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40200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医疗器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利用超声波振动等能量对活体组织进行处置的医疗器械。



背景技术:

如日本特表2011-505198号公报中公开的那样,作为微创(创伤小)的外科手术器具存在超声波手术刀。该超声波手术刀使用超声波换能器以超声波频率产生机械振动,并将该机械振动经传递部件传递至末端执行器。利用末端执行器的振动运动使组织产生热,进行组织的切断和凝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1-50519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减轻患者的负担,希望实现对位于处置部位周围的组织造成的创伤更小的医疗器械。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医疗器械包括:传递振动的振动传递部件,该振动传递部件包括上述振动的波节位置,和包括上述波节位置和比上述波节位置靠前端侧的部分的区域;将上述区域中的上述波节位置侧覆盖的第一膜;和将上述区域中的比上述第一膜靠前端侧的部位覆盖,并且厚度比上述第一膜小的第二膜。

发明效果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提供微创的医疗器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医疗器械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医疗器械的手持件中的振动传递部件的前端部和钳爪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医疗器械的振动发生部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振动传递部件、钳爪、覆盖部的第一膜和第二膜,以及振动传递部件上传递的超声波振动在振幅最大的瞬间的波形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医疗器械的振动传递部件、钳爪和覆盖部的第一至第三膜,以及振动传递部件上传递的超声波振动在振幅最大的瞬间的波形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医疗器械的振动传递部件、钳爪和覆盖部的第一至第三膜,以及振动传递部件上传递的超声波振动在振幅最大的瞬间的波形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医疗器械的振动传递部件、钳爪和覆盖部的第一至第三膜,以及振动传递部件上传递的超声波振动在振幅最大的瞬间的波形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4对本发明的医疗器械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医疗器械是对作为处置对象的活体组织施加各种能量来进行切开、切除、凝固、止血等各种处置的处置器具。

如图1所示,医疗器械11包括手持件12、电源单元13和将手持件12与电源单元13连接的电缆14。

如图1至图4所示,手持件12包括:构成外壳的外罩15;与外罩15形成为一体的固定把手16;相对于外罩15可转动的把手17(可动把手);设置在外罩15上的多个操作按钮18;收纳在相对于外罩15可拆装的壳体21内的振动发生部22(换能器);与振动发生部22连接的棒状的振动传递部件23(探头);罩在振动传递部件23的周围来保护振动传递部件23的圆筒形的鞘套24(管状部件);设置在振动传递部件23与鞘套24之间的环状的支承部25(衬套);固定在鞘套24上的旋钮26;安装在鞘套24的前端部,相对于鞘套24可转动的钳爪27;设置在鞘套24的内部,在使钳爪27开闭时进退移动的圆筒形的可动管;设置在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侧的末端执行器28;和将振动传递部件23的一部分覆盖的覆盖部31。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振动传递部件23的长度方向(中心轴方向)c平行的2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为前端方向c1,与前端方向c1相反的方向为根端方向c2来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振动发生部22包括超声波振子32和变幅杆(horn)部件33。超声波振子32中设置有使电流转变为超声波振动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为4个)压电元件34。超声波振子32与电气配线35的一端连接。电气配线35穿过电缆14的内部,另一端与电源单元13的超声波电流供给部36连接。当从超声波电流供给部36经电气配线35对超声波振子32供给电功率时,超声波振子32产生超声波振动。因此,振动发生部22在手持件12中构成振动的供给源。

如图3所示,超声波振子32安装在变幅杆部件33上。变幅杆部件33由金属材料形成。变幅杆部件33具有大致圆锥形的截面变化部,在该截面变化部中,截面积随着向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方向c1去而减小。超声波振子32产生的超声波振动的振幅在截面变化部中被放大。

如图4所示,支承部25设置在振动发生部22所产生的超声波振动(图中以类似正弦曲线的线表示振幅最大的瞬间的波形)的波节位置37处。支承部25由树脂材料形成,具有类似橡胶的弹性。支承部25支承振动传递部件23,并将鞘套24的内部密封以使得液体和因处置而产生的活体组织的碎片不会侵入到比支承部25靠根端方向c2侧的位置。

