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风寒闭阻、瘀血阻络症肌筋膜炎的药贴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42549阅读:58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风寒闭阻、瘀血阻络症肌筋膜炎的药贴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肌筋膜炎是指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等因素使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是身体富有白色纤维组织,如筋膜、肌膜、韧带、肌腱、腱鞘、骨膜及皮下组织等的一种非特异性变化。

潮湿、寒冷的气候环境,是最多见的原因之一,湿冷可使肌肉血管收缩,缺血,水肿引起局部纤维浆液渗出,最终形成纤维织炎,慢性劳损为另一重要发病因素,肌肉,筋膜受损后发生纤维化改变,使软组织处于高张力状态。从而出现微小的撕裂性损伤,最后又使纤维样组织增多、收缩,挤压局部的毛细血管和末稍神经出现疼痛。其它如病毒感染、风湿症的肌肉变态反应等也是诱因。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疼痛、发凉,日间轻,傍晚重,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

肌筋膜炎是西医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该病属中医学痹证的范畴。《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证是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酸楚、麻木等表现的一类疾病。

《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卧伤气,此为五劳所伤”。肌筋膜炎的发生,多是在肢体劳伤,或肢体失于运动的基础上,肌肉筋膜损伤,复感风寒湿邪所致。由于风寒湿邪外侵,邪气闭阻筋骨关节之间,气血运行不畅,病程日久,则每兼瘀血阻滞。因此一般认为风寒痹阻,瘀血阻络是肌筋膜炎常见的证候。

风寒痹阻,瘀血阻滞,气血不畅,故见肢体疼痛。寒性收引,肢体感寒,筋脉拘急,故关节屈伸不利。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见关节冷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为风寒痹阻,瘀血阻络之征象。

中国专利文件(CN 105106667 A,公开日:2015-12-02)公开了一种祛瘀痛痹汤,并公开了该药材的原料包括石菖蒲、丹参、川芎、厚朴、沉香、全瓜蒌、瓜蒌仁、菊花、泽泻、桃仁、红花、天麻等相关技术特征,但该专利的不足之处在于其适用于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绞痛。

中国专利文件(CN 102631562 B,公开日:2012-08-15)公开了一种活血止痛壮骨膏,并公开了该药材包括藏红花、藏麝香、血竭、白花蛇、藏天麻、薄荷脑、冰片等相关技术特征,但该专利的不足之处在在于该药虽有一定疗效,但毒性较强副作用大(例如冰片等),服用不当易出危险。

中国专利文件(CN 105012869 A,公开日:2015-11-04)公开了一种止痹酒,并公开了该药材包括玉竹、党参、姜黄、五加皮、陈皮、红花、怀牛膝、白芷、当归、川芎、威灵仙、木瓜、海风藤、肉豆蔻、独活、制川乌、制草乌、栀子、冰糖、白酒等相关技术特征,但该专利的不足之处在在于内服对痛痹具有确切疗效,但药酒毕竟也是酒,有一定的刺激性,服用上也有很多禁忌和不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药贴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治疗肌筋膜炎风寒闭阻,瘀血阻络的药贴及其制备方法,由延胡索、桂枝、当归等药味组成,用于治疗肌筋膜炎风寒闭阻,瘀血阻络证有较好的疗效,应用简便,且未发现不良反应。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治疗风寒闭阻、瘀血阻络症肌筋膜炎的药贴,由包括下列质量的原料制成:延胡索333g、桂枝200g、当归333g、川芎300g、乳香(制)500g、没药(制)133g、姜黄300g、木香167g、海桐皮333g、紫荆皮333g、法半夏167g、木通300g、鸡血藤333g、紫草333g、升麻400g、制何首乌400g、麦冬333g、甘草300g和樟脑167g。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治疗风寒闭阻、瘀血阻络症肌筋膜炎的药贴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照配方中各药材的重量,取除樟脑以外的其余18种原料药材,粉碎成药物饮片,加入6倍量7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4.5小时;

2)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30-1.34的浸膏,在减压回收乙醇的同时,按100:13的重量比分别取适量的医用压敏胶粘剂和乙酸乙酯混匀,获得基质;

