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用护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56310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眼部用护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眼部施加护理效果的眼部用护理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眼部用护理装置,公知有一种包括主体部的眼部用护理装置,该主体部具有用于覆盖使用者的眼部的凹部和形成于凹部的周围且用于抵接于使用者的皮肤的抵接面(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4-217777号公报)。

在日本特开2014-217777号公报的眼部用护理装置中,在凹部的里侧配置有供水板。在该供水板保持着液体的状态下,加热器对供水板进行加热,由此生成水蒸气等的作为雾状液体的温雾。

并且,通过在凹部内放出温雾并向使用者的眼部供给该温雾,从而对使用者的眼部的皮肤进行滋润。

通过上述以往的技术,能对眼部施加护理效果,但期望进一步提高护理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一步提高了施加于眼部的护理效果的眼部用护理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眼部用护理装置包括主体部,该主体部具有用于覆盖使用者的眼部的凹部和形成于凹部的周围且用于抵接于所述使用者的皮肤的抵接面。

另外,眼部用护理装置包括:液体保持构件,其配置于所述凹部的里侧,能够保持液体;加热部,其用于加热所述液体;以及送风部,其用于在所述凹部内形成风的流动。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进一步提高了施加于眼部的护理效果的眼部用护理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眼部用护理装置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眼部用护理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眼部用护理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眼部用护理装置的后视图。

图5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眼部用护理装置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眼部用护理装置的与使用者的眼睛相对应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眼部用护理装置的内部的后视图。

图8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9是图2的b-b剖视图。

图10是从背面侧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眼部用护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眼部用护理装置的图,其是从背面侧看拆下垫和单元构件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从底面侧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眼部用护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对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单元构件安装于凹部内的状态进行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14是从背面侧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导热板以及加热器罩的立体图。

图15是从正面侧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基座部、加热器、导热板、加热器罩以及送风机构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单元构件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单元构件的剖视图。

图18a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眼部用护理装置的动作模式进行说明的图,其是说明恢复模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8b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眼部用护理装置的动作模式进行说明的图,其是说明放松模式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眼部用护理装置包括主体部,该主体部具有用于覆盖使用者的眼部的凹部和形成于所述凹部的周围且用于抵接于所述使用者的皮肤的抵接面。

另外,眼部用护理装置包括:液体保持构件,其配置于所述凹部的里侧,能够保持液体;加热部,其用于加热所述液体;以及送风部,其用于在所述凹部内形成风的流动。

若如此设置,则能够将自液体保持构件供给到凹部内的温雾高效地供给至使用者的眼部。其结果,进一步提高了施加于眼部的护理效果。

另外,眼部用护理装置包括将所述凹部划分为靠液体保持构件侧的第一空间和靠开口侧的第二空间的分隔壁。并且,所述分隔壁具有将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相连通的多个连通孔。

若如此设置,则能够使在液体保持构件中生成的温雾快速地达到规定的温度或使第一空间内快速地充满温雾。并且,通过将充满第一空间内的规定的温度的温雾自连通孔朝向眼部侧放出,能够对使用者的眼部施加温热按摩感。其结果,进一步提高了施加于眼部的护理效果。

另外,所述多个连通孔具有能够将在所述第二空间中流动的流体向所述第一空间导入的导入孔和能够将在所述第一空间中流动的流体向所述第二空间放出的放出孔。

若如此设置,则能够使凹部内的流体(空气、温雾)的流动成为在某一程度上恒定的流动,能够将温雾更高效地供给到使用者的眼部。

另外,在使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抵接面抵接于所述皮肤的所述使用者面向前方的状态下,所述导入孔设于所述分隔壁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并且,所述放出孔设于所述分隔壁的左右方向的两端的下部。

若如此设置,则能够使温雾自外眼角朝向内眼角循环,能够将温雾更高效地供给到使用者的眼部。另外,能够使温雾更均匀地遍布于凹部内。

另外,所述送风部配置于所述第一空间。

若如此设置,则能够使充满第一空间的温雾一边对流一边向第二空间放出,能够将温雾更高效地供给到使用者的眼部。

另外,所述第一空间比所述第二空间狭小。

若如此设置,则能够使在液体保持构件中生成的温雾更快速地充满第一空间或能够使温雾更快速地上升到期望的温度。

另外,所述分隔壁和所述液体保持构件形成为一体。

若如此设置,则能够将分隔壁和液体保持构件更容易地安装于主体部。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不受该实施方式限定。

另外,以下,将在佩戴了眼部用护理装置的状态下面向前方的使用者(图1所示的状态下的使用者)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规定为眼部用护理装置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并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眼部用护理装置(眼部用美容装置)10包括主体部20。在该主体部20形成有向后方(使用者1的眼部2侧:一侧)开口的凹部23。具体而言,由主体部20的内壁21和周壁22划分出的空间成为凹部23,该凹部23的后端成为开口部23a。

并且,在开口部23a的周围形成有抵接面24,该抵接面24在使用者1的眼部2和眼睛3被凹部23覆盖的状态下抵接于使用者1的皮肤(眼部2的周围的皮肤)4。

这样,眼部用护理装置10以利用凹部23覆盖使用者1的眼部2和眼睛3并使抵接面24抵接于皮肤4的状态佩戴于使用者1的眼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部20的左右两侧拆装自如地安装有佩戴带30的端部30a(参照图11)。并且,如图1所示,通过将佩戴带30戴在使用者1的脑后部5,从而将眼部用护理装置10佩戴于使用者1的眼部。这样,若在使眼部用护理装置10的抵接面24抵接于皮肤的状态下将佩戴带30戴在脑后部5,则即使在使用者1站立等状态下,也能够不使眼部用护理装置10自眼部2掉落地佩戴眼部用护理装置10。因而,佩戴带30具有作为用于在使抵接面24抵接于皮肤4的状态下固定眼部用护理装置10的固定构件的功能。

此外,若使主体部20的抵接面24自上方抵接于成为仰头的状态下的使用者1的皮肤4,则能够在不使用佩戴带30的情况下将眼部用护理装置10佩戴于使用者1。

主体部20包括由刚性材料形成且构成轮廓的主体壳体210和安装于主体壳体210的后方的垫220。该垫220由弹性材料形成。在使用者1佩戴眼部用护理装置10时,垫220抵接于使用者1的眼部2的周缘部。