如图2、图4所示,振动传递部件23(探头)例如由生物相容性的金属材料(例如钛合金等)形成为前端方向c1侧向侧方弯曲的棒状。振动传递部件23包括从振动发生部22传递的超声波振动(振动)的多个波节位置37和波腹位置38,多个波节位置37中位于振动传递部件23的最靠前端方向c1侧的位置上的前端波节位置37a,包括前端波节位置37a和比前端波节位置37a靠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方向c1侧的部分的区域42(处置区域),设置在区域42中的与垫部件46抵接的部分的露出部61,和多个波腹位置38中与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对应的前端波腹位置38a。前端波节位置37a至前端波腹位置38a的长度为传递到振动传递部件23上的超声波振动(振动)的波长的1/4长度。振动传递部件23具有设置在与钳爪27相对的部分的处置面43,和与处置面43相反的一侧的背面44。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的相反侧即根端与2根第二电气配线中的一根连接。该一根第二电气配线穿过电缆14的内部,其另一端与高频电流供给部53的一个输出端子电连接。露出部61没有被覆盖部31(第一膜51、第二膜52)覆盖。

即,从振动发生部22对振动传递部件23传递超声波振动,并且从高频电流供给部53对振动传递部件23供给高频电流。因此,振动传递部件23不仅能够对活体组织施加超声波振动,而且还作为用于进行双极处置的双极电极中的一个电极发挥作用。

如图1、图2所示,鞘套24呈圆筒形,保护位于其内部的振动传递部件23。鞘套24在其根端部分以相对于外罩15可旋转的状态安装在外罩15上。旋钮26被固定地设置在鞘套24上。通过使旋钮26相对于外罩15旋转,能够使旋钮26、鞘套24、振动传递部件23、超声波振子32和钳爪27绕中心轴c一体地旋转。鞘套24在其前端部具有用于支承钳爪27的支承销45。鞘套24的根端部分与2根第二电气配线中的另一根连接。另一根第二电气配线穿过电缆14的内部,其另一端与高频电流供给部53的另一个输出端子电连接。

钳爪27是能够如图4中箭头所示,以支承销45(参照图2)为中心在与振动传递部件23抵接的抵接位置和远离振动传递部件的远离位置之间转动的夹钳部件的一个例子。钳爪27经支承销45与鞘套24电连接。因此,位于鞘套24的前端的钳爪27能够作为用于进行双极处置的双极电极中的另一个电极发挥作用。钳爪27的电极部分例如由铜合金等形成。如图2、图4所示,钳爪27具有与振动传递部件23直接抵接的垫部件46。垫部件46由氟系树脂等润滑性良好的树脂材料构成。垫部件46沿钳爪27的主体延伸为细长的板状。

如图2、图4所示,末端执行器28包括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部23a(第一抓持部)和钳爪27(第二抓持部)。在进行处置时,术者通过使钳爪27进行开闭动作,能够使末端执行器28像钳子那样动作,将处置对象夹着保持在前端部23a与钳爪27之间。并且,末端执行器28能够在如上所述保持处置对象的状态下,对处置对象(活体组织)施加用于将活体组织烧灼或切开或者实施烧灼和切开这两者的处置能量(超声波能、电能),来进行活体组织的切除和凝固等处置。上述实施例中处置能量为超声波能和电能,但也可以单独输出超声波能、高频电能、热能、光能、电磁波和动能中的任一种能量,也可以将这些能量适当组合而输出。

术者能够通过使把手17相对于外罩15转动来进行该钳爪27的开闭操作。即,当术者操作把手17时,设置在鞘套24的内侧的可动管沿着鞘套24的中心轴c进退移动,由此使钳爪27进行开闭动作。

