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麻醉组合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4676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一种麻醉组合针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麻醉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麻醉组合针。



背景技术:

脊髓腔中有三层脊膜,依次为硬脊膜、蛛网膜及软脊膜。在椎体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空隙为硬膜外间隙。蛛网膜与覆盖于脊髓上的软脊膜之间为蛛网膜下腔;腰麻也叫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给药是在蛛网膜下腔。这个腔隙内有脑脊液和脊髓,所以给药量比较少,阻滞的部位在麻醉平面以下,也就是通常说的下半身麻醉,麻醉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均被阻滞。

现有技术中,蛛网膜下腔麻醉用的医疗器械主要是笔尖式腰麻针和硬膜外针的组合。

如专利申请文本上公开的一种联合麻醉穿刺针的组合式针座(申请号:03249900.0),由硬膜外针针套座和腰麻针针套座组成,硬膜外针针套座的自由端设置有螺孔或外螺纹,腰麻针针座插入硬膜外针针套座的部段设置有外螺纹或内螺纹套,使用时,硬膜外针针套座和腰麻针针套座的组合方式为螺纹连接式套插;此种组合式针座可使腰麻针针套在进行麻醉的过程中不能自由活动,因而可以避免腰麻针活动所导致的人体损伤或腰麻失败等医疗事故发生。

但是螺纹的连接方式对螺牙之间的配合要求较高,在进行硬膜外针针套座和腰麻针针套座之间的螺纹连接时,必须保证螺牙的相互准确匹配,在一些比较紧急的场合下,将会很有可能出现两者螺牙没有完全配合,并强制性的进行硬膜外针针套座和腰麻针针套座之间的连接,从而发生螺牙损坏的现象,此时螺牙的损坏将会直接导致硬膜外针针套座和腰麻针针套座无法进行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麻醉组合针,可以更加方便快速的实现硬膜外针针套座和腰麻针针套座之间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麻醉组合针,包括硬膜外针座和腰麻针座,所述硬膜外针座和腰麻针座的一端分别设有硬膜外针管、腰麻针芯,所述腰麻针芯贯穿硬膜外针座插接在硬膜外针管内,所述腰麻针座靠近腰麻针芯的一端面设有延伸柱,所述腰麻针芯设置在延伸柱上,所述延伸柱侧面设有若干限位块,所述硬膜外针座远离硬膜外针管的一端面设有供延伸柱插接的空心柱,所述空心柱内设有实现延伸柱在空心柱内位置固定的锁定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使用本麻醉组合针时,将腰麻针芯贯穿硬膜外针座后插接入硬膜外针管内,此时延伸柱自然插接入空心柱内,延伸柱的头部与硬膜外针座表面压紧抵触,此时再通过锁定装置对限位块的锁定即可以实现延伸柱在空心柱内的位置固定,采用对限位块位置锁定的方式来实现硬膜外针座和腰麻针座之间的连接,即实现了腰麻针芯在硬膜外针管内的连接固定,锁定的连接方式更加直接简便,且牢固可靠。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空心柱的外圆周侧面设有槽孔,所述锁定装置包括滑移连接在槽孔内的右连接块,所述空心柱内侧壁上与右连接块的相对处设有与右连接块交错的左连接块,所述右连接块上设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远离右连接块的一端与空心柱内侧壁连接固定,所述左连接块和右连接块之间形成供延伸柱插入的通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左连接块和右连接块之间可以形成供延伸柱插入的通口,当按压右连接块时,压缩弹簧被压缩,右连接块此时随着压缩弹簧的收缩沿远离左连接块处移动,致使通口变大,可以供延伸柱和限位块的通过,当延伸柱完全插接入空心柱内,并且延伸柱的头部与硬膜外针座的表面抵触时,撤销对右连接块的压力,压缩弹簧恢复形变,左连接块、右连接块与限位块远离腰麻针芯的一面发生抵触,即可以实现延伸柱在空心柱内的位置固定,也就保证了腰麻针芯与硬膜针管之间的连接固定,此种采用抵触锁紧的连接方式操作更加的简便,且连接效果牢固可靠。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延伸柱靠近腰麻针芯的一面呈圆锥状,所述限位块靠近腰麻针芯的一面设有圆弧倒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延伸柱插接入空心柱内时,呈圆锥状的头部与左连接块、右连接块发生些许的抵触,在此抵触力下,延伸柱的圆弧面可以将右连接块抵开,即使得压缩弹簧被压缩,并使得右连接块发生一定的位移,使得通口变大,供延伸柱头部的通过,之后带有圆弧倒角的限位块也可以较为轻松的通过通孔处;即可以在不对右连接块施加压力的情况下,直接将腰麻针芯插接入硬膜外针管内,利用对延伸柱的压力可以直接实现延伸柱自动完全插接入空心柱内,更加的方便简洁,操作也更容易上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右连接块靠近空心柱开口的一面并靠近通口处的侧棱上设有弧状缺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弧状缺口的作用下,可以使得延伸柱的头部实现与弧状缺口的嵌置后,更加顺利的与左连接块的内侧表面发生抵触,并实现左连接块的位移,使得通口变大,供延伸柱的完全插接,采用简单的结构使得腰麻针座与硬膜外针座的连接操作方式更加的方便轻松。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硬膜外针管的针头处设有延伸的弯曲弧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此种针头的形状设计可以在对人体纤维进针时,弯曲弧度面与纤维贴合,从而可以使得进针的手感更明显,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膜外针管的外圆周面上设有刻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针管上的刻度可以帮助确定进针的深度,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改进的针头设计使进针的手感更明显,并防止针尖误入蛛网膜下腔;