主体壳体210是通过将多个分割体接合而形成的,在其内部形成有空洞c(参照图6)。这些多个分割体能够通过例如使用螺纹件或使分割体彼此嵌合而接合起来。并且,在形成于主体壳体210的空洞c内容纳有各种电气零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壳体210包括自左右方向看以向前方凸起的方式弯曲的罩230和自后侧与罩230接合且安装有垫220的基座部240。并且,在形成于罩230与基座部240之间的空洞c内容纳有后述的电池87、控制基板85等。

基座部240包括内壁241、自内壁241的周围向后方延伸的内周壁242、自内周壁242的后端向内周壁242的外侧延伸设置的后壁243、自后壁243的外周侧向前方延伸的外周壁244(参照图6、图11)。

并且,在基座部240的位于使用者1的眼部2侧(后方)的部分形成有由内壁241和内周壁242划分出的基座部侧凹部240a,该基座部侧凹部240a构成凹部23的一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基座部侧凹部240a具有窄幅部240c和一对宽幅部240b,该基座部侧凹部240a以成为大致左右对称的方式形成。一对宽幅部240b形成于左右两侧,在佩戴着眼部用护理装置10的状态下分别与使用者1的眼睛3的部分相对并在上下方向上较宽。窄幅部240c形成于中央部分并在上下方向上较窄。窄幅部240c的靠上侧的边界的高度位置形成为与宽幅部240b的靠上侧的边界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即,基座部侧凹部240a的靠上侧的边界形成为大致水平延伸的直线状。另一方面,窄幅部240c的靠下侧的边界的高度位置形成为位于比宽幅部240b的靠下侧的边界的高度位置靠上方的位置。通过如此设置,在佩戴着眼部用护理装置10的状态下,使用者1的鼻尖不会位于基座部侧凹部240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划分出基座部侧凹部240a的前方的内壁241的后表面241a由形成于中央部的里侧面241b、自里侧面241b的左右两端向外侧且向后方延伸的一对台阶面241c、以及自各台阶面241c的外侧端向外侧延伸的一对后侧面241d形成(参照图11)。

因而,基座部侧凹部240a形成为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的深度较深(前后方向上的距离较长)且左右方向上的两端的深度较浅(前后方向上的距离较短)的台阶状。

并且,基座部侧凹部240a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向前方突出的部分成为容纳有后述的单元构件40的容纳空间240d。

并且,在左右一对的后侧面241d中的与台阶面241c交界的边界部分的附近的上部分别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钩部241e。

另外,在基座部240的后壁243的上方和左右两侧形成有多个安装孔243a。

另一方面,在安装于基座部240的垫220的后侧形成有用于抵接于皮肤4的抵接面222,在垫220的前侧形成有能安装于基座部240的安装面223(参照图5、图8)。

并且,在垫220的安装面223设有以比安装孔243a大一圈的外周形状形成的多个突起223a,通过使该突起223a弹性地嵌合于安装孔243a,从而将垫220安装于基座部240。此外,若将突起223a自安装孔243a取下,则将垫220自基座部240拆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座部240的后壁243的下部以自上方看随着自左右方向上的外侧到中央侧向后方凸起的方式弯曲。并且,后壁243的下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位于比两侧靠前方的位置。此外,后壁24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形成为与使用者1的鼻子6相对应的形状。

并且,在后壁243的下部中的中央部的靠里侧的部分形成有一对安装孔243b(参照图11)。

另外,垫220包括在佩戴着眼部用护理装置10的状态下抵接于鼻子6的鼻垫221。该鼻垫221配置于基座部侧凹部240a的中央部的窄幅部分的下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鼻垫221上形成有以比安装孔243b大一圈的外周形状形成的一对突起221a(参照图5)。通过使该一对突起221a分别弹性地嵌合于一对安装孔243b,从而将鼻垫221安装于基座部240。此外,若将突起221a自安装孔243b取下,则能够将鼻垫221自基座部240拆下。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垫220以覆盖基座部侧凹部240a的上方和左右两侧的方式拆装自如地安装于基座部240,鼻垫221以配置于基座部侧凹部240a的中央部的窄幅部分的下方的方式拆装自如地安装于基座部240。

此外,由于垫220和鼻垫221能够自基座部240拆下,因此,易于清洗。

并且,如图1所示,在佩戴着眼部用护理装置10的状态下,使用者1的眼部2的上方和左右两侧被垫220覆盖,且使用者1的鼻子6被鼻垫221覆盖。

当将这样的垫220(具有鼻垫221)安装于基座部240时,在基座部侧凹部240a的后方形成垫侧凹部220a(参照图6)。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23由基座部侧凹部240a和垫侧凹部220a形成。

另外,当从后方看在基座部240安装有垫220(具有鼻垫221)的眼部用护理装置10时,位于凹部23的下侧的垫220与鼻垫221之间的后壁243暴露。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后壁243的暴露部分成为与佩戴着眼部用护理装置10的使用者1的皮肤4抵接的皮肤抵接面243d(参照图11)。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面24包括垫220的抵接面222和基座部240(后壁243)的皮肤抵接面243d。

并且,通过使垫220的作为上部和左右两侧的周缘部的抵接面222和后壁243的作为暴露部分的皮肤抵接面243d抵接于使用者1的眼睛3的周围,从而形成仅在与鼻梁相对应的部位(比眼睛靠下方的部位)处经由间隙与外部相连的、大致封闭空间的空间s(参照图6)。

这样,通过使设于硬质材料的基座部240的皮肤抵接面243d抵接于眼睛3的下方的皮肤面并使安装于基座部240的软质材料的垫220覆盖眼睛3的侧方和上方,从而在与眼睛3相对的位置形成空间s。由此,能够抑制自作为后述的雾产生装置的供水板50供给到空间s内的温雾自空间s泄露,提高了针对眼部2的皮肤4的加湿效果和温热效果。

此外,对于垫220的抵接面222,如图4所示,抵接面222的自上方看的俯视形状为,将许多男女的额头周围的平均形状以与女性相对应的方式相似地缩小后所得到的形状。另外,作为垫220、鼻垫221的材料,考虑到对脸部的适合感、摘戴的容易性、弄脏情况下的易清洁性和耐久性而使用了硅橡胶。这样,通过利用软质且具有弹性的硅橡胶来形成垫220、鼻垫221,易于使垫220、鼻垫221紧贴于面部。

