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食品保健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乌梅丸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乌梅,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mume(sieb.)sieb.etzuce.的干燥近成熟果实。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以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之功效,常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
药材性状:呈类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3cm,表面乌黑色或棕黑色,皱缩不平,基部有圆形果梗痕,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表面有凹点;种子扁卵形,淡黄色,气微,味极酸。
相关配伍,1、治久咳不已:乌梅肉(微炒)、御米壳(去筋膜,蜜炒)。等
分为末,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本草纲目》2、治小儿头疮,积年不瘥:乌梅肉,烧灰细研,以生油调涂之,《圣惠方》3、治伤寒蛔厥及久痢: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伤寒论》乌梅丸4、治咽喉肿痛:乌梅30g,双花60g,雄黄12g,为末,蜜丸,每丸3g,每次含化1丸,徐徐咽下,每日3次,《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因此,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乌梅丸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乌梅丸及其制备方法,用于益阳温润,升清阳之气而降浊的作用,可用于脾肾阳虚时,患者平时怕冷、肢凉、便溏等证。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乌梅丸,由原料按以下重量份数制成,乌梅肉50-100ɡ、麸煨葛根50-80ɡ、黄连20-30ɡ、藿香50-80ɡ、木香30-50ɡ、麸煨芲术50-80ɡ、姜汁制川厚朴50-80ɡ、公丁香10-20ɡ、荜茇10-15ɡ、黄柏20-30ɡ、肉桂10-20ɡ、泽泻20-30ɡ。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一种乌梅丸(春季方),由原料按以下重量份数制成,乌梅肉50-100ɡ、麸煨葛根50-80ɡ、黄连20-30ɡ、藿香50-80ɡ、木香30-50ɡ、麸煨芲术50-80ɡ、姜汁制川厚朴50-80ɡ、公丁香10-20ɡ、荜茇10-15ɡ、黄柏20-30ɡ、肉桂10-20ɡ、泽泻20-30ɡ,还包括,薄荷50-80ɡ。