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静脉留置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0216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一种静脉留置针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静脉留置针,具体是用于人体静脉输液、血液透析的留置针,属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静脉留置针是一种用于静脉输液、血液透析等治疗的医疗器械,现有的静脉留置针具有柔性的导管,以及导管内部设置的金属针头,针头的尖端部分暴露在导管留置部分的外部。使用时,针头的尖端部分穿过患者皮肤插入目标静脉,使部分导管留置部分和针头前端进入目标静脉,二次推进导管和针头继续进入静脉,直至导管到达静脉的合适位置后,将针头从导管中取出。在一些情况下,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目标静脉进行穿刺时,需要通过观察回血来判断导管和针头是否已经刺入患者静脉血管,但由于回血路径较远或者患者静脉压不足,不能看见回血,常常造成留置针针头穿刺不到位或者穿透血管后壁,需要重新进行留置针穿刺,给患者带来无谓的痛苦,所以在患者静脉压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在针头内腔形成负压,将人体静脉血管内部的血液吸入针头内腔,辅助快速回血来判断是否已经刺入患者静脉血管。另一种情况下,患者的目标静脉直径较小,因此,在二次推进导管和针头进入静脉合适位置时,针头的尖端部分通常会刺穿目标静脉,使静脉通道的建立失败,所以应在导管和针头前端进入目标静脉后覆盖针头的尖端部分,覆盖方法应使进入目标静脉的导管保持静止位置,同时使针头的尖端部分退入导管内腔,当针头的尖端部分被导管覆盖后,再次推进导管和针头进入静脉的合适位置,此时不会出现刺穿静脉的危险。当然,针头的尖端部分被导管覆盖的长度应该是可控制的,因为覆盖不足会使尖端部分刺穿目标静脉,达不到覆盖效果;过度覆盖又会使导管得不到针头的支撑,当二次推进导管和针头进入静脉合适位置时,导管会发生扭绞、弯曲等不容易进入人体静脉合适位置的情况。

中国专利公告号CN2614686公开了一种可迅速看见回血的静脉留置针,其在导管内部的针头上设有侧孔,侧孔与针孔相通,该侧孔可使医护人员对患者静脉血管进行穿刺时尽快看到回血,以便确认进入静脉血管,避免针头穿刺不到位或穿透血管后壁,但是该留置针侧孔无法解决患者静脉压不足时的快速回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是否进入静脉血管的判断问题。

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2136638公开了一种一次性免冲管囊泡式负压静脉留置针,该留置针在输送液体的软管上设有弹性囊泡,按压囊泡可以产生负压,辅助患者静脉血管快速回血,该留置针解决了患者静脉压不足的快速回血问题,但该囊泡设置在软管上,按压时需要单独的手指进行操作,给医护人员的手指带来过多负担,使用多有不便。

中国专利公告号CN102791320公开了一种具有覆盖特征的导管装置,该装置具有导管适配器、针头、针座、偏压臂,当驱动所述偏压臂时,导管适配器相对于针座重新定位,针头的尖端部分被覆盖在导管内部,使针头的尖端部分退入导管内部后再推进导管和针头进入静脉的合适位置,具有保护目标静脉不被刺穿的技术效果。但是,该装置的偏压臂设置位置具有局限性,第一种在针座后部,需要把持针柄外的另一只手驱动偏压臂,实现针头的尖端部分退入导管内部;另一种在针柄上,针柄上设有定位凹槽,前后位移使偏压臂带动针头的尖端部分退入导管内部,定位凹槽限制偏压臂前后位移的距离。现实情况中,医护人员多采用一只手按压患者手臂静脉处,另一只手把持留置针针柄进行静脉通道的建立,当医护人员松开按压的那只手去驱动偏压臂时,患者手臂静脉及表层皮肤会发生较大的位移,使静脉穿刺失败,严重的会导致留置针对目标静脉造成损伤,而偏压臂位于针柄上,利用手指相对于针柄的前后位移来驱动偏压臂时,又极易出现针头尖端部分上下不规则挑动,容易对目标静脉造成损伤并使静脉通道建立失败。因此,无论是用另一只手驱动偏压臂,还是在针柄上前后位移驱动偏压臂,都会存在对目标静脉造成损伤的风险。

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5698725公开了一种静脉穿刺针,包括导管、针头、针座、针柄,以及位于针柄上的操控部件、位移部件,利用操控部件控制位移部件带动针头分步位移,但是,该装置的针柄结构过于复杂,加工装配工艺难度较大,第二次退针后针尖裸露在外部,具有刺伤医护人员的风险,而且控制结构均位于针柄内部,使针柄整体厚重硕大,给医护人员固定留置针带来不便。

