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76576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内窥镜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用户使用手把持而使用的内窥镜。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特开2007-222651号公报所公开的内窥镜的操作组件的把持部的外壳形成为筒状。把持部的外壳上的相邻的两个面彼此配置成大致90°。该相邻的两个面彼此的角以曲面连续地形成。在把持部的外壳中的、设置有弯曲操作旋钮的一侧的面上沿着把持部的长度方向形成有脊。

关于内窥镜,一般情况下,将通用缆线的下侧的面配置在用户的左手的大拇指与食指之间来把持操作组件的把持部。而且,有时在使用户的右手牢靠地把持着内窥镜的插入部并且使用左手适当地把持着操作组件的把持部的状态下,适当地移动右手来进行扭转插入部的操作。在该情况下,由于抵抗着来自插入部的、相对于扭转的反作用力,因此用户需要在牢靠地握着把持部的状态下与插入部的动作联动而适当地移动操作部。

在手比较小的用户适当地把持日本特开2007-222651号公报的内窥镜的把持部的情况下,有时例如无名指和小拇指等的指腹抵靠在位于两个面彼此的角处的曲面上。在该情况下,由于用户的指腹与曲面的接触面积较小,因此指腹容易相对于把持部的曲面滑动,可能难以稳定地持续对把持部进行把持。并且,如果指腹易于相对于曲面滑动,则把持不稳定,有时还会把持相邻的两个面中的位于通用缆线的相对面的面,从而,通过指腹而负荷到把持部的外壳上的把持力与其说易于朝向用户的手掌,不如说易于朝向面向通用缆线的方向。

在手比较大的用户把持日本特开2007-222651号公报的内窥镜的把持部的情况下,有时例如无名指或小拇指等的指腹抵靠于脊。在该情况下,指腹与脊的接触面积较小,如果持续对把持部进行把持,则负荷容易作用于无名指或小拇指等的指腹,有时随着把持部的把持时间增加,难以稳定地持续对把持部进行把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论是手比较大的用户还是手比较小的用户都易于稳定地持续对把持部进行把持的内窥镜。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内窥镜具有:插入部,其插入到被检体内,具有能够弯曲的弯曲部,长度轴被规定;操作部,其设置有远程地使所述插入部的所述弯曲部进行动作的弯曲操作旋钮;以及筒状的把持部,其设置在所述插入部与所述操作部之间,由用户把持,该把持部具有沿着所述长度轴与形成于设置有所述弯曲操作旋钮的一侧的所述操作部上的面相邻的第一面、相对于所述长度轴形成于所述第一面的背侧的第二面、形成在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的侧面、在绕着所述长度轴与所述第一面相邻的位置具有向所述长度轴的径向的外侧突出的脊的突出部、设置于所述突出部中的与所述第一面相邻的一侧并且以位于所述第二面的背侧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第一面倾斜的第一倾斜面、以及在所述突出部中隔着所述突出部的所述脊而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相反的一侧并且将所述脊与所述侧面之间连接起来的相对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侧面倾斜的平面状或凹状的第二倾斜面。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1b是示出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硬质部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组件的、沿着图1a中的ii-ii线的概略的横剖视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组件的、图2中的把持部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手比较小的用户把持着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组件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5a是示出手比较小的用户把持着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组件的把持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b是示出手比较小的用户手比较小的用户把持着作为用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组件的把持部进行比较的参考例的把持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手比较大的用户把持着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组件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7a是示出手比较大的用户把持着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组件的把持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7b是示出手比较大的用户把持着作为用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组件的把持部进行比较的参考例的把持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组件的、图2中的把持部的示意图。

图9a是示出用户使用左手把持着第一参考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组件的状态的概略的俯视图。

图9b是示出从旋钮配置面的相反侧观察第一参考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组件时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0a是示出从旋钮配置面的相反侧观察用户使用左手把持着第二参考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组件的状态时的概略图。

图10b是示出第二参考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组件的概略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图1a至图7a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具有:插入部12,其插入到被检体内;操作组件14,其设置于插入部12的基端部;以及通用缆线16,其设置于操作组件14,与内窥镜10的控制装置等外部装置连接。通用缆线16将未图示的监视器和控制装置等外部装置与操作组件14连接起来。另外,关于插入部12,由其前端和基端规定了假想的长度轴l。假想的长度轴l被规定为不仅与插入部12同轴,也与操作组件14同轴。

