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颈动脉术区手术切口压迫止血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58664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辅助装置,特别是一种智能颈动脉术区手术切口压迫止血器。



背景技术:

颈动脉走形区域的手术术后伤口均需不同压力的压迫止血治疗,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等。若术后切口压迫治疗压力过小,可发生出血、颈动脉假性动脉瘤、二次手术等术后并发症可能;若术后切口压迫治疗压力过大,可发生颈动脉狭窄甚至闭塞、颈静脉狭窄甚至闭塞、脑缺血、血栓形成、脑梗等术后并发症可能。目前临床上颈动脉术区术后使用的颈托是用于治疗颈椎疾病的传统颈托,尚无专用于颈动脉切口压迫装置。临床医生依靠术区大量纱布局部固定和传统颈托外部加压从而达到切口的压迫止血且避免压迫健侧颈动脉的目的。其有以下主要缺点:(一)压迫止血效果。1、由于大量纱布局部固定于术区,导致切口压迫着力点分散,因此无法保证有效压迫止血效果。2、临床医生往往依靠经验主观判断放置纱布的多少,从而达到一定的压力,并且考虑到患者个体差异,因此无法保证精准、稳定压迫止血效果。3、由于颈部活动能力较大、组织较松软、出汗等因素,术区胶布固定较难,往往导致纱布移位,因此无法保证有效、稳定压迫止血效果。(二)查看切口情况。术后临床医生需多次查看颈动脉切口有无出血、感染及切口愈合情况,临床医生需打开颈托并去除纱布,才可以查看切口,处理切口后再局部固定大量纱布,调整并固定颈托。该过程费时费力费纱布,而且因查看切口,导致切口无法持续加压。此外,切口若有出血或感染等问题,临床医生无法及时发现并处理。(三)操作难度。现有技术需临床医生固定纱布及颈托,而病人及家属无法独立完成操作。(四)舒适度。因现有颈托原设计用于颈椎疾病, 限制颈椎活动,所以非颈椎疾病患者佩戴该颈托后极为不适,如因限制颈部和下颌骨活动导致饮食困难;因现有颈托,尤其颈托后半部分,材料较硬、结构设计不合理,若患者仰卧位时,项背部极为不适,导致睡眠困难。(五)心理健康。因舒适度较低和美观性较差,增加患者心理压力。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智能颈动脉术区手术切口压迫止血器,该压迫止血器能够克服现有颈托的不足,满足医务人员对患者颈动脉安全、精准、稳定、有效的压迫止血需求。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智能颈动脉术区手术切口压迫止血器,包括颈托板、透明窗、气囊袋、气囊、连接管、电子压力计、单向阀、缓冲部和连接装置。颈托板包括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透明窗设置于颈托板的颈动脉区并覆盖颈动脉走行区,气囊袋设置于观察窗的内壁上,气囊能够置于气囊袋中,气囊通过连接管和电子压力计连通,连接管远端设有单向阀,缓冲部设置于颈托板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上、下边缘区域,连接装置用于连接颈托板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

进一步,上述透明窗的数量为二,分别设置于颈托前半部的两侧颈动脉区,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手术部位将气囊安置于对应的气囊袋中。

进一步,上述透明窗为一平行四边形,应覆盖颈动脉走行区,大小可因人而异,长约7~9cm,宽约4~6cm。

进一步,上述气囊袋为一平行四边形透明袋,附于透明窗内壁,略大于透明窗,长约7~9cm,宽约6~7cm,其下方有一横行开口用于内置气囊,长约1.5~2.5cm,所述气囊袋纵、横两个方向的边分别与颈托板前半部分的前边缘和上边缘大致平行,所述气囊袋的横向的边长大约为颈托板前半部分宽度的一半。