3)将步骤2)中所获得的浸膏和基质混合后密闭环境下搅拌5小时,待温度降至40℃以下,获得涂膏半成品;

4)取配方中重量的樟脑,加入适量的乙酸乙酯,使樟脑充分溶解,获得樟脑溶液;

5)将步骤3)中涂膏半成品和步骤4)中樟脑溶液混合后,搅拌均匀,用120目筛网过滤,再加入适量乙酸乙酯使总量不低于5300克,搅拌均匀,获得涂膏;

6)将步骤5)所获涂膏涂在0.4mm的防水药布上,依次经40℃、75℃、80℃烘干干燥后,盖衬,切片后即得药贴。

本发明所用主要中药原料的药理如下:

延胡索:辛、苦,温。归肝、脾经。活血,行气,止痛。用于胸胁、脘腹疼痛,胸痹心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肠燥便秘。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头痛,风湿痹痛;

乳香:辛、苦,温。归心、肝、脾。活血定痛,消肿生肌。用于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经经闭,产后瘀,癥瘕腹痛,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痈肿疮疡;

没药:辛、苦,平。归心、肝、脾经。散瘀定痛,消肿生肌D用于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经经闭,产后瘀阻,癥瘕腹痛,凤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疡;

姜黄:辛、苦,温。归脾、肝经;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用于胸胁刺痛,胸搏心痛,经经闭,癥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

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胸胁、脘腹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煨木香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

海桐皮:味辛;苦;性平。归肝;胃;肾经。祛风除湿;利水和中;活血解毒;

紫荆皮:味苦,性平。归肝经。活血,通淋,解毒;

法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暈,痰厥头痛。

木通:苦,寒。归心、小坜、膀胱经。利尿通淋,淸心除烦,通经下乳。用于淋证,水肿,心烦尿赤,口舌生疮,经闭乳少,湿热痹痛;

鸡血藤:苦、甘,温。归肝、肾经。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风湿痹痛,麻木瘫痰,虚虚萎黄;

紫草:甘、咸,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消斑。用于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

升麻: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淸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

制何首乌:苦、甘、涩,微温。归肝、心、肾经。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化浊降脂。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高脂血症;

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淸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樟脑:通关窍,利滞气,治邪气,霍乱,心腹痛,寒湿脚气,疥癣,风瘙,龋齿,杀虫,着鞋中去脚气。

其中,延胡索、桂枝二药为君。延胡索辛苦温,辛散温通,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本草纲目》赞曰“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本草求真》谓“不论是气是血,积而不散者,服此力能通达,以其性温,则于气血能行能畅,味辛则于气血能润能散”。桂枝辛甘温,本方用之散寒通脉,利关节。《本经》谓本品“利关节”,《别录》谓其“温筋通脉”。

当归、川芎、乳香、没药、姜黄五药共为臣。当归辛甘苦温,本方用之活血止痛,兼有温经养血,《本草纲目》谓本品治:“筋骨疼痛”,用于筋伤最为合拍。川芎其味辛温,活血行气,是活血祛风之常药。《药品化义》谓其能“使血气流通,为血中之气药”。《日华诸家本草》谓川芎能“调众脉,破症结宿血,消瘀血”。乳香辛温,行气活血,化瘀定痛,《本草汇言》谓之“活血祛风,舒筋止痛之药也”。没药苦平,通络逐瘀,消肿定痛,《本草纲目》称其“散血消肿,定痛生肌”。“二药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每每相兼使用”。姜黄辛苦温,辛散温通,行气行血,通经止痛,《新修本草》云“治跌仆瘀血,消肿毒,止暴风痛”。《伤科方书》载用其治疗跌打损伤。

