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54442发布日期:2018-07-17 23:16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形成有腰部开口部和一对腿部开口部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



背景技术:

历来,已知有下述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包括:吸收性主体,其具有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和配置于该吸收体的肌肤相对面侧的正面片;和外装体,其位于该吸收性主体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并固定该吸收性主体,该外装体具有接合于该吸收性主体的内层片和接合于该内层片的非肌肤相对面的外层片的层叠构造。作为外装体,从提高尿布的贴合性等的观点出发,有时使用在与尿布的穿着者的前后方向(尿布的纵向)正交的方向(尿布的横向)上具有伸缩性的伸缩性片。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内容:在上述结构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中,在内层片与外层片之间的与穿着者的腰身对应的部分,在横向上以伸长状态配置有多个腰身部弹性部件,且该多个腰身部弹性部件中的一部分以在俯视时与吸收性芯的纵向端部重叠的方式配置。通过采用此种腰身部弹性部件的配置方式,吸收性芯的纵向端部所在的部位更易紧贴穿着者的肌肤,在防止液体泄漏等方面有利。此外,专利文献1主要是以消除因采用此种腰身部弹性部件的配置方式而产生的在吸收性芯易起皱的问题为目的,其具体的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是关于吸收性芯的,就通气性的课题或其相关的正面片的改良等并未具体记载。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如下纸尿布:将由单位面积重量相对高的凸状部和单位面积重量较低凹状部交替地配置而形成有凹凸的片,用作凸状部位于肌肤侧的正面片。在此种正面片中,尿等排泄液落入单位面积重量较低的槽部而被迅速吸收。此外,还提到了凸状部的侧部因纤维彼此密集而刚性较高,而且在凸状部在被侧部夹着的中央部含有多个在厚度方向取向的纤维,因此即使负载施加于凸状部也不易被压溃的优点。但是,对由于该构造中的凹状部的槽而与肌肤之间产生间隙,尿等排泄液容易泄漏的缺点并没有提及解决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555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us2007298671a1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具有配置于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部和配置于背侧的背侧部和位于它们之间的裆部,且具有从该腹侧部经由该裆部延伸至该背侧部的纵向和与之正交的横向,并且,

包括:吸收性主体,其具有吸收体和配置于该吸收体的肌肤相对面侧的正面片;和外装体,其位于该吸收性主体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而固定该吸收性主体,所述腹侧部的该外装体和所述背侧部的该外装体各自的沿纵向的两侧缘部彼此接合而形成腰部开口部和一对腿部开口部。

所述外装体包括:位于距所述吸收性主体相对远的一侧的外层片;和位于距该吸收性主体相对近的一侧的内层片,且在所述腹侧部和所述背侧部的至少一者具有在横向上具有伸缩性的伸缩部。

在所述伸缩部的所述外层片与所述内层片之间,以在横向上伸长了的状态在纵向上间隔性地配置有多个腰身部弹性部件,这些多个腰身部弹性部件中的一部分在俯视时通过与所述吸收体的纵向端部重叠的部分而在横向上横穿该纵向端部。

利用所述伸缩部的所述腰身部弹性部件的收缩,形成该伸缩部在横向上收缩了的外装体收缩区域,在该外装体收缩区域的肌肤相对面侧,形成有在横向上交替地配置有在纵向上延伸的垄部和槽部的凹凸构造。

所述外装体收缩区域的所述外层片和所述内层片的至少一者,在存在于比所述吸收体的纵向端部靠纵向外侧的位置的所述槽部,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

在所述正面片的肌肤相对面形成有多个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突出的凸部,并且形成有多个位于在横向上相邻的该凸部彼此之间且在纵向上延伸的凹部,多个该凹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外装体收缩区域的所述槽部在横向上存在于相同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尿布的展开且伸长状态的肌肤相对面侧(内表面侧)的展开俯视图。

图3是将图1所示的尿布分解而示意性地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的ⅰ-ⅰ截面的纵截面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的ⅱ-ⅱ截面的横截面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尿布的自然状态或穿着状态中的图2的ⅰ-ⅰ截面的横截面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尿布的自然状态或穿着状态中的吸收性主体的纵向端部及其附近的立体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尿布的自然状态或穿着状态中的外装体收缩区域的立体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尿布的外装体的平面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构成图1所示的尿布的外装体的外层片的一个例子的局部截断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一次性尿布中,吸收保持于吸收体的尿等排泄液由于穿着者的体温从肌肤相对面侧蒸发而以水蒸汽向穿着者的肌肤侧排出,其结果是,穿着中的尿布的内部空间即穿着者的肌肤与尿布的肌肤相对面之间成为闷湿状态,由此可能发生瘙痒、斑疹等肌肤问题。尤其是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在具有在横向上具有伸缩性的腰身部弹性部件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中,在穿着中伴随腰身部弹性部件的收缩而外装体在横向上收缩时,在俯视时固定于外装体的吸收性主体、尤其是与腰身部弹性部件重叠的部分也在横向上收缩而与穿着者的肌肤接触,由此,会阻碍存在于尿布内的水蒸汽在纵向的移行,因此水蒸汽难以经由腰部开口部向尿布外排出,有可能诱发闷湿。作为防止此种因吸收性主体的收缩而引起的通气性阻碍的方法,例如考虑将腰身部弹性部件中在俯视时与吸收性主体重叠的部分切断而抑制腰身部弹性部件的横向的伸缩性的体现的方法,但是在该方法中,吸收性主体有时会从外装体浮起,由于该吸收性主体的浮起,不仅会妨碍作为闷湿产生的原因的水蒸汽的排出,还有可能诱发排泄液的泄漏。

因而,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通气性优异、能够有效防止闷湿、肌肤问题并且能够防止排泄液的泄漏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

以下参照附图基于本发明所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在图1~图7中表示有作为本发明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1的概略结构和主要部分的结构。尿布1具有配置于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部1a、配置于背侧的背侧部1c和位于它们之间的裆部1b,并且具有从腹侧部1a经由裆部1b向背侧部1c延伸的纵向x和与之正交的横向y。

