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肾虚血瘀型腰痛的药贴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38158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肾虚血瘀型腰痛的药贴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腰肌劳损又称慢性腰部软组织损伤,这是一种以慢性腰痛为主症的疾病。本病多发于青壮年,以重体力劳动者、运动员等最为多见,因其症复杂,易缠绵不愈,常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影响。

慢性腰部软组织损伤的发病原因较多,如在体位不正情况下,长时间弯腰工作,或经常持续负重,或腰部单一动作活动过度时易发生腰部肌肉筋膜的慢性积累性损伤;或因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因诊治失当,迁延或反复损伤,成为陈伤宿疾,不能使受损组织正常修复而成为慢性疾病;或因腰骶椎先天畸形使腰骶关节稳定性减弱,下肢畸形使走路不平衡等导致腰肌劳损;总之,导致腰肌劳损的原因很多,但其病理过程都是肌肉筋膜发生水肿、渗出等无菌性炎症,久之发生粘连及纤维性变,均属软组织损伤范畴。

腰肌劳损导致腰痛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机有虚实之别。外感寒湿或湿热之邪,邪阻经脉,血气不畅;或因跌打外伤,损伤经脉,气血阻滞;或因肾亏体虚,腰失所养均可导致本病。肾虚腰痛是腰痛中常见的证候,《素问,脉要精微论篇》说:“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备矣。”大凡以腰痛为主的病症,外感内伤皆可产生,其病理变化,常表现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正如《症治准绳腰痛》所载:“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挫闪、有痰血、有气滞、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又如《杂病源侯腰脐病源侯》指出:“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饮、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

可见肾虚乃腰肌劳损所内在发病原因,是其本,腰膝酸软亦为肾虚之症;风寒湿邪、劳力扭伤是腰肌劳损之外因,气滞血瘀、腰背部经络不通,则痛,为其标;疼痛夜甚则是瘀血致痛之特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肾虚血瘀型腰痛的药贴及其制备方法,用于治疗上述背景技术中所述肾虚血瘀型腰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治疗肾虚血瘀型腰痛的药贴,其由包括以下重量的药材制成:

本发明所述药贴通过以下步骤制备:

1)按照配方中重量份数,取除樟脑以外的其余15种原料药,粉碎成药物饮片,加入6倍量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4.5小时;

2)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30-1.34的浸膏,在减压回收乙醇的同时,按100:13的重量比分别取适量的医用压敏胶粘剂和乙酸乙酯混匀,获得基质;

3)将步骤2)中所获得的浸膏和基质混合后密闭环境下搅拌5小时,待温度降至40℃以下,获得涂膏半成品;

4)取配方中重量份数的樟脑,加入适量的乙酸乙酯,使樟脑充分溶解,获得樟脑溶液;

5)将步骤3)中涂膏半成品和步骤4)中樟脑溶液混合后,搅拌均匀,用120目筛网过滤,再加入适量乙酸乙酯使总量不低于5300克,搅拌均匀,获得涂膏;

6)将步骤5)所获涂膏涂在0.4mm的防水药布上,依次经40℃、75℃、80℃烘干干燥后,盖衬,切片后即得药贴。

本发明所用原料药性如下:

杜仲:味甘,性温。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治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久服,轻身耐老”。

三七:味甘、微苦,性温。散瘀止血,消肿定痛。《本草纲目》云:“三七止血,散血,定痛”。

续断:味苦,辛,性微温。补肝肾,强筋骨,调血脉,续折伤。用于腰背酸痛,跌扑创伤,损筋折骨。《滇南本草》:“补肝,强筋骨,定经络,止经中(筋骨)酸痛,破瘀血……”。

川牛膝:味甘、微苦,性平。宣散降泄,活血通经,通利关节。《本草逢原》谓“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

肉桂:味甘、辛,性大热。温补肾阳,散寒止痛。《别录》谓“坚筋骨,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

乳香:味苦、辛,性温。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本草纲目》:“消痈疽诸毒,托里护心,活血定痛……”。

没药:味苦、辛,性温。散血去瘀,消肿定痛。《本草纲目》曰:“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

桑寄生:味苦、甘,性温。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日华诸家本草》谓其“助筋骨,益血脉。”