木香、海桐皮紫荆皮、法半夏、木通、鸡血藤、紫草、升麻、制何首乌、麦冬、甘草共为佐药。其中木香辛温,能行气止痛,“气行则血行”,故能行气消肿止痛。海桐皮苦辛平,祛风通络,《本草求真》谓其“能入肝经血分,祛风除湿,及行经络”。紫荆皮苦平,活血经络,《本草纲目》称其“能行经络、达病所”。血瘀日久,水湿不行,致痰瘀互阻,故用半夏,燥湿化痰,《主治秘要》称其可“消肿散结”。木通苦凉,乃利水之品,除湿通络,《本经》谓其“通利九窍血脉关节”。鸡血藤苦甘温,补血行血,舒筋活络,《本草纲目拾遗》谓本品能“活血”、“壮筋骨”,《饮片新参》谓之“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经脉”。紫草苦甘寒,《本草纲目》称“其功长于凉血活血”,本方用其活血之功。升麻甘辛,能行解散,与诸活血药配伍,可助行血活血之作用,与桂枝配伍可助其祛风散寒。“邪气所凑,其气必虚”,补血益气,气血旺盛足,肌肉之伤则易康复。首乌甘涩微温,补益精血,补肝养筋。《本草纲目》赞其“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之上”。麦冬甘苦寒,《本草新编》言其“泻肺中之伏火,清胃中之热邪,补心气之劳伤”。《神农本草经》谓有“骨络脉绝,赢瘦补气”之效。甘草甘平,用其益气补中,缓急止痛。《神农本草经》称其可“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

樟脑苦辛,《本草纲目》称其为“通关窍”之要药,走窜开窍,无经不达,故为本方之使药。

以上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之功,用于肌筋膜炎风寒闭阻,瘀血阻络证最为适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用于肌筋膜炎风寒闭阻,瘀血阻络证;症见起病急,患部肌肉疼痛,活动不利,局部喜温恶寒,疼痛夜甚,或疼痛游走不定,舌质淡或暗,苔白,脉弦紧;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2)纯中药制剂,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

(3)配方合理、药效稳定、渗透能力强而疗程短、效果好、药性平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用于治疗风寒闭阻、瘀血阻络症肌筋膜炎的药贴,由包括下列质量的原料制成:延胡索333g、桂枝200g、当归333g、川芎300g、乳香(制)500g、没药(制)133g、姜黄300g、木香167g、海桐皮333g、紫荆皮333g、法半夏167g、木通300g、鸡血藤333g、紫草333g、升麻400g、制何首乌400g、麦冬333g、甘草300g和樟脑167g。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用于治疗风寒闭阻、瘀血阻络症肌筋膜炎的药贴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照配方中重量,取除樟脑以外的其余18种原料药材,粉碎成粗粉,加入6倍量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4.5小时;

2)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30-1.34的浸膏,在减压回收乙醇的同时,按100:13的重量比分别取适量的医用压敏胶粘剂和乙酸乙酯混匀,获得基质;

3)将步骤2)中所获得的浸膏和基质混合后密闭环境下搅拌5小时,待温度降至40℃以下,获得涂膏半成品;

4)取配方中重量份数的樟脑,加入适量的乙酸乙酯,使樟脑充分溶解,获得樟脑溶液;

5)将步骤3)中涂膏半成品和步骤4)中樟脑溶液混合后,搅拌均匀,用120目筛网过滤,再加入适量乙酸乙酯使总量不低于5300克,搅拌均匀,获得涂膏;

6)将步骤5)所获涂膏涂在0.4mm的防水药布上,依次经40℃、75℃、80℃烘干干燥后,盖衬,切成16cm x 12cm的块,制成1000片,即得药贴。

实施例2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临床及实验室相关研究

一、一般情况

(一)患者性别分析(表1)。

表1:患者性别情况分析

60例病例中,男性28例,占46.7%;女性32例,占53.3%,男女比例为0.88:1。

(二)患者年龄分布(表2)。

表2: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60例病例中,18岁至25岁患者8例,占13.3%;26岁至35岁患者16例,占26.7%;36岁至45岁患者22例,占36.7%,46岁至55岁患者12例,占20.0%;56岁至65岁患者2例,占3.3%。6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8岁。

(三)病程分析(表3)。

表3:患者病程情况

60例病例中,病程小于等于1天的患者21例,占35.0%;病程大于1天小于等于2天的患者22例,占36.7%;病程大于2天小于等于3天的患者17例,占28.3%。60例患者平均病程为1.93天。

