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46593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尤其涉及一种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中药,还涉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慢性泪囊炎是泪囊病变中最常慢性泪囊炎见者,多继发于鼻泪管狭窄或阻塞后,泪液滞留于泪囊之内,伴发细菌感染引起,此病与粘液囊肿性之主要鉴别,是为泪囊部皮肤呈现一定程度的弥漫性充血,结膜炎与泪溢症较为明显。严重者可形成化脓性囊肿。多主诉泪溢(即无刺激时爱流泪),眼分泌物增多,外观皮肤正常或者内眼角部位的皮肤湿疹,泪阜、半月瓣及内眦部结膜充血,泪囊部位无压痛,挤压泪囊有粘液性、粘液脓性或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有时由于分泌物的聚集、泪囊失去张力,在皮肤表现可看到泪囊部有一半球形隆起,接之较硬用力挤压后有大量粘液性分泌物溢出称为泪囊粘液囊肿。慢性泪囊炎作为眼部的感染病灶,对眼球构成潜在威胁。如果眼球外伤或施行内眼手术,容易引起化脓性感染,发生细菌性角膜溃疡或化脓性眼内炎。对于急性泪囊炎者泪囊区有急性炎症表现,局部皮肤红肿、坚硬、压痛明显,炎症还可扩展到眼睑、鼻根及面颊部,严重进有畏寒、发热等全身不适。数月后红肿局限,脓肿可以穿破皮肤,排出脓液、炎症减轻。但有时局部会形成瘘道,瘘道闭死后又引起发作,故可表现为时愈时发。

慢性发炎的泪囊,囊壁纤维化,变厚可达正常者的2~3倍,囊腔极度缩小;但扩大成黏液囊肿时,囊壁极度变薄。黏膜粗糙呈绒状,皱褶增多,肉芽团或息肉可充满囊腔或在泪囊下端引起完全阻塞。黏膜下组织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随急、慢性程度不同其细胞成分各异。急性期为多形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慢性期为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浆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病程长者则有成纤维细胞。黏膜下的弹性组织被纤维组织代替,瘢痕组织形成囊腔缩小,泪囊与鼻泪管连接处为纤维索状闭塞。泪囊瘘管黏膜面为复层上皮,与皮肤表皮相连续,瘘管周围大量浆细胞浸润,瘘管早期排出脓液,久之,急性炎症消退则转变为水样液。

西医治疗措施:1. 勤滴眼药:各种抗生素眼药水频滴患眼,但首先应将泪囊脓液挤压干净。2.泪道冲洗:用生理盐水或抗生素、激素或酶抑剂(如α—糜蛋白酶)冲洗。3.探通与扩张:经过一个时期冲洗,待分泌物消失时方可采用,但禁用暴力,以防形成假道,使感染扩散,导致加重其阻塞程度。4.手术疗法:以泪囊鼻腔吻合为主,亦可作泪囊摘除。应根据情况选择其适应症。如萎缩性鼻炎、狼疮、结核、梅毒患者,泪囊周围组织炎症或筛窦化脓性炎症,恶性肿瘤,角膜炎症,内眼炎,眼外伤等应首先考虑泪囊摘除以达安全。下泪小管阻塞才鼻泪管吻合术效果差。如单纯的粘液囊肿者,应以鼻泪管吻合术为原则。另外还有穿线术。

西医治疗泪囊炎需要使用到激素,对人体会产生毒副作用,而且难以根治,容易复发,中医使用中药治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辨证施治,是针对每个病人不同的病情用药的,第二中医使用的药材都是纯天然的药草和矿物,卫生环保,毒副作相对小,而且质量稳定,价格也较低,第三中药的依赖性小,没有上瘾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中药,由以下原料制备而得:金银花10-20克,枸杞子15-25克,当归15-25克,牡丹皮20-30克,连翘15-25克,薄荷5-10克,玄参9-15克,大枣10-15枚,桑叶10-20克,茯苓20-30克,菟丝子15-25克,桑葚12-20克,谷精草10-20克,五味子5-12克,香附8-15克,牛蒡子5-15克,地榆9-15克,甘草5-12克。

其最佳重量配比为:金银花15克,枸杞子22克,当归20克,牡丹皮28克,连翘18克,薄荷8克,玄参12克,大枣15枚,桑叶18克,茯苓25克,菟丝子22克,桑葚20克,谷精草15克,五味子8克,香附12克,牛蒡子10克,地榆12克,甘草6克。

一种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中药的制备方法:按配方称取药材,将称取的药材混合均匀,接着将药材洗净、切碎后烘干至含水量小于1%,然后进行研磨,采用80目的筛子进行过筛,将得到的混合物放入棉布袋中,加入八倍量的水,大火蒸煮60分钟后,再用小火蒸煮20分钟,用纱布过滤,得到滤液即可。

银花:性甘、寒。归肺、胃经。清热解毒,消炎退肿。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发热,中暑,热毒血痢,痈肿疔疮,喉痹,多种感染性疾病。

枸杞子:味甘、性平,具有滋阴补血,益精明目等作用。

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肠燥便秘。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主治热人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痈肿疮毒。

连翘:味苦,平。入心、肝、胆经。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

薄荷:味辛,性凉。入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主治外感风热,头痛,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温病初起,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玄参:甘、苦、咸,微寒。归脾、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主治温热病热和营血,身热,烦渴,舌绛,发斑,骨蒸劳嗽,虚烦不寤,津伤便秘,目涩昏花,咽喉喉肿痛,瘰疬痰核,痈疽疮毒。

