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兼容性的医学图像体外定位标识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34036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兼容性的医学图像体外定位标识点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学图像标志点,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多种医疗设备成像兼容性的医学图像体外定位标识点,可用于X线、CT、DST、CT/MRI 、MRI等设备成像时的定位标识,为多模态医学图像配准融合提供兼容性的图像融合、标识定位,间接或直接地为医生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为其决策提供依据。



背景技术:

随着精准医疗的开展,多种先进的医学成像设备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多种模态的医学影像信息。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就是将图像融合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对来源于不同医学成像设备的医学图像,经过融合处理,得到新的包含有更多信息的医学图像,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丰富的人体解剖和生理病理信息。

目前在各级医院开展的精准医疗主要是医学图像引导下的各种治疗技术,但受图像体位标记的影响,有些不同模态图像的引导技术不能开展或开展的不够准确。寻找体内组织及定位相当困难、费时、费力,要求有一定的经验,带有一些主观性,不易掌握,采用体外标志点更明显、更准确,稳定性好,速度快,精度高,易掌握,但体外控制点并非同一材质的影像点,需要在不同成像设备检查中进行更换,满足该设备标志点成像的要求,医疗技术人员希望有一种多模态的体外标志作为图像融合时的标志点,标志点固定于需检查治疗患者的体外,更换不同模态的影像检查不需要更换标志点,且能提供图像配准融合体外标志,具有更好的通用性与成像设备有很好的兼容性,减少了操作环节,提高了图像融合精度。

目前用于多模态显像的物质只有液态或半固体,有的还需要临时配制,液体与半固体是不成形的,必须装入成形的细管、小球内才能在图像上显影为线、点状,尽管有人利用能显像的液体发明了一些图像融合的体外标志,但均存在标志体大和精度不高的缺点。例如,中国专利号ZL201110397187.X,授权公告日为2015年3月11日,发明创造名称为: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体外标志点,该申请案涉及一种医学图像体外定位点装置,包括球体和球盖及显像液,球体为空心结构用于注入显像液,球盖密封作用防止显像液泄露,球体和球盖由弹性胶带圈固定。使用时将球体用胶布固定在患者身体上,通过成像设备在多模态融合图像中显示标识点。该申请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多模态图像融合中显示定位标识点的问题,但是该医学图像体外定位点装置结构较为简易粗糙不利于制造使用,其显像液制作(核素型半固态显影液需要操作者现场制作配置)也是非常复杂的,而且不具备在X线、CT、DST、CT/MRI 、MRI等成像设备的兼容性和通用性,不同的模态成像设备需要配置不同配方的显像液,故需要针对成像设备更换适用的医学图像体外定位点装置。由于患者有时需要进行不同的模态图像融合,所以需要医学图像体外定位点装置规格较多,很可能造成使用过于复杂而造成使用错误的情形。其简易的胶布固定使用方式在使用中带来很大的不稳定性,很可能造成医学图像体外定位点装置产生位置移动,造成定位不准、定位点偏离,或患者使用中产生掉落。故上述专利申请案公开的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体外标志点,不论设计制造存在缺陷需要升级,其产品质量无可控性的统一标准,其使用方式也存在较大的风险,不具备推广性。

综上所述,目前的医学体外定位点装置不仅制作工艺复杂,使用不方便,而且不能与医疗机构现使用的X线、CT、DST、CT/MRI 、MRI等成像设备有很好的兼容性,不具备通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医学体外定位标识点不具有兼容性和通用性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兼容性的医学图像体外定位标识点,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利用由密度大于人体组织密度的成像材料制成的空心体作为成像部分,该空心的成像部分在CT/MRI、MRI成像时可以利用空心结构的二次折射原理成像,与目前使用的多模态图像融合成像设备更加兼容,具有通用性,更换不同模态扫描时不需要更换定位标识点,定位更加精确,使用更加方便。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一种具有兼容性的医学图像体外定位标识点,包括成像部分,所述的成像部分是由密度大于人体组织密度的成像材料制成的空心体,该空心体能够利用二次折射原理成像。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成像部分为空心球体。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成像材料为玻璃或陶瓷或氧化锆。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能够将成像部分固定于人体体表的固定部分。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固定部分为胶贴,所述的成像部分通过粘合剂与胶贴固定。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胶贴由离型纸和无纺布组成。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固定部分为固定座,所述的成像部分与固定座过盈装配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固定座由软性材料制成,且固定座上具有一能够包裹、固定成像部分的腔体。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固定座的底部为吸盘结构。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效果:

