂覆的或凹陷。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多条刻度线包括第一条刻度线、第二条刻度线和第三条刻度线。其中,第一条刻度线与刀刃之间的距离为12mm,第二条刻度线与刀刃之间的距离为13mm,第三条刻度线与刀刃之间的距离为14mm。通过大量实验和计算得知:第一条刻度线适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截骨量为9mm的人群,第二条刻度线适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截骨量为10mm的人群,第三条刻度线适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截骨量为11mm的人群。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刀刃的弧度为180~210°,刀刃的半径为20mm,这样可不仅可以对骨岛的较为完整的保护,而且还可以方便手术医生一次性完成骨质的切割。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把手2的材料为树脂或木质,弧形刀片3的材料为不锈钢,一方面可以提高手术医生使用时的舒适体验,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骨刀1的使用寿命。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骨刀1还包括设在弧形刀片3的外侧面上的防护条5。防护条5的长轴与弧形刀片3的中轴线相平行,并与弧形刀片3相接合。其中,防护条5超出刀刃,并距刀刃2~3mm,防护条5的宽度B为2~3mm。优选地,防护条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防护条5沿着弧形刀片3的周向间隔开。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把手2的自由端端部设有滑锤连接口4,该滑锤连接口4为两个凹槽,可实现与滑锤相连,用于将骨刀1拔出骨面。

以下介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能够保护后交叉韧带止点的骨刀1的使用方法:

1、使用双尖翘将胫骨向前脱位,显露胫骨平台近端,完成胫骨平台截骨导板的放置和定位,确定外侧平台的截骨量为Xmm,其中,X的取值根据病人情况和手术工具要求而定;

2、在后交叉韧带之前前方与金属截骨导板定位钉之间,将该骨刀1打入到骨质最高点与相应刻度平齐,例如外侧平台截骨量为Xmm时,该骨刀1被打入的深度等于X+3mm;

3、用摆锯完成胫骨平台截骨,截骨时摆锯在后方应该碰到该骨刀1的防护条55;

4、用宽骨刀1抬起胫骨平台截骨块,同时稳定住骨刀1,避免双尖翘下压后交叉韧带,以防止后方骨岛撕脱骨折;

5、去掉胫骨近端截骨,用滑锤取出骨刀1,修正保留骨岛的骨质以适应CR假体胫骨平台的形态。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保护后交叉韧带止点的骨刀1通过设置在弧形刀片3的外侧面上的刻度线,能够方便手术医生及时获知该骨刀1被打入胫骨平台骨质中的深度,由此可以有效避免该骨刀1被过深和过浅地打入胫骨平台骨质内,保证该骨刀1能够顺利完成保护后交叉韧带止点的任务。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以任意方式进行组合。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