并且,抵接面222的厚度为大致1mm以下,如图8所示,抵接面222的厚度比形成于抵接面222的内侧的、向基座部240安装的安装面223薄。这样,通过使垫220的抵接面222的壁厚较薄,易于使垫220紧贴于面部。

另外,如图11所示,在基座部240的后壁243的左右两端部分别形成有钩部243c。在该钩部243c,根据需要安装有橡胶带等佩戴带30的端部30a。

并且,在罩230的左右两侧部形成有以覆盖钩部243c的方式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231,在使用眼部用护理装置10时,钩部243c不会暴露。此外,在图2~图6中省略了佩戴带30的图示。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了垫220的状态下,钩部243c设于垫220的外侧。通过如此设置,能够利用安装于钩部243c的佩戴带30来将垫220的两侧压向面部,从而能够使垫220更紧贴于面部。

另外,如图2所示,罩230的上表面由有色透明的合成树脂形成,且其俯视形状为大致月牙状。并且,在罩230的上表面形成有左右一对开关84,在该罩230的上表面形成有操作部和显示部。

开关84的上端形成为不从罩230的上表面突出,使得即使在将眼部用护理装置10以上下方向颠倒的状态放置在桌上的情况下也不会误操作开关84。

另外,在罩230的位于空洞c内的上表面的下方位置,如图5所示,配置有被保持于基座部240的控制基板85。在该控制基板85上搭载有控制电路和通过眼部用护理装置10的动作状态进行点亮的led。此外,led的点亮状态利用透过罩230的上表面的光进行识别。

另外,在基座部240的基座部侧凹部240a的前侧设有片状的加热器80。该加热器80抵接于基座部240的位于该加热器80与基座部侧凹部240a之间的加热面245。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壁241的前表面是加热面245,加热器80所产生的热量经由加热面245施加于后述的供水板(液体保持构件)50。即,加热器80具有作为用于加热供水板50的加热部的功能。

另外,由铝板形成的导热板81抵接于加热器80的前表面。该导热板81将由加热器80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图8和图9所示的基座部240的皮肤抵接面243d。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皮肤抵接面243d如上述那样相当于主体部20的抵接面24,以成为大致左右对称的方式形成于基座部240的基座部侧凹部240a的下方。

另外,如图15所示,在导热板81上设有间接地检测加热器80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82。该温度传感器82的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电路。并且,控制电路控制向加热器80供给的电流,使得加热器80的温度不会超过预先设定的温度。

另外,如图5所示,在控制基板85上设有电池盒86,在该电池盒86内保持有能够充电的电池87。并且,控制电路和加热器80以电池87为电源进行动作。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眼部用护理装置10上设有用于对眼部2施加热量的热量施加装置。以下,具体地说明热量施加装置。

首先,如上所述,导热板81以与加热器80紧贴的方式配置于加热器80的前表面。另外,如图5和图14所示,在导热板81的前方配置有安装于基座部240的加热器罩83。在该加热器罩83上形成有朝向导热板81突出的多个突起83a。于是,通过朝向加热器80按压导热板81,突起83a使导热板81紧贴于加热器80。

该突起83a的顶端被磨圆成半球状。通过如此将突起83a的顶端磨圆成半球状,从而确保用于充分地按压导热板81的强度且减少与导热板81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向加热器罩83进行的热传导较小。

导热板81的与加热器80紧贴的部分的下方呈以沿着基座部240的下侧的内周壁242大致水平延伸的方式弯折的形状。该水平部分未与内周壁242相抵接地延伸设置至后壁243的皮肤抵接面243d附近。并且,在水平部分的顶端(后端)延伸设置有沿着后壁243的皮肤抵接面243d向下方延伸的5个分割平板81a、81b。

如图10所示,形成于基座部240的后壁243的皮肤抵接面243d形成为朝向后方即面部侧凸起的曲面状。并且,后壁243的与皮肤抵接面243d相反的一侧的面(背面)的形状成为与皮肤抵接面243d的曲面相对应的凹曲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导热板81的抵接于后壁243的凹曲面的部分被分割成5个分割平板81a、81b。并且,通过将5个分割平板81a、81b沿着凹曲面配置,从而提高了向凹曲面的紧贴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割平板81a、81b以自位于中央的分割平板起朝向侧方的分割平板去长度依次变短的方式形成。此外,分割平板81a、81b的个数并不限定于5个,能够为例如3个~10个左右。

另外,在导热板81的分割平板81a、81b上,为了确保与基座部240的皮肤抵接面243d的背面之间的紧贴性,也可以涂布热传导性优异的润滑脂。

并且,如图14所示,在加热器罩83上形成有朝向皮肤抵接面243d的背面按压分割平板81a、81b的突起83b。于是,各分割平板81a、81b被突起83b按压,由此使各分割平板81a、81b紧贴于皮肤抵接面243d的背面。

该突起83b的形状能够为与将导热板81朝向加热器80按压的突起83a同样的结构。

若如上所述使突起83a、83b的顶端为半球状,则能够减小突起83a、83b的顶端与导热板81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抑制自导热板81向加热器罩83进行的热传导,并能够朝向加热器80和皮肤抵接面243d的背面充分地按压导热板81。

另外,由于利用自加热器罩83突出设置的突起83a将导热板81按压于加热器80,因此能够将加热器80所产生的热量高效地传递到导热板81。

另外,由于利用自加热器罩83突出设置的突起83b将导热板81的分割平板81a、81b按压于皮肤抵接面243d的背面,因此能够将导热板81的热量高效地传递到皮肤抵接面243d。

并且,在分割平板81a、81b中的位于基座部240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侧的分割平板81b的基端部附近,沿着该分割平板81b的弯折边缘地形成有长孔81d。该长孔81d的形成是为了使从加热器80起到各分割平板81a、81b为止的热传导距离大致相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割平板81a的温度被设定为与其他分割平板81b的温度相等或比其他分割平板81b的温度高。

温度传感器82安装于位于中央的分割平板81a的后表面(皮肤4侧)的上下方向中央部。

皮肤抵接面243d在比上下方向中央部靠下方的位置与比眼窝靠下方的脸颊部相抵接,因此优选的是,在与该脸颊部相对应的位置配置有温度传感器8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皮肤抵接面243d形成为曲面状,因此,自皮肤抵接面243d作用于皮肤面的按压力在与分割平板81a相对应的位置处达到最大。因此,通过在分割平板81a上设置温度传感器82,能够容易地将导热板81的温度传递到温度传感器82。

