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66140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特别涉及一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以及该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和用途。该组合物由类叶牡丹、白芍和麻黄组成,属于中药新药技术领域。本复方制剂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上有很好的疗效。



背景技术: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个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主要累及关节滑膜,以后可波及到关节软骨、骨组织、关节韧带和肌键,其次为浆膜、心、肺及眼等结缔组织。病理特点为关节滑膜炎症、细胞增生、肉芽肿形成、软骨破坏,通常可导致不可逆的关节破坏、畸形,甚至致残。主要表现为全身性病变,除关节病变外,还有发热、疲乏无力、心包炎、皮下结节、胸膜炎、动脉炎、周围神经病变等,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32%~0.36%,是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未阐明,因此,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尚未有特效的治疗药物。目前,抗炎和免疫疗法是治疗RA的主要手段。免疫疗法中以免疫抑制剂为主,常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抗代谢药、烷化剂等,使得寻找出高效、低毒且能提高患者顺应性的治疗药物已成为药学工作者研究的着眼点。

类叶牡丹(Caulophyllum robustum Maxim.)为小檗科(Berberidaceae)红毛七属植物,又称红毛七、葳严仙。《中药大词典》记载其性温,味苦辛,具有理气止痛、祛风活血的功效,民间常用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扁桃体炎等症,疗效显著。主要含有三萜皂苷和生物碱等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上述成分具有抗炎、镇痛等多种药理活性,有较大的药用价值。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是常用的传统中药,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主要有效成分为芍药苷、白芍苷、氧化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等单萜苷类化合物,还含有部分三萜化合物以及鞣质等。

麻黄本品为麻黄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Ephedra equisetina B)的干燥全草。本品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

本发明以类叶牡丹、白芍、麻黄为基础研究开发,是临床效验方,方中以类叶牡丹为主药,但类叶牡丹味苦,性寒,长期服用易产生副作用,而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时间服用药物,本复方以中医理论与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为指导,结合临床实践,以类叶牡丹、白芍和麻黄配伍,可以很好的降低副作用并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药理学研究显示配伍后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优于单方。

本专利所涉及的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包括类叶牡丹、白芍和麻黄三味药的有效成分提取物,三者配伍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还未见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该组合物由类叶牡丹有效成分提取物、白芍和麻黄有效成分混合提取物组成。该组合物中类叶牡丹有效成分提取物、白芍和麻黄有效成分混合提取物的重量配比为0.25~2:2~0.25,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上述重量配比优选为1:2。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类叶牡丹粉碎成粗粉,用水、低分子醇、含水低分子醇或其他有机溶剂回流提取2~4次,每次加6~12倍量水、低分子醇、含水低分子醇或其他有机溶剂,每次2~4小时,过滤,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至稠膏状,即可得到类叶牡丹提取物,将类叶牡丹提取物经水混悬再进行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先用蒸馏水洗脱,再用20%~70%乙醇梯度洗脱,收集20%乙醇洗脱液4~8倍柱体积,收集30%乙醇洗脱液4~10倍柱体积,收集70%乙醇洗脱液4~8倍柱体积,合并洗脱液,减压浓缩至稠膏状,减压回收后得到白芍和麻黄有效成分混合提取物;类叶牡丹有效成分提取物中类叶牡丹标志性有效成分葳严仙皂苷C和葳严仙皂苷G的含量可达该提取物重量百分比的20%以上。

将白芍和麻黄混合后粉碎成粗粉,加水、低分子醇、含水低分子醇或其他有机溶剂回流提取2~5次,每次加6~12倍量水、低分子醇、含水低分子醇或其他有机溶剂,每次2~4小时,过滤,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至稠膏状,减压回收后得到白芍和麻黄有效成分混合提取物。

将类叶牡丹有效成分提取物、白芍和麻黄有效成分混合提取物按重量配比组合即得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

