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黄疸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0772阅读:65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黄疸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黄疸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一般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导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常见症状有:发热、畏寒、上腹疼痛、皮肤瘙痒、尿色深如浓茶、粪便色泽呈浅黄色、食欲减退、上腹饱胀、恶心与呕吐等。目前,医学上治疗黄疸主要采用激素类及常规退黄西药,如:口服泼尼松(强地松)10~15mg,3次/d,并配合鲁米那片等。虽见效快,但长期服用,药物的副作用会对人体产生较大的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采用激素类及常规退黄西药治疗黄疸存在副作用大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配伍科学、疗效显著、作用可靠、无副作用的治疗黄疸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治疗黄疸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药原料及重量份配比为:柴胡20-40份,黄芩10-20份,大黄6-12份,白芍10-30份,半夏10-20份,生姜5-15份,枳实10-20份,蒲公英10-30份,白毛藤10-20份,佛手10-20份,白头翁5-15份,石斛10-20份,墨旱莲10-20份,川楝子5-15份,合欢皮10-20份,翠羽草10-20份,白花蛇舌草10-20份,垂盆草5-15份,竹茹10-20份,半边莲10-20份,太子参20-40份,丝瓜络10-20份,牡丹皮5-15份,玉米须10-20份,车前草10-20份,半枝莲10-20份,龙胆草10-20份,板蓝根10-20份,甘草5-15份。

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黄疸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药原料及重量份配比为:柴胡30份,黄芩15份,大黄9份,白芍20份,半夏15份,生姜10份,枳实15份,蒲公英20份,白毛藤15份,佛手15份,白头翁10份,石斛15份,墨旱莲15份,川楝子10份,合欢皮15份,翠羽草15份,白花蛇舌草15份,垂盆草10份,竹茹15份,半边莲15份,太子参30份,丝瓜络15份,牡丹皮10份,玉米须15份,车前草15份,半枝莲15份,龙胆草15份,板蓝根15份,甘草10份。

黄疸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病机关键是湿,由于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而发生黄疸。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 ,疏泄不利,致胆汁输泄失常。病位在脾胃肝胆,湿热蕴积化毒,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寒湿瘀滞,中阳不振,脾虚失运,气血亏虚,湿滞残留。因此治疗黄疸应以清热通腑,利湿化浊运脾,疏肝泄热,清热解毒,温中健脾,利湿退黄为治则。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中,重用柴胡疏肝理气,行气化瘀,为君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清泄湿热,枳实行气化瘀,二药相使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共为臣药。佐以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使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与生姜相伍,以治呕逆不止;蒲公英、白头翁、翠羽草、白花蛇舌草、垂盆草、板蓝根、竹茹、半边莲、丝瓜络、丹皮、车前草,上十一味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水渗湿;白毛藤、半枝莲、龙胆草、牡丹皮、玉米须五药相使清热利湿退黄;佛手、合欢皮理气宽中,活血消痛;石斛、旱莲草补肝益肾,养阴生津;川楝子通经活络,疏肝泄热,引药归经;太子参益气健脾,生津润肺,方中清热解毒药多,其药性凉寒,用太子参来健脾养胃,以滋正气。最后用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纵观全方,各药能和营卫而行津液,调和脾胃,疏肝泄热,利湿退黄,标本兼治。

本发明所提供的中药组合物配伍科学,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按常规的水煎法制取药剂服用。经临床应用验证,其疗效显著,作用可靠,药性平和,未出现毒副作用,总有效率93%,治愈率达7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治疗黄疸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柴胡30g,黄芩15g,大黄9g,白芍20g,半夏15g,生姜10g,枳实15g,蒲公英20g,白毛藤15g,佛手15g,白头翁10g,石斛15g,墨旱莲15g,川楝子10g,合欢皮15g,翠羽草15g,白花蛇舌草15g,垂盆草10g,竹茹15g,半边莲15g,太子参30g,丝瓜络15g,牡丹皮10g,玉米须15g,车前草15g,半枝莲15g,龙胆草15g,板蓝根15g,甘草10g。

实施例2

一种治疗黄疸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柴胡40g,黄芩10g,大黄12g,白芍10g,半夏20g,生姜5g,枳实20g,蒲公英10g,白毛藤20g,佛手10g,白头翁15g,石斛10g,墨旱莲20g,川楝子5g,合欢皮20g,翠羽草10g,白花蛇舌草20g,垂盆草5g,竹茹20g,半边莲10g,太子参40g,丝瓜络10g,牡丹皮15g,玉米须10g,车前草20g,半枝莲10g,龙胆草20g,板蓝根10g,甘草15g。