如图4所示,覆盖部31包括将振动传递部件23的区域42(处置区域)中的前端波节位置37a(波节位置)侧覆盖的第一膜51,和将比第一膜51靠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侧的部位覆盖的第二膜52。覆盖部31由具有电绝缘性和隔热性的树脂(合成树脂)构成,但也可以由具有电绝缘性和隔热性中的至少一种性质的材料构成。覆盖部31可以具有疏水性和疏油性。作为覆盖部31例如可以使用peek等树脂材料,也可以为其他种类的树脂。此外,本说明书中所说的隔热性是指,与振动传递部件23(金属)等相比,导热率足够小。

第一膜51和第二膜52由相同材料构成,但彼此的厚度不同。第二膜52的厚度形成为小于第一膜51的厚度。具体而言,在考虑了偏差的基础上,第一膜51例如形成为60~200μm的范围内的适当厚度,第二膜52例如形成为1~60μm的范围内的适当厚度。在与钳爪27相对的位置,第一膜51和第二膜52仅设置在振动传递部件23的背面44而不设置在处置面43。另一方面,在第一膜51的不与钳爪27相对的部位,该第一膜51覆盖振动传递部件23的整周。

第二膜52设置在从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前端波腹位置38a)起的例如超声波振动(振动)的波长的1/8长度的范围。在该情况下,第二膜52设置在与垫部件46相对的部分的任意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膜52设置在整个与钳爪27的垫部件46对应的部分,其所设置的位置是实际上能够与垫部件46重叠的位置。第二膜52也可以在与垫部件46相对的部分的任意部位,设置在与钳爪27的垫部件46对应的部分的一部分。第一膜51设置在从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波节位置37a起向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方向c1侧去的例如超声波振动(振动)的波长的1/8长度的范围。即,在图4中,在振动传递部件23的长度方向c上,可以设定为第一膜51的长度a:第二膜52的长度b=1:1。通常可以说,在该从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起的例如超声波振动(振动)的波长的1/8长度的范围,超声波振动的能量的大小足以对组织进行处置。此外,在图4中,a:b的比是以接下来说明的更优选的条件设定的。

从防止剥落的观点出发,第二膜52更优选设置在从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起的例如超声波振动(振动)的波长的1/16长度的范围。即,在从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前端波腹位置38a)起的超声波振动(振动)的波长的1/16长度的范围,振动产生的动能特别大,优选在该位置设置厚度小的第二膜52。该情况下,第一膜51优选设置在从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波节位置37a起向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方向c1侧去的例如超声波振动(振动)的波长的3/16长度的范围。该情况下,第一膜51可确保足够的厚度,在与第一膜51对应的部位可发挥足够的绝缘性和隔热性。在该优选例(图4)的情况下,大致为第一膜51的长度a:第二膜52的长度b=3:1。另外,即使因制造上的原因,导致第一膜51从前端波节位置37a延长至振动传递部件23的根端侧,影响也是轻微的,不会有问题。

并且,在不具有利用支承部25在前端波节位置37a处将液体密封的结构的手持件12中,反倒优选将膜从前端波节位置37a形成至振动传递部件23的根端侧。采用该结构,即使处置中产生的血液或生理盐水等导电性液体进入鞘套24内部,也能够利用该膜有效地防止漏电。

如图1所示,电源单元13包括超声波电流供给部36(超声波能供给部)、高频电流供给部53(高频电能供给部)和对它们进行控制的控制部54。控制部54能够控制来自超声波电流供给部36的超声波发生电流的供给和来自高频电流供给部53的高频电流的供给。当术者操作操作按钮18时,电信号传递至控制部54,能量操作的输入被检测出来。由此,控制部54从超声波电流供给部36对振动发生部22供给超声波发生电流,并且从高频电流供给部53对末端执行器28供给高频电流。

多个操作按钮18包括与凝固模式对应的第一操作按钮18a和与凝固·切开模式对应的第二操作按钮18b。例如当术者操作第一操作按钮18a时,在上述的控制部54的控制下,从末端执行器28输出适于使活体组织凝固的超声波能和高频电能。当术者操作第二操作按钮18b时,在上述的控制部54的控制下,从末端执行器28输出适于使活体组织凝固和切开的超声波能和高频电能。