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一种乌梅丸(夏季方),由原料按以下重量份数制成,乌梅肉50-100ɡ、麸煨葛根50-80ɡ、黄连20-30ɡ、藿香100-160ɡ、木香30-50ɡ、麸煨芲术50-80ɡ、姜汁制川厚朴50-80ɡ、公丁香10-20ɡ、荜茇10-15ɡ、黄柏20-30ɡ、肉桂10-20ɡ、泽泻20-30ɡ,还包括,香茹30-50ɡ。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一种乌梅丸(秋季方),由原料按以下重量份数制成,乌梅肉50-100ɡ、麸煨葛根50-80ɡ、黄连20-30ɡ、藿香50-80ɡ、木香30-50ɡ、麸煨芲术50-80ɡ、姜汁制川厚朴50-80ɡ、公丁香10-20ɡ、荜茇10-15ɡ、黄柏20-30ɡ、肉桂10-20ɡ、泽泻20-30ɡ,还包括,防风40-60ɡ。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一种乌梅丸(冬季方),由原料按以下重量份数制成,乌梅肉50-100ɡ、麸煨葛根50-80ɡ、黄连20-30ɡ、藿香50-80ɡ、木香30-50ɡ、麸煨芲术50-80ɡ、姜汁制川厚朴50-80ɡ、公丁香10-20ɡ、荜茇10-15ɡ、黄柏20-30ɡ、肉桂10-20ɡ、泽泻20-30ɡ,还包括,细辛20-30ɡ。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一种乌梅丸(健脾方),由原料按以下重量份数制成,乌梅肉50-100ɡ、麸煨葛根50-80ɡ、黄连20-30ɡ、藿香50-80ɡ、木香30-50ɡ、麸煨芲术50-80ɡ、姜汁制川厚朴50-80ɡ、公丁香10-20ɡ、荜茇10-15ɡ、黄柏20-30ɡ、肉桂10-20ɡ、泽泻20-30ɡ,还包括,砂仁30-50ɡ,其中,为丸后再文火麸煨乌梅丸至微黄而不焦。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乌梅丸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取乌梅肉,⑴原料与用具:乌梅足量、冷却后的白开水适量、蒸茏一套、火炉、装物器具;⑵浸泡:①清水冲洗乌梅,去除粘附乌梅污杂物,将乌梅放入冷却后白开水浸泡,②水不宜多,水至淹没乌梅的水平线上即可,③浸泡水中每半小时搅拌一次,以免有些乌梅没有浸泡到,④浸泡时间不可过长,约3-5小时时间左右,或视浸泡后乌梅肉至饱满易剥为度;⑶制熟取肉:采用先制熟后取肉法:①煎煮法:将浸泡后乌梅与浸泡水(水不够可酌量加些水),置入锅中煎煮,沸后再文火慢慢煎熬,至乌梅肉熟易剥即可,②蒸制法:将浸泡水倒入锅中(水不够可酌量加些水),浸泡后乌梅置入笼中蒸煮,至乌梅肉熟易剥即可,③取肉:蒸或煮熟乌梅去核取乌梅肉,蒸或煮后乌梅汁冷却保留备用(罝氷箱冷藏),⑷制丁:乌梅肉切细丁,细丁晒干,⑸研末:乌梅肉丁,置入粉碎机研末,用120目过筛一次,取细末留粗末备用。步骤2、取料:按方称足量药物,去杂物晒干。步骤3、研末:全部药物调匀(包括乌梅肉粗末)置入粉碎机研末,用120目过筛三次,取细末而去粗末。步骤4、制丸:⑴调匀:乌梅肉细末与全部药物细末调拌均匀,⑵蜂制:以蜂蜜和乌梅汁液(蒸或煮乌梅液水)与细药末调匀,做为0.5㎝直径药丸,⑶水泛制:白开水和乌梅汁液(蒸或煮乌梅液水)调匀,以乌梅汁水泛为丸(约有绿豆大小)皆可,⑷装衣:①备料:制为药丸(晒至70%干的湿药丸),取适量珠砂研为细末备用,②滚衣:以珠砂为例,在平坦的器物内,珠砂细末散撒于药丸表面,搅拌均匀,使用滚转法,让药丸表面粘有薄薄珠砂末,俗称以珠砂滚衣为丸,使黑色药丸穿上红色衣装。