(四)发病部位分析(表4)。

表4:患者发病部位分析

60例病例中,发病部位在颈部的患者3例,占5.0%;发病部位在腰部的患者13例,占21.7%;发病部位在背部的患者10例,占16.7%;发病部位在颈肩部的患者5例,占8.3%;发病部位在肩背部的患者23例,占38.3%;发病部位在腰背部的患者6例,占10.0%。

二、诊断标准

(一)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1997年)

1、好发于颈、肩、腰、背部,起病缓急不一。

2、临床表现局部疼痛,肌肉痉挛和关节活动障碍。

3、体检可发现患部有局限性压痛,肌肉轻度萎缩,有时可扪及“纤维炎性”结节,重压有酸痛感。常见压痛部位在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髂后上棘和骶棘肌旁。

4、化验:多在正常范围内,抗“O”、血沉(ESR)正常或偏高。

(二)临床分型

1、急性型:肌肉扭挫伤治疗不当或劳损后,复感风寒侵袭,患部疼痛,肌肉僵硬,起病急,活动后疼痛加剧。

2、慢性型:患部常有沉重酸胀感,疼痛不剧。晨起时疼痛较重,稍加活动后疼痛减轻。

(三)中医辨证标准

风寒闭阻,瘀血阻络证

起病急,患部肌肉疼痛,活动不利,局部喜温恶寒,疼痛夜甚,或疼痛游走不定,舌质淡或暗,苔白,脉弦紧。

三、试验病例

(一)纳入病例标准

1、符合肌筋膜炎西医诊断标准、急性型者。

2、符合中医辨证者。

3、年龄在18~65岁者。

4、病程在72小时内者。

(二)排除病例标

1、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

2、关节扭伤、软组织挫伤或断裂伤。

3、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或对本药过敏者。

5、病程超过72小时者。

四、观察指标

(一)安全性指标

1、一般体检项目。

2、血、尿、便常规。

3、心电图、肝功能(ALT)、肾功能(UREA、Cr)。

4、皮肤不良反应观察。

(二)疗效性指标

1、临床症状体征表现。

*疼痛程度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

采用一条10厘米直尺,两端标明有0和10的字样。0端代表无痛,10端代表最剧烈的疼痛。让病人在直尺背面指出自己疼痛相应的位置,然后由研究医生读录疼痛强度的数值。

五、观察方法

(一)验证病例60例,门诊患者,自身对照观察。

(二)用药:活血通痹贴:外用,贴于患部,一次1片,一日1次,每次敷贴12小时,两次贴敷至少间隔12小时。

(三)疗程:2周。

(四)皮肤破损处禁用。

(五)治疗期间须停用其它相关的中西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法。如病情需要,为保护受试者权益和科学性,将疼痛的基础治疗用药品种固定为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奥克清(奥沙普泰肠溶片)。

(六)临床验证期间医院有专人负责,强调依从性,要求医护人员和家属监督患者用药。

(七)固定医生认真填写病历,记录所观察项目和指标。严格按疗效标准评定疗效,不得任意降低或提高疗效标准。

六、病例剔除与脱落

(一)剔除病例标准

1、入组后发现受试者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需予剔除。

2、使用方案规定的禁用药品,由于违背临床试验方案,需予剔除。

3、纳入后未曾用药的病例,需予剔除。

(二)脱落病例标准

1、试验过程中自行退出者。

2、因各种原因疗程未结束退出试验、失访病例。

3、资料不全,影响有效性和安全性判断者。

4、试验中,受试者发生了某些合并症、并发症或特殊生理变化,不适宜继续接受试验者。

5、试验中,受试者依从性差,使用药物达不到规定的80%或超过规定的120%。

七、不良事件

1、不良事件记录:记录不良事件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记录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和转归。

2、不良事件严重程度的判断:不良事件按其严重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

3、不良事件与药物因果关系判断:不良事件与药物的因果关系可分为5级即: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可能、可疑、不可能。

说明:+表示肯定-表示否定±表示肯定或否定?表示情况不明

4、不良事件的处理:要求出现不良事件时应积极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并记录其转归。

八、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一)临床症状体征半定量计分标准

1、局部疼痛

2、局部压痛

3、活动不利

4、局部喜温恶寒

5、疼痛夜甚

九、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一)临床总疗效判定

1、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积分减少≥95%。

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95%。

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改善,积分减少≥30%,<70%。

4、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积分减少<30%。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二)局部疼痛单项疗效判定