尿布1包括:吸收性主体2,其具有吸收体23和配置于该吸收体23的肌肤相对面侧的正面片21;和外装体3,其位于该吸收性主体2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并固定该吸收性主体2,腹侧部1a的外装体3与背侧部1c的外装体3各自的沿纵向x的两侧缘部彼此接合,形成一对侧封部s、s和供穿着者的腰身通过的腰部开口部wh和供穿着者的下肢通过的一对腿部开口部lh、lh。

在本说明书中,“肌肤相对面”是一次性尿布或其构成部件(例如正面片)中的在尿布被穿着时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的面,即距穿着者的肌肤相对较近的一侧,“非肌肤相对面”是一次性尿布或其构成部件中的在尿布被穿着时朝向与肌肤侧相对的一侧(穿衣侧)的面,即距穿着者的肌肤相对较远的一侧。此外,此处所称“穿着时”是指维持通常的恰当的穿着位置、即该一次性尿布的正确的穿着位置的状态,不包括尿布处于从该穿着位置偏移的状态的情况。

腹侧部1a和背侧部1c均是在纵向x上位于与侧封部s相同位置的部分,是在尿布1穿着时配置于穿着者的腰身的腰身部。裆部1b是在外装体3的沿纵向x的两侧缘部形成有用于形成腿部开口部lh、lh的凹部的区域。裆部1b具有在尿布1被穿着时与穿着者的排泄部相对地配置的排泄部相对部,该排泄部相对部通常位于尿布1的纵向x的中央部或其附近。

吸收性主体2如图2中的轮廓线所示,俯视时为长方形形状,使其长度方向与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纵向x一致,固定于外装体3的横向y的中央部。外装体3形成如图2所示的尿布1的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外形,外装体3的周缘形成为该状态的尿布1的轮廓线。尿布1的“展开且伸长状态”是指如下状态:将尿布1在侧封部s切断而使其成为展开状态,使各部分的弹性部件伸长,将该展开状态的尿布1扩展至成为设计尺寸(与在完全排除弹性部件的影响的状态下平面状展开时的尺寸相同)。

吸收性主体2具有:形成肌肤相对面的透液性的正面片21;形成非肌肤相对面的液体不透过性、液体难透过性或拨水性的背面片22;和介于两个片21、22间配置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23,这些片利用粘接剂等公知的接合手段一体化地构成。吸收体23位于尿布1(外装体3)的横向y的中央部。作为正面片21和背面片22各自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此种吸收性物品一直以来所使用的各种部件。例如,作为正面片21能够使用各种无纺布、开孔膜等,作为背面片22能够使用树脂膜、或树脂膜与无纺布等的层压体等。

吸收体23如图2所示在俯视时为在纵向x上大致长方形形状,从腹侧部1a延伸至背侧部1c。吸收体23包括:含有吸收性材料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性芯24;;和包覆该吸收性芯24的肌肤相对面和非肌肤相对面的包芯片25。吸收性芯24与包芯片25之间利用热熔型粘接剂等公知的接合手段接合。

吸收性芯24是单层构造,通过含有吸收性材料的芯形成材料积纤而形成。作为吸收性材料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作为此种吸收性芯的形成材料通常使用的材料,例如,能够列举木材纸浆、利用亲水化剂处理后的合纤纤维等亲水性纤维、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即,吸收性芯24能够是亲水性纤维的积纤体、或在该积纤体中载持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结构。作为包芯片25能够使用透水性的片材,例如能够使用纸、无纺布等。

如图2和图5所示,在吸收性主体2的肌肤相对面的沿纵向x的左右两侧部设置有由液体抵抗性或拨水性且通气性的片材构成的一对防漏翻边28、28。在各防漏翻边28的自由端部的附近以伸长状态配置有1个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个)的线状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防漏翻边28通过以伸长状态配置的弹性部件29在尿布1被穿着时收缩而至少在裆部1b立起,由此阻止尿等排泄液向横向y的外侧流出。

外装体3如图2所示,遍及作为前身部的腰身部的腹侧部1a、作为后身部的腰身部的背侧部1c和被腹侧部1a与背侧部1c夹着的裆部1b而配置,其沿纵向x的两侧缘在裆部1b形成有弯曲成向内侧的圆弧状的一对腿部缘部,如图2所示在俯视时,纵向x的中央区域具有向横向y的内侧内缩的沙漏状的形状。外装体3的腹侧部1a的沿纵向x的两侧缘部a1、a2与背侧部1c的沿纵向x的两侧缘部c1、c2利用粘接剂、热封合、超声波封合等公知的接合手段相互接合,通过该接合,如图1所示,在尿布1形成一对侧封部s、s,而且形成有腰部开口部wh和一对腿部开口部lh、lh。在构成外装体3的腿部开口部lh的开口缘部的部位,以伸长状态配置有形成腿部皱褶的腿部弹性部件4。腿部弹性部件4为线状或带状,利用粘接剂被夹持固定在构成外装体3的外层片31与内层片32之间。

外装体3如图3~图5所示,包括位于距吸收性主体2相对较远的一侧的外层片31和位于距吸收性主体2相对较近的一侧的内层片32。在尿布1的穿着状态下,内层片32位于距穿着者的身体较近的一侧,形成尿布1的肌肤相对面(内表面),外层片31位于远离穿着者的身体的一侧,形成尿布1的非肌肤相对面(外表面)。外层片31与内层片32在规定的部位利用粘接剂等公知的接合手段相互接合。

外层片31除与内层片32相同形状、相同尺寸的部分外,进一步具有层叠两个片31、32时从内层片32的腹侧部1a侧的纵向x的端部向外侧延伸的腹侧延伸部31e,和从内层片32的背侧部1c侧的纵向x的端部向外侧延伸的背侧延伸部31e。外层片31的两延伸部31e、31e各自如图2所示,以覆盖配置固定在内层片32上的吸收性主体2的纵向x的两端部的方式向内层片32侧折回,利用粘接剂固定于与两延伸部31e、31e相对的尿布1的其它构成部件(内层片32、吸收性主体2、防漏翻边28)。该外层片31的延伸部31e作为后述的疏水性片发挥作用。