为了解决上述留置针针头的尖端部分稳定退入导管内部,以及辅助静脉压不足的患者快速回血并尽快显示回血,减少留置针针头穿刺不到位或穿透静脉血管的情况,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的问题,医疗器械研发人员亟需开发一种不仅能稳定的将留置针针头的尖端部分退入导管内部,并且利用负压辅助快速显示静脉回血,便于医护人员手指操作的一种静脉留置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静脉留置针,第一解决现有留置针无法快速显示回血,判断是否已经刺入患者静脉血管的技术问题;第二解决现有留置针采用手指与针柄表面相对平行位移的方式控制针头尖端部分退入导管内带来的刺穿静脉的风险;第三将辅助快速显示静脉回血与控制退针的结构均设置在针柄上,使人体握持留置针的手指既可以控制快速显示回血,判断是否已经穿刺进入患者静脉血管,又可以控制针头尖端部分退入导管,以便二次推进导管和针头进入患者静脉的合适位置;第四解决现有技术中加工装配工艺复杂,使用过程不便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静脉留置针,包括:导管、针头、针座、输液管路、针柄、以及位移部件,所述导管为内部中空的透明管状,包括导管内腔,导管留置部分,导管连接部分,导管内腔一端为导管出液孔,另一端为导管进液孔;所述针头为内部中空的管状,包括针头内腔,尖端部分和针头主体部分,所述针头主体部分容纳于导管内腔,其尖端部分伸出导管内腔的导管出液孔,针头靠近尖端部分位置设有压扁点和回血观察孔;所述针座包括内部中空的针座内腔,针座前端和针座后端,其中针座内腔内部设有隔离塞,该隔离塞将针座内腔分隔为液体腔和退针腔,所述液体腔与导管的导管内腔相连通,针座前端内侧壁与导管连接部分外侧壁密封连接;所述输液管路具有内部中空的液体输送腔,所述液体输送腔与针座液体腔相连通;所述针柄分为上下两层,呈片状,方便人体手指把持,包括与手指相接触的针柄顶层和针柄底层,所述针柄顶层与针柄底层相对设置,针柄顶层包括至少两个区域,前端设置为回血按压区域,中端设置为退针按压区域,所述针柄顶层与针柄底层之间设置输液管路;当手指按压回血按压区域使输液管路压扁变形,再解除对回血按压区域的按压,输液管路恢复原有状态,辅助在针头内腔产生回血负压,辅助快速显示静脉回血。所述退针按压区域呈柔软的向上凸起的拱形,手指按压退针按压区域使其发生变形,退针按压区域末端向针头退出导管的方向位移;还包括位移部件,所述位移部件位于针座后端,与针头主体部分末端连接,位移部件带动针头进行位移,位移部件带动针头相对于导管发生第一次位移,针头的尖端部分进入导管内腔;位移部件带动针头相对于导管发生第二次位移,针头从导管内腔抽离;人体手指垂直按压针柄顶层的退针按压区域,所述退针按压区域末端推动位移部件发生第一次位移,针头的尖端部分进入导管内腔。

上述针柄顶层采用热塑性聚氨酯TPU、聚丙烯、聚乙烯或者聚丙烯与热塑性弹性体TPE混合材料、硅胶等弹性较好的材料制成,当然,也可以选用弹性较好的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导管可以是大部分为透明状态,局部为不透明状态,如果导管折断在人体静脉血管内部,不透明区域方便被X光设备寻找。所述位移部件位于针座后端,所述位移部件与针柄顶层之间具有相互配合或者连接的关系存在。上述手指的描述具体解释为人手的拇指、食指等,所述针柄包括针柄顶层与针柄底层,根据多数医护人员的使用习惯,针柄顶层和针柄底层分别相对于医护人员的右手拇指和右手食指、中指,当然使用左手的医护人员也是存在的,也可以针对针柄顶层和针柄底层安放左手相应的手指。

所述针柄分为针柄顶层和针柄底层,不仅为了便于加工和便于装配,还带来了使用过程的便利,使用留置针时,医护人员多采用三根手指捏住留置针的针柄,具体是拇指接触针柄顶层,食指及中指接触针柄底层,拇指与食指之间夹持留置针的针柄整体,所述针柄顶层和针柄底层分为两层且相对设置,所述针柄顶层与针柄底层之间夹设有输液管路,所述输液管路上设有止流夹,该止流夹控制液体输送腔的通断,使用时止流夹首先夹闭输液管路上游,再利用拇指按压针柄顶层的回血按压区域使输液管路压扁变形,此时针头尖端部分伸出导管内腔的导管出液孔,用于刺穿患者皮肤并进入患者静脉血管;刺穿患者皮肤后,解除对回血按压区域的按压,输液管路恢复原有状态,辅助在针头内腔产生回血负压;通过回血观察孔看到静脉回血后,利用拇指按压针柄顶层的退针按压区域,所述针头尖端部分退入导管内腔内部时,针头尖端部分被导管覆盖,此时导管内腔含有针头,针头和导管的一部分位于静脉血管内部,可以二次推进导管和针头进入患者静脉合适位置;当导管和针头已经进入到患者静脉血管合适位置后,拔除位移部件,抽离针头,所述导管留置部分在静脉血管内部,完成静脉通道的建立。