1、临床控制:局部疼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疗后评分为0分。

2、显效:局部疼痛症状明显改善,疗后评分较疗前降低两级。

3、有效:局部疼痛症状有所改善,疗后评分较疗前降低一级。

4、无效:局部疼痛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三)局部压痛单项疗效判定

1、临床控制:局部压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疗后评分为0分。

2、显效:局部压痛症状明显改善,疗后评分较疗前降低两级。

3、有效:局部压痛症状有所改善,疗后评分较疗前降低一级。

4、无效:局部压痛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十、观察结果

(一)临床总疗效统计(表5)

表5:临床总疗效统计

60例病例中,临床总疗效为临床控制的患者9例,占15.0%;临床总疗效为显效的患者21例,占35.0%;临床总疗效为有效的患者23例,占38.3%;临床总疗效为无效的患者7例,占11.7%。60例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8.3%。(二)局部疼痛疗效统计(表6)

表6:局部疼痛疗效统计

60例病例中,局部疼痛疗效为临床控制的患者22例,占36.7%;局部疼痛疗效为显效的患者9例,占15.0%;局部疼痛疗效为有效的患者22例,占36.7%;局部疼痛疗效为无效的患者7例,占11.7%。60例患者局部疼痛总有效率为88.3%。

(三)局部压痛疗效统计(表7)

表7:局部压痛疗效统计

60例病例中,局部压痛疗效为临床控制的患者23例,占38.3%;局部压痛疗效为显效的患者10例,占16.7%;局部压痛疗效为有效的患者20例,占33.3%;局部压痛疗效为无效的患者7例,占11.7%。60例患者局部压痛总有效率为88.3%。

(四)临床症状统计(表8—表9)

表8:临床症状积分统计

疗前疗后比较(t检验):t=23.724,P<0.01。

上表说明,治疗后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表9: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分项比较

上表说明,治疗后能明显改善局部疼痛、局部压痛、活动不利、局部喜温恶寒、疼痛夜甚症状,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五)治疗后合并使用西药情况

在验证过程中,患者未使用其它相关的中西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法,有16例患者在疗前应用过云南白药喷雾剂、芬必得胶囊、活血止痛胶囊、狗皮膏药、扶他林乳膏剂、正红花油,使用时间为1~6天不等。

(六)安全性观测

在临床验证期间,对治疗组60例患者进行了安全性观察,经血、尿、便常规检查,心电图、肝功能(ALT)、肾功能(UREA、Cr)检查,结果见表10。

表10治疗组治疗前后不良反应分析

不良反应观察说明如下:

1、血常规:

(1)白细胞:治疗前后均异常1例,异常值为3.8和3.9,与正常值范围(4 —10)比较偏离不大,且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未见加重。

(2)红细胞:治疗前后均异常1例,异常值为3.45和3.41,与正常值范围(3.5—5.5)比较偏离不大,且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未见加重。

(3)血红蛋白:治疗前后均异常1例,异常值为107和101,与正常值范围(110—160)比较偏离不大,且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未见加重。

治疗前异常,治疗后正常1例,异常值为108,与正常值范围(110—160)比较偏离不大,不排除化验、仪器测定误差或一些生理因素影响,无临床实际意义。

(4)HCT:治疗前后均异常2例,1例异常值为32.6和34.3,另1例异常值为31.9和30.7,与正常值范围(27—32)比较偏离不大,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未见加重。

(5)MCV:治疗前正常,治疗后异常2例,异常值分别为97.4和97.3,与正常值范围(82—95)比较偏离不大,不排除化验、仪器测定误差或一些生理因素影响,无临床实际意义。

(6)MCHC:治疗前后均异常1例,异常值为312,与正常值范围(320—360)偏离不大,不排除化验、仪器测定误差或一些生理因素影响,无临床实际意义。

2、心电图:

治疗前异常,治疗后正常1例,患者疗前有轻微心动过缓,平素心率不高,在60次/分上下浮动,无其他症状,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病史。