步骤5、晒干:⑴室外:倒入竹篇等器物置室外阳光照晒干,①在装丸药器物上加盖透光透风罩子,以免蝇虫叮咬而污染,②带无菌手套,勤搅(2-3小时/次),以丸药全面照晒。⑵室内:于阳光房内,倒入竹篇等器物置阳光房晒干,仅需带无菌手套,来勤搅(2-3小时/次),以丸药全面照晒。步骤6、炒制,采用单炒法:先起火温锅,然乌梅丸置入锅中,文火而勤炒勤搅,约需10-20分钟时,待乌梅丸表面微黄而不焦停火,乌梅丸仍置锅中,继续勤炒勤搅,待锅冷却后,乌梅丸即可起锅,置入竹篇器具内散热,其中,炒制时,①性慢:炒制时操作者,心要静性要慢而不能急躁,以严格掌握标准为目的,②文火:炒时仅能微火、文火,火切不可大,也不需急火,③眼视:边炒边观察边视,药丸表面不仅光滑无裂痕,同时观察药丸表面颜色变化,以色黄或微焦为原则,④鼻闻:边炒边鼻闻,以闻及药丸的药香味而不是焦香味,⑤待乌梅丸色黄时停火,丸仍置锅中,继续勤炒勤搅,待锅冷却后,乌梅丸即可起锅,置入竹篇等器具内散热。步骤7、封装:⑴散热:炒制药丸不可急装,待散热后装封为宜,温热的药丸立即装封易发霉,①器物:装药丸器物要无菌、干燥、紧密而不透气,②注明:包装完毕后,包装器物外表要签写注明:药名、重量或数目、包装日期、包装者。步骤8、取药量;应根据配制药量大小来定量-即按其组成方药量大小比例测祘,而取得各药所需的量即可。步骤9、产地与药质;药物按上注明产地取入,其药质是精选上等品,药品要干燥而清洁无杂物。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步骤1,取乌梅肉,还可采用先取肉后制熟法:①取肉:若经浸泡后乌梅易剥易取肉时,可先取其肉,②蒸制法:将乌梅肉置入笼内,乌梅核置入锅中,在加入适量水,升火蒸煮,至乌梅肉熟即可,③乌梅汁保留:蒸煮时乌梅汁冷却保留备用(罝氷箱冷藏),⑷制丁:乌梅肉切细丁,细丁晒干,⑸研末:乌梅肉丁,置入粉碎机研末,用120目过筛一次,取细末留粗末备用。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步骤6的炒制中还可采用麸煨法:①温锅时将适量麦麸倒入锅中,文火而勤炒勤搅,②待麦麸发热时,然乌梅丸加入锅内勤炒勤搅,见麦麸发焦有香味时停火,③麸丸仍在锅内,继勤炒勤搅,待锅冷却后起锅,筛去麦麸取出乌梅丸,置入竹篇等器具内散热。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步骤6的炒制中还可采用醋炒法:铁锅先温之,乌梅丸后置入锅中,文火而勤炒勤搅,约需10-20分钟时,待乌梅丸表面微黄,边炒边搅边加醋炒,其中,①醋为镇江产恒顺精制香醋,②两人操作,一人勤炒勤搅,一人加醋,③香醋循锅沿上方一周,待醋浸入乌梅丸,重复加醋3-5次,④加醋要徐徐浇撒,每次醋量不宜多要少,醋量多防止乌梅丸散化,更不宜将乌梅丸浸入醋内,只需醋浸润至丸内即可。
本发明的一种乌梅丸及其制备方法的有益效果在于:⑴益阳温润,升清阳之气而降浊的作用,可用于脾肾阳虚时,患者平时怕冷、肢凉、便溏等证;⑵辛温驱寒,辛散祛邪之力,可用于风寒感冒,畏寒、少食、呕吐、腹胀、腹痛、便溏或腹泻、舌色淡苔白腻等证;⑶芳香化浊,健脾和胃,调中止吐之功,可用于外邪而为的:低热、少食、腹胀、腹痛、呕吐、便溏等证;⑷行气消滞,化积开食止痛的作用,可治受寒积食而致的:厌食、纳差或饮食不思、腹胀、腹痛、呕吐、便溏或泄泻等证;⑸清热燥湿,泄火降浊止泻之功,可用于湿热痢疾、时泻而致的:低热、食少或食不思、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
实施例一