2、与腰麻针的精密配合,保证腰麻针的顺利通过,并减少腰麻针的偏差,提高穿刺成功率;

3、通过简单的锁定结构可以实现腰麻针芯在硬膜外针管内插接位置稳定,不会在进针的操作过程中发生晃动,连接结构更加的方便且连接可靠;

4、采用多种简单的结构进一步使得对腰麻针芯在硬膜外针管内连接操作方式更加的简便容易上手。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实施例1中锁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中硬膜外针座与腰麻针座之间连接固定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实施例2中弧状缺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硬膜外针座;11、硬膜外针管;111、弯曲弧度;112、刻度;2、腰麻针座;21、腰麻针芯;3、延伸柱;31、限位块;311、圆弧倒角;4、空心柱;41、槽孔;5、锁定装置;51、右连接块;52、左连接块;53、压缩弹簧;54、通口;55、弧状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麻醉组合针,如图1所示,包括硬膜外针座1和腰麻针座2,硬膜外针座1的一端连接固定有硬膜外针管11,腰麻针座2的一端连接固定有腰麻针芯21,在进行麻醉操作时,硬膜外针管11刺破硬脊膜后,将腰麻针芯21贯穿硬膜外座插接入硬膜外针管11内,腰麻针芯21可以将纤维撑开,进行麻醉工作。

为了保证腰麻针芯21在硬膜外针管11内的进行麻醉过程中不能自由活动,此时在腰麻针座2的一端设置了一个延伸柱3,如图2所示,腰麻针芯21则固定连接在延伸柱3上,在延伸柱3的外圆周侧面设置了一对限位块31;在硬膜外针座1上远离硬膜外针管11的一端面设有一个供延伸柱3插接的空心柱4,如图1所示,并在空心柱4内设有可以对延伸柱3进行位置限定的锁定装置5,如图3所示。

如图3或5所示,此时在空心柱4外圆周侧面设置了一个与空心柱4相通的槽孔41,在槽孔41内壁上开设有轨道槽,锁定装置5包括滑移扣嵌在轨道槽内的右连接块51;空心柱4内侧壁上设置有左连接块52,右连接块51与左连接块52之间为互相相对交错设置,并且左连接块52和右连接块51均呈L型,左连接块52与右连接块51之间可以构成一个供延伸柱3穿过的通口54,与此同时,在右连接块51远离左连接块52的侧面上设置了一个压缩弹簧53,该压缩弹簧53远离右连接块51的一端与空心柱4的内侧壁连接固定,即压缩弹簧53伸缩程度即可以控制通口54的张合大小。