对第一膜51和第二膜52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第一膜51和第二膜52通过在振动传递部件23上利用膜材料(树脂)进行多次成膜而形成。作为成膜方法,可以使用涂敷(喷涂、浸涂)、喷镀、模塑、蒸镀等各种成膜方法。第一膜51和第二膜52的膜材料的成膜次数不同,通过使成膜次数存在差异而使两者的厚度存在差异。即,第一膜51通过进行比第二膜52更多次数的成膜而形成。

接着,参照图4等对本实施方式的医疗器械的作用进行说明。

术者在进行处置时能够操作把手17来将活体组织夹持在振动传递部件23与钳爪27之间。进而,术者能够通过操作操作按钮18来对所夹持的活体组织施加能量。当术者操作了与凝固·切开模式对应的第二操作按钮18b时,振动传递部件23进行超声波振动,对活体组织施加由摩擦运动产生的热能(超声波能)。与此同时,在作为双极电极的振动传递部件23与钳爪27之间,高频电流在活体组织中流动,能够对活体组织施加高频电能。利用这2种能量,能够进行活体组织的凝固和切开。

此外,术者通过在将活体组织夹持在振动传递部件23与钳爪27之间的状态下操作第一操作按钮18a,能够使高频电流在由末端执行器28夹持的活体组织中流动,对活体组织施加高频电能。由此也能够仅进行活体组织的凝固。

另一方面,若长时间对活体组织(处置对象)进行凝固·切开处置和凝固处置,末端执行器28会达到例如超过200℃的高温。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振动传递部件23上形成覆盖部31的第一膜51和第二膜52。因此,在超声波振动的动能比较小的前端波节位置37a侧,能够利用具有足够厚度的第一膜51覆盖振动传递部件23。由此,即使在错误地使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波节位置37a附近接触到周围组织的情况下,在该部分也能够发挥隔热性,能够防止对周围组织造成热创伤。另外,在该部分能够确保电绝缘,从而能够防止高频电能(高频电流)泄漏到周围组织。

另外,在超声波振动的动能比较大的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前端波腹位置38a),能够利用厚度小的第二膜52覆盖振动传递部件23。由此能够使第二膜52的刚性比较低,能够使第二膜52跟随进行超声波振动的振动传递部件23。于是,能够强化第二膜52抗剥落的强度。从而,即使在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部的附近使与处置面43相反的一侧的背面44接触到周围组织的情况下,在该第二膜52的部分也能够发挥隔热性,防止对周围组织造成热创伤,并且能够确保膜自身的抗超声波驱动的强度。另外,在该部分能够确保电绝缘,从而能够防止高频电能(高频电流)泄漏到周围组织。

依照第一实施方式,医疗器械11包括:传递振动的振动传递部件23,该振动传递部件23包括上述振动的波节位置37,和包括波节位置37和比波节位置37靠前端侧的部分的区域42;将区域42中的波节位置37侧覆盖的第一膜51;和将区域42中的比第一膜51靠前端侧的部位覆盖,且厚度比第一膜51小的第二膜52。

在通常由金属构成的振动传递部件23和由树脂构成的膜之间,线膨胀系数显著不同。当由振动带来的动能和热所构成的冲击(热冲击)传递到这种线膨胀系数显著不同的振动传递部件23和膜上时,在动能较大的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侧容易发生膜的剥落。而采用上述结构,在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侧使第二膜52的厚度较小,因此能够减小第二膜52的刚性和质量。由此,能够使第二膜52跟随振动传递部件23的振动,能够在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附近强化第二膜52抗剥落的强度。由此,能够提高膜的耐久性,能够提供对位于处置对象部位周围的组织造成的创伤(热创伤、漏电导致的创伤)较小的医疗器械。另外,由于在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附近能够使膜的厚度减小,因此能够减小振动时施加在振动的供给源上的负载。

波节位置37是最靠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侧的波节位置。采用该结构,在很有可能会在处置时错误地接触到周围组织的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侧,能够提供对膜的剥落得到了强化的膜,能够提供对位于处置部位周围的组织造成的创伤较小的医疗器械11。