当归:味苦、甘,性温。补血活血,通络止痛。《药品化义》谓“当归性温能散滞……以其辛散,主治腰背拘急”。

川芎:味苦、辛,性温。活血行气,温散止痛。《日华诸家本草》谓其“消瘀血”。

小茴香:味苦、辛,性温。散寒止痛,理气和胃。《药品化义》谓本品能治“肾虚腰痛,不能转侧”。

木瓜:味酸,性温。舒筋通络,缓解肢节挛急疼痛。《本草拾遗》谓:“强筋骨”。

秦艽:味苦、辛,性温。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

独活:味苦、辛,性微温。辛温发散,能散寒止痛。《别录》谓治“百节痛风,无间新久”。

油松节:味苦、辛,性温。温经通络,祛风除湿止痛。

樟脑:味苦、辛,性温,微毒。通关窍,利滞气,消肿止痛。《本草纲目》称其为“通关窍”之要药,走窜开窍,无经不达。

本发明所述药贴有效成分以杜仲、三七为君。杜仲能补肝肾,健骨强筋,是治疗肾虚腰痛之要药;三七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活血之圣药;杜仲、三七两药合用温补肾气,通络止痛。续断、川牛膝、肉桂、乳香、没药为臣。续断主补肝肾,续筋骨,疏筋通络;川牛膝活血止痛,补肝肾,强腰膝;肉桂温补肾阳,散寒止痛;乳香活血止痛,没药散瘀止痛,两者兼用可有效止痛、消肿、生肌。桑寄生、当归、川芎、小茴香、木瓜、秦艽、独活、油松节共用为佐。桑寄生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当归活血通络,有缓急止痛之效,用于筋伤最为合拍;川芎活血行气,温散止痛;小茴香可散寒止痛;木瓜舒筋通络,缓解肢节挛急疼痛;秦艽祛风除湿,蠲痹止痛;独活能散寒止痛;油松节温经通络,祛风除湿止痛;樟脑为“通关窍”之要药,走窜开窍,无经不达。

经临床试验证明,以上诸药合用共凑补肾壮腰,活血通络之功效,用于治疗腰肌劳损肾虚血瘀之症,能够有效治疗青壮年以局部疼痛、局部压痛、劳后疼痛加重、疼痛夜甚、活动不利、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等为主要症状的肾虚血瘀型腰痛,治愈率高,疗效突出,使用方便且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发明所述药贴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肾虚血瘀型腰痛的药贴,由包括以下重量的药材制成: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治疗肾虚血瘀型腰痛的药贴,按如下步骤制成:

1)按照配方中重量,取除樟脑以外的其余15种原料药材,粉碎成粗粉,加入6倍量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4.5小时;

2)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80℃时相对密度为1.30-1.34的浸膏,在减压回收乙醇的同时,按100:13的重量比分别取适量的医用压敏胶粘剂和乙酸乙酯混匀,获得基质;

3)将步骤2)中所获得的浸膏和基质混合后密闭环境下搅拌5小时,待温度降至40℃以下,获得涂膏半成品;

4)取配方中重量份数的樟脑,加入适量的乙酸乙酯,使樟脑充分溶解,获得樟脑溶液;

5)将步骤3)中涂膏半成品和步骤4)中樟脑溶液混合后,搅拌均匀,用120目筛网过滤,再加入适量乙酸乙酯使总量不低于5300克,搅拌均匀,获得涂膏;

6)将步骤5)所获涂膏涂在0.4mm的防水药布上,依次经40℃、75℃、80℃烘干干燥后,盖衬,切成16cm x12cm的块,制成1000片,即得药贴。

临床资料:

选择60例肾虚血瘀型腰痛患者进行临床验证,根据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机构制剂临床批件临09006号要求,做出临床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1)患者年龄分布(表1)。

表1: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60例病例中,18岁至25岁患者2例,占3.3%;26岁至35岁患者12例,占20.0%;36岁至45岁患者33例,占55.0%,46岁至55岁患者13例,占21.7%;56岁至65岁患者0例,占0.0%。6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0岁。

(2)、病程分析

表2:患者病程情况

60例病例中,病程小于等于1年的患者21例,占35.0%;病程大于1年小于等于2年的患者14例,占23.3%;病程大于2年小于等于3年的患者10例,占16.7%;病程大于3年小于等于5年的患者13例,占21.7%;病程大于5年的患者2例,占3.3%。60例患者平均病程为2.36年。

二、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年)》等

(一)西医诊断标准

(1)慢性腰痛史。

(2)一侧或双侧腰部疼痛。

(3)腰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减轻。

(4)腰部有叩痛,或有压痛,或局部可触及条索状结节。

(5)X线片正常。

(二)中医辨证标准

肾虚血瘀证

腰痛,或酸痛,或刺痛,喜揉按,遇劳则甚,疼痛夜甚,活动不利,伴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淡红或暗苔薄,脉沉细。