具体实施方式:将腰麻针芯21贯穿硬膜外针座1后并逐渐插接入硬膜外针管11的过程中,与腰麻针座2连接固定的延伸柱3自然逐渐插接入与硬膜外针座1连接固定的空心柱4内,由于此时锁定装置5还未受到任何的外力,所以压缩弹簧53处于普通伸张状态,即通口54较小不足以让延伸柱3的通过;此时只需按压右连接块51,使得右连接块51沿槽口41向空心柱4内部方向滑移,与此同时压缩弹簧53受压以后被压缩,并致使左连接块52与右连接块51形成的通口54逐渐变大,当压缩弹簧53完全被压缩时,通口54张开至最大,并可以供延伸柱3的穿过,当延伸柱3穿过通口54完全插接在空心柱4内,并且延伸柱3的头部表面与硬膜外针座1的表面发生抵触时,撤销对右连接块51压力,压缩弹簧53迅速恢复形变,并使得右连接块51也被弹至向空心柱4外移动,即通口54处变小,限位块31的上表面分别与左连接块52、右连接块51的下表面发生抵触,在此抵触力下,延伸柱3在空心柱4内无法进行上下移动,而延伸柱3与空心柱4之间的插接也使得延伸柱3在空心柱4内无法进行左右晃动,即实现了延伸柱3在空心柱4内的位置固定,即可以实现腰麻针芯21在硬膜外针管11内的连接固定,如图4和5所示;当需要将腰麻针芯21从硬膜外针管11中取出时,只需再次按压右连接块51就,使得通口54增大即可。

此种采用抵触式的锁定方式结构简单,且操作简便容易上手,即使在较为紧急的情况下,也可以快速实现腰麻针芯21在硬膜外针管11内的连接固定。

实施例2:一种麻醉组合针,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6和7图所示,在延伸柱3靠近腰麻针芯21的一端面呈圆锥状,限位块31靠近腰麻针芯21的一面设有圆弧倒角311;并且在右连接块51靠近空心柱4开口的一面并靠近通口54处的侧棱上设有弧状缺口55,如图8所示。

当腰麻针芯21插接入硬膜外针管11内的过程中,延伸柱3自然插接入空心柱4内,此时延伸柱3呈圆锥状的头部可以稍许嵌置入通口54中,弧状缺口55可以附和延伸柱3的圆锥弧面,方便延伸柱3进一步伸入通口54中,并增大与右连接块51的抵触面积,此时在延伸柱3向空心柱4内的继续插接过程中,延伸柱3即可以对右连接块51施加一定的推压力,在此推压力作用下,压缩弹簧53受力压缩,右连接块51发生远离左连接块52处的位移,通口54变大,并当延伸柱3的继续插接过程中,限位块31分别左连接块52、右连接块51也发生抵触,但此时是限位块31的圆弧倒角311的弧面与右连接块51发生抵触,即限位块31此时也可以较顺利的通过弧状缺口55与右连接块51侧面抵触,并再次对压缩弹簧53施加进一步的推压力,使得通口54进一步变大,可以使得延伸柱3完全通过并完全插接在空心柱4内,当限位块31通过通口54处后,没有了限位块31抵触的右连接块51迅速在压缩弹簧53的作用下向靠近左连接块52的方向移动,通口54变小,限位块31的直角平面与左连接块52、右连接块51靠近腰麻针芯21的一面抵触,即此时延伸柱3在空心柱4内位置限定,即腰麻针芯21在硬膜外针管11内得到了连接固定。

这样的设置可以在将腰麻针芯21插接入硬膜外针管11内的同时,延伸柱3插接入空心柱4内的过程中,就可以在不需要对右连接块51施加外力,只需对延伸柱3稍许用力就可以使得延伸柱3自动通过通口54完成在空心柱4内的插接和位置的固定,更加的方便快速,操作流程也进一步得到了简化,更加的适用于较为紧急的情况下,可以快速的实现腰麻针芯21与硬膜外针管11的连接。

实施例3:一种麻醉组合针,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9所示,硬膜外针管11的针头处设有一段延伸的弯曲弧度111,并在硬膜外针管11的外圆周表面刻有刻度112。

当将硬膜外针管11刺入人体皮肤时,延伸的弯曲弧度111面可以与皮肤纤维贴合,当硬膜外针管11刺破硬脊膜后,延伸的弯曲弧度111面首先脱离与纤维的接触,此时即可以对操作者传递已经刺破的讯息,使得操作者停止继续进针,从而使得操作者使用本麻醉组合针时更加的有手感,也提高了本麻醉组合针的使用安全性;硬膜外针管11上的刻度112则可以较为客观的为操作者提供提示,帮助操作者随时掌握确定进针深度,又进一步的提高了本麻醉组合针的使用安全性。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