本发明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具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用于治疗和预防各种疼痛、炎性损伤、关节损伤等。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可进一步制成酒剂、酊剂、胶囊剂、片剂、颗粒剂、丸剂、口服液等口服制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类叶牡丹具有清热燥湿,利胆退黄的作用,以此为君药,配伍白芍和麻黄,发挥协同作用,三药合用较之单味药物的使用作用更佳,可以发挥中医药的配伍优势,降低副作用并提高疗效。本发明是发掘祖国传统医药学宝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基础上,选用纯中药,按照中医基础理论组方,经严格筛选,结合现代先进工艺制法组合而成。该组合物可达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的制备

类叶牡丹药材,粉碎,60%乙醇回流3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回收溶剂,得到类叶牡丹提取物,经水混悬再进行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先用蒸馏水洗脱,再用50%乙醇梯度洗脱,收集20%乙醇洗脱液8倍柱体积,收集0%乙醇洗脱液6倍柱体积,收集70%乙醇洗脱液6倍柱体积,合并洗脱液,减压回收后得到类叶牡丹提取物。该提取物经水混悬再进行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先用蒸馏水洗脱,再用50%乙醇梯度洗脱,收集50%乙醇洗脱液8倍柱体积,收集60%乙醇洗脱液8倍柱体积,收集70%乙醇洗脱液10倍柱体积,合并洗脱液,减压回收后得到类叶牡丹有效成分提取物。

白芍和麻黄药材(1:1等量混合),粉碎,浸泡6h,用水煮2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回收溶剂,减压回收后得到白芍和麻黄有效成分混合提取物。

将上述制备方法得到的类叶牡丹有效成分提取物、麻黄和白芍有效成分混合提取物按1:1.5的比例组合记得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

实施例二: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片剂的制备

上述组分混合均匀,加滑石粉适量,压片。

实施例三: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胶囊剂的制备

上述组分混合均匀,80目筛制颗粒,60目筛整粒,填充胶囊。

实验例一: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对弗氏佐剂致大鼠足肿胀的影响

样品: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雷公藤多苷片TG组)、甲氨蝶呤片MT组、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LYMD)高、中、低剂量组。

实验动物:SD大鼠。

实验方法:雌性每组8只,共7组。于各组大鼠左后足垫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0.1mL,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被复制。模型复制第8天开始给药,分别给予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高、中、低组(69.23,34.61,17.31mg·kg-1),MT组(0.68mg·kg-1),TG组(7.88mg·kg-1),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给药15d。模型复制当天为第1天,分别于第0、1、8、12、18,22天用排水法测量大鼠脚踝关节以下的容积。计算大鼠足肿胀度和抑制率。

肿胀度=(致炎后足体积-致炎前足体积)/致炎前足体积×100%。

抑制率(%)=(模型对照组肿胀度-给药组肿胀度)/模型对照组肿胀度×100%。

实验结果见表1和表2。结果表明: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高组对AA大鼠关节肿胀的致疗作用明显,且优于TG和MT。而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高、中、低组对AA大鼠关节肿胀的致疗作用呈现递减的趋势,即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治疗大鼠类风湿关节炎具有量效关系。

表1:复方类叶牡丹对大鼠足肿胀度数值表(%,n=8)。

注:与模型组相比*P<0.05,**P<0.01;与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低剂量组相比,ΔP<0.05

表2:类叶牡丹抗RA有效部位对大鼠关节肿胀度抑制率结果(±S,n=8)。

实验例二: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对AA大鼠血清中IL-17、IFN-γ、G-CSF及TGF-β水平的影响

样品: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雷公藤多苷片TG组)、甲氨蝶呤片MT组、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LYMD)高、中、低剂量组。