实施例3

一种治疗黄疸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柴胡20g,黄芩20g,大黄6g,白芍30g,半夏10g,生姜15g,枳实10g,蒲公英30g,白毛藤10g,佛手20g,白头翁5g,石斛20g,墨旱莲10g,川楝子15g,合欢皮10g,翠羽草20g,白花蛇舌草10g,垂盆草15g,竹茹10g,半边莲20g,太子参20g,丝瓜络20g,牡丹皮5g,玉米须20g,车前草10g,半枝莲20g,龙胆草10g,板蓝根20g,甘草5g。

实施例4

一种治疗黄疸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柴胡33g,黄芩12g,大黄13g,白芍17g,半夏17g,生姜7g,枳实18g,蒲公英17g,白毛藤18g,佛手12g,白头翁13g,石斛12g,墨旱莲18g,川楝子7g,合欢皮18g,翠羽草12g,白花蛇舌草18g,垂盆草7g,竹茹18g,半边莲12g,太子参33g,丝瓜络12g,牡丹皮13g,玉米须12g,车前草18g,半枝莲12g,龙胆草18g,板蓝根12g,甘草13g。

实施例5

一种治疗黄疸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柴胡27g,黄芩18g,大黄6g,白芍23g,半夏12g,生姜13g,枳实12g,蒲公英23g,白毛藤12g,佛手18g,白头翁7g,石斛18g,墨旱莲12g,川楝子13g,合欢皮12g,翠羽草17g,白花蛇舌草12g,垂盆草13g,竹茹12g,半边莲18g,太子参27g,丝瓜络18g,牡丹皮7g,玉米须18g,车前草12g,半枝莲18g,龙胆草12g,板蓝根18g,甘草7g。

下面结合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在本申请人所处医院进行临床疗效实验如下:

1、临床病例选择:挑选88例黄疸患者,年龄1-55岁。

2、临床症状:目黄、肤黄、尿黄,以目黄为主;初起有恶寒发热,纳呆厌油,恶心呕吐,神疲乏力,或大便颜色变淡;黄疸严重者皮肤瘙痒。以上症状可认定为黄疸。

3、实验方法: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实验治疗组及对照治疗组两组,每组44人,其中,实验治疗组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中药组合物,其是将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原料按照传统水煎法煎煮两遍取汁约400ml,分早、晚两次温热服用,一天一剂,七天一疗程。对照治疗组采用:口服泼尼松(强地松)10~15mg,3次/d,并配合鲁米那片。

4、疗效标准:

(1)、治愈:黄疸消退,其他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正常;

(2)、有效:黄疸及其他症状减轻,胆红素正常或降低,其他实验室指标好转;

(3)、无效:黄疸不退或加深,其他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无改善。

5、实验结果:

实验治疗组:治疗2-5个疗程,治愈32例,有效9例,无效3例。经不良反应(ADR)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未发生毒副作用。

对照治疗组:治疗一周~五周后,治愈30例,治疗2-3个月后有3例患者病情出现反复。

通过比较,采用西药的对照治疗组治疗黄疸疗效不如实验组,且停药后病情易出现反复。

6、典型病例:

病例1:林某,男,39岁。患者自述近半个月来发现脸部皮肤发黄,目黄,尿液颜色加重,并伴有全身瘙痒症状。医生给予醋酸泼尼松片退黄,症状好转,停药一周,再次发作。服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制备的药剂3个疗程后,自觉黄疸消退,瘙痒感减轻;继续服用2个疗程,症状消失,治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病例2:方某,女,24岁。患者自述初起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三天后出现目黄、面黄,且尿液如浓茶色,大便呈浅黄色。当地医院诊为:黄疸。给予常规退黄西药(鲁米那片),效果并不明显。服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制备的药剂2个疗程,各症状明显好转;续服3个疗程后,黄疸症状消失,治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另外,中药原料用量对疗效同样至关重要。本发明用于临床实验的各中药原料用量是本发明的最佳用量,其适用范围广。其中,柴胡30g,用量大,其疏肝理气,行气化瘀,柴胡既疏肝同时还和解清热,发散风热,方中重用,与黄芩15g相伍,以除少阳之邪;大黄9g,量少,大黄泻下功效强,方中用量少,其主要与枳实15g相使,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清泄肝火;太子参30g,用量大,太子参益气健脾,生津润肺,方中清热解毒药多,其药性凉寒,用太子参来健脾养胃,以滋正气,因此用量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