本发明的一种乌梅丸,由原料按以下重量份数制成,乌梅肉50-100ɡ、麸煨葛根50-80ɡ、黄连20-30ɡ、藿香50-80ɡ、木香30-50ɡ、麸煨芲术50-80ɡ、姜汁制川厚朴50-80ɡ、公丁香10-20ɡ、荜茇10-15ɡ、黄柏20-30ɡ、肉桂10-20ɡ、泽泻20-30ɡ。
所述乌梅丸(基本方)方解:麸煨葛根、麸煨芲术、姜汁制川厚同用不但可温中运脾、芳香化湿,还可行气消滞,健脾和胃,仍能升脾胃清阳之气而止泻;公丁香、荜茇、肉桂相组强增温养脾胃,散寒化涩,消滞止痛之功:藿香、木香、麸煨芲术、姜汁制川厚朴合用不仅增强芳香化湿,温运脾胃之功,还能行气消滞,和胃止呕;麸煨葛根、藿香合用既可辛温散寒解表退热,又可温中和胃,化浊止吐;木香、麸煨芲术、姜汁制川厚朴、公丁香组合不仅提高行气消滞,健脾开胃,同时还可温中散寒,温运脾胃,化积止痛:麸煨葛根、乌梅肉、黄连、黄柏相伍提高脾胃升清化浊的功能而达止泻;黄连、黄柏、泽泻配伍不仅强化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还可渗湿泻火清热。兴化为鱼米之乡,湿地也,四时湿邪较其它地区盛也。此方旨在运脾,以行气消滞着手,消涂阻碍脾胃正常纳运功能的各种致病因素及因脾胃纳运失常而产生的各病理产物(如湿、食、滞等),从而达到脾胃正常纳运。祛湿消滞运用芳香化湿、清热燥湿、利水渗湿三法相辅而祛湿,以达到湿祛脾健纳运正常为目的;温阳法温中散寒,温煦脾胃,祛寒化涩,消滞化瘀从而推动脾胃纳运恢复;妙用升降之药的相伍,有力提高脾胃升清化浊功能;巧用性平收敛养胃之药乌梅,以免芳香行气与温阳之药而致-耗津伤阴之过,同时提高脾胃升清化浊效能,促进脾胃纳运恢复。
总之本方旨在健运脾胃以行气消滞祛湿、温阳散寒、温煦脾胃、提高脾胃升化功能,促使脾胃纳运恢复而消除病证。
作用、功效与应用范围:⑴益阳温润,升清阳之气而降浊的作用,可用于脾肾阳虚时,患者平时怕冷、肢凉、便溏等证;⑵辛温驱寒,辛散祛邪之力,可用于风寒感冒,畏寒、少食、呕吐、腹胀、腹痛、便溏或腹泻、舌色淡苔白腻等证;
⑶芳香化浊,健脾和胃,调中止吐之功,可用于外邪而为的:低热、少食、腹胀、腹痛、呕吐、便溏等证;⑷行气消滞,化积开食止痛的作用,可治受寒积食而致的:厌食、纳差或饮食不思、腹胀、腹痛、呕吐、便溏或泄泻等证;⑸清热燥湿,泄火降浊止泻之功,可用于湿热痢疾、时泻而致的:低热、食少或食不思、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证。
服法、用量与注意点:1、服法:⑴婴幼儿服时可研末,一般温开水冲服,⑵脾胃虚弱者,米饮汤冲服,以增强健脾养胃的功效,⑶脾胃虚寒者,姜汤冲服,提高温中散寒与温润脾胃的作用,⑷夏季若患者口渴、低热、尿少者,可用淡竹叶或芦芽根煎汤,取其低温汤冲服,以增强清热解暑渴之功。2、用量;⑴6个月以内婴儿一般0.5-0.8ɡ,⑵7-12个月幼儿一般0.8-1.5ɡ,⑶2-3岁幼儿一般1.5-2.0ɡ,⑷4-11岁儿童一般2.0-2.5ɡ,⑸12-17岁一般2.5-4.0ɡ,⑹成年人一般3-5.0ɡ。3、注意事项:⑴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者及孕妇忌用,⑵辛辣油腻食品。
实施例二
本发明的一种乌梅丸(春季方),由原料按以下重量份数制成,乌梅肉50-100ɡ、麸煨葛根50-80ɡ、黄连20-30ɡ、藿香50-80ɡ、木香30-50ɡ、麸煨芲术50-80ɡ、姜汁制川厚朴50-80ɡ、公丁香10-20ɡ、荜茇10-15ɡ、黄柏20-30ɡ、肉桂10-20ɡ、泽泻20-30ɡ,还包括,薄荷50-80ɡ。