外装体3在腹侧部1a和背侧部1c的至少一者具有在横向y上具有伸缩性的伸缩部。此处所说的“外装体的伸缩部”是外装体3中在横向y上具有伸缩性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装体3的位于腹侧部1a和背侧部1c的部分是伸缩部。进一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外装体3的外层片31和内层片32均是没有伸缩性的非伸缩性片,但如后文所述,在腹侧部1a和背侧部1c各自的两个片31、32之间,以在横向y上伸长的状态配置有多个腰身部弹性部件5,利用该多个腰身部弹性部件5的横向y的伸缩性,“外装体3的位于腹侧部1a的部分”和“外装体3的位于背侧部1c的部分”各自遍及其整个区域在横向y上具有伸缩性,成为上述“伸缩部”。

如图2~图4所示,在上述“伸缩部”即位于外装体3的腹侧部1a和背侧部1c的部分中的外层片31与内层片32之间,以在横向y上伸长的状态在纵向x上间隔性地配置有多个腰身部弹性部件5,这些多个腰身部弹性部件5中的一部分在俯视时通过与吸收体23的纵向端部230重叠的部分而在横向y上横穿该纵向端部230。更具体而言,在腹侧部1a和背侧部1c,在比外装体3的纵向端3x(即腰部开口部wh的开口缘)靠纵向x的内侧的位置存在吸收性主体2的纵向端2x,即,腹侧部1a和背侧部1c各自在纵向x上被划分为位于纵向x的最外侧的吸收性主体不存在区域10和位于比该区域10靠纵向x的内侧的位置的吸收性主体存在区域11,腰身部弹性部件5配置于两个区域10、11两者。此外,吸收体23的纵向端部230是包括形成吸收体23的轮廓的一部分的纵向端及其附近的部位,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体23的纵向端如图4所示,与吸收性主体2的纵向端2x在纵向x上位于相同位置。

在尿布1的自然状态或穿着状态中,如图6和图7所示,通过上述“伸缩部”即位于外装体3的腹侧部1a和背侧部1c的部分的腰身部弹性部件5的收缩,形成该“伸缩部”在横向y上收缩的外装体收缩区域35,在该外装体收缩区域35的肌肤相对面侧形成在纵向x上延伸的垄部36和槽部37在横向y上交替地配置的凹凸结构。换言之,外装体收缩区域35是上述“伸缩部”。此外,在图6和图7中仅表示有腹侧部1a,但在背侧部1c也与腹侧部1a同样地形成有外装体收缩区域35。此外,表示与图6相同部位的图5是表示图2所示的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局部的图,在图5所示的方式中,外装体3和腰身部弹性部件5为在横向y上伸长的状态,因此,没有形成外装体收缩区域35。

外装体收缩区域35分别在腹侧部1a和背侧部1c至少形成于腰身部弹性部件5的配置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装体收缩区域35形成于吸收性主体不存在区域10和吸收性主体存在区域11各自的整个区域,如图6所示,也形成于吸收性主体存在区域11中的俯视时与吸收性主体2重叠的部位。在腹侧部1a和背侧部1c形成外装体收缩区域35时,换言之,存在于腹侧部1a和背侧部1c的外装体3即上述“伸缩部”在横向y上收缩时,如图6所示,与外装体3直接或间接地一体化的其它尿布构成部件(背面片22、吸收体23、正面片21、外层片31的延伸部31e)也在横向y上收缩。在图7中示意性地表示有该外层片31的延伸部31e的横向y的收缩状态,此延伸部31e的收缩状态与外装体3的收缩状态实质上相同,在延伸部31e如图7所示,形成与在横向y上为收缩状态的外装体3所具有的凹凸构造(参照图8)相同的凹凸构造。

在图8表示有尿布1的自然状态或穿着状态中的外装体收缩区域35的局部。如图6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装体收缩区域35不仅在肌肤相对面即吸收性主体2的配置面侧形成有在横向y上交替地配置有在纵向x上延伸的垄部36和槽部37的凹凸构造,在非肌肤相对面也形成有这样的凹凸构造。肌肤相对面侧的垄部36与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垄部36在横向y上位于相同位置,此外,肌肤相对面侧的槽部37与非肌肤相对面侧的槽部37也在横向y上位于相同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腹侧部1a和背侧部1c的外装体3如图8和图9所示,外层片31和内层片32在沿纵向x和横向y两个方向间隔性地配置的多个外装体接合部38相互接合,腰身部弹性部件5以不穿过外装体接合部38的方式配置。多个腰身部弹性部件5各自仅在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具体而言在位于侧封部s或其附近的部分与两个片31、32接合,在除此以外的部分没有与两个片31、32接合。在此种结构的外装体3中,外层片31和内层片32各自在尿布1的自然状态或穿着状态中,形成多个跨多个腰身部弹性部件5在纵向x上连续地延伸的褶。并且,该褶成为外装体收缩区域35中的垄部36,褶与褶间成为外装体收缩区域35中的槽部37。此外,作为具有上述褶的外装体,例如能够适宜地使用本申请人的在先申请的日本特开2009-118986号公报中记载的的复合伸缩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吸收体23的纵向端部230的配置区域及其附近、尤其是吸收体23的纵向端及其附近(吸收性主体2的纵向端2x及其附近),设法使外装体收缩区域35更可靠地形成。

即,如图4所示,正面片21具有从吸收性芯24的纵向端部向纵向x的外侧延伸的延伸部21e,如图2所示在俯视时该延伸部21e与腰身部弹性部件5重叠。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不仅正面片21具有从吸收性芯24的纵向端部向纵向x的外侧延伸的延伸部,背面片22和包芯片25也具有从吸收性芯24的纵向端部向纵向x的外侧延伸的延伸部。这些各片21、22、25的延伸部的延伸方向前端在纵向x上彼此位于相同位置,形成吸收性主体2的纵向端2x。此外,吸收体23的纵向端是吸收体23的构成部件中位于最靠纵向x的外侧的位置的包芯片25的纵向端,它们与吸收性主体2的纵向端2x一致。换言之,在吸收体23中的纵向端及其附近(吸收性主体2中的纵向端2x及其附近)具有没有配置刚性较高的吸收性芯24的区域,腰身部弹性部件5在横向y上横穿该吸收性芯不配置区域。根据此种结构,在尿布1的自然状态或穿着状态下腰身部弹性部件5在横向y上收缩时,吸收体23中的纵向端及其附近更易在该方向收缩,因此,在吸收体23的纵向端部230的配置区域及其附近,容易形成具有垄部36和槽部37的高低差更清晰的凹凸构造的外装体收缩区域35。此种凹凸构造的高低差明确的外装体收缩区域35的形成和后文所述的正面片21的肌肤相对面的由凸部210和凹部211构成的凹凸构造相辅相成,能够有助于尿布1的通气性的进一步提高。