如图1a和图1b所示,内窥镜10具有分别公知的、照明光学系统22、观察光学系统24、处置器具贯穿插入通道26以及送气/送水路28。照明光学系统22和观察光学系统24配设在从内窥镜10的插入部12的前端部穿过操作组件14到通用缆线16的未图示的连接器的范围内。处置器具贯穿插入通道26在操作组件14的后述的把持部44上具有作为处置器具的入口的基端开口26a,在插入部12的后述的前端硬质部32上具有作为处置器具的出口的前端开口26b。并且,通道26的前端开口26b也作为抽吸路的前端开口发挥功能。抽吸路的基端穿过操作组件14而配设至通用缆线16的未图示的连接器。通过后述的抽吸按钮54a的按压操作,通道26能够从前端硬质部32的前端的通道26的前端开口26b抽吸活体组织和生理盐水等。通过堵塞操作组件14的后述的送气/送水按钮54b的孔的操作,送气/送水路28从配设于前端硬质部32的前端的喷嘴28a排出例如空气,通过送气/送水按钮54b的按压操作,该送气/送水路28从喷嘴28a排出例如生理盐水。

如图1a所示,插入部12从其前端朝向基端依次具有前端硬质部32、弯曲部34以及挠性管部36。插入部12的基端、即挠性管部36的基端与操作组件14连接。

如图1a和图2所示,操作组件14具有:操作部42,其配设有被操作的各种机构;把持部(握部)44,其外侧被用户把持;以及防折部46,其防止插入部12的屈曲。在操作组件14中,沿着其长度轴l从接近插入部12的一侧朝向远离插入部12的一侧依次按照防折部46、把持部44、操作部42的顺序配置。防折部46经由未图示的接头等与挠性管部36的基端连接。

在操作部42的外周面上,作为被操作的各种机构的一部分,配设有弯曲操作旋钮52a、52b、抽吸按钮(流体控制按钮)54a、送气/送水按钮(流体控制按钮)54b以及第一至第四开关56a、56b、56c、56d。操作部42沿着绕着长度轴l的周向具有以下部分作为其外周面:旋钮配设面62,其配设有弯曲操作旋钮52a、52b;按钮配设面64,其配设有抽吸按钮54a、送气/送水按钮54b、第一和第二开关56a、56b;支承部66,其延伸有通用缆线16,被支承在用户的左手lh的大拇指t的根部与食指if的根部之间;以及用户对置面(开关配设面)68,其配设有第四开关56d。操作部42在其上端配设有第三开关56c。另外,第一至第四开关56a、56b、56c、56d分别被设定有适当的功能。

而且,在配置成用户对置面68正对着用户的状态下,将支承部66载置在用户的左手lh的食指if之上。此时,实际上,在从用户的手lh的大拇指t的根部与食指if的根部之间到手背的范围的位置对支承部66进行支承。而且,在大拇指t的根部附近对通用缆线16的下表面进行支承。即,在从用户的手的大拇指t的根部与食指if的根部之间到手背的范围的位置对通用缆线16进行支承。而且,用户将左手lh的大拇指t穿过通用缆线16的下侧而配置到操作部42或旋钮52a、52b处。

弯曲操作旋钮52a、52b能够远程地使插入部12的弯曲部34动作。通过转动弯曲操作旋钮52a,能够使弯曲部34向u方向和d方向弯曲。通过转动弯曲操作旋钮52b,能够使弯曲部34向r方向和l方向弯曲。另外,弯曲操作旋钮52a、52b的转动轴与长度轴l大致垂直。

在操作部42的旋钮配设面62、按钮配设面64以及支承部66与把持部44的后述的第二和第三握面82、84之间形成有阶差64a。

把持部44形成为筒状,具有通道26的基端开口26a。通道的基端开口26a配置在操作部42与防折部46之间的把持部44中的、接近防折部46的位置。

在图2中示出了沿着图1a中的ii-ii线的把持部44的外壳形状。即,在图2中,从把持部44侧朝向操作部42侧观察操作组件14。另外,这里,省略了上述的照明光学系统22、观察光学系统24以及送气/送水路28、进而省略了弯曲部34的弯曲所用的机构等配设在把持部44的内侧的内设物的图示。图3至图8也同样地省略了内设物的图示。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图2所示的把持部44的外壳形状。如图2和图3所示,把持部44在绕着长度轴l的周向上具有第一握面(旋钮侧握面)82、第二握面84、第三握面(突出部侧握面(按钮侧握面))86、第四握面(掌配置面)88以及与把持着操作组件14的用户对置的第五握面(用户对置面)90作为外周面。把持部44的周向的外周面相对于长度轴l通过第一至第五握面82、84、86、88、90协作而形成为环状。因此,把持部44通过第一至第五握面82、84、86、88、90协作而形成为筒状,并由用户把持。另外,把持部44沿着长度轴l设置在插入部12与操作部42之间。