当拇指按压针柄顶层的退针按压区域时,施力方向为垂直于针柄顶层的退针按压区域或接近垂直,当然,在施力方向与退针按压区域具有一定角度也是可以的,角度可选在45°与135°之间,优选在90°左右,左右的偏移角度控制在正负10°之间。垂直施力应理解为:人体拇指指肚与针柄顶层的退针按压区域不发生平行方向或接近于平行方向上的位置移动来施加外力给位移部件,其中接近平行方向定义理解为两个平面夹角小于等于15°,即:人体拇指指肚的平面与针柄顶层退针按压区域夹角小于等于15°我们认为就接近于平行方向。

所述针柄顶层末端设置有退针把持区域,所述退针把持区域与退针按压区域的末端连接,所述退针按压区域通过退针把持区域与位移部件连为一体。一种方案中,所述针柄顶层的退针按压区域末端与位移部件连接为一体,另一种方案中,所述退针按压区域的末端设有退针把持区域,所述退针按压区域通过退针把持区域与位移部件连为一体,该退针把持区域便于人体手指捏持,捏住退针把持区域向外抽动位移部件,带动针头抽离,留置针使用过程更加方便。

所述针柄底层上表面设置有导向凸起和/或导向凹槽,该导向凸起和/或导向凹槽规范输液管路在针柄底层上表面的通过路径,使输液管路弯曲盘设在针柄顶层回血按压区域相对的针柄底层上。所述针柄底层的导向凸起可使输液管路围绕其固定,使一部分的输液管路正确位于针柄顶层与针柄底层之间,且在针柄顶层的回血按压区域的正下方,导向凹槽内部可以嵌入输液管路,防止输液管路利用自身弹性随意位移。

所述留置针还包括针尖自锁套,该针尖自锁套位于针座与位移部件之间,呈内部中空的管状,在针尖自锁套末端设有针头贯穿部分,该针头贯穿部分一端封堵针尖自锁套末端,另一端延伸出配合端,该针头贯穿部分设有供针头穿过的通孔,所述针尖自锁套前端套设在针座后端,与针座可拆卸式连接,针头贯穿部分的配合端与位移部件可拆卸式连接。

留置针研发人员非常重视医护人员的保护,尤其是控制针头意外刺伤医护人员的风险,但是现有技术中多采用复杂的封闭针头尖端部分的结构,造成生产装配工艺要求较高,留置针使用成本高昂,为留置针的推广使用带来极大的阻力。所述针尖自锁套整体呈圆柱形,一端套设在针座后端,另一端设有配合端,与位移部件可拆卸式连接,针尖自锁套末端设有针头贯穿部分,针头穿过针头贯穿部分的通孔,在针头靠近尖端部分的压扁点无法通过通孔,位移部件抽离针头时,压扁点卡位于针尖自锁套的针头贯穿部分,带动针尖自锁套脱离针座后端,保护针头的尖端部分不外露刺伤医护人员。

所述针尖自锁套内部中空设有安全片,所述安全片设有供针头穿过的中心孔,除针头压扁点外,针头其余部分在中心孔内自由位移,针头压扁点无法位移经过安全片的中心孔。

所述针尖自锁套内壁设有使安全片单点受力的凸台,当针尖自锁套与针座脱离,针头的尖端部分位于针尖自锁套内部,穿过中心孔的针头向针尖自锁套外部位移时,凸台使安全片发生偏移,安全片与针头发生摩擦自锁,卡位固定针头的尖端部分位于针尖自锁套内部。

所述安全片上设有中心孔,中心孔的直径能让针头通过,而针头压扁点却无法通过,安全片放在针尖自锁套内部,在针尖自锁套的内壁设有凸台,安全片一部分与凸台接触。安全片与凸台接触点到中心孔中心的距离要大于t/(2µ),t为安全片厚度,µ为针头与安全片的摩擦系数。该结构让针头相对于安全片以很小的阻力沿着轴向向后运动,但是无法沿着轴向向前运动,当运动到针头压扁点后,轴向向后运动停止,安全片卡位固定针头的尖端部分位于针尖自锁套内部。