并且,由于分割平板81a的温度被设定为与分割平板81b的温度相同或比分割平板81b的温度高,因此,分割平板81a的热量最容易经由皮肤抵接面243d传递到皮肤面。

出于这样的理由,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在分割平板81a上安装了温度传感器82。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基座部240的基座部侧凹部240a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和宽度以及皮肤抵接面243d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和宽度是根据眼窝的平均大小而设计的。因此,皮肤抵接面243d的上部棱线部成为基本上不与皮肤面接触的部分。即使皮肤抵接面243d的上部棱线部与皮肤面相接触,其也是不怎么作用有按压力的部位,因此从上部棱线部向皮肤的热传导也较少。

另外,由于导热板81在除了分割平板81a、81b以外的部位未与基座部240相接触,因此能够抑制与加热器80相接触的部分的附近的热量经由基座部240传递到皮肤面。因而,能够抑制过量的热量传递到皮肤面,从而使安全性更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利用设于分割平板81a的凸部81e将温度传感器82在上下方向上定位,并通过将爪81c弯折来固定温度传感器82。由于该凸部81e和爪81c一体地形成于分割平板81a,因此,与使用除分割平板81a以外的零件固定温度传感器82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热传导损失抑制得较低。

此外,将温度传感器82固定于分割平板81a的方法也可以是上述以外的其他方法等:利用自加热器罩83突出的突起按压并固定温度传感器82;将橡胶、海绵等弹性体夹在加热器罩83与温度传感器82之间来固定温度传感器82。但是,由于这些方法会使热传导损失增大,因此应当根据需要来进行应对。

另外,导热板81是用于将加热器80的热量经由皮肤抵接面243d迅速地传递到皮肤面的构件,因此,其板厚优选根据加热器80的输出性能而相应地设为适当的厚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导热板81的板厚为0.3mm。

此外,期望的是,导热板81的板厚根据向加热器80供给的电力而在0.2mm~2.0mm左右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当使导热板81的厚度薄于0.2mm时,导热板81的热容量变小而难以保持温度。

另一方面,当使导热板81的厚度大于2.0mm时,导热板81的热容量增大,热量难以传递到分割平板81a、81b。另外,在分割平板81a的温度超过上限时,即使加热器80的通电停止,由于温度的过冲(日文:オーバーシュート)较大,因此温度也不会迅速地下降,不能够稳定地向皮肤面供给舒适的温度。

由以上可知,对于导热板81的板厚,优选在上述范围内选择最佳的厚度。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9所示,在基座部240的皮肤抵接面243d的内侧设有振动电动机88。该振动电动机88的动作由控制电路控制,通过安装在振动电动机88的输出轴上的偏心配重88a的旋转而产生振动,该振动被传递到皮肤抵接面243d。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眼部用护理装置10中设有对皮肤面施加振动的振动施加装置。以下,说明振动施加装置。

在振动施加装置中,如图5、图6以及图9所示,通过利用自控制基板85上的控制电路供给的控制电流使振动电动机88动作,从而产生振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振动电动机88在皮肤抵接面243d的前方固定于加热器罩83。该加热器罩83是覆盖导热板81的前方并进行隔热的构件。

具体而言,加热器罩83与导热板81同样地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截面呈曲柄状弯曲的形状,并与导热板81隔开恒定的间隔地配置在导热板81的前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自加热器罩83突出的肋来保持振动电动机88。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动机罩89上突出设置了与加热器罩83的肋相对的肋。并且,通过在电动机罩89和加热器罩83夹着振动电动机88的状态下利用螺钉将电动机罩89固定于加热器罩83,从而使振动电动机88以被夹持在电动机罩89与加热器罩83之间的状态被固定。

通过设成这样的结构,能够在未隔着橡胶等弹性缓冲材料的情况下,将振动电动机88固定在电动机罩89与加热器罩83之间。因此,振动电动机88所产生的振动未较大衰减地传递到加热器罩83。并且,传递到加热器罩83的振动经由突起83b传递到基座部240的皮肤抵接面243d。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器罩83在作为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的水平部上具有用于保持振动电动机88的肋。利用该肋,使加热器罩83的刚性提高,使振动电动机88的振动易于传递到加热器罩83。并且,自振动电动机88传递到加热器罩83的振动经由突起83b高效地传递到基座部240的皮肤抵接面243d。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硬质材料形成的基座部240的皮肤抵接面243d直接抵接于眼睛3下方的皮肤面,振动电动机88的振动经由皮肤抵接面243d传递到眼睛下方的皮肤面,因此能够高效地传递振动。

此外,基座部240在与加热器80和导热板81的外形相匹配的位置具有朝向前方突出的肋247。并且,以肋247的顶端缘抵接于加热器罩83的状态将加热器罩83固定于基座部240。由此,利用基座部240和加热器罩83形成用于容纳加热器80和导热板81的封闭空间c1(参照图9)。并且,振动电动机88在封闭空间c1的外部安装于加热器罩83。

通过如此设置,加热器罩83成为分隔壁从而抑制由于加热器80的热量所引起的振动电动机88的过热,从而提高了振动电动机88的可靠性。

另外,如图5所示,在肋247的顶端缘形成有多个台阶部248。另外,在加热器罩83的周缘部形成有与肋247相嵌合的定位凸部83c。并且,定位凸部83c卡合于台阶部248从而在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被定位,从而使加热器罩83被固定于基座部240。通过如此设置,提高了封闭空间c1的密闭性。

另外,如上所述,在分割平板81a、81b上涂布有用于提高热传导性的润滑脂。该润滑脂通常含有硅,会因热量而挥发的硅有时附着在电接点部而引起接点不良。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涂布有润滑脂的部分位于封闭空间c1内。因此,能够抑制挥发了的硅泄漏到封闭空间c1之外。即,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挥发的硅对位于封闭空间c1之外的振动电动机88和控制电路等带来不良影响。

并且,在基座部侧凹部240a的容纳空间240d内(凹部23的里侧:另一侧),如图4所示,拆装自如地安装有大致沿着容纳空间240d的周缘形状形成的外缘形状的单元构件40。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能够保持水等液体的供水板(液体保持构件)50和划分凹部23的分隔壁60形成为一体,从而形成了单元构件40(参照图16、图17)。具体而言,通过组合供水板50和分隔壁60,从而形成了单元构件40。此外,也能够通过嵌入成形供水板50和分隔壁60来形成单元构件40。