医疗器械11包括夹钳部件,该夹钳部件能够在靠近振动传递部件23的靠近位置和远离振动传递部件23的远离位置之间移动,且具有能够与振动传递部件23抵接的垫部件46,第二膜52设置在区域42中与垫部件46对应的部分。采用该结构,通过在与垫部件46对应的部分不配置第一膜51而是配置第二膜52,能够防止膜发生剥落。由此,能够提供对位于处置部位周围的组织造成的创伤较小的医疗器械。

第二膜52设置在从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起的上述振动的波长的1/8长度的范围。采用该结构,在从振动的动能比较大的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起的1/8波长的范围,能够利用厚度小的第二膜52覆盖振动传递部件23。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在该从前端起的1/8波长的范围内发生膜的剥落的可能性。因此,能够提供对位于处置部位周围的组织造成的创伤较小的医疗器械。

第二膜52设置在从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起的上述振动的波长的1/16长度的范围。采用该结构,在从振动的动能最大的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起的1/16波长的范围,能够利用厚度小的第二膜覆盖振动传递部件23。并且,在从波节位置37侧起的3/16波长的范围,能够利用厚度大的第一膜51覆盖振动传递部件23。利用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降低在该部分发生膜的剥落的可能性,并且能够使设置厚度较薄的第二膜52的范围为最小限度。因此,在从波节位置37侧起的3/16波长的范围能够充分发挥膜原本的功能——隔热性和电绝缘性,能够提供对位于处置对象部位周围的组织造成的创伤较小的医疗器械11。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5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医疗器械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医疗器械1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覆盖部31在第一膜51与第二膜52之间具有第三膜55,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省略图示或者说明。

覆盖部31包括将振动传递部件23的区域42(处置区域)中的前端波节位置37a(波节位置)侧覆盖的第一膜51,将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方向c1侧覆盖的第二膜52,和设置在第一膜51与第二膜52之间的位置上的第三膜55。覆盖部31由具有电绝缘性和隔热性的树脂(合成树脂)构成。

第一至第三膜51、52、55由相同材料构成,但彼此的厚度不同。第二膜52的厚度形成为小于第三膜55的厚度。第三膜55的厚度形成为小于第一膜51的厚度。具体而言,在考虑了偏差的基础上,第一膜51例如形成为100~200μm的范围内的适当厚度,第三膜55例如形成为60~100μm的范围内的适当厚度,第二膜52例如形成为1~60μm的范围内的适当厚度。即,从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前端波腹位置38a)至前端波节位置37a,膜的厚度呈阶梯状增大(即,成为第二膜52的厚度<第三膜55的厚度<第一膜51的厚度的关系)。在与钳爪27相对的位置,第二膜52和第三膜55仅设置在振动传递部件23的背面44上,而不设置在处置面43上。另一方面,第一膜51以覆盖振动传递部件23的整周的方式设置。

第二膜52设置在从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前端波腹位置38a)起的例如超声波振动(振动)的波长的1/16长度的范围。在该情况下,第二膜52所设置的位置是与钳爪27的垫部件46对应的位置,是实际上能够与垫部件46抵接的位置。第一膜51设置在从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波节位置37a起向前端方向c1侧去的例如超声波振动(振动)的波长的1/16长度的范围。第三膜55在第一膜51与第二膜52之间的位置上设置在超声波振动(振动)的波长的1/8长度的范围。即,在图5中,大致设定为第一膜51的长度a:第二膜52的长度b:第三膜55的长度c=1:1:2。

对第一至第三膜51、52、55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第一至第三膜51、52、55通过在振动传递部件23上利用膜材料(树脂)进行多次成膜而形成。作为成膜方法,可以使用涂敷(喷涂、浸涂)、喷镀、模塑、蒸镀等各种成膜方法。第一膜51、第二膜52和第三膜55的膜材料的成膜次数不同,通过使成膜次数存在差异而使它们的厚度存在差异。即,第一膜51通过进行比第三膜55更多次数的成膜而形成,而第三膜55通过进行比第二膜52更多次数的成膜而形成。