如图4和图7所示,外装体收缩区域35的外层片31和内层片32,在存在于比吸收体23的纵向端部230(吸收性主体2的纵向端2x)靠纵向x的外侧的位置的槽部37,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两个片31、32的贯通孔33。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1个槽部37在纵向x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间隔性地配置有多个贯通孔33。此外,两个片31、32在外装体收缩区域35中在垄部36不具有贯通孔33。

贯通孔33作为源自尿等排泄液的水蒸汽的排出孔发挥作用,该水蒸汽是尿布1穿着中的闷湿的原因。考虑到此贯通孔33的蒸汽排出作用,在外层片31和内层片32两者具有多个贯通孔33时,优选为两者的贯通孔33的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更优选为两者的贯通孔33全部一一对应地相互重叠。贯通孔33的俯视形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适宜地选择圆形、三角形以上的多角形形状等。此外,在外层片31和内层片32,贯通孔33的俯视形状的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外层片31的贯通孔33与内层片32的贯通孔33在俯视时为彼此相同形状相同尺寸时,两贯通孔33的重叠程度不必完全一致,也可以部分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33如图4所示,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将外层片31和内层片32接合的外装体接合部38。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层片31与内层片32两者具有多个贯通孔33,且外层片31的1个贯通孔33与内层片32的1个贯通孔33在外装体接合部38的位置重叠。根据此种结构,贯通孔33的保形性提高,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将尿布1内的蒸汽利用贯通孔33向外部排出,能够有效地防止闷湿。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4中附图标记33’所示的贯通孔如该图所示,存在于多个腰身部弹性部件5中在俯视时不与吸收体23的纵向端部230重叠且与吸收体23的纵向端部230(吸收性主体2的纵向端2x)最靠近的腰身部弹性部件5’与吸收体的纵向端部230之间。贯通孔33’配置在此特定位置,由此与配置于与贯通孔33’相比远离吸收体23的位置的其它贯通孔33相比,保形性尤其优异,因此,能够在尿布1的穿着中稳定地发挥蒸汽排出作用。即,在配置有贯通孔33的外装体收缩区域35,在尿布1的穿着中通过腰身部弹性部件5的收缩而外装体3(腹侧延伸部31e)与肌肤紧贴,位于该紧贴部位的贯通孔33有可能因外装体3变形被阻塞而妨碍通气,对此,贯通孔33’配置于比该紧贴部位靠近吸收体23的位置,由此由于高刚性且难变形的吸收体23的影响而不易被阻塞,因此不易妨碍通气。因此,上述闷湿防止效果能够进一步提高。贯通孔33’在图示的方式中为1个,但也可以有多个。此外,贯通孔33’除配置位置以外,其它方面与贯通孔33相同。

从更可靠地发挥贯通孔33的作用效果的观点出发,各部分的尺寸等优选以如下方式设定。

贯通孔33的俯视时的最大长度(贯通孔33俯视时为圆形时指的是直径)优选为1mm以上,进而优选为1.5mm以上,并且,优选为5mm以下,进而优选为4mm以下。

外装体收缩区域35中的贯通孔33的每单位面积的数量在以俯视时为10mm见方的正方形形状的区域的面积为基准时,优选为1个以上,进而优选为2个以上,并且,优选为15个以下,进而优选为12个以下。

如上所述,外装体3在尿布1的自然状态或穿着状态中,位于腹侧部1a和背侧部1c的部分(上述伸缩部)在横向y上收缩,在肌肤相对面侧形成具有由垄部36和槽部37构成的凹凸构造的外装体收缩区域35,与此相对,正面片21也在肌肤相对面具有与之对应的凹凸构造。

即,如图6和图7所示,在正面片21的肌肤相对面形成有多个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突出的凸部210,并且,形成有多个位于在横向y上相邻的凸部210、210之间的、在纵向x上延伸的凹部211。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正面片21中,在纵向x上延伸的凸部210与在纵向x上延伸的凹部211在横向y上交替地配置,由此,在该正面片21的肌肤相对面形成有凹凸构造。凸部210和凹部211均遍及正面片21的纵向x的全长地连续。此外,正面片21至少在肌肤相对面形成此种凹凸构造即可,关于正面片21的非肌肤相对面,可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形成凹凸构造,或者也可以不形成凹凸构造。

此外,正面片21的由凸部210和凹部211构成的凹凸构造在尿布1的展开且伸长状态、即外装体3的腰身部弹性部件5在横向y上伸长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小凸部210’与小凹部211’在横向y上交替地排列,由此,作为正面片21整体呈现具有规则的凹凸的波状,但在尿布1的自然状态或穿着状态、即腰身部弹性部件5在横向y上收缩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其和与外装体3一体化的其它构成部件一起在横向y上收缩,由此,1个以上的小凸部210’和1个以上的小凹部211’被组合而形成1个凸部210,并且,多个小凹部211’的一部分成为向凸部210的反方向(吸收体23侧)突出的凹部211。即,自然状态或穿着状态的尿布1的正面片21的凸部210是小凸部210’和小凹部211’的集合体,在凸部210的外表面(肌肤相对面)形成有由小凸部210’和小凹部211’构成的比较细微的凹凸。因此,凸部210与覆盖其外表面的后述疏水性片31e没有完全紧贴,在两者之间形成空间部。此外,小凹部211’与凹部211通常形状和/或尺寸彼此不同,但也有实质上相同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如图7所示,正面片21的多个凹部211的至少一部分与外装体收缩区域35的槽部37在横向y上存在于相同位置。即,对于正面片21的多个凹部211的至少一部分,在凹部211的纵向x的延长线上存在外装体收缩区域35的槽部37。在图7的方式中,正面片21的肌肤相对面的多个凹部211分别与外装体收缩区域35的多个槽部37一一对应,即,与对应的1个槽部37在横向y上存在于相同位置。根据此种结构,尿布1的通气性提高,在尿布1的穿着中内部不易成为闷湿的状态,因此能够有效防止瘙痒、斑疹等的肌肤问题的产生。