第三握面86形成为配置在第一握面82与第四握面88之间的侧面。第一握面82的一部分(后述的平面部82a)和第三握面86优选以经由第二握面84而彼此成大致90°的方式配置。与第三握面86相邻的第四握面88优选以彼此成大致90°的方式配置。与第四握面88相邻的第五握面90优选以彼此成大致90°的方式配置。与第五握面90相邻的第一握面82的一部分(平面部82a)优选以彼此成大致90°的方式配置。

将第一握面82规定为“第一面(基准面)”,将第四握面88规定为“第二面”。被规定为“第二面”的第四握面88相对于长度轴l形成在第一握面(第一面)82的背侧。优选为,第一握面82和第四握面88具有彼此平行的部分。因此,优选为,第一握面82的法线n1和第四握面88的法线n4彼此朝向大致相反方向。优选为,第三握面86和第五握面90具有彼此平行的部分。因此,优选为,第三握面86的法线n3和第五握面90的法线n5彼此朝向大致相反方向。第二握面84具有相对于第一握面82、第三至第五握面86、88、90分别倾斜的倾斜面(后述的把持力负荷方向f1的规定面)84a。因此,第二握面84的法线n2相对于第一握面82、第三至第五握面86、88、90各自的法线n1、n3、n4、n5倾斜。

如图3所示,取y轴与第一握面82和第四握面88的平面区域的法线n1、n4平行,取x轴与第三握面86和第五握面90的平面区域的法线n3、n5平行。设第四握面88的x轴方向的宽度(长度)为wa,设第五握面90的y轴向的宽度(长度)为wb。优选为,在把持部44中的、比图1所示的防折部46接近操作部42的位置,宽度wa大于宽度wb。另外,也可以是,在把持部44中的、接近图1所示的防折部46的位置,宽度wa、wb大致相同。

如图2所示,把持部44的第一握面82沿着长度轴l与操作部42的旋钮配设面62相邻。把持部44的第二握面84沿着长度轴l与操作部42的旋钮配设面62和阶差64a相邻。把持部44的第三握面86沿着长度轴l与操作部42的阶差64a相邻。把持部44的第四握面88沿着长度轴l与操作部42的支承部66相邻。把持部44的第五握面90沿着长度轴l与操作部42的用户对置面68相邻。操作部42的用户对置面68与把持部44的第五握面90的边界优选形成为两者呈大致平面状等、无阶差地连续。

如图2和图3所示,关于第一握面82,在绕着长度轴l与第一握面82相邻的位置设置有突出部83,该突出部83形成为向设置有旋钮52a、52b的方向(法线n1相对于第一握面82延伸出去的方向)突出。如图2至图4所示,相对于第一握面82向长度轴l的径向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83形成有脊(棱线)83a,该脊83a在长度轴l的轴向上连续而形成山峰(山脊)。突出部83的脊83a与倾斜面84a在长度轴l的周向上相邻。脊83a优选沿着长度轴l的周向例如以数毫米等适当的宽度形成为曲面。尤其优选为,脊83a在周向(宽度方向)上形成有半径r被设定为例如1mm~5mm的顶点部。脊83a从把持部44的上端朝向下端而形成。脊83a无需从把持部44中的上端形成直至下端,只要形成在例如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抵靠的部分即可。

第一握面82具有大致平面的平面部(第一面)82a和形成在平面部82a与第二握面84的脊83a之间的倾斜面(第一倾斜面)82b。第一握面82的平面部82a不限于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并且可以形成有适当的凹凸或阶差等。基于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的、第二握面84的脊83a相对于平面部82a的高度h形成为小于宽度wb。

