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扩张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90397阅读:1330来源:国知局
宫颈扩张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宫颈扩张器。



背景技术:

目前,多种子宫疾病的检查和治疗都需要扩张子宫宫颈,临床上多采用多个直径不同的金属扩张器,依次放入子宫颈口,使宫口逐渐扩大,这种操作方法不仅繁琐且费时费力,同时为患者带来较大痛苦。临床尚可见到气囊扩法,其缺点是对子宫颈的扩张效果不明显,调节度不够理想。另外,还有一种宫颈扩张器采用吸水树脂作为膨胀材料,撑开宫颈。吸水性树脂是一种带有大量亲水基团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吸水性树脂具有吸收比自身重几百到几千倍水的高吸水功能,并且保水性能优良,一旦吸水膨胀成为水凝胶时,即使加压也很难把水分离出来。近年来,尤其在医药领域被广泛应用。现有的吸水树脂宫颈扩张器使用前需要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保有一定的吸水量后,再插入宫颈中,靠吸收体液中的水分进一步膨胀。然而,这种宫颈扩张器的缺点在于插入宫颈前需要浸水,宫颈扩张器有被污染的可能性,其次,浸水时间由医生主观判断,且病人宫颈大小因人而异,有可能导致浸泡后的宫颈扩张器端部直径太大,无法插入宫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采用膨胀材料、能先插入宫颈再进行扩张的宫颈扩张器。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宫颈扩张器,包括推杆和固定在推杆端部的吸液膨胀材料,其中:吸液膨胀材料外部套有弹性密封囊体,吸液膨胀材料和弹性密封囊体之间形成注水空间,推杆设置有进液管,进液管前端连接注水空间,并能将液体注入至注水空间中。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上述的吸液膨胀材料为吸水树脂。

上述的弹性密封囊体为硅胶膜。

上述的弹性密封囊体的内表面形成有通水槽。

上述的推杆与吸液膨胀材料之间通过一固定块连为一体。

上述的推杆的前端与固定块固定连接,吸液膨胀材料的后端插入固定块中与固定块相固定,弹性密封囊体前端为盲端,后端密封固定在固定块上,进液管的前端贯穿固定块后接入注水空间。

上述的进液管的后端开口于推杆的后端。

上述的吸液膨胀材料为柱状结构,吸液膨胀材料干燥状态下直径为4mm至5mm。

本实用新型的宫颈扩张器,在吸液膨胀材料外部套有弹性密封囊体,将吸液膨胀材料密封于弹性密封囊体中,使用时,先通过推杆将吸液膨胀材料推送至宫颈中,然后通过进液管将液体注入至注水空间中,吸液膨胀材料吸水膨胀,慢慢撑开宫颈。本实用新型的宫颈扩张器使用前无需长时间浸水,只需将弹性密封囊体表面润滑一下即可,有效减少宫颈扩张器被污染的可能性,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宫颈扩张器插入宫颈前统一为较小的直径,不会出现宫颈扩张器端部直径太大,无法插入宫颈的问题。弹性密封囊体的内表面形成有众多细小的通水槽,作用是当宫颈扩张器插入宫颈后,随着吸液膨胀材料的膨胀,弹性密封囊体被挤压在宫颈和吸液膨胀材料之间,会导致注水空间被挤压,水难以覆盖整个吸液膨胀材料,弹性密封囊体内的通水槽可以使水流顺着通水槽流动,保证吸液膨胀材料能接触到足量的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是弹性密封囊体内表面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推杆1、吸液膨胀材料2、弹性密封囊体3、通水槽31、进液管4、固定块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宫颈扩张器,包括推杆1和固定在推杆1端部的吸液膨胀材料2,其中:吸液膨胀材料2外部套有弹性密封囊体3,吸液膨胀材料2和弹性密封囊体3之间形成注水空间,推杆1设置有进液管4,进液管4前端连接注水空间,并能将液体注入至注水空间中。

实施例中,吸液膨胀材料2为吸水树脂。

实施例中,弹性密封囊体3为硅胶膜。

实施例中,弹性密封囊体3的内表面形成有通水槽31。

实施例中,推杆1与吸液膨胀材料2之间通过一固定块5连为一体。

实施例中,推杆1的前端与固定块5固定连接,吸液膨胀材料2的后端插入固定块5中与固定块5相固定,弹性密封囊体3前端为盲端,后端密封固定在固定块5上,进液管4的前端贯穿固定块5后接入注水空间。

实施例中,进液管4的后端开口于推杆1的后端。

实施例中,吸液膨胀材料2为柱状结构,吸液膨胀材料2干燥状态下直径为4mm至5mm。

本实用新型的宫颈扩张器使用方法如下:使用时,先将宫颈扩张器从包装袋中取出,然后将弹性密封囊体3外表面润滑一下,再通过推杆将吸液膨胀材料推送至宫颈中,然后通过进液管4将液体注入至注水空间中,吸液膨胀材料2吸水膨胀,慢慢撑开宫颈。本宫颈扩张器配合自动推压的注射器可以达到无需医护人员全程监视,自动、匀速缓慢地撑开宫颈的效果。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