并且,在单元构件40安装于主体部20(凹部23的里侧)的状态下,供水板50抵接于容纳空间240d内的里侧面241b(在背面侧形成有加热面245的面)。

另外,在单元构件40安装于主体部20的状态下,凹部23被分隔壁60划分为靠液体保持构件侧的第一空间(液体保持构件侧空间)s1和靠开口侧的第二空间(开口侧空间)s2。

在单元构件40的左右方向两端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形成有朝向后方且朝向左外侧或右外侧突出的把持部41。另外,在单元构件40的把持部41的上方形成有朝向前方突出的钩部42。

并且,通过在把持着左右两侧的把持部41的状态下将单元构件40容纳于容纳空间240d内并将钩部42卡扣(卡合)于形成在后侧面241d的钩部241e,能够利用一次操作将单元构件40安装于主体部20。

此外,钩部42由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弹性片构成。当使上述那些钩部42分别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弹性变形时,钩部42与钩部241e之间的卡合被解除,能够将单元构件40自主体部20拆下。

这样,通过将单元构件40拆装自如地安装于主体部20,能够易于将单元构件40拆下并进行清洗。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把持部41以向斜后方突出的方式设于与加热面245分开的左右方向两侧。因此,来自加热器80的热量不易传递到把持部41。通过如此设置,能够在使用后把持着把持部41将单元构件40容易地拆下。

供水板50是利用具有耐热性、耐蒸汽性的合成树脂(例如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以大致平坦的板状形成的。供水板50的后表面成为与分隔壁60相对的相对面51。并且,供水板50的前表面成为接受来自加热器80的热量的受热面52。

该供水板50在自后方看的状态下呈与容纳空间240d的轮廓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即,供水板5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为窄幅。通过如此将供水板50的中央部设成窄幅,能够抑制窄幅部分中的、来自加热器80的发热量,从而能够抑制窄幅部分的温度过度上升。其结果,能够抑制过度的热量施加于使用者1的鼻梁附近。

另外,在供水板50形成有能够利用表面张力来保持作为液体的水的多个小的通孔53。在本实施方式中,通孔53在供水板50的厚度方向上贯穿供水板50。

另外,如图5所示,多个通孔53形成于在眼部用护理装置10佩戴在面部上时与使用者1的眼睛3相对的区域,而未形成于与两眼之间的鼻梁相对的位置。这样,通过不将能保持水的通孔53设于供水板50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的形成为窄幅的部分,能够抑制水泄漏到使用者的鼻梁上,能够向眼睛3的周围集中地供给温雾。

此外,还能够将通孔53稀疏地设于与鼻子6相对的位置。

如图17所示,对于通孔53的直径,通孔53的靠供水板50的与眼部相对的相对面51侧的直径与通孔53的靠被加热器80加热的受热面52侧的直径相同或比靠受热面52侧的直径大。此外,为了充分地确保表面张力,各通孔53的直径优选为0.5mm~1.5mm左右的大小。

此外,还能够使通孔53的直径随着朝向供水板50的相对面51去而变大。若如此设置,则通孔53内的热交换面积随着朝向相对面51去而变大,因此,蒸汽化的效率提高,能够缩短从加热器80发热开始到产生温雾的时间。

分隔壁60包括以自供水板50向后方分开的状态配置的立壁61和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将供水板50和立壁61连结起来的周壁62。

立壁61也与供水板50同样地在自后方看的状态下呈与容纳空间240d的轮廓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即,立壁6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也形成为窄幅。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立壁61的靠左右方向两侧的宽幅的部分以随着朝向左右方向外侧去而位于后方的方式形成。即,立壁61呈在自上方看时以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向前方凸起的方式弯曲的形状。此外,立壁61的形成为窄幅的部分呈平坦的板状。

周壁62以将供水板50的外周端缘和立壁61的外周端缘连结起来的方式形成,并形成于除了形成有后述的放出孔62a的部位以外的周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自供水板50起到立壁61为止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最长距离)小于自立壁61起到凹部23的开口部23a为止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对被分隔壁60划分出来的第一空间s1和第二空间s2进行比较时,第一空间s1比第二空间s2狭小(第一空间s1的容积比第二空间s2的容积小)。

并且,在分隔壁60上形成有将第二空间s2和第一空间s1相连通的多个连通孔60a。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连通孔60a中的一部分连通孔60a作为能够将第二空间s2内的流体(空气、温雾等)导入到第一空间s1内的导入孔61a,多个连通孔60a中的其他连通孔60a作为能够将流体自第一空间s1内放出到第二空间s2内的放出孔62a。

具体而言,在立壁61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的形成为窄幅的部位,以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了在上下方向上细长的3个导入孔61a。

并且,在周壁62的左右方向外侧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一个在上下方向上细长的放出孔62a。各放出孔62a向左右方向外侧开口。

该放出孔62a形成为在将单元构件40安装于主体部20的状态下放出孔62a的开口位于凹部23内的里侧(与使用者侧相反的一侧)。

通过设成该结构,在将单元构件40安装于主体部20时,供水板50的受热面52抵接于里侧面241b。并且,当在该状态下利用加热器80加热基座部240的加热面245时,加热器80所产生的热量自加热面245传递到受热面52而对供水板50加热。其结果,在形成于供水板50的各通孔53中所保持的水被加热而成为温雾并被放出到第一空间s1内。并且,被放出到第一空间s1内的温雾自放出孔62a放出到第二空间s2内而供给至使用者1的眼部2。

此外,在将单元构件40安装于主体部20时,若在使供水板50以朝向加热面245侧凸起的方式翘曲的状态安装单元构件40,则能够使存在较多通孔53的部分更可靠地紧贴于里侧面241b,从而促进了雾的产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供水板50的全部通孔53保持的水量设为这样的量:能够通过一次眼部用护理装置10的使用来产生所需的雾。即,在使用了一次眼部用护理装置10之后,水基本上不残留在供水板50上。并且,若稍微存在残留的水,则也能够仅靠加热面245的余热进行干燥,抑制了杂菌、霉菌的产生。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眼部用护理装置10中设有雾产生装置,该雾产生装置具有作为加热部件发挥功能的加热器80和作为雾产生部件发挥功能的供水板50。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向使用者1的眼部2更高效地供给温雾,在凹部23内配置了作为对流产生部件的送风部91。

