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益心健脾片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511990发布日期:2018-09-25 16:09阅读:6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制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益心健脾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一种“益心健脾中成药的制备方法”是本发明人发明的一项专利,专利号cn200610034147.8,其特征在于采用黄芪、灵芝、酸枣仁、茯苓、大枣、甘草和猪血药材为原料,按重量份数黄芪5.4~32.6份、灵芝5.4~16.3份、酸枣仁5.4~16.3份、茯苓5.4~32.6份、大枣5.4~32.6份、甘草0.1~16.3份及猪血0.5~26.0份,先将黄芪、灵芝、酸枣仁、茯苓、大枣、甘草混合煎煮1~3小时,混合煎煮次数至少2次,每次煎煮用水量以煎煮过程中始终淹没药材,合并煎液,滤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55(50~95℃)的浸膏,备用。猪血用适宜浓度的硫酸溶液水解,再用氢氧化钙中和至ph2.0~7.0,滤过,滤液加活性炭脱色,滤过,滤液浓缩,干燥,粉碎,过10~100目筛,得到猪血水解干粉。取浸膏1~5份、适量辅料1~10份、猪血水解干粉1~5份混匀,制成颗粒,在40~80℃干燥至含水量1~8%,整粒,制成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黄芪素有“补气诸药之最”著称,以补虚为主,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之功。灵芝有“仙草”之称,入五脏肾补益全身五脏之气,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酸枣仁主治虚烦不眠,惊悸怔忡,体虚自汗、盗汗,若与茯苓互配,既扶正祛中邪,有健脾胃而能止泻止滞,宁心神治心惊悸失眠之效。茯苓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祛惊痫。大枣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臊。甘草除腹胀满,盖脾得补则善于健运,主治倦怠食少,心悸气短,腹痛便溏。猪血具补血补脾、益气生津、解毒和胃之功效,且有提高免疫功能和抗衰老的作用。该方配伍严谨,科学合理,是传统中医药理论及现代医药学、现代制药技术的结晶和成果,能养心、益气、补脾、宁心、安神和胃功效,适用于心脾两虚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多梦易醒,头晕眼花,体倦乏力,面色萎黄,食少便溏等症以及神经衰弱属上述证侯者。

由于该制备方法水提,没能减少原料提取中有关杂质,以降低其浸出物量,故固形物收率过高。加之辅料应用占有极高的地位,使得服用体积大,片剂服用粒数增多。另是由于制粒技术存在的问题,导致所制颗粒大小不均匀,外观不圆整。而且颗粒自身密度小,比表面积大,致使其吸湿性无法有效改善,易吸潮粘结。鉴于现有制粒技术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所制备颗粒不能达到减少胶囊剂粒数或缩小囊壳型号的目的,本发明人经过多年的努力,改进了益心健脾中成药的制备方法。

以上背景技术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及技术方案,其并不必然属于本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上述内容在本专利申请的申请日已经公开的情况下,上述背景技术不应当用于评价本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益心健脾片,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益心健脾片,生药包括按重量份数:黄芪5.4~32.6份、灵芝5.4~16.3份、酸枣仁5.4~16.3份、茯苓5.4~32.6份、大枣5.4~32.6份、甘草0.1~16.3份及猪血0.5~26.0份;采用醇提水沉的法提取生药活性成分,制得浸膏;将新鲜猪血水解、干燥、粉碎后得到猪血水解干粉;再将浸膏、猪血水解干粉和辅料混合均匀后压片制得益心健脾片。

优选地,所述的一种益心健脾片,所述醇提水沉的溶剂为甲醇、乙醇、乙二醇、丙三醇、正丁醇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的一种益心健脾片,所述制得的浸膏的相对密度为1.07-1.28。

优选地,所述的一种益心健脾片,所述猪血水解干粉的制备步骤包括:

凝剂→酸水解→调ph→离心→上清液脱色→过滤→调ph→杀菌→包装。

优选地,所述的一种益心健脾片,所述辅料为填充剂、粘结剂、矫味剂。

优选地,所述的一种益心健脾片,所述浸膏的制备还包括在69-78℃进行回收制备浸膏。

优选地,所述的一种益心健脾片,所述填充剂为淀粉。

优选地,所述的一种益心健脾片,所述粘结剂为糊精。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对比的有益效果包括:

(1)本发明采用醇提水沉的方法提取活性成分,克服水提法提取活性成分杂质多的缺点,降低其固形物和固形物收率过高的问题。

(2)本发明采用一步制粒法制备片剂,片剂有效药量剂量准确,降低吸湿,在不改变单服剂量的同时提高片剂的有效成分含量,提高患者顺应性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强调的是,下述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及其应用。

实施例1

(一)处方(重量份数):

以本发明人发明的专利cn200610034147.8为基础,黄芪5.4~32.6份、灵芝5.4~16.3份、酸枣仁5.4~16.3份、茯苓5.4~32.6份、大枣5.4~32.6份、甘草0.1~16.3份及猪血0.5~26.0份。

(二)制备方法:

将黄芪、灵芝、酸枣仁、茯苓、大枣、甘草混合后,用醇提法加3~6倍重量的醇溶剂醇煮1次,控制温度45℃,时间1.5小时,过滤,去渣得提取液,减压蒸馏回收醇溶剂,减压脱水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10的粗清膏备用;药渣用半仿生提取法用5倍重量盐酸或醋酸与水配成ph值为4的酸性水溶液煎煮,控制温度70℃,时间1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中和提取液的ph值至7,静置12小时,过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粗清膏,将粗清膏合并,加入有机溶剂乙醇至含醇量60%,搅拌,静置12小时醇沉,过滤除杂,然后在65℃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的清膏备用;猪血用适宜浓度的硫酸溶液水解,再用氢氧化钙中和至ph6.0,滤过,滤液加活性炭脱色,滤过,滤液浓缩,干燥,粉碎,得猪血水解干粉。将清膏、猪血水解干粉和糊精1重量份的辅料混匀,用挤缩制粒制成颗粒,整粒,常规方法制成胶囊剂。

实施例2

(一)处方(重量份数):

以本发明人发明的专利cn200610034147.8为基础,黄芪30份、灵芝13份、酸枣仁10份、茯苓26份、大枣20份、甘草13份及猪血20份。

(二)制备方法:

将黄芪、灵芝、酸枣仁、茯苓、大枣、甘草混合后,用醇提法加4倍重量的醇溶剂醇煮1次,控制温度55℃,时间1小时,过滤,去渣得提取液,减压蒸馏回收醇溶剂,减压脱水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10的粗清膏备用;药渣用半仿生提取法用3倍重量盐酸或醋酸与水配成ph值为5的酸性水溶液煎煮,控制温度85℃,时间0.8小时,提取液合并过滤,中和提取液的ph值至7,静置8小时,过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粗清膏,将粗清膏合并,加入有机溶剂乙醇至含醇量65%,搅拌,静置12小时醇沉,过滤除杂,然后在65℃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的清膏备用;猪血用适宜浓度的硫酸溶液水解,再用氢氧化钙中和至ph7.0,滤过,滤液加活性炭脱色,滤过,滤液浓缩,干燥,粉碎,得猪血水解干粉。将清膏、猪血水解干粉和淀粉1.5重量份的辅料混匀,用挤缩制粒制成颗粒,整粒,常规方法制成丸剂。

应用病例:

试用实例1

王某,48岁,男,因“呼吸不畅”入医院,自觉胸闷、气短乏力、心悸、头晕目眩,中医检查见面色少华、倦怠懒盲、舌质暗有斑、苔薄白、脉沉细。诊断为胸痹气虚血瘀型。后服用本发明益心健脾的中药制剂治疗、日服3次,每次2粒。服用12天后,胸闷气短、心悸乏力和头晕目眩开始减轻,至第六周后,病症消失。

试用实例2

魏某,60岁,女,以前由于长年繁忙的劳动,以至积劳成疾、免疫力下降,感到身体疲倦,坐下去就不想起来,工作效率低,精力不充沛,上楼气喘无力,易感冒,记忆力下降,精神不集中,心烦意燥,出虚汗,饱受病魔困扰。曾经通过治疗有所缓解,工作一忙不注意饮食旧病又加重,治表不治根,过着低质量生活。服用本发明益心健脾的中药制剂45天后,睡眠改善,免疫力和记忆力提高,原有症状消失,身体恢复正常状态。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其还可以对这些已描述的实施例做出若干替代或变型,而这些替代或变型方式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