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能;而现代的药理学则发现,红枣含有蛋白质、糖类、维生素A、维生素C 、多种微量钙以及氨基酸等丰富的营养成份。

桑叶:味苦、甘,性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主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肺热咳嗽,肝阳上亢眩晕,目赤昏花,血热妄行之咳血、吐血。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菟丝子:味辛、甘,性平。归肝、肾、脾经。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外用消风祛斑。

桑葚:味甘、性寒,具有生津止渴、补肝益肾、滋阴补血、明目安神、黑发、利关节、醒酒等功效,长期食用可延年益寿。

谷精草:味辛、甘,性平。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明日退翳。用于风热目赤,肿痛羞明,眼生翳膜,风热头痛。

五味子:味酸、甘,性温。归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房胀痛,脾胃气滞,脘腹痞闷,胀满疼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主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麻疹不透,痈肿疮毒。

地榆: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本发明以金银花、枸杞子、当归、牡丹皮、连翘、薄荷、玄参、大枣、桑叶、茯苓、菟丝子、桑葚、谷精草、五味子、香附、牛蒡子、地榆、甘草为药物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消炎退肿、滋阴补血、益精明目、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活血化瘀、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滋阴降火、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补益肝肾、生津止渴、补肝益肾、滋阴补血、明目安神、明日退翳、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宣肺利咽、解毒透疹、缓急止痛的功效,对慢性泪囊炎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起效快,无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中药,包括以下原料制备得到:金银花15克,枸杞子22克,当归20克,牡丹皮28克,连翘18克,薄荷8克,玄参12克,大枣15枚,桑叶18克,茯苓25克,菟丝子22克,桑葚20克,谷精草15克,五味子8克,香附12克,牛蒡子10克,地榆12克,甘草6克。

制备方法:按配方称取药材,将称取的药材混合均匀,接着将药材洗净、切碎后烘干至含水量小于1%,然后进行研磨,采用80目的筛子进行过筛,将得到的混合物放入棉布袋中,加入八倍量的水,大火蒸煮60分钟后,再用小火蒸煮20分钟,用纱布过滤,得到滤液即可。

实施例2:一种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中药,包括以下原料制备得到:金银花12克,枸杞子18克,当归22克,牡丹皮25克,连翘20克,薄荷10克,玄参12克,大枣12枚,桑叶15克,茯苓22克,菟丝子18克,桑葚15克,谷精草16克,五味子6克,香附9克,牛蒡子15克,地榆13克,甘草8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一种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中药,包括以下原料制备得到:金银花18克,枸杞子16克,当归18克,牡丹皮22克,连翘25克,薄荷6克,玄参15克,大枣10枚,桑叶12克,茯苓28克,菟丝子22克,桑葚18克,谷精草18克,五味子12克,香附12克,牛蒡子8克,地榆15克,甘草10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效果:上述药物的有效组合,互相协调,可以有效达到治疗慢性泪囊炎之目的,且副作用较少。

临床试验:患者来源:从本市某医院门诊筛选84例慢性泪囊炎患者,患者症状为:溢泪,内眦部结膜充血,皮肤常有湿疹。以手指挤压泪囊部,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流出。由于分泌物大量聚积,泪囊逐渐扩张,内眦韧带下方呈囊状隆起等症状。其中,男性28例,女性56例,患者年龄为35-65岁,患病时间为30-90天。

治疗方法:治疗观察期间不用任何其他药物,保持健康轻松的心态,卧床休息,尽量避免活动。治疗组: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每日3剂,每剂100ml,分别于早、中、晚服用。对照组予单纯西药局部治疗: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每日4~6次,点药之前挤净分泌物,做泪道冲洗,冲洗后注入少量0.25%氯霉素液加0.5%可的松及1:5000糜蛋白酶。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有无副反应情况,一周后判断疗效。

疗效判断:痊愈:患者溢泪,内眦部结膜充血,皮肤有湿疹等严重慢性泪囊炎症状完全缓解,不需用药。好转:患者溢泪,内眦部结膜充血,皮肤有湿疹等症状明显减轻,且发作次数也有所减少。无效:用药后患者慢性泪囊炎症状无减轻。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判断疗效标准》中有关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试验室检查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检查改善或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治疗效果:用药7天后,各组患者治疗情况如下表:

试使用结果证实,本发明中药液具有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功效,且使用安全,无不良效果。

为进一步说明治疗效果,现例举典型病例如下:。

病例1:黄女士,47岁,2015年12月5日来诊:慢性泪囊炎数日,同时患有慢性鼻炎一年,溢泪,泪囊部皮肤呈现一定程度的弥漫性充血,患眼四周有湿疹。口服实施例1药物,每次100毫升,每天3次,以上症状4天缓解,6天消除。半个月后回访无复发。

病例2:周女士,43岁,2016年2月12日来诊:慢性泪囊炎数日,患有沙眼8个月,病人泪水汪汪,下睑潮湿,内眦皮肤潮红。口服实施例2药物,每次100毫升,每天3次,以上症状7天缓解,10天消除。一个月后回访无复发。

病例3:陈先生,55岁,2016年3月7日来诊:慢性泪囊炎数日,患有鼻息肉半年,溢泪,泪囊部皮肤呈现一定程度的弥漫性充血,用手指压迫该处,有黏液或脓液白泪点返流。口服实施例3药物,每次100毫升,每天3次,以上症状5天缓解,8天消除。半个月后回访无复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