所述乌梅丸组成:基本方加薄荷50-80ɡ;方解:因婴幼儿易受外界六淫之邪,春季之气则温,为时疫多温之季,薄荷性凉味辛,以辛凉而解风温,增加薄荷意有二:一薄荷与基本方中葛根、藿香相伍增强疏散风热的能力;二春季是痧疹多发之节,薄荷透痧利疹之功效。
作用、功效与应用范围:⑴本方作用和功效基本与基本方相比,增添疏散风热之药-薄荷,强化驱散春季风温之邪的作用;春季痧疹易发季节,借此利用薄荷可透疹之功,其作用和功效见基本方,⑵应用范围:①春季感冒出现畏寒、发热、少汗或无汗、少食或饮食不思等;或受六淫外邪而引发的呕吐、腹胀、腹痛、便溏或腹泻等证,②春季痧疹透发不利而为的发热、少汗或无汗、少食或饮食不思等证,
服法、用量与注意点:⑴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者及孕妇忌用,⑵辛辣油腻食品,⑶汗多者勿用。
实施例三
本发明的一种乌梅丸(夏季方),由原料按以下重量份数制成,乌梅肉50-100ɡ、麸煨葛根50-80ɡ、黄连20-30ɡ、藿香100-160ɡ、木香30-50ɡ、麸煨芲术50-80ɡ、姜汁制川厚朴50-80ɡ、公丁香10-20ɡ、荜茇10-15ɡ、黄柏20-30ɡ、肉桂10-20ɡ、泽泻20-30ɡ,还包括,香茹30-50ɡ。
所述乌梅丸,1、组成:基本方加香茹30-50ɡ、藿香量加倍。2、丸方配伍方解:香茹性微温味辛,归肺、胃二经,有利水消肿之效功,香茹外发汗解表,内能和中化湿。《别录》曰香茹:“主霍乱腹痛,吐下”在《本草纲目》云:“香茹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香茹与基本方中葛根、藿香合用增强发汗解表,清热解暑之功,且可发越阳气,散水和脾,添入香茹一味旨在解暑清热。
3、作用、功效与应用范围:⑴本方作用和功效基本与基本方相比,仅有增添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之药-香茹,增强驱散夏季暑湿之邪的作用,其余见基本方,⑵应用范围:①夏季暑湿之邪,如夏季感冒,畏寒周身酸痛、少汗或无汗、呕吐、腹胀、少食或饮食不思等。②或受其它外邪而引发的发热、少汗或无汗、呕吐、腹胀、腹痛、便溏或腹泻等证。4、服法、用量与注意点:见春季乌梅丸
本发明的一种乌梅丸(秋季方),由原料按以下重量份数制成,乌梅肉50-100ɡ、麸煨葛根50-80ɡ、黄连20-30ɡ、藿香50-80ɡ、木香30-50ɡ、麸煨芲术50-80ɡ、姜汁制川厚朴50-80ɡ、公丁香10-20ɡ、荜茇10-15ɡ、黄柏20-30ɡ、肉桂10-20ɡ、泽泻20-30ɡ,还包括,防风40-60ɡ。
所述乌梅丸,1、组成:基本方加防风40-60ɡ。2、丸方配伍方解:婴幼儿易受外界六淫之邪,秋季气候则凉,风凉湿盛之多季节,增加防风旨在驱散秋季风湿之邪,防风能发散表邪,祛风止痛,又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还可祛风解痉,如李东恒说:“防风,治一身尽痛,随所引而致,乃风剂中润剂。”《本草经疏》曰:“防风,治风通用。”《本草汇言》云:“防风,散风寒湿痹之药。”《本草正义》言:“防风,通治一切风邪。”故防风与基本方中葛根、藿香相伍不仅提高发汗解表、祛风清热的作用,可有力祛除秋季风湿之邪,还可增强胜湿解痉止痛。