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除了第一膜51和第二膜52之外,在它们之间还设置有第三膜55,因此膜的厚度被设定得更加精细。因而,能够在防止膜剥落的同时发挥膜原本的功能——隔热作用和电绝缘作用。

依照第二实施方式,医疗器械11包括设置在区域42中的第一膜51与第二膜52之间的位置上的第三膜55,第三膜55的厚度小于第一膜51的厚度且大于第二膜52的厚度。

采用该结构,能够在振动传递部件23的最前端侧设置厚度最小的第二膜52,在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波节位置37a侧设置厚度最大的第一膜51,并在它们中间的位置上设置具有中等程度的厚度的第三膜55。因此,能够在振动的动能最大的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侧使膜的厚度最小,能够防止在该部分发生膜的剥落。并且,在上述中间的位置,振动的动能为中等程度,能够在该中间的位置使膜的厚度为中等程度。由此,在该中间的位置也能够在防止发生膜的剥落的同时发挥膜的功能。由此,能够实现防止膜剥落与维持膜功能之间的平衡。而在前端波节位置37a侧,由于振动的动能小,故能够在该部分形成具有足够厚度的膜。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6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医疗器械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医疗器械1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第一膜51中厚度存在差异并且在第三膜55中厚度存在差异,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主要对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省略图示或者说明。

覆盖部31包括将振动传递部件23的区域42(处置区域)中的前端波节位置37a(波节位置)侧覆盖的第一膜51,将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侧覆盖的第二膜52,和设置在第一膜51与第二膜52之间的位置上的第三膜55。覆盖部31由具有电绝缘性和隔热性的树脂(合成树脂)构成。覆盖部31例如能够使用peek等树脂材料,但也可以为其他种类的树脂。

第一至第三膜51、52、55由相同材料构成,但彼此的厚度不同。第二膜52的厚度形成为小于第三膜55的厚度。第三膜55的厚度形成为小于第一膜51的厚度。具体而言,在考虑了偏差的基础上,第一膜51例如形成为100~200μm的范围内的适当厚度,第三膜55例如形成为60~100μm的范围内的适当厚度,第二膜52例如形成为1~60μm的范围内的适当厚度。即,从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前端波腹位置38a)至前端波节位置37a(波节位置),膜的厚度逐渐增大(即,成为第二膜52的厚度<第三膜55的厚度<第一膜51的厚度的关系)。在与钳爪27相对的位置,第二膜52和第三膜55仅设置在振动传递部件23的背面,而不设置在处置面43上。另一方面,第一膜51覆盖振动传递部件23的整周。

第一膜51设置在从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波节位置37a起向前端方向c1侧去的例如超声波振动(振动)的波长的1/16长度的范围。第一膜51进一步包括3个部分。第一膜51包括位于最靠前端波节位置37a侧的位置上的第一部分51a,位于比第一部分51a靠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侧的位置上的第二部分51b,和第一膜51中位于最靠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侧的位置上的第三部分51c。并且具有“第一部分51a的厚度>第二部分51b的厚度>第三部分51c的厚度”的关系。更具体而言,在考虑了偏差的基础上,第一部分51a例如形成为160~200μm的范围内的适当厚度,第二部分51b例如形成为130~160μm的范围内的适当厚度,第三部分51c例如形成为100~130μm的范围内的适当厚度。因而,第一膜51被设计成越靠近前端波节位置37a则厚度越大。于是,第一膜51的厚度在前端波节位置37a处最大。

