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感温变色退热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6421阅读:8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感温变色退热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医用贴剂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感温变色退热贴。



背景技术:

人体正常体温参考值:口腔体温范围36.7℃~37.7℃;腋窝温度范围36.0℃~37.4℃;直肠温度范围36.9℃~37.9℃。超出范围就是发热,发热分为:低热:37.2℃~38.0℃;中等度热:38.1℃~39.0℃;高热:39.1℃~41.0℃;超高热:41.0℃以上。发热的体温如得不到有效降低,会引起组织代谢增强,消化系统失调,肌肉酸痛等症状,长时间处于发热状态甚至会对脑组织造成伤害,引起脑膜发炎等并发症。治疗发热的方法有物理降温如冰敷、冷敷、酒精擦拭等;服药、打针或输液。在38.5℃以下宜采用物理降温,因为退烧药,如扑热息痛、复方阿司匹林等都含有咖啡因、非那西汀等成分,有较大的副作用。高热患者可考虑服药和物理降温辅助退热治疗。

退热贴是利用TDDS技术使水分和药物透皮进入皮肤,然后通过水汽化吸热的物理变化达到降低体温效果的一种药贴。它属于物理降温,不会产生耐药性,还可以根据需要裁剪大小,易撕除,不残留,被广泛运用于小儿发热发烧、消夏及高温作业等情况。

目前国内市场上出现较多的退热贴,其基本构造由背衬层、凝胶层、防粘层等部分组成,其中凝胶层为其主体部分,以亲水性高分子凝胶为载体,将多种天然清凉芳香植物提取剂加入其中,有较好的皮肤渗透作用,吸热散热迅速,易贴易揭,具有冷敷理疗,清凉舒适,退热护脑的作用。但退热贴在退热过程中,降温的速度和幅度不能控制,而降温的速度和幅度是关键的控制因素,尤其是婴幼儿,降温速度过快、幅度过大,会引起皮肤冻伤或产生身体不适,降温效果时高时低,不但无法有效控制体温,还易加重病情。而且在退热过程需要频繁的测量体温,才能了解病情的缓解情况,尤其是婴幼儿患者体温的测量存在诸多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感温变色退热贴,该退热贴通过关键控制温度点的显色变色,来提醒患者及时控制降温的速度和幅度,同时能让患者及时了解发烧的缓解情况,适时调整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感温变色退热贴由背衬层、凝胶层和保护层构成,并依次紧密粘结排列,所述凝胶层的尺寸小于背衬层的尺寸,背衬层的尺寸与保护层的尺寸相同,所述的背衬层上设有四个孔洞,孔洞中填塞有无纺布,所述的无纺布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

进一步的,所述四个孔洞中两个孔洞设置在背衬层与凝胶层接触的范围内,两个孔洞设置在背衬层与保护层接触范围内。

更进一步的,所述感温变色微胶囊的变色温度为15℃、20℃、37.2℃、38.5℃,变色颜色为红、黄、绿、蓝、紫、橙中的任意四种。

更进一步的,所述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温度低于变色温度时,感温变色微胶囊的颜色为变色颜色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温度高于变色温度时,感温变色微胶囊的颜色为无色。

更进一步的,所述设置在背衬层与凝胶层接触范围内的两个孔洞分别为15℃变色孔洞和20℃变色孔洞,设置在背衬层与保护层接触范围内的两个孔洞分别为37.2℃变色孔洞和38.5℃变色孔洞。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15℃变色孔洞、20℃变色孔洞、37.2℃变色孔洞、38.5℃变色孔洞分别与填塞感温变色微胶囊的变色温度15℃、20℃、37.2℃、38.5℃相对应。

优选的,所述孔洞的形状为圆形、方形、星形中的一种或几种。

感温变色退热贴的显色机理:所述的15℃变色孔洞和20℃变色孔洞设置在背衬层与凝胶层接触范围内,37.2℃变色孔洞和38.5℃变色孔洞设置在背衬层与保护层接触范围内。15℃变色孔洞和20℃变色孔洞显示凝胶层的温度,当凝胶层温度≤15℃时,15℃变色孔洞和20℃变色孔洞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显示红、黄、绿、蓝、紫、橙中的任意一种颜色,则贴一段时间后可先将退热贴揭掉一段时间,以避免降温速度过快、幅度过大,引起皮肤冻伤和身体不适;当15℃<凝胶层温度≤20℃之间时,15℃变色孔洞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不显色,为无纺布的白色,20℃变色孔洞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显示红、黄、绿、蓝、紫、橙中的任意一种颜色,此时退热贴是最适宜贴于皮肤上;当凝胶层温度>20℃时,15℃变色孔洞和20℃变色孔洞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均不显色,为无纺布的白色,此时退热效果较弱,可考虑将更换退热贴。由于37.2℃变色孔洞和38.5℃变色孔洞设置在凝胶层覆盖范围外,与背衬层贴于皮肤上,显示皮肤的温度。当皮肤温度≤37.2℃时,37.2℃变色孔洞和38.5℃变色孔洞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显示红、黄、绿、蓝、紫、橙中的任意一种颜色,此时说明患者已降温,发烧病情已得到缓解;当37.2℃<皮肤温度≤38.5℃时,37.2℃变色孔洞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不显色,为无纺布的白色,38.5℃变色孔洞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显示红、黄、绿、蓝、紫、橙中的任意一种颜色,此时患者为低烧,可考虑继续使用退热贴物理降温;当皮肤温度>38.5℃时,37.2℃变色孔洞和38.5℃变色孔洞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均不显色,为无纺布的白色,此时患者为高烧不退,要考虑服药和物理降温辅助退热治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⑴感温变色退热贴的背衬层上设置了四个关键温度控制显示点,通过关键控制温度点的显色变色,提醒患者及时控制降温的速度和幅度,将患者的前额温度保持在安全范围内,避免降温速度过快、幅度过大,冻伤皮肤或产生身体不适。同时,不需要频繁的测量体温,只需通过观察退热贴孔洞颜色的变化,实时掌握患者额头的温度,就能让患者及时了解发烧的缓解情况,适时调整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