具体而言,在眼部用护理装置10中设有具有送风部91的送风装置,送风部91配置在凹部23内。

送风装置包括送风电动机93和安装于送风电动机93的轴93b并能进行旋转的送风部91(参照图15)。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于电池盒86的送风电动机保持部86a上载置有送风电动机93的主体93a。并且,通过将主体93a的轴93b侧贯穿在加热器罩83上形成的电动机贯穿孔83d,并且隔着垫片92插入在基座部240上形成的电动机接收部249,从而将送风电动机93固定(参照图15)。

此时,轴93b贯穿在垫片92上形成的轴贯穿孔92a以及在电动机接收部249上形成的轴贯穿孔249a,轴93b的顶端突出到第一空间s1内。

并且,在突出到第一空间s1内的轴93b的顶端固定有送风部91的轴固定部91b。由此,在使送风电动机93驱动时,一体地形成于轴固定部91b的叶片部91a会连同轴固定部91b一起旋转。

此外,在供水板50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供送风部91贯穿的贯穿孔54(参照图17)。因而,单元构件40能够不受送风部91影响地相对于主体部20进行拆装。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送风部91配置在第一空间s1内。具体而言,将送风部91以与该导入孔61a相对的方式配置于第一空间s1内的导入孔61a的前方。此时,送风部91的旋转轴方向成为前后方向。并且,在使送风部91旋转时,自导入孔61a导入到第一空间s1内的空气朝向左右两侧流动。

另外,优选对供水板50的左右方向中间部的温度进行抑制。作为这样的方法,能够想到:(1)使处于加热器80的左右方向中间部与供水板50之间的基座部240的加热面245的壁厚较厚;以及(2)在供水板50的左右方向中间部与加热面245之间设置间隙等方法。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片状的加热器80大致仅抵接于导热板81、皮肤抵接面243d的背面、以及用于加热供水板50的加热面245,因此能够将加热器80所产生的热量高效地传递到皮肤抵接面243d和供水板50。

另外,如图8所示,在基座部240的下表面前部设有接头插入口246。由此,如图3所示,能够通过插入ac适配器的接头j从而对电池87充电。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眼部用护理装置10放置在水平面上的状态下,接头插入口246朝向斜下方暴露。通过如此设置,在眼部用护理装置10的静置状态下,即使在有水从上方落至眼部用护理装置10时或者在从供水板50滴下的水流落至基座部240的下表面时,该水也不会进入接头插入口246内。

另外,在罩230的下表面的左右设有腿部232。由此,在将眼部用护理装置10放置在桌上的情况下,不会对已插入到接头插入口246的接头j施加载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作为重物的电池87位于基座部240的前部(在图8中为下方),从而使基座部240的重心位于比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前方的位置。由此,在眼部用护理装置10翻倒的情况下,基座部240的前方自动地处于下方,凹部23成为朝向上方的状态,能够抑制从供水板50滴下的水从凹部23洒出。

接下来,说明雾产生装置、热量施加装置、振动施加装置以及送风装置的控制部。

作为控制部的主要部分,包括容纳在基座部240与罩230之间的电池盒86、设置在电池盒86内的电池87以及设置在电池盒86上方的控制基板85(参照图8)。

电池87是能够充电的蓄电池,其能够通过经由接头j向设置在基座部240上的接头插入口246内插入ac适配器(未图示)从而充电。

控制电路基于自电池87供给的电力对加热器80、振动电动机88以及送风电动机93的动作进行控制。并且,控制电路基于开关84的按压操作、自温度传感器82输出的温度检测信号来对振动电动机88、送风电动机93的转速进行控制,且通过对介于与加热器80之间的开闭器进行开闭来控制加热器80的发热动作。

接下来,说明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眼部用护理装置10的作用。

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眼部用护理装置10时,如图1所示,以利用垫220覆盖眼部2的方式来佩戴该眼部用护理装置10。

此外,在不使用佩戴带30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优选的是,在使垫220的抵接面222从额头接触至鬓角且使基座部240的皮肤抵接面243d与脸颊相接触的状态下,仰起脸部等而保持眼部用护理装置10不与眼部错位。

垫220由硅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抵接面222的厚度约为1mm以下。该抵接面222的厚度比向基座部240安装的安装面223的厚度(约2mm)薄。因而,垫220的抵接面222容易以沿着抵接部分的形状的方式发生变形。因此,即使使用者1的脸部较大,只要将眼部用护理装置10放在脸部上并使脸部朝上,垫220的抵接面222就会因眼部用护理装置10的自重而向外侧扩展,从而使垫220紧贴于面部。

另外,还能够是,准备例如s、m、l尺寸等大小不同的多种垫,通过与使用者的脸部大小相匹配地更换垫,从而确保紧贴性。

此外,在脸部极大或极小而仅靠眼部用护理装置10的重量无法充分地紧贴的情况下,使用佩戴带30,使垫220的抵接面222紧贴于面部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用于安装佩戴带30的钩部243c被罩230覆盖,因此即使在误使眼部用护理装置10落下的情况下或在以各种方向放置眼部用护理装置10的情况下,也能减轻直接作用于钩部243c的载荷。因此,能够抑制破损。

另外,垫220的外缘部分、基座部240与垫220之间的嵌合部分也基本上被罩230覆盖。因而,即使在以各种方向放置眼部用护理装置10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对这些部分作用无用的载荷。因而,即使在长时间放置眼部用护理装置10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垫220的变形。

另外,由于作为重物的电池87位于基座部240的前部且基座部240的重心位于比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前方的位置,因此,在将眼部用护理装置10放置在桌上时,凹部23成为朝向上方的状态。此时,垫220的左右两端的薄壁部成为自桌上表面抬起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垫220的变形。

并且,当在佩戴着眼部用护理装置10的状态下按压开关84而设成电源接通状态时,控制电路做动作而开始向加热器80通电。此时,加热器80发热而使基座部240的加热面245的温度上升,利用该热量将保持在供水板50的通孔53中的水加热。

当保持在通孔53中的水被如此加热时,水发生蒸汽化而生成温雾。然后,温雾自供水板50的相对面51放出到第一空间s1内。并且,自供水板50放出到第一空间s1内的温雾的温度在第一空间s1内升高。此时,由于温雾是在容积较小的第一空间s1内进行升温,因此能够将温雾更快速地提高到期望的温度。