所述针座后端设有豁口,所述针尖自锁套与针座后端可拆卸式连接时,凸台镶嵌在豁口内部,安全片与针座后端直接接触,针座后端提供至少两个支撑点,至少有两个支撑点的连线到安全片中心的最小距离小于t/(2µ),解除安全片与针头之间的摩擦自锁,除针头压扁点外,针头其余部分穿过安全片中心孔自由位移,t为安全片厚度,µ为针头与安全片的摩擦系数。一种情况下,医护人员误操作使针头的尖端部分退入导管内部,或者更为极端的情况下,误操作使位移部件、针头与针座分离,针头的尖端部分位于针尖自锁套内部,现有技术中该留置针报废,需要更换新的留置针使用。为了不造成医疗器械的无端浪费,所述针座后端设有豁口,所述凸台镶嵌在豁口内部,安全片与针座后端直接接触,安全片整体垂直于针头中心轴线,此时针头可以沿着轴向向前运动,直至针头的尖端部分露出套管留置部分外部。所述针座后端可以为圆形的端面,与安全片表面直接接触,使安全片整体垂直于针头中心轴线,当然,也可以是两个凸出的支撑点,但两个支撑点的连线到安全片中心的最小距离小于t/(2µ),t为安全片厚度,µ为针头与安全片的摩擦系数。所述针座后端可以设置一个支撑点,另一个利用凸台,支撑点与凸台的连线到安全片中心的最小距离小于t/(2µ),t为安全片厚度,µ为针头与安全片的摩擦系数。

所述针尖自锁套内部中空设有弹性管,该弹性管被压缩固定于安全片与针头贯穿部分之间,所述针头贯穿弹性管中心。当针座后端与针尖自锁套分离时,上述弹性管利用弹性推动安全片发生偏移,使安全片与针头发生摩擦自锁,卡位固定针头的尖端部分位于针尖自锁套内部。所述弹性管采用弹性较好的材质制成,设置于安全片和针尖自锁套封闭端之间,压缩的弹性管给安全片施加了一个偏移的预压力,确保安全片与针尖自锁套的凸台相接触,凸台又使安全片与针头产生摩擦自锁,卡位固定针头的尖端部分位于针尖自锁套内部。

所述针座后端设有开口,针尖自锁套设有卡扣,位移部件设有延伸压板,该延伸压板压住固定卡扣在开口内部。所述位移部件、针尖自锁套撤离针座具有一定的顺序步骤,必须先向后撤离位移部件,位移部件上的延伸压板同时向后位移,使延伸压板无法按压针尖自锁套上的卡扣,继续后撤位移部件,直到针头压扁点运动到安全片位置,位移部件拉动针尖自锁套一同向后运动,外力施加至针尖自锁套,针尖自锁套卡扣从针座后端的开口内部脱出,最终针尖自锁套与针座后端分离。

所述延伸压板设有导槽,所述针尖自锁套外壁设有导向点,所述导向点在导槽内平稳滑动。导槽和导向点可使两者的相对运动平稳不旋转,避免发生针头刺穿导管的风险。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人体手指捏持的针柄分为上下两层设置,具体为针柄顶层和针柄底层,且在针柄顶层设置柔软可变形的退针按压区域操控位移部件,利用手指指肚的按压所述退针按压区域为位移部件施加外力,操控位移部件带动针头的尖端部分被导管覆盖,此时二次推进导管和针头进入人体静脉的合适位置。该结构设计首先不使用把持针柄外的另一只手去操作,使该手一直处于轻压人体手臂皮肤的状态,不会松开人体手臂皮肤致使穿刺中的静脉血管移动,大大增加了穿刺针的穿刺成功率;另外,该结构设计使手指相对于针柄表面不发生相对平行状态的位移即可操作退针,避免手指在针柄表面上搓动错位所引起的针头尖端部分上下挑动,减少针头尖端部分对静脉血管的意外损伤风险,大大增加了穿刺针的穿刺成功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头尖端部分刺穿人体静脉血管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在人体手指捏持的针柄上设置有回血按压区域,在靠近针头尖端部分的针头外壁上设有贯穿的回血观察孔,利用手指指肚按压回血按压区域,挤出液体腔内部的部分药液,使用留置针刺入静脉血管后,松开对回血按压区域的按压,在液体腔及针头内腔内部形成负压,辅助留置针回血,并快速在回血观察孔显示回血,一方面有助于判断留置针是否已经进入静脉血管,避免穿透静脉血管造成穿刺失败,大大增加了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另一方面避免多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的静脉损伤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针柄采用针柄顶层和针柄底层两层叠加设计,其中针柄顶层利用软质材料的自身弹性,一方面可以暂时挤压输送液体的管路,在液体腔及针头内腔形成负压,迅速看到静脉血管的穿刺回血,判断留置针是否已经进入静脉血管;另一方面可以推动位移部件发生位移,从针座中退出,在二次进针进入人体静脉合适位置时,避免留置针穿透静脉血管,大大增加了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该针柄顶层具有整体结构设计简单,加工工艺便捷,有助于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使用过程安全方便的诸多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针柄采用针柄顶层和针柄底层两层叠加设计,针柄底层位于针座的一侧,可以使针柄更向针头的尖端部分靠近,缩短二者之间的距离,可以更精准的控制针头的尖端部分刺向人体皮肤。