⑵孔洞的形状设置为圆形、方形、星形中的一种或几种,变色颜色为红、黄、绿、蓝、紫、橙中的一种或几种,可起到美观、吸引婴幼儿患者的作用,让其更乐于接受退热贴贴于额头上,可有效缓解婴幼儿患者的烦躁心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感温变色退热贴的横截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感温变色退热贴的背衬层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感温变色退热贴的背衬层的另一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为保护层,2为凝胶层,3为背衬层,4为15℃变色孔洞,5为20℃变色孔洞,6为37.2℃变色孔洞,7为38.5℃变色孔洞。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感温变色退热贴剂,由保护层1、凝胶层2、背衬层3组成,并依次紧密粘结排列。凝胶层2的尺寸小于背衬层3的尺寸,背衬层3与保护层1的尺寸相同。所述的背衬层3上设有四个孔洞,孔洞的形状为圆形、方形、星形中的一种或几种。孔洞中填塞无纺布,所述的无纺布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所述感温变色微胶囊的变色温度为15℃、20℃、37.2℃、38.5℃,变色颜色为红、黄、绿、蓝、紫、橙中的任意四种。当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温度低于变色温度时,感温变色微胶囊的颜色为变色颜色中的任意一种;当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温度高于变色温度时,感温变色微胶囊的颜色为无色。所述四个孔洞中两个孔洞设置在背衬层与凝胶层接触的范围内,分别为15℃变色孔洞4和20℃变色孔洞5,两个孔洞设置在背衬层与保护层接触范围内,分别为37.2℃变色孔洞6和38.5℃变色孔洞7。所述的15℃变色孔洞4、20℃变色孔洞5、37.2℃变色孔洞6、38.5℃变色孔洞7分别与填塞感温变色微胶囊的变色温度15℃、20℃、37.2℃、38.5℃相对应。

15℃变色孔洞4和20℃变色孔洞5显示凝胶层的温度,当凝胶层温度≤15℃时,15℃变色孔洞4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显红色,20℃变色孔洞5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显黄色,则贴一段时间后可先将退热贴揭掉一段时间,以避免降温速度过快、幅度过大,引起皮肤冻伤和身体不适;当15℃<凝胶层温度≤20℃之间时,15℃变色孔洞4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不显色,为无纺布的白色,20℃变色孔洞5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显黄色,此时退热贴是最适宜贴于皮肤上;当凝胶层温度>20℃时,15℃变色孔洞4和20℃变色孔洞5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均不显色,为无纺布的白色,此时退热效果较弱,可考虑将更换退热贴。另外,37.2℃变色孔洞6和38.5℃变色孔洞7设置在凝胶层覆盖范围外,与背衬层贴于皮肤上,显示皮肤的温度。当皮肤温度≤37.2℃时,37.2℃变色孔洞6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显绿色,38.5℃变色孔洞7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显蓝色,此时说明患者已降温,发烧病情已得到缓解;当37.2℃<皮肤温度≤38.5℃时,37.2℃变色孔洞6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不显色,为无纺布的白色,38.5℃变色孔洞7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显蓝色,此时患者为低烧,可考虑继续使用退热贴物理降温;当皮肤温度>38.5℃时,37.2℃变色孔洞6和38.5℃变色孔洞7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均不显色,为无纺布的白色,此时患者为高烧不退,要考虑服药和物理降温辅助退热治疗。

实施例2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感温变色退热贴剂,由保护层1、凝胶层2、背衬层3组成,并依次紧密粘结排列。凝胶层2的尺寸小于背衬层3的尺寸,背衬层3与保护层1的尺寸相同。所述的背衬层3上设有四个孔洞,孔洞的形状为圆形、方形、星形中的一种或几种。孔洞中填塞无纺布,所述的无纺布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所述感温变色微胶囊的变色温度为15℃、20℃、37.2℃、38.5℃,变色颜色为红、黄、绿、蓝、紫、橙中的任意四种。当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温度低于变色温度时,感温变色微胶囊的颜色为变色颜色中的任意一种;当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温度高于变色温度时,感温变色微胶囊的颜色为无色。所述四个孔洞中两个孔洞设置在背衬层与凝胶层接触的范围内,分别为15℃变色孔洞4和20℃变色孔洞5,两个孔洞设置在背衬层与保护层接触范围内,分别为37.2℃变色孔洞6和38.5℃变色孔洞7。所述的15℃变色孔洞4、20℃变色孔洞5、37.2℃变色孔洞6、38.5℃变色孔洞7分别与填塞感温变色微胶囊的变色温度15℃、20℃、37.2℃、38.5℃相对应。