并且,当通过控制电路的动作来使送风电动机93驱动时,送风部91(轴固定部91b和叶片部91a)进行旋转。

像这样,当送风部91旋转时,在凹部23(空间s)内形成图17的箭头所示的风的流动,充满第一空间s1内的高温的温雾自放出孔62a放出到第二空间s2内。此时,温雾随着风的流动沿着自外眼角朝向内眼角的方向循环并被供给至使用者1的眼部2。

此外,在第一空间s1内升温并自放出孔62a放出到第二空间s2内的高温的温雾在第二空间s2内漂浮,且温度降低的同时朝向使用者1的眼部2移动。因而,高温的温雾不会直接吹送到眼部2的皮肤4上。

并且,当移动到眼部2侧的温雾附着在眼部2的皮肤4上时,利用合适温度的温雾对眼部2的皮肤4进行滋润。其结果,能够获得对眼部2的皮肤4进行加湿和保湿、抑制干燥、提高肌理细致程度、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来缓解疲劳等效果。

此外,未附着于皮肤4的温雾以温度降低了的状态连同第二空间s2内的空气一起自导入孔61a导入到第一空间s1内,并在第一空间s1内再次升温。然后,以成为温度较高的高温的状态自放出孔62a放出到第二空间s2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产生适度的雾,控制电路对加热器80的温度进行控制,使得雾的温度处于35℃~60℃(期望39℃~44℃)的范围内、雾量处于10mg/分钟~100mg/分钟(期望10mg/分钟~60mg/分钟)的范围内。

此外,为了实现节电效果、避免低温烫伤,优选控制电路在从开始通电起经过了规定时间(作为一个例子为12分钟)时切断对加热器80的通电。

另外,若加热器80发热,则与加热器80的后表面紧贴的导热板81被加热。然后,热量从导热板81的下部的分割平板81a、81b经由基座部240的皮肤抵接面243d传递到眼睛3的下方部分的皮肤4。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热板81未与加热器80和基座部240的皮肤抵接面243d以外的部位相接触,而是配置在由基座部240和加热器罩83围成的封闭空间c1内。由此,抑制来自导热板81的无用的散热,能够使加热器80所发出的热量经由导热板81高效地传递到皮肤抵接面243d。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向加热器80开始通电的同时开始向振动电动机88通电。而且,振动电动机88产生的振动传递到加热器罩83,并自加热器罩83的突起83b经由分割平板81a、81b传递到基座部240的皮肤抵接面243d。另外,振动电动机88的振动自加热器罩83的外缘经由基座部240的肋247传递到皮肤抵接面243d。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这样的传递路径,能够将振动电动机88所产生的振动高效地传递到皮肤抵接面243d。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皮肤抵接面243d未由布、橡胶等软质的材料形成,而由硬质的材料形成。并且,由于该皮肤抵接面243d直接压紧在皮肤4上,因此,振动电动机88所产生的振动未较大衰减地传递到皮肤抵接面243d。

另外,由于使垫220中的位于基座部侧凹部240a的上方和侧方的部位抵接于面部,因此能够抑制皮肤抵接面243d因基座部240的振动而偏移。

通过使这样的皮肤抵接面243d的振动作用于皮肤4,能够对使用者1的眼部2施加适度的按摩效果,能够促进眼部2的血液循环。尤其是,通过使振动集中传递到易于形成黑眼圈的眼睛3下侧的皮肤4,能提高消除黑眼圈的效果。

这样,通过针对眼部供给由雾产生装置所产生的温雾、施加由热量施加装置所产生的热量、传递由振动施加装置所产生的振动,能够对眼部2进行滋润并对眼部2实施适度的按摩。其结果,促进了眼部2的血液循环,能够谋求消除眼疲劳和眼睛3下方的黑眼圈。

另外,当以恒定的状态进行温雾的供给、振动的传递等时,使用者1有可能适应那样的状态而使恢复效果、放松效果降低。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控制电路上的微型计算机的信号对振动电动机88的转速进行控制,能够获得各种振动方式。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控制电路上的微型计算机的信号对送风电动机93的转速进行控制,能够获得各种送风方式。

并且,设定了多个使用模式,这些使用模式是将多个振动方式、送风方式相组合而成的。此外,每当按下开关84时,就会在这些使用模式之间切换。

作为多个使用模式,例如,能够设定恢复模式、放松模式等。在图18a中示出了恢复模式的动作的一个例子,在图18b中示出了放松模式的动作的一个例子。

在图18a所示的恢复模式中,首先开始85秒钟的预热模式。

在该预热模式中,送风电动机93未驱动。因而,在预热模式的阶段中,在第一空间s1内进行温雾的生成和加热。

另外,在预热模式中,通过对振动电动机88的转速进行控制从而使振动电动机88以恒定的转速缓慢地旋转,从而使缓慢的单调的振动传递到皮肤4。

然后,在预热模式结束后的35秒钟内,以2秒间隔在送风电动机93的接通、断开之间进行切换。通过如此设置,从而间歇地产生风,能够抑制皮肤4适应温度、风。

另外,通过对振动电动机88的转速、接通/断开的切换时间等进行控制,能够使强弱程度较小的振动传递到皮肤4。

在之后的4分钟内,重复进行这样的控制,即,使送风电动机93成为接通10秒钟的状态之后使送风电动机93成为断开5秒钟的状态。

另一方面,通过对振动电动机88的转速、接通/断开的切换时间等进行控制,能够交替地进行使强弱程度较大的振动传递到皮肤4的控制和使缓慢的振动传递到皮肤4的控制。此时,使强弱程度较大的振动传递到皮肤4的控制进行55秒钟~56秒钟,且使缓慢的振动传递到皮肤4的控制进行6秒钟。像这样,通过在向皮肤4传递强弱程度较大的振动的中途仅以短时间向皮肤4传递缓慢的振动(使振动方式变化),能够抑制皮肤4适应较大的振动。