即,在尿布1中,收缩状态的外装体3(外装体收缩区域35)的槽部37与正面片21的凹部211在横向y上存在于相同位置,由此,从吸收性主体2至外装体3的纵向端3x(即腰部开口部wh的开口缘)形成由在横向y上彼此位于相同位置的凹部211和槽部37构成的“在纵向x上延伸的通气通路”,因此,通气性提高,在尿布1的穿着中内部不易成为闷湿的状态。即,在尿布1的穿着中,即使吸收保持于吸收性主体2的吸收体23(吸收性芯24)的尿或汗等排泄液由于穿着者的体温而蒸发,从正面片21以水蒸汽的形式向穿着者的肌肤侧排出,该水蒸汽也会通过凹部211和槽部37从腰部开口部wh向尿布1的外部排出,或从其途中的设置于槽部37的贯通孔33向尿布1的外部排出,因此,不易由于尿布1穿着中而造成闷湿,不易引起穿着者的肌肤问题。此外,通常,正面片21的凸部210与凹部211的间隔(凹凸节距)比外装体3的垄部36与槽部37的间隔(垄槽节距)小,因此,横向y的长度即宽度相对大的槽部37必然与横向y的长度即宽度相对短的凹部211在横向y上存在于相同位置,但反过来的关系并不必然成立,仅限于多个凹部211的至少一部分与槽部37在横向y存在于相同位置。具体而言,优选为3个凹部211中的1个与槽部37存在于相同位置。

此处所言“正面片21的凹部211与外装体收缩区域35(外装体3)的槽部37在横向y上存在于相同位置”指的是下述情况:以将凹部211在横向y上一分为二且在纵向x上延伸的假想中心线为基准线,在从上述1条基准线起的横向y的1mm以内的区域,有将槽部37在横向y上一分为二且在纵向x上延伸的假想中心线通过。

此外,在尿布1中,腰身部弹性部件5通过俯视时与吸收体23的纵向端部230重叠的部分并在横向y上横穿该部分,因此,在尿布1的穿着状态下,外装体3(外装体收缩区域35)在横向y上收缩时,吸收体23即吸收性主体2不易从外装体3浮起,由此能够提高通气性、防止闷湿、防止液体泄漏。

此外,在尿布1的穿着状态下,即使由于吸收性主体2在横向y上收缩而与穿着者的肌肤接触,或吸收性主体2从外装体3浮起而与穿着者的肌肤接触,在作为其与肌肤的接触面的正面片21的肌肤相对面形成有由凸部210和凹部211构成的凹凸构造,因此,正面片21的肌肤相对面并非与穿着者的肌肤整个面无间隙地紧贴,由此也能够提高通气性、防止闷湿。如果正面片的肌肤相对面是没有凹凸构造的平坦面,则有可能该平坦面与穿着者的肌肤整个面无间隙地紧贴,而有可能无法防止闷湿。

就更可靠地发挥这样的尿布1的作用效果的观点而言,各部分的尺寸等优选为以下述方式设定。

在正面片21的肌肤相对面,在横向y上相邻的凸部210、210各自的顶部(在凸部中最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突出的部分)间的相隔距离优选为1.5mm以上,进而优选为2mm以上,并且,优选为5mm以下,进而优选为4.5mm以下。这样的凸部210的顶部的横向y的相隔距离与凹部211的横向y的长度即宽度密切相关。

凹部211的纵向x的长度优选为7mm以上,进而优选为10mm以上,并且,优选为60mm以下,进而优选为50mm以下。

在尿布1的自然状态或穿着状态下,吸收性主体2的纵向端2x位置的正面片21的凹部211的个数优选为15个以上,进而优选为20个以上,并且,优选为50个以下,进而优选为40个以下。

存在于腹侧部1a或背侧部1c的腰身部弹性部件5的数量优选为10个以上,进而优选为12个以上,并且,优选为35个以下,进而优选为30个以下。

在腹侧部1a或背侧部1c,通过俯视时与吸收体23重叠的部分且在横向y上横穿该吸收体23的腰身部弹性部件5的数量优选为1个以上,并且,优选为15个以下,进而优选为12个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如图2、图4和图5所示,正面片21在俯视时与存在于外装体收缩区域35(吸收性主体不存在区域10和吸收性主体存在区域11)的吸收体23的纵向端部230重叠,且在外装体收缩区域35,正面片21的肌肤相对面被疏水性片31e包覆。本实施方式中的疏水性片31e如上文所述,是作为外层片31的一部分的延伸部31e。

疏水性片31e主要着眼于提高通气性的观点而采用,其能够消除因正面片21的肌肤相对面的凹凸构造带来的问题。即,当在正面片21的肌肤相对面形成有在纵向x上延伸的凹部211时,在通气性方面有效,但相反地,凹部211有可能不仅作为水蒸汽的导通通道,还作为尿等排泄液的导通通道发挥作用,因此,有排泄液通过凹部211向外部泄漏的危险,有液体泄漏的隐患。对此,如图2、图4和图5所示,以疏水性片31e包覆正面片21的凹凸构造的肌肤相对面时,疏水性片31e能够阻止通过凹部211在纵向x上流动的排泄液,进而有效防止液体泄漏。

疏水性片31e与正面片21,在凸部210更优选在凸部210的顶部由接合部6接合,而在凹部211不接合。根据此种结构,即使正面片21的肌肤相对面被疏水性片31e包覆,在正面片21的肌肤相对面的凹部211位置在与疏水性片31e之间也形成空间,因此,作为凹部211的通气通路的功能不会受阻。疏水性片31e与正面片21的接合能够利用热熔型粘接剂等公知的接合手段实施。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部6是粘接剂涂敷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疏水性片31e与正面片21的接合部6在纵向x上间隔性地配置。更具体而言,接合部6如图5所示,形成为在疏水性片31e和正面片21的重叠部分的横向y的全长连续且俯视时在横向y上延伸的直线状,在纵向x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图4中为3个)该直线状的接合部6。接合部6其本身能够对尿等排泄液起到阻止效果,通过如此配置有具有此种作用的接合部6,与疏水性片31e的液体泄漏防止效果相结合,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液体泄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疏水性片31e的纵向x的内侧的端部31ex没有与正面片21接合而成为自由端部。根据此种结构,疏水性片31e的纵向x的内侧的端部31ex在肌肤侧立起,能够起到更易阻挡尿等排泄液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片或其一部分的区域为亲水性还是疏水性基于以下述方法测定的纤维的接触角进行判断。具体而言,纤维的接触角如果小于90度则为亲水性,如果为90度以上则为疏水性。以下述方法测定的纤维的接触角越小则亲水性越高(疏水性越低),该接触角越大则亲水性越低(疏水性越高)。本实施方式中的疏水性片31e的整个区域以下述方法测定的纤维的接触角为90度以上。