在假想地将第一握面82的平面部82a朝向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平面部)84a延长时,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的x轴方向成分x1大于从脊83a至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斜面)84a的x轴方向成分x2。因此,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的长度形成为大于后述的宽度w3。即,增大了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的面积。因此,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尽可能增大了载置例如手比较大的用户的左手lh的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时的接触面积,易于使用左手lh的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整个指腹使把持力到达把持部44。

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优选形成为曲面。因此,比起形成为平面,能够增大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的面积,适合载置用户的左手lh的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规定了将第一握面82的平面部82a与倾斜面82b的边界部分和第二握面84的脊83a假想地连结起来的假想线il。假想线il规定了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的宽度w1。即,设第一握面82的平面部82a与倾斜面82b的边界部分和第二握面84的脊83a之间的宽度为w1。宽度w1小于后述的宽度w2。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形成为相对于假想线il向下侧呈凸状的曲面。因此,能够使第一握面82的平面部82a和倾斜面82b无阶差地、平滑地连续。此时,防止了在用户的左手lh的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和第一握面82的平面部82a与倾斜面82b之间的边界之间产生间隙的可能。

另外,如果倾斜面82b相对于假想线il呈平面或向上侧呈凸状,则在第一握面82的平面部82a与倾斜面82b之间根据长度x1的长度而形成了边界(参照图5b和图7b)。此时,能够容易在用户的左手lh的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和第一握面82的平面部82a与倾斜面82b之间的边界之间产生间隙。

另外,倾斜面84a在突出部83中隔着突出部83的脊83a设置于与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相反的一侧,并且将脊83a与第三握面86之间连接起来,相对于第一握面82(平面部82a)和第三握面86倾斜。

如图2和图3所示,在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第二倾斜面)84a与第三握面(侧面)86之间形成有缘部85。即,缘部85形成在比第二握面(第一面)82接近第四握面(第二面)88的位置。缘部85从把持部44的上端朝向下端延伸,在与脊83a之间规定了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缘部85也可以与脊83a同样地沿着长度轴l的周向以例如数毫米等适当的宽度形成为平面或曲面。缘部85从把持部44的上端朝向下端形成。缘部85无需从把持部44中的上端形成直至下端。

设在脊83a与缘部85之间规定的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的宽度(长度)为w2。这里,在第二握面84中的、与第一握面82之间形成有高度h的脊83a。因此,比起没有形成脊83a的状态,能够通过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而使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的宽度w2增大了基于高度h的宽度(长度)w3。而且,由于存在脊83a而能够尽量维持把持部44的内部空间的体积。即,通过使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的宽度w2增大宽度w3来形成脊83a,抑制了把持部44的内部空间变小。因此,在将未图示的内设物配置于把持部44的内侧的情况下能够确保适当的体积。

另外,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以能够将负荷有使用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朝向与法线n2相反的方向作用的后述的把持力的方向f1规定为规定的方向(朝向第四握面88的方向)的程度而沿着长度轴l的周向具有宽度w2,并且相对于第四握面88倾斜。

在第三握面86与第四握面88之间形成有第三握面86和第四握面88协作而供手指的根部配置的曲面87。在第四握面88与第五握面90之间形成有第四握面88和第五握面90协作而供手掌p中的手腕侧的部位配置的曲面89。另外,通常,用户的手不抵靠在第一握面82与第五握面90之间,但优选为,第一握面82和第五握面90协作而形成为曲面81。另外,曲面81、87、89优选相对于长度轴l朝向径向外方形成为凸状。

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被用作规定使由用户的左手lh的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进行把持的把持力作用的方向的把持力的负荷方向规定面。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中的、朝向与沿着长度轴l的周向(宽度方向)从中央的位置伸出的法线n2相反方向的假想线(第二假想线)f1优选与第四握面88中的、包含曲面87、89在内的位置中的任意位置假想地交叉。即,假想线f1从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第二倾斜面)84a中的、绕着长度轴l的中央的位置延伸。此时的第四握面88与假想线f1之间的角度θ优选为例如45°左右。因此,在使用用户的左手lh的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把持着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时,该把持力朝向第四握面88作用。另外,关于朝向与第二握面84的宽度w2的中央的法线n2相反的一侧的假想线f1的朝向,只要朝向包含曲面87、89在内的第四握面88即可。因此,将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相对于第一握面(第一面)82的平面部82a的倾斜角度适当设定在使假想线f1与第四握面88交叉的范围内。