在之后的1分钟内,以2秒间隔在送风电动机93的接通、断开之间进行切换。

另一方面,针对振动电动机88,在进行30秒钟使缓慢的振动传递到皮肤4的控制之后,进行30秒钟使强弱程度较小的振动传递到皮肤4的控制。

在之后的4分钟内,针对送风电动机93,进行如下控制,即,交替地切换10秒钟的接通状态和5秒钟的断开状态。

另一方面,针对振动电动机88,交替地进行使强弱程度较大的振动传递到皮肤4的控制和使缓慢的振动传递到皮肤4的控制。此时,使强弱程度较大的振动传递到皮肤4的控制进行55秒钟~56秒钟,且使缓慢的振动传递到皮肤4的控制进行6秒钟。

在最后的1分钟内,针对送风电动机93,进行如下控制,即,以2秒间隔在接通、断开之间切换。

另一方面,针对振动电动机88,进行如下控制,使振动电动机88与脉搏相应地单调地振动。

因而,在最后的1分钟内,对与脉搏相应地单调地振动着的皮肤4间歇地供给温雾。

在图18a所示的恢复模式中,通过进行上述那样的控制,从而使所供给的温雾的温度、风的流动、振动方式变化,能够抑制恢复效果的降低。并且,通过使风间歇地产生,能够抑制皮肤4适应温度、风。

在图18b所示的放松模式中,首先,开始85秒钟的预热模式。

在该预热模式中,送风电动机93未驱动。因而,在预热模式的阶段中,在第一空间s1内进行温雾的生成和加热。

另外,通过对振动电动机88的转速进行控制而使振动电动机88以恒定的转速缓慢地旋转,从而使缓慢的单调的振动传递到皮肤4。此外,此时的转速小于在恢复模式的预热模式中说明的转速。

并且,针对送风电动机93,自预热模式结束后到放松模式结束为止,进行如下控制,即,以2秒间隔在接通、断开之间切换。通过如此设置,能够使风间歇地产生,从而抑制皮肤4适应温度、风。

另一方面,在振动电动机88中,在预热模式结束后的103秒钟内,使缓慢的单调的振动传递到皮肤4。此外,此时的转速与在恢复模式的预热模式中说明的转速大致相同。

因而,在预热模式中,进行使更缓慢的振动传递到皮肤4的控制。

在进行103秒钟的使缓慢的振动传递到皮肤4的控制之后的103秒钟内,进行使更缓慢的振动传递到皮肤4的控制。

在之后的103秒钟内,进行使缓慢的振动传递到皮肤4的控制。

在之后的103秒钟内,进行使更缓慢的振动传递到皮肤4的控制。

在之后的103秒钟内,进行使缓慢的振动传递到皮肤4的控制。

在之后的1分钟内,进行使更缓慢的振动传递到皮肤4的控制。

在最后的1分钟内,进行使振动电动机88与脉搏相应地单调地振动的控制。

在图18b所示的放松模式中,通过进行上述那样的控制,能够提高放松效果。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眼部用护理装置10包括主体部20,该主体部20具有用于覆盖使用者的眼部的凹部23和形成于凹部23的周围且用于抵接于使用者1的皮肤4的抵接面24。

另外,眼部用护理装置10包括:供水板50,其配置于凹部23的里侧,能够保持液体;以及加热器(加热部)80,其用于加热供水板50。

眼部用护理装置10还包括用于在凹部23内形成风的流动的送风部91。

若如此设置,能够将利用供水板50供给到凹部23内的温雾更高效地供给至使用者1的眼部2。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施加于眼部2的护理效果。

另外,眼部用护理装置10包括将凹部23划分为第一空间s1和第二空间s2的分隔壁60。并且,分隔壁60具有多个将第二空间s2和第一空间s1相连通的连通孔60a。

若如此设置,则能够使供水板50所生成的温雾快速地达到规定的温度,并能够使第一空间s1内快速地充满温雾。并且,通过将充满第一空间s1内的规定温度的温雾自连通孔60a朝向眼部2侧放出,能够对使用者1的眼部2施加温热按摩感。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施加于眼部2的护理效果。

另外,多个连通孔60a具有能够将在第二空间s2中流动的流体向第一空间s1导入的导入孔61a和能够将流动的流体自第一空间s1向第二空间s2放出的放出孔62a。

若如此设置,则能够使凹部23内的流体(空气、温雾)的流动更接近恒定的流动,能够将温雾更高效地供给到使用者1的眼部2。

另外,在使主体部20的抵接面24抵接于皮肤4的使用者1面向前方的状态下,导入孔61a设于分隔壁6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并且,放出孔62a设于分隔壁60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的下部。

若如此设置,则能够使温雾自外眼角朝向内眼角循环,能够将温雾更高效地供给到使用者1的眼部2。另外,能够使温雾更均匀地遍布于凹部23内(第二空间s2内)。

因而,即使使用者1在使用眼部用护理装置10时改变姿势,也能够使温雾更高效地供给到使用者1的眼部2。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自左右方向上的两端的下部放出温雾,因此,即使在例如站立的状态下使用眼部用护理装置10时,也能够抑制温雾偏向上方,能够使温雾更均匀地遍布于凹部23内(第二空间s2内)。

另外,送风部91配置于第一空间s1内。

若如此设置,则能够使充满第一空间s1内的温雾一边对流一边向第二空间s2内放出,能够将温雾更高效地供给到使用者1的眼部2。

另外,第一空间s1比第二空间s2狭小。

若如此设置,则能够使液体保持构件所生成的温雾更快速地充满液体保持构件侧空间内,并能够使温雾更快速地上升到期望的温度。

另外,分隔壁60和供水板50形成为一体。

若如此设置,能够将分隔壁60和供水板50更容易地安装于主体部20。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而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能够将导热板81的材质变更为热传导优异的铝之外的其他材质。作为其他材质,例如,存在铜、金、银、铂、铍、钨、镁、钼、铁、镍、钯或铅等热传导优异的金属、或者铝合金、不锈钢、镁合金、合金钢、镍合金、铜合金或铁合金等合金。

另外,还能够将眼部用护理装置10的电源变更为与能够充电的电池87不同的其他电源。作为其他电源,例如存在干电池或商用电源。

另外,还能够将突起83a和突起83b的顶端部的形状变更为与球面状不同的其他形状。作为其他形状,例如存在多棱锥状。

另外,也可以在突起83a和突起83b的顶端部与导热板81之间设置隔热材料。

另外,还能够适当地变更主体部、分隔壁、以及其他细微部分的规格(形状、大小、布局等)。

采用本发明,能够获得能进一步提高施加于眼部的护理效果的眼部用护理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