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针的安全防护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7939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注射针的安全防护盖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与注射针的安全保护有关,更详而言之,是一种通过使用者的单一手指压触动作而罩覆于用过的针体的外部的护盖结构。



背景技术:

基于安全考量,使用后的注射针必需以安全装置予以遮蔽,以避免针体与他人接触或戳伤他人。安全装置的设计和制造所面临的问题包括:第一,安全装置的形状、构造过于复杂,以至于制造成本高,难以量产化。第二,安全装置过度扩大了注射针的体积和重量,恐怕影响医护人员的持拿和操作。第三,废针回收是按重量和体积计费,过大过重的安全装置增加医疗院所支付废针回收的费用。第四,为配合安全装置而需修改注射针的针座的原始形状,以至于在制造上更显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注射针的安全护盖,可以具体的解决上述的问题。

一种注射针的安全防护盖,包括:

一结合座,包括一内环和一外环;该内环的外环面设有数个第一定位齿和数个第二定位齿;数个该第一定位齿环绕该内环的外壁前段部,数个该第二定齿环绕该内环的外壁后段部;该第一定位齿及该第二定位齿均具有斜面,该斜面的最低边分别连接在该内环的两个端面,该斜面的最高边则通过与该内环的外环面连接而形成一止挡面;该外环的内环面具有一第一内径段和一第二内径段,该第二内径段的内径小于该第一内径段的内径,该第二内径段与该第一内径段的交界处形成的一落差面;该第二内径段的内径与该内环的外径相同;该外环结合于该内环外部,该内环的第二定位齿的止挡面挡止该外环的第二端面,该外环的落差面被该内环的第一定位齿的止挡面挡止;该外环和该内环可相对旋转;

一护盖,包括一背板、两个分别连接于该背板两侧的侧板、以及连接于该背板顶端和该两个侧板顶端的顶板;该护盖具有彼此连通的一第一容置空间和一第二容置空间;该两个侧板相对该第二容置空间的内壁面接近底端处分别相对延伸一卡扣齿;相对该第一容置空间的其中一侧板的内壁面设一挡片,该挡片具有一起始端和一终止端,该起始端连接于该其中一侧板的内壁面,该终止端向该第一容置空间的内部延伸且接近或接触另一侧板的内壁面,据此,该挡片与该侧板呈斜向相交连接,且该挡片与该侧板相连的外角角度大于内角角度;

一连结件,为挠性件,其两端分别连接于该外环及该护盖的背板;通过该连结件,该护盖可在一第一位置和一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在较佳实施例中,各个该第一定位齿之间有固定的间距,各个该第二定位齿之间具有固定的间距;该第二定位齿的位置是相对于该第一定位齿的间距。

在较佳实施例中,该内环的外环面平行轴心方向设数个微凸肋;该第二内径段的内表面平行轴心方向设数个微凸肋,该外环绕着该内环旋转时,两者的微凸肋彼此交错。

在较佳实施例中,该卡扣齿的顶面为平面,该卡扣齿的底面为一斜面;该斜面的最低点连接于该侧板的内壁面,该斜面的最高点连接于该卡扣齿的端部。

在较佳实施例中,该护盖的背板具有一止滑面。

在较佳实施例中,该针筒的外表面成型一止滑环面,该内环结合于该止滑环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

通过上述构造,该结合座的内环紧套于一注射针的针筒的外部,使用该注射针进行注射时,该护盖在该第一位置;注射完成后,将该护盖从该第一位置推向该第二位置;该第二位置的护盖,该两个卡扣齿位于该注射针的针座之下,该针座位于该护盖的第二容置空间中,该注射针的针管通过该挡片位于该第一容置空间。

该内环和外环的结合使两者无法脱离,确保该护盖得稳定结合于注射针,无脱离之虞。

该外环可以绕着该内环转动,以调整该护盖的位置,避免该护盖对注射器的操作造成干涉。

该外环绕着该内环转动时,两者的微凸肋彼此交错,旋转时会有顿感,该微凸肋也确保该外环在该内环上的位置,无轻易滑转之虞,这也进一步确保了该护盖的位置,不会任意滑转。

该护盖在第一位置时不会对操作注射器形成干涉。

该护盖在第二位置时,通过该卡扣与该针座的相互卡制关系,该护盖无法从第二位置复回至第一位置,并且该针管通过该护盖的挡片进入该护盖的第一容置空间,该针管就不能反方向脱离该第一容置空间,换言之,该针管从此被限位在该第一容置空间内无法脱离,该护盖完全遮蔽针头。

