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瘫痪病人护理床。
背景技术:
护理床是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群不可或缺的工具,主要用于医院和家庭。其主要功能是用于治疗、康复和休养。很多长期瘫痪病人由于身体不便难以起身,往往需要两个护工以上才能搀扶着起床如厕或是清洁,护理的劳动强度相当大。给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对病人的心理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更节省护理力、更方便的护理床。通过简单的操作病人就可进行身体清洁和如厕。能造福广大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的人群,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多功能瘫痪病人护理床,包括床框,以及分别设置在床头、床尾侧的第一床板、第三床板,设置在第一、第三床板间的左右排布的第二、第四床板,在第四床板下方设置有浴缸,在第二床板下方设置有便盆和与便盆冲水口连通的水箱,在第一、第三床板处设置有成对的升降装置,在升降装置间设立有可供病患平躺的担架。
所述成对的升降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床头、床尾侧床底的两组液压缸,两组液压缸分别相连有可升降的活塞杆,两活塞杆分别穿过第一床板、第三床板后上端分别设立有横担,在两横担间设置有由成对的横杆,在两横杆间等距间隔设置的弹性护理带组成的担架。
所述浴缸设置有热水进水口、冷水进水口和排水口,热水进水口与热水管路连通,冷水进水口与自来水管连通,排水口与下水管路连通。
所述第二床板上开设有正对便盆的入厕口,入厕口上加盖有便盆盖。
所述便盆通过一供水管与水箱连通,水箱进水口与自来水管连通,在所述供水管上装设有冲水阀,冲水阀开关设置在第二床板前侧
积极效果:本实用新型更加方便,节省护理力。对病人的身体及心理的恢复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多功能瘫痪病人护理床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一种多功能瘫痪病人护理床的排污系统示意图。
图例:1、床框,2、第一床板,3、放水按钮,4、便盆盖,5、第二床板,6、第四床板,7、液压缸,8、脚踏控制开关,9、第三床板,10、浴缸,11、护理带,12、横杆,13、活塞杆,14、横担,15、便盆,16、水箱, 17、排污管,18、角板,19、冲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多功能瘫痪病人护理床包括床框1,以及分别设置在床头、床尾侧的第一床板2、第三床板9,设置在第一、第三床板2、9间的左右排布的第二、第四床板5、6,在第四床板6下方设置有浴缸10,在第二床板5下方设置有便盆15和与便盆15冲水口连通的水箱16,在第一、第三床板2、9处设置有成对的升降装置,在升降装置间设立有可供病患平躺的担架。
所述担架设置在第四床板6的上方。
所述浴缸10设置有热水进水口、冷水进水口和排水口,热水进水口与热水管路连通,冷水进水口与自来水管连通,排水口与下水管路连通。
在第一、第三床板2、9间的床框1间前后布设有横梁,在横梁与一侧床框1间所围方框范围内四角设置用与与第四床板6搭接的角板18。
所述成对的升降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床头、床尾侧床底的两组液压缸7,两组液压缸7分别相连有可升降的活塞杆13,两活塞杆13分别穿过第一床板2、第三床板9后上端分别设立有横担14,在两横担14间设置有由成对的横杆12,在两横杆12间等距间隔设置有弹性护理带11组成的担架。
所述两组液压缸7分别设置用以控制活塞杆13升降的脚踏控制开关8。
所述第二床板5上开设有正对便盆15的入厕口,入厕口上加盖有便盆盖4。
如图2所示,所述便盆15通过一供水管与水箱16连通,水箱16进水口与自来水管连通,在所述供水管上装设有冲水阀19,冲水阀19开关设置在第二床板5前侧,便于患者自行按动。
在便盆15下端设置有排污口,排污口与一排污管17连通,排污管17的排污口可直接与下水管道连通,也可单独设置一集污箱用于存储排泄物。
使用时,先向浴缸10内放水,水温及水量合适后,将护理带11套入横杆12同时放于病人身下,并将横杆12两端分别与两横担14相连,随后通过脚踏控制开关8,使得活塞杆13向上升起,从而带动横担14垂直上升,放于病人身下的护理带11随着横担14的上升而升起,使病人离开床面。随后可将护理床上被褥卷起放于第一床板2上,挪开第四床板6后,打开液压缸7的泄压阀,活塞杆13下降从而横担14下降,病人逐渐进入已注水的浴缸10中,待降至合适高度后,即可给病人清洁身体。
病人清洁完后,活塞杆13带动横担14上升,护理带11将病人托至床面以上,第四床板6置于原位,将被褥铺平,再下放病人,待病人与床板接触后,即可抽离护理带11和横杆12。
在下放病人过程中,病人可平躺于护理带11内,也可坐于护理带11内。
如图1、2所示,当病人想要如厕时,病人可侧向面对或直接移至第二床板5,打开便盆盖4,即可入厕。病人入厕结束之后按下放水按钮3进行冲洗便盆,最后盖上便盆盖4即可。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申请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