本实用新型的针柄顶层、位移部件、针尖自锁套均可以与针座分离,只保留针座在人体皮肤上,静脉通道建立后粘贴留置针贴时,更容易保护留置针创口与外界隔离,防止患者发生医源性感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静脉留置针局部剖切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静脉留置针局部剖切分解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静脉留置针安全片、针头、弹性管、针头贯穿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静脉留置针针尖自锁套与针柄分解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静脉留置针针尖自锁套立体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静脉留置针针柄顶层局部剖切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静脉留置针使用状态示意图1;

图8:为本实用新型静脉留置针使用状态示意图2;

图9:为本实用新型静脉留置针使用状态示意图3;

图10:为本实用新型静脉留置针使用状态示意图4;

图11:为本实用新型静脉留置针使用状态示意图5;

图中:1.留置针主体;11.导管;110.导管内腔;111.导管留置部分;112.导管连接部分;112a.外侧壁;110a.导管出液孔;110b.导管进液孔;12.针头;121.尖端部分;122.针头主体部分;120.针头内腔;121a.压扁点;121b.回血观察孔;13.针座;130.针座内腔;131.针座前端;131a.内侧壁;131b、回血显示点;132.针座后端;132a.豁口;132b.开口;133.隔离塞;134.针座侧支;130a.液体腔;130b.退针腔;14.输液管路;140.液体输送腔;15.金属销;16.针头套;17.针柄;171.针柄顶层;171a.回血按压区域;171b.退针按压区域;171c.退针把持区域;171d.第二卡凸;171e.导向凸起凹槽;172.针柄底层;172a.导向凸起;172b.导向凹槽;172c.加强筋;173.止滑纹;18.止流夹;19.鲁尔接头;191.鲁尔接头帽;2.位移部件;21.配合凸起;22.延伸压板;221.导槽;23.固定胶;3.针尖自锁套;31.针头贯穿部分;310.通孔;311.配合端;33.安全片;330.中心孔;34.凸台;35.弹性管;36.卡扣;37.导向点;38.第一卡凸;4.人手;41.拇指;42.食指;43.血管;44.局部皮肤;45.中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静脉留置针,包括导管11、针头12、针座13、隔离塞133、针柄17、位移部件2,所述导管11采用聚氨酯材料或硅胶材料制成,呈内部中空的透明管状,其内部为导管内腔110,导管内腔110一端开口为导管出液孔110a,另一端开口为导管进液孔110b,靠近导管出液孔110a一端为导管留置部分111,靠近导管进液孔110b一端为导管连接部分112;所述针头12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该针头12同样为内部中空的管状,具有针头内腔120、尖端部分121、针头主体部分122,所述针头主体部分122容纳于导管内腔110,其尖端部分121伸出导管内腔110的导管出液孔110a;所述针座13采用共聚聚酯材料注塑制成,该针座13内部设有针座内腔130,针座内腔130的中间位置设有橡胶隔离塞133,所述隔离塞133与针座内腔130的内壁过盈配合,当然,在隔离塞133安装到位后,也可以用医用胶水粘接固定,上述隔离塞133将针座内腔130分为前后两个独立的腔体,为靠近针座前端131的液体腔130a和靠近针座后端132的退针腔130b,上述导管11的导管内腔110与液体腔130a相连通,上述导管连接部分112的外侧壁112a与针座前端131的内侧壁131a固定连接,采用漏斗状的金属销15固定连接,所述针座前端131的液体腔130a连通有针座侧支134,通过针座侧支134使液体腔130a与输液管路14的液体输送腔140相连通;所述针柄17整体呈方便人手4把持的片状,具有与手指相接触的针柄顶层171和针柄底层172,所述针柄17的针柄底层172与针座13连为一体。

为实现针头12相对于导管11的两次位移,留置针主体1下方设有位移部件2,该位移部件2位于针座后端132,一端设有配合凸起21,针座后端132设有豁口132a,该配合凸起21嵌入豁口132a内部,位移部件2与针头主体部分122的末端固定连接。所述针柄17的针柄顶层171采用热塑性聚氨酯TPU材料制成,包括回血按压区域171a、退针按压区域171b和退针把持区域171c,整体呈向上凸起的拱形,所述针柄17的针柄顶层171与位移部件2连为一体,连接方式可以是注塑为一体、卡扣连接或者医用粘结剂粘接,所述回血按压区域171a与针柄底层172相配合,按压回血按压区域171a挤压输液管路14的液体输送腔140,松开回血按压区域171a,在液体输送腔140及液体腔130a内部形成负压,辅助静脉回血通过回血观察孔121b,在透明导管11的导管内腔110显示,所述输液管路14采用聚氯乙烯材料挤出成型,该输液管路14一端与液体腔130a连通,另一端与鲁尔接头19相连通,输液管路14的外部套设有止流夹18,可以阻断输液管路14内部的液体输送。为使输液管路14在针柄底层172盘绕规范,使回血按压区域171a正下方设有输液管路14,针柄底层172设有导向凸起172a和导向凹槽172b,针柄顶层171设有导向凸起凹槽171e,输液管路14围绕导向凸起172a盘设在针柄底层172与针柄顶层171之间,且位于回血按压区域171a正下方,当按压回血按压区域171a时,导向凸起172a进入导向凸起凹槽171e内部,不阻碍按压进程;另一部分输液管路14镶嵌在导向凹槽172b内部,防止输液管路14利用自身弹性发生翘曲。