通过该挡片与针管的限制关系,以及该卡扣齿与该座针的限制关系,该护盖无法脱离针筒及针座,除非以以强大破坏力将结合座拔离针筒。若结合座受强大破坏力而脱离针筒,该针头也会连同该护盖而脱离针筒,该针头仍然被该护盖所保护。

通过环状的结合座结合于注射针的针筒,本实用新型容易安装于注射针,且注射针保持既有的形状,不必为了本实用新型的安装而做任何结构的修改。

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护盖可独立制造,其生产线不合并在注射针的生产线。避免改动注射针的生产线所引起的各种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护盖,其形状、构造精简,容易制造,可量产化。

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护盖,具有精简的体积和重量,不影响医护持拿和操作注射器。

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护盖并不会使废针回收的重量和体积大幅增加,不过度增加医疗院所支付废针回收的费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护盖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护盖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护盖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护盖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护盖的结合座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护盖的结合座组合剖面图。

图7为图3的VII-VII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与针筒结合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护盖覆盖于针管外部的侧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护盖覆盖于针管外部的立体外观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护盖覆盖于针管外部的前视图。

图12为图11的XII-XII剖面图。

附图标记

10:结合座;11:内环;111:端面;112:端面;12:第一定位齿;121:斜面;122:止挡面;13:第二定位齿;131:斜面;132:止挡面;14:间距;15:间距;16:微凸肋;21:外环;211:第一端面;212:第二端面;22:第一内径段;23:第二内径段;24:落差面;25:微凸肋;30:护盖;31:背板;32:侧板;33:侧板;34:顶板;35:第一容置空间;36:第二容置空间;37:卡扣齿;371:顶面;372:斜面;38:挡片;381:起始端;382:终止端;39:止滑面;50:连结件;61:针筒;63:针头;631:针座;632:针管;633:凸缘;W1:第一容置空间的左右宽度;W2:第二容置空间的左右宽度;X1:第一容置空间的前后轴宽度;X2:第二容置空间的前后轴宽度;P1:第一位置;P2:第二位置;θ1:外角;θ2:内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上述新型内容一栏中所表示的中心思想,兹以具体实施例表达。实施例中各种不同物件按适于说明的比例、尺寸、变形量或位移量而描绘,而非按实际元件的比例予以绘制,合先叙明。

如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安全防护盖是由医疗业允许的塑性材料制成。包括一结合座10、一护盖30、以及使该结合座10与该护盖30相连的一连结件50。

如图5、图6,该结合座10包括一内环11和结合于该内环11外部的一外环21。

该内环11,其外环面设有数个第一定位齿12和数个第二定位齿13。数个该第一定位齿12环绕该内环11的外壁前段部,数个该第二定齿13环绕该内环11的外壁后段部。各个该第一定位齿12之间有固定的间距14,各个该第二定位齿13之间也有固定的间距15;该第二定位齿13的位置是相对于该第一定位齿12的间距14。该第一定位齿12及该第二定位齿13均具有斜面121、131,该斜面121、131的最低边分别连接在该内环11的两个端面111、112,该斜面121、131的最高边则通过一止挡面122、132连接于该内环11的外环面。该内环11的外环面平行轴心方向设数个微凸肋16。

该外环21,其内环面具有一第一内径段22和一第二内径段23,该第一内径段22是从该外环21的第一端面211向内延伸一段距离,该第二内径段23是从该外环21的第二端面212向内延伸一段距离。该第二内径段23的内径小于该第一内径段22的内径,因此该第二内径段23与第一内径段22的交界处形成的一落差面24。该第二内径段23的内径与该内环11的外径相同。该第二内径段23的内表面平行轴心方向设数个微凸肋25。