三、观察指标

(一)安全性指标

1、一般体检项目。

2、血、尿、便常规。

3、心电图、肝功能(ALT)、肾功能(UREA、Cr)。

4、皮肤不良反应的观察。

(二)疗效性指标

1、临床症状体征。

2、疼痛程度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

采用一条10厘米直尺,两端标明有0和10的字样。0端代表无痛,10端代表最剧烈的疼痛。让病人在直尺背面指出疼痛的位置,然后由研究医生读录疼痛强度的数值。

四、观察方法

(一)验证病例60例,门诊患者,自身对照观察;

(二)使用方法:将本发明所述药贴,贴于疼痛部位,一次1贴,一日1次,每次敷贴12小时,两次贴敷至少间隔12小时,使用前几日及期间,禁止食用海鲜、白酒等刺激性食物;

(三)疗程:3周;

(四)皮肤破损处禁用;

(五)治疗期间须停用其它相关的中西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法;如病情需要,为保护受试者权益和科学性,将疼痛的基础治疗用药品种固定为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奥克清(奥沙普泰肠溶片);

(六)临床验证期间医院有专人负责,强调依从性,要求医护人员和家属监督患者用药;

(七)固定医生认真填写病历,记录所观察项目和指标。严格按疗效标准评定疗效,不得任意降低或提高疗效标准。

五、不良事件(ADR)

1、不良事件记录:记录不良事件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记录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和转归。

2、不良事件严重程度的判断:不良事件按其严重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

3、不良事件与药物因果关系判断:不良事件与药物的因果关系可分为5级即: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可能、可疑、不可能。

表3

说明:+表示肯定 -表示否定 ±表示肯定或否定 ?表示情况不明

4、不良事件的处理:要求出现不良事件时应积极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并记录其转归。

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一)临床症状体征半定量评分标准

1、局部疼痛

2、局部压痛

3、劳后疼痛加重

4、疼痛夜甚

5、活动不利

6、腰膝酸软

7、神疲乏力

七、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一)临床总疗效评价

(1)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积分减少≥95%。

(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95%。

(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改善,积分减少≥30%,<70%。

(4)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积分减少<30%。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二)局部疼痛单项疗效判定

1、临床控制:局部疼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疗后评分为0分。

2、显效:局部疼痛症状明显改善,疗后评分较疗前降低两级。

3、有效:局部疼痛症状有所改善,疗后评分较疗前降低一级。

4、无效:局部疼痛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三)局部压痛单项疗效判定

1、临床控制:局部压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疗后评分为0分。

2、显效:局部压痛症状明显改善,疗后评分较疗前降低两级。

3、有效:局部压痛症状有所改善,疗后评分较疗前降低一级。

4、无效:局部压痛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八、观察结果

(一)临床总疗效统计(表4):

表4:临床总疗效统计

60例病例中,临床总疗效为临床控制的患者8例,占13.3%;临床总疗效为显效的患者25例,占41.7%;临床总疗效为有效的患者21例,占35.0%;临床总疗效为无效的患者6例,占10.0%。60例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0.0%。

(二)局部疼痛疗效统计(表5):

表5:局部疼痛疗效统计

60例病例中,局部疼痛疗效为临床控制的患者30例,占50.0%;局部疼痛疗效为显效的患者5例,占8.3%;局部疼痛疗效为有效的患者22例,占36.7%;局部疼痛疗效为无效的患者3例,占5.0%。60例患者局部疼痛总有效率为95.0%。

(三)局部压痛疗效统计(表6):

表6:局部压痛疗效统计

60例病例中,局部压痛疗效为临床控制的患者21例,占35.0%;局部压痛疗效为显效的患者16例,占26.7%;局部压痛疗效为有效的患者18例,占30.0%;局部压痛疗效为无效的患者5例,占8.3%。60例患者局部压痛总有效率为91.7%。

(四)临床症状统计(表7-表8)

表7:临床症状积分统计

疗前疗后比较(t检验):t=20.429,P<0.01。

表7说明,治疗后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经医疗领域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表8: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分项比较

表8说明,治疗后能明显改善局部疼痛、局部压痛、劳后疼痛加重、疼痛夜甚、活动不利、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症状,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五)安全性观测

在临床验证期间,对治疗组60例患者进行了安全性观察,经血、尿、便常规检查,心电图、肝功能(ALT)、肾功能(UREA、Cr)检查,结果见表9。

表9治疗组治疗前后不良反应分析

(六)不良反应观察说明如下:

1、血常规:

(1)白细胞:治疗前异常,治疗后正常1例,异常值为3.6,与正常值范围(4—10)比较偏离不大,不排除化验、仪器测定误差或一些生理因素影响,无临床实际意义。

治疗前后均异常1例,异常值为3.6和3.8,与正常值范围(4—10)比较偏离不大,且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未见加重。

(2)MCV:治疗前异常,治疗后正常1例,异常值为98.4,与正常值范围(82—95)比较偏离不大,不排除化验、仪器测定误差或一些生理因素影响,无临床实际意义。

2、心电图:治疗前异常,治疗后正常1例,患者疗前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无其他症状,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病史,无临床实际意义。治疗前正常,治疗后异常1例,患者疗后ST段改变,无临床实际意义。治疗前后均异常42例,异常情况多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TV2>TV6等,均常见于正常人,无临床实际意义。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未见加重。

3、肝功能:

(1)ALT:治疗前后均异常4例,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未见加重。治疗前异常,治疗后正常1例,异常值为53.439。

4、皮肤不良反应:

有3例患者出现皮肤不良反应,经处理后,恢复正常。

1例患者用药第16天用药部位出现皮疹,瘙痒。考虑到患者前一日外出食用大量海鲜、白酒等刺激性食物有关,暂停用本发明所述药贴,用饱和浓盐水清洗皮肤,外用皮炎平软膏适量,涂擦患部皮肤,每日4—6次,口服息斯敏片,2次/日,1片/次。4天后皮肤恢复正常,继续使用本发明所述药贴,未见皮肤不良反应。

1例患者用药第9天用药部位皮肤红肿,表面有红疹,瘙痒。原因不详。嘱患者停用本发明所述药贴,用饱和浓盐水清洗皮肤,局部外用氟轻松软膏,每日4—6次,3天后皮肤恢复正常,继续使用本发明所述药贴,未见皮肤不良反应。

1例患者用药第17天用药局部皮肤起少量皮疹瘙痒,瘙痒无红肿。考虑到患者前几日食用海鲜等生发物有关,嘱患者停用本发明所述药贴,用饱和浓盐水清洗皮肤,局部外用氟轻松软膏,每日4—6次。2天后皮肤恢复正常,继续使用本发明所述药贴,未再见皮肤不良反应。

九、典型病例

1、患者刘某,30岁,2年前不慎扭伤腰部,经推拿按摩,口服“活血止痛片”后缓解,但每遇劳疼痛加重,双侧骶棘肌发僵,压叩痛,腰3/4右侧椎旁深压痛,可触及条索状结节。使用本发明所述药贴,1周后,患者腰部疼痛明显好转,劳后疼痛休息后减轻,双侧骶棘肌无发僵感。2周后,患者腰部疼痛基本消失,劳后偶有,双侧骶棘肌压痛消失,腰3/4椎旁结节感消失,无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感。3周后,患者腰部痊愈,无不良反应,血、尿、便、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无异常。随访半年,无任何复发症状。

2、患者周某,31岁,于2年前出现腰疼,外敷“麝香壮骨膏”后缓解,但每遇劳疼痛加重,双侧腰大肌发板,压叩痛,双侧骶棘肌发僵,压痛明显,双侧骶髂后关节处压痛明显,腰前屈不利。使用本发明所述药贴,1周后,患者腰部疼痛明显缓解,劳后偶有疼痛,休息后减轻,疼痛夜甚减轻,双侧腰大肌发板明显改善,双侧骶棘肌无发僵,腰前屈不利明显改善。2周后,患者腰部疼痛进一步缓解,以劳后偶有疼痛为主,双侧腰大肌发板消失,双侧骶棘肌无发僵,双侧骶髂后关节压痛消失,偶有腰前屈不利。3周后,患者腰部痊愈,无不良反应,血、尿、便、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无异常。随访半年,无任何复发症状。

3、患者张某,27岁,2年前不慎扭伤腰部,经推拿按摩治疗,口服止痛药后有所缓解,但每遇劳则疼痛加重,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双侧骶棘肌发僵,双侧腰大肌发板,压叩痛。使用本发明所述药贴,1周后,患者腰部疼痛明显好转,劳后疼痛减轻,双侧腰大肌发板消失,双侧骶棘肌无发僵感。2周后,患者腰部疼痛基本消失,劳后偶有,双侧骶棘肌压痛消失,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感消失。3周后,患者腰部痊愈,无不良反应,血、尿、便、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无异常。随访半年,无任何复发症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