所述退针把持区域171c可以相对于针柄17针柄底层172平行位移,垂直按压退针按压区域171b,所述退针把持区域171c带动位移部件2向针座后端132方向移动,所述位移部件2带动针头12尖端部分121退入导管内腔110内部,针头12尖端部分121被导管11覆盖,此时针头12尖端部分121不会刺伤或刺穿人体静脉血管43,可以推进导管11和针头12进入到人体静脉的合适位置;当导管11和针头12进入到人体静脉合适位置后,握持退针把持区域171c拔除位移部件2,带动针头12从导管内腔110抽离,完成静脉通道的建立。

留置针具体使用过程如下:首先让药液充满留置针内部,并从针头12尖端部分121滴落,关闭止流夹18,暂时阻断输液管路14内部的液体输送。第一步:如图7所示,人手4的拇指41与食指42、中指45捏住留置针主体1的针柄17,拇指41位于针柄17的针柄顶层171上表面,食指42和中指45位于针柄17的针柄底层172下表面,准备向患者的静脉血管43穿刺;第二步,如图8所示,利用拇指41指肚轻轻垂直按压针柄17针柄顶层171上的回血按压区域171a,该回血按压区域171a向下挤压输液管路14,使输液管路14发生变形,将液体腔130a及针头内腔120内部的部分药液排出,握持留置针主体1经局部皮肤44刺入血管43;第三步,如图9所示,松开拇指41对回血按压区域171a的按压,回血按压区域171a弹起,通过透明导管11在针头12回血观察孔121b处观察是否有静脉血管43回血,如果出现人体静脉血管43回血,辅助判断证明此时留置针主体1针头12尖端部分121及部分导管留置部分111位于患者静脉血管43内部;第四步,如图10所示,利用拇指41指肚再次垂直按压针柄顶层171的退针按压区域171b,该退针按压区域171b连同退针把持区域171c一同向后水平移动,驱动位移部件2带动针头12的尖端部分121退入到导管内腔110内部,导管11前端为光滑的导管出液孔110a,医护人员以接近患者皮肤,但不压上患者皮肤的距离,向前二次推进导管11和针头12进入患者静脉的合适位置,距离在15至25毫米左右;第五步,如图11所示,从导管内腔110抽离针头12,抽离方式可以是:医护人员一手握持针座13,一手捏持退针把持区域171c向针座后端132方向位移,位移部件2、针头12、针柄顶层171均脱离针座13,完成静脉通道的建立。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一种静脉留置针,包括导管11、针头12、针座13、隔离塞133、针柄17、位移部件2,所述导管11采用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材料制成,呈内部中空的透明管状,其内部为导管内腔110,导管内腔110一端开口为导管出液孔110a,另一端开口为导管进液孔110b,靠近导管出液孔110a一端为导管留置部分111,靠近导管进液孔110b一端为导管连接部分112;所述针头12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该针头12同样为内部中空的管状,具有针头内腔120、尖端部分121、针头主体部分122,所述针头主体部分122容纳于导管内腔110,其尖端部分121伸出导管内腔110的导管出液孔110a;所述针座13采用共聚聚酯材料注塑制成,该针座13内部设有针座内腔130,针座内腔130的中间位置设有橡胶隔离塞133,所述隔离塞133与针座内腔130的内壁过盈配合,上述隔离塞133将针座内腔130分为前后两个独立的腔体,为靠近针座前端131的液体腔130a和靠近针座后端132的退针腔130b,上述导管11的导管内腔110与液体腔130a相连通,上述导管连接部分112的外侧壁112a与针座前端131的内侧壁131a固定连接,采用医用胶水粘接或利用漏斗状的金属销15固定连接,所述针座前端131的液体腔130a连通有针座侧支134,通过该针座侧支134使液体腔130a与输液管路14的液体输送腔140相连通,输液管路14末端连接鲁尔接头19,不进行液体输注时鲁尔接头19被鲁尔接头帽191所封闭。所述输液管路14外壁上套设有止流夹18,所述止流夹18可以控制液体输送腔140的通断。所述针柄17整体呈方便人体手指把持的片状,具有针柄顶层171和针柄底层172,为使针柄底层172平整坚固且质量轻盈,在针柄底层172下表面设有加强筋172c,为使针柄顶层171和针柄底层172便于人手4操作,在针柄顶层171上表面和针柄底层172下表面均设有止滑纹173。为了保护使用前留置针不会意外刺伤医护人员,所述针座13上连接有硬质的针头套16,该针头套16还可以保护针头12和导管11不被外界污染。