进一步,上述气囊采用柔软的可充气式的透明橡胶或合成物制成,在未充气状态下放置于对应的切口侧的气囊袋中,充气后,气囊长约 7~9cm,直径约5~6cm。

进一步,上述连接管采用橡胶或合成物制成,连接于气囊,长约5~6cm,直径约0.5cm。

进一步,上述电子压力计可在显示屏上数字显示气囊内压力值,并可设定基础压力值和压力阈值,当气囊内压力超出压力阈值时,电子压力计报警、指示灯闪烁。

进一步,上述单向阀可供注射器插入,向气囊注入空气。注射器插入单向阀时单向阀开启,拔掉注射器单向阀关闭。与外置的阀门相比,单向阀可避免误开阀门,保持气压稳定。

进一步,颈托板内壁设有亲肤层。

进一步,颈托板是根据人体颈部解剖结构设计而成,且连接装置是粘贴固定带。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首先能过通过透明窗、透明的气囊带及气囊查看切口情况,即时观察伤口,省时省力;而且能通过电子压力计精准控制气囊压力,临床医生能够告知患者及家属压力值,当气囊内压力超出压力阈值时可报警提示病人及家属,病人及家属可根据压力值独立完成气囊加压操作或减轻局部压迫,操作方便快捷;颈托设有缓冲部,结构符合人体解剖结构,提高了用户佩戴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颈动脉术区手术切口压迫止血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特举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施例的智能颈动脉术区手术切口压迫止血器的结构示意 图,如图1所示,颈动脉术区手术切口压迫止血器包括颈托板10,20、透明窗11、气囊袋12、气囊13、连接管14、电子压力计15、单向阀16、缓冲部17、缓冲部21、粘贴固定带30。颈托板包括前半部分10和后半部分20,透明窗11设置于颈托板的颈动脉区并覆盖颈动脉走行区,气囊袋12设置于透明窗11的内壁上,气囊13能够置于气囊袋12中,气囊13通过连接管和电子压力计15连通,连接管14远端设有单向阀16,缓冲部17设置于颈托板前半部分10的上、下边缘,缓冲部21设置于颈托板后半部分20上、下边缘,缓冲部17和缓冲部21采用硬度较低、舒适的弹性材料制成,通过胶体分别与颈托板的前半部分10和后半部分20粘合。

透明窗11位于颈托板前半部分的两侧颈动脉区。透明窗11为透明材料制成且有一定硬度,可满足其外形不随气囊压力改变。其应覆盖颈动脉走行区,大小可因人而异,长约7~9cm,宽约5~6cm。

气囊袋12为一平行四边形透明袋,附于透明窗11内侧,长约7~9cm,宽约6~7cm,其下方有一横行开口S,长约1.5~2.5cm,可内置气囊14,且气囊袋12的横向的边长大约为颈托板前半部分宽度的一半,气囊袋12纵、横两个方向的边分别与颈托板前半部分10的前边缘和上边缘大致平行。气囊袋12可以耐受气囊13压力而不受损害。

气囊14采用柔软的可充气式的透明橡胶或合成物制成,在未充气状态下放置于对应的切口侧的气囊袋12中,充气后,气囊13长约7~9cm,直径约5~6cm,可覆盖并均匀压迫颈动脉切口。充气后气囊13直径大于气囊袋12开口长度,因此气囊14可固定于气囊袋12中。

上述的连接管14采用橡胶或合成物制成,连接于气囊13,长约5~6cm,直径约0.5cm。

上述的电子压力计可在显示屏上数字显示气囊内压力值,并可设定基础压力值和压力阈值,当气囊内压力超出压力阈值时,电子压力计报警、指示灯闪烁。

上述的单向阀16为气囊的开关,位于连接管15远端,直径约1cm, 外包于连接管15,保证连接管15的密封性。可用注射器插入单向阀向气囊注入空气,注射器插入单向阀16时单向阀16开启,拔掉注射器单向阀16关闭。与外置的阀门相比,单向阀16可避免误开阀门,保持气压稳定。

本实施例中的单向阀16与导尿管中所使用的单向阀类似,具体结构不再详细描述。

上述的粘贴固定带30位于颈托板的前半部份10,可固定在前半部分10的两外侧面,在止血过程中对颈托板起到固定作用。

本实施例的用于颈动脉术区手术切口压迫止血器使用时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嘱患者仰卧位、坐位或站立位,根据患者颈部特征选用合适型号的颈动脉压迫止血器,根据患者手术侧别,将未充气气囊置入对应侧别的气囊袋中。

其次,将止血器颈托板的后半部分放置在患者项部,根据透明窗和手术切口位置,将颈托板的前半部分通过粘贴固定带对固定于后半部颈托,保证气囊可充分与切口接触。

然后,用去掉针头的注射器插入单向阀,注入空气,反复几次,边加压边通过透明窗查看切口情况,直至切口获得有效的止血压力,拔出注射器,记录压力计压力值,嘱托病人及家属留意观察电子压力计数值。

综上,本发明使用透明窗、透明的气囊袋和气囊,临床医生、患者及家属可以及时发现切口出血、感染和切口愈合情况等,省时省力省纱布。使用电子压力计,临床医生可精准控制气囊压力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压力值,电子压力计可根据气囊内压力及时警示患者及家属,及时调整压力;使用注射器经单向阀向气囊充气加压,简洁美观,操作方便快捷,而且不影响日常活动,可获得有效、稳定的压迫止血效果。另外,病人及家属可根据压力值独立调整气囊压力。

进一步,本发明使用气囊进行颈动脉术区压迫止血治疗,可提 供均匀、稳定、有效的局部压力;本发明使用的颈托两侧有预置的气囊袋,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手术部位将气囊安置于对应的气囊袋中,固定气囊,因此可降低生产成本;本发明使用的颈托板是根据人体颈部解剖结构设计而成,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以粘贴固定带连接,佩戴后对患者颈部和下颌骨活动不受影响。本发明使用的颈托设有缓冲部且颈托板内面设有亲肤层,极大增强了佩戴舒适性,而且本发明使用的颈托有一定硬度可维持其形状,不受气囊压力而改变,因此颈托的压力不会压迫气管及健侧颈动脉区域。本发明使用的颈托粘贴固定带位于颈托板的两外侧面,有利于佩戴及安装相应侧的气囊。本发明外观简洁、佩戴舒适,可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