实验动物:SD大鼠。

实验方法:雌性每组8只,共7组。于各组大鼠左后足垫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0.1mL,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被复制。模型复制第8天开始给药,分别给予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高、中、低组(69.23,34.61,17.31mg·kg-1),MT组(0.68mg·kg-1),TG组(7.88mg·kg-1),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给药15d。末次给药2h后颈动脉采血,每只大鼠采血2.5mL,按照ELISA试剂盒说明书检测其IL-17、IFN-γ、G-CSF及TGF-β水平。

实验结果见表3。类叶牡丹总提物治疗组与模型组小鼠相比,血清中的IL-17、IFN-γ、G-CSF及TGF-β水平均下降,说明类叶牡丹总提物可能是通过下调IL-17、IFN-γ、G-CSF及TGF-β的含量达到平衡T细胞,减轻炎症反应。

表3: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对AA大鼠血清中IL-17、IFN-γ、G-CSF及TGF-β水平的影响

注:与模型组相比*P<0.05,**P<0.01

实验例三: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对KM小鼠碳粒廓清的影响

样品: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环磷酰胺CY组)、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LYMD)高、中、低剂量组。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鼠(KM)。

实验方法:取小鼠50只,雌雄各半,将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Y组、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高、中、低组(100,50,25mg·kg-1),每组10只。CY组分别于实验第1,3,5d皮下注射给药CY 30mg·kg-1。正常对照组用等体积的0.9%生理盐水灌胃;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各组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7d。禁食24小时后,按0.1mL每10g体质量尾静脉注射25%印度墨汁。立即计时,并分别于第2、10分钟时眼眶取血20μL,于9mmol·L-1 2mL碳酸钠溶液中,立即摇匀,于600nm波长处测定A值。采血后将小鼠处死。计算廓清指数(K)、吞噬指数(α)。

表4: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对KM小鼠碳粒廓清的影响(n=10)

注:与空白组对比:*P<0.05,**P<0.01

表4表明类叶牡丹提取物能降低碳粒廓清指数K和吞噬系数α,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实验例四: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对KM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DTH)的影响

样品: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雷公藤多苷片TG组)、甲氨蝶呤片MT组、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LYMD)高、中、低剂量组。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鼠(KM)。

实验方法:将小鼠60只,雌雄各半,将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高、中、低组(100,50,25mg·kg-1),每组10只。每天灌胃给药1次,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用等体积的0.9%生理盐水灌胃,DXM组注射给药,连续7d。建立DTH模型,于末次给药后2h,眼眶取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取血后,将小鼠脱颈致死,用打孔钳取下小鼠的左右耳,称重,计算炎症肿胀率。

炎症肿胀率(%)=[(右耳重量-左耳重量)/左耳重量]×100%。

表5结果表明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对二硝基氟苯诱导所致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表5: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对KM小鼠DTH的影响

注:与模型组相比*P<0.05,**P<0.01

表6:对DNFB诱导的DTH小鼠血液中CD3+、CD4+、CD8+细胞数和CD4+CD8+细胞比例的影响(`x±s,n=10)

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1,*P<0.05;与空白组比较##P<0.01,#P<0.05

表6可知,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CD4+淋巴细胞相对含量增高,CD8+淋巴细胞相对含量降低,CD4+/CD8+比值明显增大(P<0.01)。地塞米松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CD4+及CD4+/CD8+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CD3+、CD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相比,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高剂量组可使体内CD3+细胞、CD4+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而CD8+细胞明显增加(P<0.05),CD4+/CD8+比值显著降低(P<0.01)。结果表明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对T淋巴细胞亚群具有调节作用,且高、中剂量组作用更加明显。

类叶牡丹有效成分提取物、白芍和麻黄有效成分混合提取物按比例混合后所得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急性毒性实验证明,口服最大耐受剂量为50.5g/kg。长期毒性实验证明,按2.0、1.0、0.5/kg口服给药,连续给药三个月,对大鼠的体重、血常规、肝功、肾功及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影响。

因此,复方类叶牡丹组合物具有抗炎镇痛、抑菌、抗风湿、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可达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