15℃变色孔洞4和20℃变色孔洞5显示凝胶层的温度,当凝胶层温度≤15℃时,15℃变色孔洞4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显红色,20℃变色孔洞5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显紫色,则贴一段时间后可先将退热贴揭掉一段时间,以避免降温速度过快、幅度过大,引起皮肤冻伤和身体不适;当15℃<凝胶层温度≤20℃之间时,15℃变色孔洞4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不显色,为无纺布的白色,20℃变色孔洞5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显紫色,此时退热贴是最适宜贴于皮肤上;当凝胶层温度>20℃时,15℃变色孔洞4和20℃变色孔洞5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均不显色,为无纺布的白色,此时退热效果较弱,可考虑将更换退热贴。另外,37.2℃变色孔洞6和38.5℃变色孔洞7设置在凝胶层覆盖范围外,与背衬层贴于皮肤上,显示皮肤的温度。当皮肤温度≤37.2℃时,37.2℃变色孔洞6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显绿色,38.5℃变色孔洞7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显橙色,此时说明患者已降温,发烧病情已得到缓解;当37.2℃<皮肤温度≤38.5℃时,37.2℃变色孔洞6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不显色,为无纺布的白色,38.5℃变色孔洞7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显橙色,此时患者为低烧,可考虑继续使用退热贴物理降温;当皮肤温度>38.5℃时,37.2℃变色孔洞6和38.5℃变色孔洞7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均不显色,为无纺布的白色,此时患者为高烧不退,要考虑服药和物理降温辅助退热治疗。

实施例3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感温变色退热贴剂,由保护层1、凝胶层2、背衬层3组成,并依次紧密粘结排列。凝胶层2的尺寸小于背衬层3的尺寸,背衬层3与保护层1的尺寸相同。所述的背衬层3上设有四个孔洞,孔洞的形状为圆形、方形、星形中的一种或几种。孔洞中填塞无纺布,所述的无纺布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所述感温变色微胶囊的变色温度为15℃、20℃、37.2℃、38.5℃,变色颜色为红、黄、绿、蓝、紫、橙中的任意四种。当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温度低于变色温度时,感温变色微胶囊的颜色为变色颜色中的任意一种;当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温度高于变色温度时,感温变色微胶囊的颜色为无色。所述四个孔洞中两个孔洞设置在背衬层与凝胶层接触的范围内,分别为15℃变色孔洞4和20℃变色孔洞5,两个孔洞设置在背衬层与保护层接触范围内,分别为37.2℃变色孔洞6和38.5℃变色孔洞7。所述的15℃变色孔洞4、20℃变色孔洞5、37.2℃变色孔洞6、38.5℃变色孔洞7分别与填塞感温变色微胶囊的变色温度15℃、20℃、37.2℃、38.5℃相对应。

15℃变色孔洞4和20℃变色孔洞5显示凝胶层的温度,当凝胶层温度≤15℃时,15℃变色孔洞4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显黄色,20℃变色孔洞5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显紫色,则贴一段时间后可先将退热贴揭掉一段时间,以避免降温速度过快、幅度过大,引起皮肤冻伤和身体不适;当15℃<凝胶层温度≤20℃之间时,15℃变色孔洞4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不显色,为无纺布的白色,20℃变色孔洞5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显紫色,此时退热贴是最适宜贴于皮肤上;当凝胶层温度>20℃时,15℃变色孔洞4和20℃变色孔洞5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均不显色,为无纺布的白色,此时退热效果较弱,可考虑将更换退热贴。另外,37.2℃变色孔洞6和38.5℃变色孔洞7设置在凝胶层覆盖范围外,与背衬层贴于皮肤上,显示皮肤的温度。当皮肤温度≤37.2℃时,37.2℃变色孔洞6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显蓝色,38.5℃变色孔洞7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显橙色,此时说明患者已降温,发烧病情已得到缓解;当37.2℃<皮肤温度≤38.5℃时,37.2℃变色孔洞6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不显色,为无纺布的白色,38.5℃变色孔洞7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显橙色,此时患者为低烧,可考虑继续使用退热贴物理降温;当皮肤温度>38.5℃时,37.2℃变色孔洞6和38.5℃变色孔洞7中填塞的表面涂有感温变色微胶囊的无纺布均不显色,为无纺布的白色,此时患者为高烧不退,要考虑服药和物理降温辅助退热治疗。

使用时,将保护层1剥离直接敷贴于需要退热降温的部位,观察孔洞颜色变化,适时控制降温的速度和幅度,及时了解发烧的缓解情况。

应该注意的是,此说明书的附图及以上对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