另外,在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是平面的情况下,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相对于第一握面82的平面部82a的角度α是钝角。即,由第二握面84的突出部83的脊83a和缘部85规定的面s相对于第一握面82的平面部82a的角度α是钝角。另一方面,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相对于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的角度β优选是钝角,但根据负荷方向f1与第四握面88的交叉位置也可以是锐角。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图4和图5a对手比较小的用户把持内窥镜10的操作组件14的例子进行说明。

用户在使操作部42的用户对置面68和把持部44的第五握面90以正对的方式朝向用户的状态下,将支承部66载置于用户的左手lh的食指if上。用户将左手lh的大拇指t穿过通用缆线16的下侧而载置于操作部42的用户对置面68或旋钮52a、52b处。

用户的左手lh的手掌p的大部分配置于第四握面88。用户的左手lh的手掌p中的手腕侧也能够配置于第五握面90(参照图2)。将食指if载置于按钮54a、54b或第一开关56a的附近。将中指mf通过按钮配设面64或者通过阶差64a的下侧而配置在能够支承旋钮52a的位置。

这样,在用户使用左手lh适当地把持着内窥镜10的操作组件14时,用户对置面68和第五握面90能够与用户的正面对置。在用户对置面68和第五握面90与用户的正面对置的状态下,弯曲操作旋钮52a、52b配置在用户的右侧,通用缆线16配置在用户的左侧。

而且,如图5a所示,将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配置于第二握面84。此时,例如,将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末节部dp配置于第二握面84,将中节部mp配置于第三握面86,将基节部pp配置于包含曲面87在内的第四握面88。

手比较小的用户的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以面接触的方式与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整面接触。因此,手比较小的用户能够使用手指rf、lf与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面接触。因此,即使是手比较小的用户,由于手指rf、lf与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面接触,因此在适当地把持着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的操作组件14的状态的情况下也是,在长时间持续把持的状态下手指rf、lf不容易相对于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滑动,易于维持把持力。而且,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第二倾斜面)84a的绕着长度轴l的宽度w2大于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第一倾斜面)82b绕着长度轴的宽度w1。并且,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和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沿着长度轴l延伸。因此,当考虑到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和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的宽度w1、w2以及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时,在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上供手指rf、lf接触的面积大于在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上供手指rf、lf接触的面积。因此,即使是手比较小的用户,也能够使手指rf、lf在更大的面积的区域与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接触。因此,在手比较小的用户把持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的操作组件14时,能够稳定地把持。并且,即使内窥镜10的使用时间变长,由于能够由整个指腹承受对手指rf、lf的指腹的面压力,因此能够维持充分的把持力、持续把持。

利用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向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负荷把持力。该把持力的方向f1不是朝向第五握面90,而是朝向配置有手掌p的大部分的第四握面88的方向。即,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的操作组件14的把持部44将在操作组件14的把持状态下施加于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的把持力的朝向f1规定在由手掌p支承的第四握面88上。因此,即使无法把持沿着长度轴l与配设有旋钮52a、52b的面62相邻的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对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的把持力也作为将第四握面88向手掌p按压的力起作用。这样,通过将第四握面88向手掌p按压,维持了稳定的把持状态。因此,即使是手比较小的用户,在适当地把持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的操作组件14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长时间持续把持着把持部44的状态下维持为不容易滑动的状态,易于维持把持力。另外,手比较小的用户通过将手指钩挂于缘部85也能够在把持着把持部44的状态下维持为不容易滑动的状态,易于维持把持力。

这里,为了与本实施方式的把持部44进行比较,在图5b中,作为参考,示出了没有形成第二握面84的把持部144的例子。例如,将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末节部dp配置于曲面185,将中节部mp配置于第三握面186,将基节部pp配置于包含曲面87在内的第四握面88。手比较小的用户的手指rf、lf难以够到第一握面182。因此,用户的手指rf、lf与把持部144的接触部位为曲面185。即,在图5b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抵靠到第一握面182与第三握面186之间的曲面185。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中的一部分与曲面185抵接。顶部分别存在于曲面184、185,因此手比较小的用户的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的一部分与曲面185接触,但难以整面接触。因此,即使在手比较小的用户适当地把持着图5b所示的内窥镜的操作组件的情况下,比起图5a所示的状态,无名指rf和小拇指也容易滑动,难以维持以充分的力把持操作组件的把持力。这样,如果产生了滑动,则可能变成使用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的一部分按压例如图5b中的横跨第二握面184和第三握面186的区域。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其说是朝向支承第四握面88的手掌p施加把持力,不如说是朝向第五握面90施加把持力。因此,将把持部144向手掌p按压的力变弱。