(1)本发明的一种具有兼容性的医学图像体外定位标识点,其成像部分是由密度大于人体组织密度的成像材料制成的空心体,该空心的成像部分在CT/MRI、MRI成像时可以利用空心结构的二次折射原理成像,从而可以与现有医疗机构X线、CT、DST、CT/MRI 、MRI等成像设备具有兼容性和通用性,更换不同模态扫描时不需要更换定位标识点,定位更加精确,使用更加方便;

(2)本发明的一种具有兼容性的医学图像体外定位标识点,其成像部分为空心球体,成像材料为玻璃或陶瓷或氧化锆,成像清晰,定位准确,且成像材料使用广泛,取材方便,成本低廉,易于推广;与现有液体与半固体形式的标识点相比,不仅标识点可以做的更小、定位精度更高,而且摆脱了繁琐的现场配置过程,减少了操作环节,使用更加方便;

(3)本发明的一种具有兼容性的医学图像体外定位标识点,其还包括能够将成像部分固定于人体体表的固定部分,该固定部分可采用胶贴或固定座,使用更加便利,定位更加准确,克服了传统固定措施容易产生偏移、脱落等缺陷;并且有利于产品质量统一标准化;

(4)本发明的一种具有兼容性的医学图像体外定位标识点,其胶贴由离型纸和无纺布组成,使用时剥离胶贴上的离型纸,选择粘贴部位即可,使用非常方便快捷;固定座由软性材料制成,且固定座上具有一能够包裹、固定成像部分的腔体,成像部分与固定座装配方便,固定座的底部为吸盘结构,固定更可靠,使用更方便,性能更稳定;

(5)本发明的一种具有兼容性的医学图像体外定位标识点,为不同模态的图像引导提供了精确制导的标记,是图像和实体病变间很好的空间定位媒介,为准确根除病变,减少正常组织损伤提供了可靠的参照依据;在放疗定位时方便对位、粘贴准确,避免了现有标识点定位不准、易扎手及重金属铅污染的缺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一种具有兼容性的医学图像体外定位标识点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一种具有兼容性的医学图像体外定位标识点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一种具有兼容性的医学图像体外定位标识点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一种具有兼容性的医学图像体外定位标识点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一种具有兼容性的医学图像体外定位标识点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1、成像部分;2、固定部分;A、粘合剂。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内容,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一种具有兼容性的医学图像体外定位标识点,主要用于X线、CT、DST、CT/MRI、MRI引导下的介入治疗、放疗定位、图像融合、穿刺活检和积液引流的定位。图1和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具有兼容性的医学图像体外定位标识点的Ⅰ型结构形式,该定位标识点由成像部分1和固定部分2组成,固定部分2采用胶贴的形式,成像部分1通过粘合剂A固定在胶贴的一面上,胶贴的另一面为粘贴在人体体表的粘结面,使用非常方便快捷。图3、图4和图5为本发明的一种具有兼容性的医学图像体外定位标识点的Ⅱ型结构形式,该定位标识点由成像部分1和固定部分2组成,与上述Ⅰ型结构形式的定位标识点不同的是,固定部分2采用固定座的形式,该固定座由软性材料制成,且固定座上具有一能够包裹、固定成像部分1的腔体,固定座的底部为吸盘结构,可多次重复性使用,任意更换调节标识点的位置。