该内环11从该外环21的第二端面212套进该外环21中。该内环11通过该第一定位齿12的斜面121可以顺利的通过该外环21的第二端面212及该第二内径段23,直到该内环11的第二定位齿13的止挡面132挡止该外环21的第二端面212为止,此时,该外环21的落差面24也被该内环11的第一定位齿12的止挡面122挡止。亦即,该内环11两个止挡面122、132限制了该外环21的第二内径段23,该内环11即无法脱离外环21。但是该外环21可以绕着该内环11转动,两者的微凸肋16、25彼此交错,因此旋转时会有顿感。

复如图1至图4,该护盖30,包括一背板31、两个分别连接于该背板31两侧的侧板32、33、以及连接于该背板31顶端和该两个侧板32、33顶端的顶板34。按照该背板31、侧板32、33、以及顶板34的几何形状和尺寸,构成该护盖30的一第一容置空间35和一第二容置空间36,两个容置空间连通。该第一容置空间35的左右宽度W1较第二容置空间的左右宽度W2小。该第一容置空间35的前后轴长度X1较第二容置空间36的前后轴长度X2小。该两个侧板32、33相对该第二容置空间36的内壁面接近底端处分别相对延伸一卡扣齿37。该卡扣齿37的顶面371为平面,该卡扣齿37的底面为一斜面372;该斜面372的最低点连接于该侧板33的内壁面,该斜面372的最高点连接于该卡扣齿37的端部。如图3、图7,相对该第一容置空间35的其中一侧板33的内壁面设一挡片38,该挡片38具有一起始端381和一终止端382,该起始端381连接于该其中一侧板33的内壁面,该终止端382接近或接触另一侧板32的内壁面,并且,该挡片38从该起始端381向第一容置空间35的内部延伸至该终止端382接近或接触另一侧板32的内壁面为止,因此,该挡片38与该侧板33呈斜向相交连接,且外角θ1的角度大于内角θ2的角度。该护盖30的背板31具有供手指接触的止滑面39。

如图1至图4,该连结件50为挠性件,其两端分别连接于该外环21的顶缘及该护盖30的背板31底缘。通过该连结件50,该护盖30可在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2之间往复移动。

如图8,本实用新型护盖安装于注射针组合的示意图。注射针是已知的结构,大致上包括了针筒61、推杆(图未示)、针头63。针头63更包括了针座631以及针管632。推杆穿伸于针筒61内部并可往复移动。针头63以针座631套接于该针筒61的颈段。本实用新型护盖30以该结合座10的内环11紧套于该针筒61的外部,两者之间为紧迫结合,也或者,该针筒61的外表面成形一止滑环面(图未示),该内环11结合于该止滑环面上,可更增进彼此紧迫结合的稳固性。医护人员使用具有该护盖30的注射针时,该护盖30为第一位置P1,可旋转该外环21调整该护盖30的位置,以免该护盖30干涉注射的动作。

如图9至图12,注射完成后,医护人员以持拿注射器的手的食指推触该护盖30的背板31的止滑面39,将该护盖30从第一位置P1推向第二位置P2。在进入第二位置P2之前,该护盖30的卡扣齿37通过其底下的斜面372由上而下滑过该针座631的凸缘633,使该两个卡扣齿37位于该针座631的凸缘633之下,该卡扣齿37以其顶面371卡抵该凸缘633的底面,该针座631进入该护盖30的第二容置空间36中。基于这样的卡制关系,该护盖30无法从第二位置P2复回至第一位置P1。同时,该针管632通过该护盖30的挡片38进入该护盖30的第一容置空间35。该挡片38的特性是可接受由外向内的推力而向内摆动,让针管632可以顺利的通过第一容置空间35;但是挡片38遭到由内向外的推力时无法向外摆动,亦即,当针管632进入该第一容置空间35之后,该针管632就不能反方向脱离该第一容置空间35,换言之,该针管632从此被限位在该第一容置空间35内无法脱离。

基于上述,该护盖30完全遮蔽了针头63,并且通过该挡片38与针管632的限制关系,以及该卡扣齿37与该针座631的凸缘633的限制关系,该护盖30无法脱离针筒61及针座631,除非以强大破坏力将结合座10拔离针筒61。若结合座10受强大破坏力而脱离针筒61,该针头63也会连同该护盖30而脱离针筒61,该针头63仍然被该护盖30所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