并且,在图5b所示的例子中,根据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与倾斜面182b抵靠的角度,有可能出现无法朝向手掌p所抵靠的第四握面88负荷力的情况。因此,有可能出现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施加的力不作为向手掌p按压的力起作用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比图5a所示状态容易滑动。

另外,这里,对将中指mf配置于能够支承弯曲操作旋钮52a的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当然也可以将中指mf与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同样地配置于第二握面84。即,一般情况下,能够使用第三指至第五指中的一根以上的手指或者使用第四指和第五指这两根手指对把持部44进行把持。

接下来,使用图6和图7a对手比较大的用户把持内窥镜10的操作组件14的例子进行说明。

与上述情况同样地,用户把持内窥镜10的操作组件14。而且,如图7a所示,将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配置于第一握面82。此时,例如,将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末节部dp配置于第一握面82的第一倾斜面82b,将中节部mp配置于第二握面84,将基节部pp配置于第三握面86。

手比较大的用户的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以面接触的方式与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整面接触。因此,手比较大的用户能够使手指rf、lf与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面接触。因此,即使是手比较大的用户,由于手指rf、lf与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面接触,因此,在适当地把持着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的操作组件14的状态的情况下也是,在长时间持续把持的状态下手指rf、lf不容易相对于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滑动,易于维持把持力。尤其是,通过将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设为曲面,与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的接触面积变大,增大了防滑效果。并且,即使内窥镜10的使用时间变长,由于是由整个指腹承受对手指rf、lf的指腹的面压力,因此能够维持充分的把持力、持续把持。

并且,脊83a具有半径r设定为例如1mm~5mm的曲面。因此,脊83a与手指rf、lf的接触面积变大,增大了防滑效果。

利用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向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负荷把持力。假想线il中的、从假想线il的中央的位置向与假想线il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假想线(第一假想线)f2优选与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交叉,并且与第四握面88中的、包含曲面87在内的位置的任意位置假想地交叉。该把持力的方向f2朝向配置有手掌p的大部分的第四握面88的方向。即,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的操作组件14的把持部44将在操作组件14的把持状态施加于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的把持力的朝向f2规定在由手掌p支承的第四握面88上。因此,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对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的把持力作为将第四握面88向手掌p按压的力起作用。这样,通过将第四握面88向手掌p按压,维持了稳定的把持状态。因此,即使是手比较大的用户,在适当地把持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的操作组件14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长时间持续把持着把持部44的状态下维持为不容易滑动的状态,易于维持把持力。另外,手比较大的用户通过将手指钩挂于缘部85也能够在把持着把持部44的状态下维持为不容易滑动的状态,易于维持把持力。

这里,为了与本实施方式的把持部44进行比较,在图7b中,作为参考,示出了没有形成第二握面84的把持部144的例子。例如,将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末节部dp配置于第一握面182的倾斜面182b和脊183a处,将中节部mp配置于曲面185,将基节部pp配置于第三握面186。即,在图7b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抵靠在第一握面182的平面部182a和基于脊183a的倾斜面182b上。倾斜面182b的倾斜比图7a所示的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大。此时,手比较大的用户的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的一部分与倾斜面182b接触。因此,即使在手比较大的用户适当地把持着图7b所示的内窥镜的操作组件的情况下,比起图7a所示的状态,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难以维持把持力,容易变得易于滑动。

另外,这里,对将中指mf配置于能够按压弯曲操作旋钮52a的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当然也可以将中指mf与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同样地配置于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

用户在这样使用左手lh把持着内窥镜10的操作组件14的状态下使用未图示的右手牢靠地把持插入部12。而且,用户例如适当地移动右手而进行扭转插入部12的操作。在该情况下,由于操作组件14固定于插入部12的基端部,因此,想要抵消插入部12的扭转的力作用于操作组件14。此时,不论是左手比较小的用户还是左手比较大的用户,在自然地把持着操作组件14时,由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施加的把持力负荷方向f1、f2朝向第四握面88。因此,维持了将第四握面88向手掌p按压的状态。也在按照使用右手把持的插入部12的动作而适当地移动使用左手lh把持的操作组件14时维持着该状态。因此,即使想要抵消插入部12的扭转的力产生作用,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也不容易相对于把持部44滑动,易于维持把持着操作组件14的状态。此时,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的操作组件14比起在图5b和图7b中作为参考而示出的内窥镜的操作组件,不容易使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滑动。