在上述Ⅰ型和Ⅱ型结构形式的定位标识点中,成像部分1均是由密度大于人体组织密度的成像材料制成的空心体,该空心体能够利用二次折射原理成像,在CT/MRI、MRI成像时,空心结构会形成二次折射,从而可以成像定位,达到CT和MR双显的作用,起着图像配准内外控制点的双重优势作用。通过对成像部分1的改进,利用固体显像材料来成像,与现有液体与半固体形式的标识点相比,不仅标识点可以做的更小、定位精度更高,而且摆脱了繁琐的现场配置过程,减少了操作环节,使用更加方便;利用空心结构的二次折射原理,满足了CT/MRI、MRI的成像要求,从而可以与现有医疗机构X线、CT、DST、CT/MRI 、MRI等成像设备具有兼容性和通用性,更换不同模态扫描时不需要更换定位标识点,定位更加精确,使用更加方便。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有兼容性的医学图像体外定位标识点,包括成像部分1,成像部分1是由密度大于人体组织密度的成像材料制成的空心体,主要起成像作用,该空心体能够在CT/MRI、MRI成像时利用二次折射原理成像,与现有医疗机构X线、CT、DST、CT/MRI 、MRI等成像设备具有兼容性和通用性,有效避免了市场同类图像定位产品标记不准、与成像设备不兼容,操作过于繁杂、重金属铅污染等缺点,并且不污染患者、环境和设备、使用方便。在本实施例中,成像部分1为空心球体,成像清晰,定位准确,同一定位点,更换模态扫描,不需更换标识点,可以达到CT和MR双显的作用,起着图像配准内外控制点的双重优势作用;成像材料采用玻璃或陶瓷或氧化锆,其密度值≥(2.8~4.9)g/cm3,上述成像材料使用广泛,取材方便,成本低廉,易于推广,与现有液体与半固体形式的标识点相比,不仅标识点可以做的更小、定位精度更高,而且摆脱了繁琐的现场配置过程,减少了操作环节,使用更加方便。当然,成像材料并不限于上述的玻璃或陶瓷或氧化锆材料,凡能够成像的密度大于人体组织密度的其他固体物质均可使用。

本实施例的一种具有兼容性的医学图像体外定位标识点,还包括能够将成像部分1固定于人体体表的固定部分2,该固定部分2的主要作用是固定成像部分1,并将成像部分1固定在人体体表上,使用时可通过固定部分2将成像部分1固定在人体需要成像的部位,经成像设备成像后,在成像后的图片中显示所需要的标识物。在本实施例中,该固定部分2为胶贴,成像部分1通过粘合剂A与胶贴固定。具体地,胶贴由离型纸和无纺布组成,使用时,剥离胶贴上的离型纸,选择粘贴部位即可,成像部分1和胶贴可采用标准化生产,生产使用便利,提高了患者进行多模态图像成像程序的效率,不仅节约了大量时间,更提高了定位标识的精确度,粘贴后不易偏移或脱落。

实施例2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具有兼容性的医学图像体外定位标识点,其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中的固定部分2为固定座,成像部分1与固定座过盈装配连接。固定座由软性材料制成,且固定座上具有一能够包裹、固定成像部分1的腔体,当将成像部分1强行装配到固定座的腔体内后,固定座的腔体可以紧紧包裹成像部分1。固定座的底部为吸盘结构,使用时,施压在固定座上,固定座底部的吸盘结构受力压缩,可以与人体皮肤充分接触,释放压力后固定座底部吸盘结构产生恢复弹性,形成真空吸力,从而对皮肤产生吸力自动固定,进而将成像部分1固定在人体体表形成标识点,具有固定更可靠,使用更方便,性能更稳定等特点,大大节省生产成本和时间,操作也更加人性化、便利,并且可多次重复性使用于同一患者,能够随意调整成像标识点定位位置。上述的吸盘结构可以使用任何形式的吸盘原理,并不限于本发明附图3、图4和图5中显示的结构形式。

本发明的一种具有兼容性的医学图像体外定位标识点,通过制造和使用模式的改变,彻底解决传统定位标识点定位不精确的问题,为不同模态的图像引导提供了精确制导的标记,是图像和实体病变间很好的空间定位媒介,为准确根除病变,减少正常组织损伤提供了可靠的参照依据;在放疗定位时方便对位、粘贴准确,避免了现有标识点定位不准、易扎手及重金属铅污染的缺点。在多个扫描序列(T1WI、T2WI、STIR、FLAIR)成像明显,为MR引导介入治疗、放疗定位、图像融合等提供最佳的体外标记点,大大拓展了MR在放疗、介入方面的应用,使解剖图像(CT、MR)异机融合变得快捷使用,扬长避短,在放疗、介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还可用于X线行食管、气管支架的置入、乳头的定位标记等。

本发明的一种具有兼容性的医学图像体外定位标识点,利用空心的成像部分在CT/MRI、MRI成像时的二次折射原理成像,与目前使用的多模态图像融合成像设备(X线、CT、DST、CT/MRI 、MRI等)更加兼容,具有通用性,更换不同模态扫描时不需要更换定位标识点,定位更加精确,使用更加方便,具有明显的可实用性和推广应用性;利用粘贴和吸盘原理固定标识点,保证了患者放疗定位准确、无干扰,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操作方便,定位可随意调节位置、使用高效准确,安全洁净等优点。

以上示意性地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地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