留置针主体1下方设有位移部件2,该位移部件2位于针座后端132,位移部件2与针头主体部分122的末端利用固定胶23连接。所述针柄17的针柄顶层171采用热塑性聚氨酯TPU材料制成,包括回血按压区域171a、退针按压区域171b和退针把持区域171c,整体呈向上凸起的拱形,所述针柄17的针柄顶层171与位移部件2注塑为一体。所述回血按压区域171a与针柄底层172相配合,按压回血按压区域171a,夹闭输液管路14的液体输送腔140,松开回血按压区域171a,在液体输送腔140及液体腔130a内部形成负压,辅助静脉回血通过回血观察孔121b,在透明导管11的导管内腔110处显示,所述输液管路14采用热塑性聚氨酯TPU材料挤出成型,该输液管路14一端与液体腔130a连通,另一端与鲁尔接头19相连通。所述退针把持区域171c相对于针柄17针柄底层172平行位移,垂直按压退针按压区域171b,所述退针把持区域171c带动位移部件2向针座后端132方向移动,所述位移部件2带动针头12尖端部分121退入导管内腔110内部,针头12尖端部分121被导管11覆盖,此时针头12尖端部分121不会刺伤或刺穿人体静脉血管43,可以推进导管11和针头12进入到人体静脉的合适位置;当导管11和针头12已经进入到人体静脉合适位置后,握持退针把持区域171c拔除位移部件2,带动针头12从导管内腔110抽离,完成静脉通道的建立。

在位移部件2与针座13之间设有针尖自锁套3,呈内部中空的管状,采用ABS材料注塑制成,在针尖自锁套3末端设有针头贯穿部分31,该针头贯穿部分31一端采用医用粘合剂粘接在针尖自锁套3上,封堵针尖自锁套3的末端,另一端延伸出配合端311,该针头贯穿部分31设有供针头12穿过的通孔310。所述针尖自锁套3前端套设在针座后端132,与针座13可拆卸式连接,针尖自锁套3后端利用针头贯穿部分31的配合端311与位移部件2可拆卸式连接。

留置针研发人员非常重视医护人员的保护,尤其是针头12意外刺伤医护人员的风险,但是现有技术中多采用复杂的封闭针头12尖端部分121的结构,造成生产装配工艺要求较高,留置针使用成本高昂,为留置针的推广使用带来极大的阻力。如图2、图3所示,所述针尖自锁套3内部中空设有安全片33,所述安全片33整体呈圆形片状,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设有供针头12穿过的中心孔330,除针头12压扁点121a外,针头12其余部分在中心孔330内自由位移,针头12压扁点121a无法位移经过安全片33的中心孔330。位移部件2抽离针头12时,压扁点121a卡位于针尖自锁套3针头贯穿部分31前端的安全片33,带动针尖自锁套3脱离针座后端132,所述针尖自锁套3的内部中空保护针头12的尖端部分121不外露刺伤医护人员。在安全片33没有锁死针头12的情况下,所述针头12还是可以向前运动,伸出针尖自锁套3,为了进一步利用安全片33锁死针头12,保持针头12的尖端部分121不外露刺伤医护人员,所述针尖自锁套3内壁设有使安全片33单点受力的凸台34,所述凸台34实为针尖自锁套3内壁突出的凸点,安全片33一部分与凸台34接触,安全片33与凸台34接触点到中心孔330中心的距离要大于t/(2µ),t为安全片33厚度,µ为针头12与安全片33的摩擦系数,利用凸台34使安全片33发生倾斜,安全片33与针头12发生摩擦自锁,卡位固定针头12的尖端部分121位于针尖自锁套3内部。该结构让针头12能够以很小的阻力沿着轴向向后运动,但是无法沿着轴向向前运动,当针头12压扁点121a运动到安全片33中心孔330后,针头12停止相对于安全片33向后的运动,安全片33卡位固定针头12的尖端部分121位于针尖自锁套3内部。

如图2所示,所述针座后端132设有豁口132a,该豁口132a的大小可以容纳凸台34,当针尖自锁套3与针座后端132连接时,所述凸台34镶嵌在豁口132a内部,安全片33与针座后端132直接以面的形式接触,安全片33与针头12整体垂直,此时针头12能够以很小的阻力沿着轴向向前向后运动,另一种结构中,针座后端132提供至少两个支撑点,且两个支撑点的连线到安全片33中心的最小距离小于t/(2µ),此时可以解除安全片33与针头12之间的摩擦自锁,除针头12压扁点121a外,针头12其余部分穿过安全片33中心孔330自由位移,t为安全片33厚度,µ为针头12与安全片33的摩擦系数。上述两个支撑点可以包括一个凸台34,另一个由针座后端132提供。