像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可知以下内容。

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中,将把持部44中的、沿着长度轴l与操作部42中的设置有弯曲操作旋钮52a、52b的一侧的面(旋钮配设面)62相邻的面设为第一面(第一握面)82,在沿着长度轴l的周向与第一面82相邻的位置形成有向外方突出的脊83a,并且形成有设置于把持部44中的、相对于脊83a沿着长度轴l的周向与第一面相反的一侧的倾斜面(规定面)84a,该倾斜面(规定面)84a将用户把持时的把持力的负荷方向f1规定成朝向把持部44中的与第一面82相反的一侧的第四握面88。例如在手比较小的用户将无名指rf、小拇指lf、(根据情况)中指mf配置于倾斜面84a而把持着把持部44时,能够朝向与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的法线n2相反的一侧负荷把持力。因此,能够利用无名指rf、小拇指lf的把持力将第四握面88向手掌p按压。因此,即使是手比较小的用户,也能够确保无名指rf、小拇指lf与把持部44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稳定地把持操作组件14中的把持部44。并且,即使是手比较大的用户,也能够使用无名指rf、小拇指lf等的指腹来把持第一握面(第一面)82中的与脊83a相邻的部分。因此,在手比较大的用户保持操作组件14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无名指rf、小拇指lf的把持力将第四握面88向手掌p按压。因此,即使是手比较大的用户,也能够确保无名指rf、小拇指lf与把持部44的接触面积,能够稳定地把持操作组件14中的把持部44。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使用第二指至第五指中的一根以上的手指或者使用第四指和第五指来适当地把持第一握面82或第二握面84,规定负荷有把持力的方向,从而能够使把持部44不容易滑动并且稳定的把持。

尤其是,通过使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的法线n2的相反侧的朝向的假想线f1与第四握面88交叉,即使在手比较小的用户将无名指rf、小拇指lf配置于倾斜面84a时,也能够可靠地朝向第四握面88负荷把持力。

通过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与脊83a相邻并且连续地形成,能够确保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的宽度(横幅)w2比较长。这样,通过增大倾斜面84a的宽度w2,能够增大把持部44的内部空间。

由于脊83a与第一握面(第一面)82连续地形成,因此能够确保手比较大的用户的左手lh的无名指rf、小拇指lf的指腹的接触面积。

脊83a设置于第二握面84的、相对于长度轴l的周向的缘部,手比较大的用户能够将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钩挂于该脊83a而实现防滑。

在第二握面84中的、接近插入部12的位置(接近防折部46的位置)形成有处置器具贯穿插入通道26的基端开口26a。通过使第二握面(斜面)84形成至基端开口26a的附近,能够增大把持部44中的、供用户把持的位置,并且能够自由地决定把持的位置。

另外,这里,假设将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或者中指mf配置于把持部44的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或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优选为,将无名指rf、小拇指lf以及中指mf中的至少一根手指配置于把持部44的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或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而进行内窥镜10的适当的处置。

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可以形成为相对于长度轴l向径向外方突出的凸状面,但优选为能够视作平面的程度。关于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的凸状态的形状,如果与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的接触面积变小,则得难以把持,因此根据接触面积进行设定。

也可以在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a上形成多个凸部、或组合多个凸部和多个凹部而成的结构等带来针对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的防滑效果的结构。并且,多个凸部、或者组合多个凸部和多个凹部而成的结构使得能够通过触觉来识别供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抵靠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倾斜面84a的多个凸部、或者组合多个凸部和多个凹部而成的结构的基部优选形成为平面。即,优选为,倾斜面84a的至少一部分为平面状。而且,在形成有组合多个凸部和多个凹部而成的结构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倾斜面84a的至少一部分是凸状,可以认为倾斜面84a的至少一部分是凹状。

使用图8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尽量对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或者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握面84的倾斜面84b形成为凹状。即,倾斜面84b相对于由脊83a和缘部85规定的假想面s朝向长度轴l形成为凸状。该凹状的倾斜面84b优选从把持部44的上端朝向下端以适当的长度连续地形成。凹状的倾斜面84b的深度优选为,例如,在比用户的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通常的厚度小的范围内凹陷。当倾斜面84b是这样的深度时,易于使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与倾斜面84b的底面抵接。