第三膜55在第一膜51与第二膜52之间的位置上设置在超声波振动(振动)的波长的1/8长度的范围。即,在图6中,设定为第一膜51的长度a:第二膜52的长度b:第三膜55的长度c=1:1:2。第三膜55进一步包括3个构成要素(component)。第三膜55包括位于最靠前端波节位置37a侧的位置上的第一要素55a,位于比第一要素55a靠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侧的位置上的第二要素55b,和第三膜55中位于最靠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侧的位置上的第三要素55c。并且具有“第一要素55a的厚度>第二要素55b的厚度>第三要素55c的厚度”的关系。即,在考虑了偏差的基础上,第一要素55a例如形成为90~100μm的范围内的适当厚度,第二要素55b例如形成为75~90μm的范围内的适当厚度,第三部分51c例如形成为60~75μm的范围内的适当厚度。因而,第三膜55被设计成越靠近前端波节位置37a则厚度越大。

在与钳爪27相对的位置,第二膜52和第三膜55仅设置在振动传递部件23的背面44上,而不设置在处置面43上。另一方面,第一膜51覆盖振动传递部件23的整周。

对第一至第三膜51、52、55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第一至第三膜51、52、55通过在振动传递部件23上利用膜材料(树脂)进行多次成膜而形成。作为成膜方法,可以使用涂敷(喷涂、浸涂)、喷镀、模塑、蒸镀等各种成膜方法。第一膜51、第二膜52和第三膜55的膜材料的成膜次数不同,通过使成膜次数存在差异而使它们的厚度存在差异。并且,在第一膜51内和第三膜55内,成膜次数也不同,通过使成膜次数存在差异而使第一膜51内和第三膜55内的厚度存在差异。

即,第一膜51通过进行比第三膜55更多次数的成膜而形成,第三膜55通过进行比第二膜52更多次数的成膜而形成。并且,在第一膜51内,第一部分51a通过进行比第二部分51b更多次数的成膜而形成,而第二部分51b通过进行比第三部分51c更多次数的成膜而形成。同样地,在第三膜55内,第一要素55a通过进行比第二要素55b更多次数的成膜而形成,而第二要素55b通过进行比第三要素55c更多次数的成膜而形成。

依照本实施方式,由于在第一膜51内和第三膜55内使膜的厚度存在差异,因此能够按照实际的振动传递部件23中的动能(振幅)的分布,更精细地设定膜的厚度。因而,能够在防止膜剥落的同时发挥膜原本的功能——隔热作用和电绝缘作用。

依照第三实施方式,第三膜55的厚度随着靠近第一膜51而增大。而第一膜51的厚度在波节位置37处最大。通常而言,如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越向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侧去,振动的动能越大。于是,若在振动传递部件23的前端侧使膜的厚度增大,则发生膜的剥落的可能性较高。而通过采用该结构,在第一膜51和第三膜55中,能够使膜的厚度随着靠近波节位置37而逐渐增大。由此,在振动的能量较小的波节位置37附近,能够使膜具有足够的厚度。从而,能够提供可防止膜剥落并且对处置对象部位造成的创伤较小的医疗器械11。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膜51和第三膜55被分割为3个部分或者要素,但分割的方法是一个例子,也可以按3个以外的数量分割为多个部分或者要素。另外,也可以在第一膜51内或者第三膜55内,使厚度无级地(渐变地)变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三膜55解释为第二膜52的一部分。在这样解释(变形例)的情况下,第二膜52具有厚度不同的多个构成要素。并且,第二膜52的厚度随着靠近前端波节位置37a而增大。

(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参照图7对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的医疗器械11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此,主要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上述的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的医疗器械11的手持件12也能够采用不设置钳爪27(夹钳部件)的结构。即,在本变形例中,在对处置对象供给高频电流(高频电能)的处置中,振动传递部件23构成所谓的单极电极。并且,振动传递部件23能够进行将从振动发生部22传递的振动(超声波振动)施加到活体组织上的超声波处置,这一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采用本变形例,在所谓的单极型的医疗器械11(处置器具)中也能够防止膜剥落,从而能够提供对位于处置部周围的组织造成的创伤较小的医疗器械。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适当变形而实施。另外,当然也将能够上述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医疗器械组合而构成一个医疗器械。

附图标记说明

11…医疗器械、12…手持件、23…振动传递部件、38a…前端波腹位置、37a…前端波节位置、42…区域、46…垫部件、51…第一膜、52…第二膜、55…第三膜、61…露出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