<接触角的测定方法>

以测定对象的片(无纺布)的沿厚度方向的截面作为上表面地载置测定对象,在片的厚度方向将从片的最靠表面的位置至厚度1/10的区间的纤维随机采取多个样品,测定水的接触角。作为测定装置,使用协和界面科学株式会社制造的自动接触角计mca-j。接触角的测定使用蒸馏水。将从喷墨方式水滴喷出部(clustertechnology公司制造,喷出部孔径为25μm的脉冲喷射器ctc-25)喷出的液量设定为15微微升,将水滴滴下至各个纤维的中央的正上方。将滴下的状况摄录于与水平设置的相机连接的高速摄录装置。就其后进行图像解析的观点而言,摄录装置优选是组装有高速捕获装置的个人计算机。在本测定中,每17msec摄录图像。在所摄录的影像中,利用附带软件famas(软件版本为2.6.2,解析手法是为液滴法,解析方法为θ/2法,图像处理算法为无反射,图像处理影像模式为帧,阈值水平设为200,不进行曲率修正)对水滴滴落至纤维的最初图像进行图像解析,算出水滴与空气接触的面与纤维所成的角,作为接触角。将纤维裁断成纤维长度为1mm左右,将该纤维载置于接触角计的样品台,维持为水平。以四舍五入到小数点后1位的方式测量n=5根的接触角,将共计10个部位的测定值平均,并将所得的值(四舍五入到小数点后1位)定义为接触角。接触角越低意味着亲水性越高。测定环境是室温22±2℃、湿度65±2%rh。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疏水性片31e是外层片31的一部分,但本发明的疏水性片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与尿布1的其它构成部件分体的疏水性片。作为本发明的疏水性片,优选使用在横向y上具有伸缩性的无纺布。通过使用这样的包括伸缩性片的疏水性片31e,对于正面片21,在凸部210的顶部在接合部6被接合而在凹部211不被接合,在正面片21的肌肤相对面中的凹部211位置容易在与疏水性片31e之间形成空间,起到更不易阻碍作为利用凹部211的通气通路的作用的效果。

在本说明书中,“伸缩性片”是在规定方向(例如横向)上具有伸缩性的片,更具体而言,是规定方向(例如横向)的最大伸长度为100%以上、且该片在该规定方向上伸长至伸长度100%后收缩时的伸长恢复率(100%伸长时的伸长恢复率)至少为70%以上的片。

在横向y上具有伸缩性的疏水性片31e,相比于纵向x,在横向y上能够更大幅地伸长。更具体而言,外层片31在横向y上大幅伸长且伸长后收缩(最大伸长度为100%以上且伸长恢复率为70%以上),但在纵向x上仅稍稍地伸长(例如最大伸长度为50%以下)。片的伸长恢复率通过以下的测定方法进行测定。

<伸长恢复率的测定方法>

从测定对象的片准备长度50mm、宽度25mm的样品片,利用拉伸试验机(株式会社orientec的“tensilon”rtc-1150a),在夹具间(夹具间隔k0)将样品片固定,以300mm/min的速度使夹具间扩展而拉伸该样品片,使样品片伸长至100%伸长时的长度k2(=k0×2)后,以与拉伸速度同样的速度使夹具间缩窄,将拉伸应力成为0的时刻的样品片的长度作为伸长恢复后的长度k1。通过下式计算测定对象的片的100%伸长时的伸长恢复率。

100%伸长时的伸长恢复率(%)=[(k2-k1)/(k2-k0)]×100

作为伸缩性的疏水性片31e,例如能够优选使用(1)在弹性纤维层的两面或单面一体化有可伸长的纤维层的伸缩性片;(2)在网状的弹性片的两面或单面一体化有可伸长的纤维层的伸缩性片;(3)在包括弹性膜的弹性片的两面或单面一体化有可伸长的纤维层的伸缩性片;(4)以相互不交叉且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方式排列的多根弹性丝以实质上非伸长状态在其全长与可伸长的无纺布接合而成的伸缩性片等。作为弹性纤维层与可伸长的纤维层的一体化的方法,例如能够列举通过将它们层叠并进行水流交络或热风(air-through)处理等使纤维交络的方法、利用热压纹、粘接剂、超声波等接合的方法。

在图10中表示有伸缩性的疏水性片31e的一个优选例。图10所示的疏水性片31e是相当于上述(4)的伸缩性片的片,具有在以非弹性纤维为主体的可伸长的纤维层的一个面接合有线状弹性丝的结构,包括作为该纤维层的2个纤维片310、311和介于两个片310、311间配置的作为该弹性纤丝的弹性部件312。具有此种结构的伸缩性的疏水性片31e例如能够按照日本特开2009-61743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制造。

构成伸缩性的疏水性片31e的2个片310、311均可伸长。片310、311能够在与弹性部件312的延伸方向(横向y)相同的方向上伸长。可伸长包括如下情况:(a)片310、311的构成纤维自身伸长的情况;和(b)构成纤维自身不伸长,但在交点结合的纤维彼此分离、或通过纤维彼此的结合等由多根纤维形成的立体构造发生结构性变化、或构成纤维破碎,而作为片310、311整体伸长的情况。

构成伸缩性的疏水性片31e的弹性部件312是弹性树脂以熔融或软化的状态被拉伸而形成的弹性丝。多个弹性部件312分别在片31e的全长(外装体3的横向y的全长)上实际上连续。多个弹性部件312相互不交叉,以在一个方向(横向y)上延伸的方式排列。弹性部件312以实质上非伸长状态与2个片310、311接合。片31e的弹性部件312与片310、311的接合是通过构成片310、311的纤维(非弹性纤维)以埋入弹性部件312中的状态与该弹性部件312熔接而进行的,不使用热熔型粘接剂等粘接剂。由此,在片310、311(以非弹性纤维为主体的可伸长的纤维层)和与之接合的弹性部件312之间不存在粘接剂。