治疗前正常,治疗后异常1例,患者疗后TV2>TV6,无临床实际意义。

治疗前后均异常41例,异常情况多为不完全性有束支传导阻滞、短PR综合征、TV2>TV6等,均常见于正常人,无临床实际意义。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未见加重。

3、肝功能:

(1)ALT:治疗前后均异常2例,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未见加重。

4、皮肤不良反应:

有3例患者出现皮肤不良反应。

1例患者用药第2天用药部位出现红色皮疹,局部瘙痒,皮肤无破损。考虑到患者用药期间食用了大虾有关,暂停用活血通痹贴,外用皮炎平软膏,3次/日。嘱患者禁食牛、羊、鱼肉及海鲜食品。2天后,皮肤正常继续使用活血通痹贴,未见皮肤不良反应。

2例患者用药第6天用药部位皮肤发红,表面有红色皮疹,瘙痒,皮肤无破损。考虑到天热出汗等导致皮肤出现刺激反应,嘱患者停用活血通痹贴,局部外用皮炎平软膏,3次/日,1-2天后,待皮肤完全正常后在晚上贴敷活血通痹贴,未见皮肤不良反应。

(七)典型病例

1、患者陈XX(3号),女,37岁,于2010年5月4日来我院门诊治疗。

主诉:右侧腰背部疼痛2天。

现病史:患者20天前因搬东西不慎扭伤腰部,当时活动困难,到附近医院拍片检查,诊断为“腰背肌肉扭伤”,回家卧硬板床休息,配合“周林频谱”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2天前因受凉疼痛加剧,活动后症状加重,弯腰活动受限。

查体:右侧腰背压痛,重压酸痛,右侧骶棘肌僵硬,腰部前屈及左侧弯时受限明显。

治疗:给予活血通痹贴,外用,贴于患部,一次1片,一日1次,每次贴敷12小时,两次贴敷至少间隔12小时。贴敷五天后,自觉右侧腰背部夜间疼痛减轻,腰部前屈活动有所减轻,仍有压痛。一周后右侧腰背部疼痛偶有轻微疼痛,压痛较轻,无疼痛夜甚,局部仍喜温恶寒。二周后右侧腰背部疼痛及压痛均消失,偶有轻度喜温恶寒,腰部活动受限较轻,夜间无疼痛。全身无不良反应,皮肤无过敏反应。临床总疗效判定为显效。

2010年5月20日复查:血、尿、便、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正常,各项检查无异常发现。

2、患者应XX(46号),男,44岁,于2010年6月28日来我院门诊治疗。

主诉:左背部疼痛2天。

现病史:患者2天前因受凉致左背部酸胀、疼痛,经按摩、拔罐后疼痛不见好转,自行热敷以后稍有减轻,疼痛夜间尤甚,但活动以后症状明显加重。

查体:左背部肌肉僵硬,左冈下肌及肩贞穴处压痛,左肩胛骨内侧缘扪及纤维炎性结节,扩胸活动受限较轻。

治疗:给予活血通痹贴,外用,贴于患部,一次1片,一日1次,每次贴敷12小时,两次贴敷至少间隔12小时。贴敷三天后,自觉左侧背部依然经常疼痛,但能忍受,左侧冈下肌压痛依然明显,但能忍受,扩胸活动受限较轻,左侧背部经常有喜温恶寒之感,经常夜间疼痛,但不影响睡眠。一周后左侧背部仍然经常疼痛,但能忍受,左侧冈下肌及肩贞穴处压痛较轻,扩胸活动正常,患部偶有较轻喜温恶寒感,经常夜间疼痛,但不影响睡眠。二周后左侧背部疼痛及左侧冈下肌压痛消失,扩胸活动正常,无喜温恶寒感,夜间无疼痛。全身无不良反应,皮肤无过敏反应。临床总疗效判定为临床控制。

2010年7月12日复查:血、尿、便、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检查较疗前无异常发现。

十一、小结

肌筋膜炎风寒痹阻,瘀血阻络证,治疗需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以冀邪祛正安,患者得以康复;活血通痹贴治疗治疗肌筋膜炎风寒闭阻,瘀血阻络证,临床总有效率88.3%;局部疼痛总有效率88.3%;局部压痛总有效率88.3%,且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