而且,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内容同样地,能够使由无名指rf和小拇指lf的指腹通过把持而负荷有把持力的方向f2朝向第四握面88。

另外,由第二握面84的脊83a和缘部85规定的面(这里为假想的面)s位于与第一握面82的平面部82a成钝角α的位置。另一方面,优选使第二握面84的假想面s位于与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成钝角β的位置,但根据负荷方向f2与第四握面88的交叉位置,也可以位于与第一握面82的倾斜面82b成锐角的位置。

接下来,使用图9a和图9b对第一参考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参考方式中,尽量对与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或者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详细的说明。而且,本参考方式中的、后述的抽吸按钮54a和送气/送水按钮54b的构造以及通用缆线16的配置能够适当用于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内窥镜10的操作组件14。

如图9a所示,抽吸按钮54a的按压方向形成为相对于弯曲操作旋钮52a、52b的旋转轴53成角度γ(0°<γ<90°)的状态。送气/送水按钮54b也是同样地,送气/送水按钮54b的按压方向形成为相对于弯曲操作旋钮52a、52b的旋转轴53成角度γ(0°<γ<90°)的状态。即,按钮54a、54b的按压方向朝向弯曲操作旋钮52a、52b侧倾斜配置。另外,这里,如图9b所示,按钮54a、54b相对于按钮配设面64的突出高度大致相同。图9a是从图9b中的标号9a所示的方向进行观察,因此在图9a中,送气/送水按钮54b被抽吸按钮54a遮挡住。

如图9a所示,通用缆线16以沿着操作部14的弯曲操作旋钮52a、52b的旋转轴的轴向的宽度比虚线所示的以往的状态大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将左手lh的大拇指t的根部配置于里侧,例如食指if或中指mf易于够到开关56a-56d和按钮54a、54b等。

在例如食指if和中指mf易于够到按钮54a、54b的情况下,按钮54a、54b与食指if和中指mf的手指根侧之间的距离能够变近。在该情况下,需要大幅弯曲食指if和中指mf,但通过使按钮54a、54b的按压方向朝向弯曲操作旋钮52a、52b侧倾斜配置,能够减小食指if和中指mf的弯曲量。

因此,通过将通用缆线16配置在比以往(参照图9a中的虚线)靠图9a中的左侧的位置,将大拇指t的根部配置于里侧,易于使手指够到各种开关或按钮等,并且通过使按钮54a、54b向旋钮52a、52b侧倾斜,即使在手指根侧接近按钮54a、54b的情况下也易于进行按钮54a、54b的操作。

在图9a中,在本参考方式中,第一开关56a的主要的按压方向被规定在与旋转轴53垂直的方向上。然而,第一开关56a优选为使用不仅能够通过来自与旋转轴53垂直的方向的按压而动作,还能够通过来自侧方等各种方向的按压而动作的部件。

接下来,使用图10a和图10b对第二参考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参考方式中,尽量对与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或者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详细的说明。而且,本参考方式中的、后述的送气/送水按钮54b的配置能够适当用于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内窥镜10的操作组件14。

如图10a所示,按钮配设面64由于阶差65c而具有距离假想的长度轴l较远的远位面(第一设置面)65a和较近的近位面(第二设置面)65b。近位面65b与把持部44之间的阶差64a小于图1a和图2所示的状态。

在远位面65a上配设有抽吸按钮54a。在近位面65b上配设有送气/送水按钮54b。送气/送水按钮54b的按压面设定为比抽吸按钮54a的按压面接近假想的长度轴l的状态。因此,在图10b中,送气/送水按钮54b被抽吸按钮54a遮挡住。

有时使用中指mf等进行保持弯曲操作旋钮52a、52b的辅助操作。当像本参考方式那样配置送气/送水按钮54b时,抑制了使用中指mf和无名指rf保持弯曲操作旋钮52a、52b时的、与送气/送水按钮54b的干涉。因此,易于进行保持弯曲操作旋钮52a、52b的辅助操作。

另外,如图10b所示,这里,第一开关56a和抽吸按钮54a的按压方向优选与旋钮52a、52b的旋转轴53垂直。

至此,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几个实施方式具体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包含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的所有的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