伸缩性的疏水性片31e能够在与弹性部件312的延伸方向(横向y)相同的方向上伸缩。片31e的伸缩性因弹性部件312的弹性而得以体现。当将片31e在与弹性部件312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拉伸时,弹性部件312和片310、311伸长。当解除对片31e的拉伸时,弹性部件312收缩,伴随该收缩,片310、311恢复至拉伸前的状态。此外,在片31e中,不存在与弹性部件312正交的状态下结合的其它弹性部件,因此在将片31e在与弹性部件312的延伸方向(横向y)相同的方向上拉伸时,该片31e几乎不发生横向y上的收缩即所谓宽度收缩地伸长。

构成伸缩性的疏水性片31e的2个片310、311可分别是短纤维的无纺布。作为无纺布能够列举热风无纺布、热辊无纺布、水刺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熔喷无纺布等。片310与片311可以是同种类的片,或也可以为不同种类的片。此处所言“同种类的片”是指片的制造工艺、片的构成纤维的种类、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和长度、片的厚度和克重等全部相同的片。在它们中的至少1个不同的情况下,即为“不同种类的片”。

构成伸缩性的疏水性片31e的弹性部件312(弹性丝)例如以热塑性弹性体或橡胶等作为原料。尤其是使用热塑性弹性体作为原料时,能够与通常的热塑性树脂同样地进行使用挤出机的熔融纺丝,此外,以此方式获得的弹性丝容易热熔接,因此适用于片31e。作为热塑性弹性体,例如能够列举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is(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sebs(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eps(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等的苯乙烯类弹性体、烯烃类弹性体(乙烯类α-烯烃弹性体、将乙烯、丁烯、辛烯等共聚而得的丙烯类弹性体)、聚酯类弹性体、聚氨酯类弹性体等,能够单独使用它们中的一种或组合两种以上使用。此外,也能够使用包括这些树脂的芯鞘型或并列型(side-by-side)的复合纤维。

另一方面,构成外装体3的外层片31和内层片32如上文所述,均是不具有伸缩性的非伸缩性片。在本说明书中,“非伸缩性片”是通过上述<伸长恢复率的测定方法>测定的伸长恢复率为20%以下的片或在100%伸长前就断裂的片。

作为非伸缩性的外层片31和内层片32优选使用通过各种制法制造的无纺布,例如纺粘无纺布、热风无纺布、针刺无纺布等。作为用作非伸缩性的片31、32的无纺布的构成纤维,例如能够列举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等聚酯、聚酰胺等的纤维等。构成用作非伸缩性的片31、32的无纺布的纤维既可为短纤维也可为长纤维,既可为亲水性也可为疏水性。此外,也能够使用芯鞘型或并列型的复合纤维、分割纤维、异形截面纤维、卷缩纤维、热收缩纤维等。这些纤维能够单独使用一种或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以上基于本发明所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正面片21的肌肤相对面的凹凸构造的凸部210和凹部211形成为在正面片21的纵向x的全长连续的垄槽构造,但总之,形成多个位于在横向y上相邻的凸部210、210之间且在纵向x上延伸的凹部211即可,不限于此种垄槽构造。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正面片21在俯视时与存在于外装体收缩区域35的吸收体23的纵向端部230重叠,且在外装体收缩区域35中,正面片21的肌肤相对面被疏水性片31e包覆,但在本发明中并非必须采用此种结构。然而如上文所述,根据此种结构,尤其是通过以疏水性片31e包覆正面片21的凹凸构造的肌肤相对面,能够更进一步有效防止尿等排泄液通过形成该凹凸构造的凹部211向外部泄漏出去的问问题。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层片31与内层片32同样地由一个连续的片构成,但也可以组合多个片构成。

此外,外装体3被划分为位于腹侧部的外装体腹侧区域和位于背侧部的外装体背侧区域,吸收性主体2也可架设于上述外装体腹侧区域和上述外装体背侧区域并固定。

关于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一步公开以下内容。

<1>

一种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具有配置于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部和配置于背侧的背侧部和位于它们之间的裆部,且具有从该腹侧部经由该裆部延伸至该背侧部的纵向和与之正交的横向,并且,

包括:吸收性主体,其具有吸收体和配置于该吸收体的肌肤相对面侧的正面片;和外装体,其位于该吸收性主体的非肌肤相对面侧而固定该吸收性主体,所述腹侧部的该外装体和所述背侧部的该外装体各自的沿纵向的两侧缘部彼此接合而形成腰部开口部和一对腿部开口部,该短裤型一次性尿布中,

所述外装体包括:位于距所述吸收性主体相对远的一侧的外层片;和位于距该吸收性主体相对近的一侧的内层片,且在所述腹侧部和所述背侧部的至少一者具有在横向上具有伸缩性的伸缩部,

在所述伸缩部的所述外层片与所述内层片之间,以在横向上伸长了的状态在纵向上间隔性地配置有多个腰身部弹性部件,这些多个腰身部弹性部件中的一部分在俯视时通过与所述吸收体的纵向端部重叠的部分而在横向上横穿该纵向端部,

通过所述伸缩部的所述腰身部弹性部件的收缩,形成该伸缩部在横向上收缩了的外装体收缩区域,在该外装体收缩区域的肌肤相对面侧,形成有在横向上交替地配置有在纵向上延伸的垄部和槽部的凹凸构造,

所述外装体收缩区域的所述外层片和所述内层片的至少一者,在存在于比所述吸收体的纵向端部靠纵向外侧的位置的所述槽部,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

在所述正面片的肌肤相对面形成有多个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突出的凸部,并且形成有多个位于在横向上相邻的该凸部彼此之间且在纵向上延伸的凹部,多个该凹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外装体收缩区域的所述槽部在横向上存在于相同位置。

<2>

根据所述<1>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正面片在俯视时与存在于所述外装体收缩区域的所述吸收体的纵向端部重叠。