一种情况下,医护人员误操作使针头12的尖端部分121退入导管11内部,或者误操作使位移部件2、针头12与针座13分离,针头12的尖端部分121位于针尖自锁套3内部,现有技术中该留置针报废,需要更换新的留置针使用。为了不造成医疗器械的无端浪费,所述凸台34镶嵌在豁口132a内部,安全片33与针座后端132直接接触,安全片33整体垂直于针头12中心轴线,此时针头12可以沿着轴向向前运动,直至针头12的尖端部分121露出套管11留置部分111外部。

如图3所示,所述针尖自锁套3内部设有弹性管35,该弹性管35整体呈中空的管状,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针头12贯穿弹性管35中心,该弹性管35被压缩固定于安全片33与针头贯穿部分31之间,当针座后端132与针尖自锁套3分离,安全片33与针座后端132不再接触,压缩的弹性管35给安全片33施加了一个预压力,确保安全片33与针尖自锁套3的凸台34相接触,弹性管35推动安全片33发生偏移,凸台34使安全片33与针头12产生预作用力,卡位固定针头12的尖端部分121位于针尖自锁套3内部。

如图2、图4所示,所述针座后端132设有开口132b,针尖自锁套3设有卡扣36,该卡扣36利用针尖自锁套3外壁开设,具有材料自身的弹性,卡扣36嵌入开口132b内部,使针座后端132和针尖自锁套3可拆卸式连接,所述位移部件2设有延伸压板22,该延伸压板22为位移部件2主体上的延长,该延伸压板22压住固定卡扣36在开口132b内部,当位移部件2延伸压板22脱开对卡扣36的按压,外力施加或传递至针尖自锁套3时,卡扣36从开口132b内部脱出。上述位移部件2、针尖自锁套3撤离针座13具有一定的顺序步骤,必须先向后撤离位移部件2,位移部件2上的延伸压板22同时向后位移,使延伸压板22无法按压针尖自锁套3上的卡扣36,继续后撤位移部件2,直到针头12压扁点121a运动到安全片33位置,位移部件2拉动针尖自锁套3一同向后运动,最终针尖自锁套3与针座13后端分离。如图4、图5、图6所示,为保持延伸压板22在针尖自锁套3上平稳位移,所述延伸压板22内侧设有导槽221,所述针尖自锁套3外壁设有导向点37,所述导向点37在导槽221内平稳滑动。所述针柄顶层171上设有第二卡凸171d,针尖自锁套3外壁上设有第一卡凸38,在针柄顶层171与针尖自锁套3不发生分离时,第二卡凸171d扣合在第一卡凸38上,保持二者稳定连接。

留置针具体使用过程如下:首先让药液充满留置针内部,并从针头12尖端部分121滴落,关闭止流夹18,暂时阻断输液管路14内部的液体输送。第一步:如图7所示,人手4的拇指41与食指42、中指45捏住留置针主体1的针柄17,其拇指41位于针柄17的针柄顶层171上表面,食指42和中指45位于针柄17的针柄底层172下表面,准备向患者的静脉血管43穿刺;第二步,如图8所示,利用拇指41指肚轻轻垂直按压针柄17针柄顶层171上的回血按压区域171a,该回血按压区域171a向下挤压输液管路14,使输液管路14发生变形,将液体腔130a及针头内腔120内部的部分药液排出,握持留置针主体1经局部皮肤44刺入血管43;第三步,如图9所示,松开拇指41对回血按压区域171a的按压,回血按压区域171a弹起,通过透明导管11在针头12回血观察孔121b处观察是否有静脉血管43回血,如果出现人体静脉血管43回血,辅助判断证明此时留置针主体1针头12尖端部分121及部分导管留置部分111位于患者静脉血管43内部;为进一步了解患者静脉血管的回血速度,在针座前端131处设有回血显示点131b,观察血液从回血观察孔121b流至回血显示点131b的时间,判断患者静脉回血速度;第四步,如图10所示,利用拇指41指肚再次垂直按压针柄17的退针按压区域171b,该退针按压区域171b向后水平移动,连同退针把持区域171c一同向后水平移动,驱动位移部件2带动针头12的尖端部分121退入到导管内腔110内部,导管11前端为光滑的导管出液孔110a,医护人员以接近患者皮肤,但不压上患者皮肤的距离,向前二次推进导管11和针头12进入患者静脉的合适位置,距离在15至25毫米左右;第五步,如图11所示,从导管内腔110抽离针头12,抽离方式可以是:医护人员一手握持针座13一手捏持退针把持区域171c向针座后端132方向位移,位移部件2延伸压板22不再按压针尖自锁套3上的卡扣36,该卡扣36可以从针座后端132的开口132b内部脱出,继续后撤位移部件2,直到针头12压扁点121a运动到安全片33位置,位移部件2拉动针尖自锁套3一同向后运动,最终位移部件2、针尖自锁套3与针座13后端分离。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