<3>

根据所述<1>或<2>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吸收体具有包括吸收性材料的吸收性芯,所述正面片具有从该吸收性芯的纵向端部向纵向外侧延伸的部分,在俯视时该正面片的延伸部与所述腰身部弹性部件重叠。

<4>

根据所述<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贯通孔存在于多个所述腰身部弹性部件中在俯视时不与所述吸收体的纵向端部重叠且与该吸收体的纵向端部最靠近的弹性部件与该吸收体的纵向端部之间。

<5>

根据所述<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外层片和所述内层片两者具有多个所述贯通孔,两者的贯通孔的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

<6>

根据所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所述外装体收缩区域,所述外层片和所述内层片在间隔性地配置于纵向和横向这两个方向的多个外装体接合部彼此接合,所述腰身部弹性部件以不通过该外装体接合部的方式配置。

<7>

根据所述<5>或<6>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所述外装体收缩区域,所述外层片和所述内层片在间隔性地配置于纵向和横向这两个方向的多个外装体接合部彼此接合,所述贯通孔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外装体接合部。

<8>

根据所述<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外层片除了与所述内层片为相同形状、相同尺寸的部分以外,还具有在将两个片层叠时从该内层片的所述腹侧部侧的纵向端部向外侧延伸的腹侧延伸部和从该内层片的所述背侧部侧的纵向端部向外侧延伸的背侧延伸部。

<9>

根据所述<8>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腹侧延伸部和所述背侧延伸部分别以覆盖配置固定在所述内层片上的所述吸收性主体的纵向两端部的方式向该内层片侧折回并固定。

<10>

根据所述<8>或<9>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所述外装体收缩区域,所述正面片的肌肤相对面被疏水性片包覆,

所述疏水性片是所述腹侧延伸部和所述背侧延伸部。

<11>

根据所述<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所述外装体收缩区域,所述正面片的肌肤相对面被疏水性片包覆。

<12>

根据所述<10>或<11>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疏水性片与所述正面片在所述凸部接合,在所述凹部没有接合。

<13>

根据所述<12>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疏水性片与所述正面片的接合部在纵向上间隔性地配置。

<14>

根据所述<10>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疏水性片的纵向内侧的端部没有与所述正面片接合,成为自由端部。

<15>

根据所述<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疏水性片包括在横向上具有伸缩性的无纺布。

<16>

根据所述<10>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疏水性片与所述正面片在所述凸部的顶部接合,在所述凹部没有接合。

<17>

根据所述<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腹侧部和所述背侧部各自在纵向被划分为没有配置所述吸收性主体的吸收性主体不存在区域和位于比该吸收性主体不存在区域靠纵向内侧的位置的吸收性主体存在区域,所述腰身部弹性部件配置于这两个区域。

<18>

根据所述<17>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外装体收缩区域形成于所述吸收性主体不存在区域和所述吸收性主体存在区域各自的整个区域,也形成于该吸收性主体存在区域中的在俯视时与所述吸收性主体重叠的部位。

<19>

根据所述<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所述外装体收缩区域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形成有在横向上交替地配置有在纵向上延伸的垄部和槽部的凹凸构造。

<20>

根据所述<19>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所述外装体收缩区域,肌肤相对面侧的所述垄部与非肌肤相对面侧的所述垄部在横向上位于相同位置,并且肌肤相对面侧的所述槽部与非肌肤相对面侧的所述槽部在横向上位于相同位置。

<21>

根据所述<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腹侧部和所述背侧部各自的所述外装体的沿纵向的两侧缘部彼此接合而形成一对侧封部,多个所述腰身部弹性部件各自仅在该侧封部或位于该侧封部附近的部分,接合于所述外层片和所述内层片两者,在除此以外的部分没有接合于两个片。

<22>

根据所述<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外层片和所述内层片各自在自然状态或穿着状态中,形成多个跨多个所述腰身部弹性部件在纵向上连续延伸的褶,该褶成为所述垄部,在横向上相邻的该褶彼此之间成为所述槽部。

<23>

根据所述<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在一个所述槽部,在纵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间隔性地配置有多个所述贯通孔。

<24>

根据所述<1>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外层片和所述内层片两者具有多个所述贯通孔,两者的该贯通孔全部一一对应地相互重叠。

<25>

根据所述<1>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所述外装体收缩区域,所述外层片和所述内层片在间隔性地配置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的多个外装体接合部彼此接合,两个片两者具有多个所述贯通孔,该外层片的1个该贯通孔与该内层片的1个该贯通孔在该外装体接合部位置重叠。

<26>

根据所述<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贯通孔的俯视时的最大长度优选为1mm以上,进而优选为1.5mm以上,并且,优选为5mm以下,进而优选为4mm以下。

<27>

根据所述<1>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外装体收缩区域中的所述贯通孔的每单位面积的数量,在以俯视时为10mm见方的正方形形状的区域的面积为基准时,优选为1个以上,进而优选为2个以上,并且,优选为15个以下,进而优选为12个以下。

<28>

根据所述<1>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关于所述正面片的多个所述凹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该凹部的纵向的延长线上存在所述外装体收缩区域的所述槽部。

<29>

根据所述<1>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正面片的肌肤相对面的多个所述凹部各自与所述外装体收缩区域的多个所述槽部一一对应,且与对应的1个该槽部在横向上存在于相同位置。

<30>

根据所述<1>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所述正面片的肌肤相对面,在横向上相邻的所述凸部各自的顶部间的相隔距离优选为1.5mm以上,进而优选为2mm以上,并且,优选为5mm以下,进而优选为4.5mm以下。

<31>

根据所述<1>至<30>中任一项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凹部的纵向长度优选为7mm以上,进而优选为10mm以上,并且,优选为60mm以下,进而优选为50mm以下。

<32>

根据所述<1>至<31>中任一项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存在于所述腹侧部或所述背侧部的所述腰身部弹性部件的数量优选为10个以上,进而优选为12个以上,并且,优选为35个以下,进而优选为30个以下。

<33>

根据所述<1>至<32>中任一项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所述腹侧部或所述背侧部,通过在俯视时与所述吸收体重叠的部分而在横向上横穿该吸收体的所述腰身部弹性部件的数量优选为1个以上,并且,优选为15个以下,进而优选为12个以下。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通气性优异,有效防止闷湿和肌肤问题并且能够防止排泄液的泄漏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