2、作用、功效与应用范围:⑴作用、功效:秋季风盛也,人群易感风凉之邪,防风有祛风解表、胜湿解痉止痛之功,借此药强增祛除秋季风寒湿盛之邪的能力,其余作用和功效与基本方相似,⑵应用范围:①秋季感冒出现:畏寒、全身酸痛、困倦不适、少汗或无汗、少食或饮食不思等。②受其它外邪而引发的发热、少汗或无汗、呕吐、腹胀、腹痛、便溏或腹泻等证。3、服法、用量与注意点:见春季乌梅丸。
本发明的一种乌梅丸(冬季方),由原料按以下重量份数制成,乌梅肉50-100ɡ、麸煨葛根50-80ɡ、黄连20-30ɡ、藿香50-80ɡ、木香30-50ɡ、麸煨芲术50-80ɡ、姜汁制川厚朴50-80ɡ、公丁香10-20ɡ、荜茇10-15ɡ、黄柏20-30ɡ、肉桂10-20ɡ、泽泻20-30ɡ,还包括,细辛20-30ɡ。
所述乌梅丸,1、组成:基本方加细辛20-30ɡ。2、丸方配伍方解:冬则寒盛,易受风寒之邪则多,细辛性温味辛加入旨在驱散冬季风寒之邪。细辛性善走窜,能祛风散寒止痛,又能辛温解表,还可温肺化饮止嗽,如《本草正义》讲:“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宣络脉而疏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细辛与基本方中葛根、藿香相伍不仅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清热的作用,还可散风通窍止痛。细辛与基本方肉桂、公丁香配伍不但可强增辛温解表之功,又强化温中散寒,止吐功效,还提高温肺化饮止嗽的功能;细辛与基本方广木香、公丁香、川厚朴、炒芲术合用不仅增强芳香化湿功能,还强化温中散寒,行气消滞,健脾和胃的功能,还可提高温肺化浊。3、作用、功效与应用范围:本方与基本方相比,本方不仅增强芳香化湿功能,还强化温中散寒,行气消滞,健脾和胃的功能,又提高温煦脾胃,止吐止呃止泻,又能芳香通窍止涕,还有温肺化浊止嗽的作用。冬季寒盛则人群易感风寒之邪,添此药借其辛温散寒,芳香善窜通窍之性从而强增祛除冬季风寒盛邪的能力。4、⑵应用范围:①冬季风寒之邪而为的感冒,畏寒、鼻塞、流涕、头痛、全身酸痛、困倦不适、少汗或无汗、少食或饮食不思等,②受其它外邪而引发的发热、头痛、少汗或无汗、呕吐、腹胀、腹痛、便溏或腹泻等证。
5、服法、用量与注意点:见春季乌梅丸。
本发明的一种乌梅丸(健脾方),由原料按以下重量份数制成,乌梅肉50-100ɡ、麸煨葛根50-80ɡ、黄连20-30ɡ、藿香50-80ɡ、木香30-50ɡ、麸煨芲术50-80ɡ、姜汁制川厚朴50-80ɡ、公丁香10-20ɡ、荜茇10-15ɡ、黄柏20-30ɡ、肉桂10-20ɡ、泽泻20-30ɡ,还包括,砂仁30-50ɡ,其中,为丸后再文火麸煨乌梅丸至微黄而不焦。
所述乌梅丸,1、组成:基本方加砂仁30-50ɡ、制丸后再文火麸煨乌梅丸至微黄而不焦。2、丸方配伍方解:婴幼儿其脾常不足,肌肤娇嫩易受外界六淫之邪,故易产生脾胃纳运失常之证,砂仁性温味辛,归脾、胃二经,添加砂仁旨在取其芳香化湿,行气消滞,温中健脾的作用,砂仁与基本方广木香、公丁香、川厚朴、炒苍术合用不仅增强芳香化湿功能,又强化温中散寒,行气消滞,健脾和胃的功能。砂仁与基本方葛根、藿香相伍不仅增强芳香化浊、解暑清热的作用,还能行气消滞,健脾和胃,化浊止呕;砂仁与基本方肉桂、荜茇、公丁香配伍不但可强化辛温脾胃,又能提高化温中散寒,止吐止泻作用;砂仁与葛根、藿香、黄连、黄柏、乌梅相伍,有力提高脾胃升清化浊的功能,促进脾胃纳运功能早日恢复。3、作用、功效与应用范围:⑴作用、功效,本方提高基本方不仅增强芳香化湿功能,还强化行气消滞,健脾和胃的功能,又提高止吐止泻作用,⑵应用范围:①脾胃常不足,脾胃虚寒而致的少食、食纳下降、饮食不思、厌食,伴有嗳气、呕吐、脘腹隐胀、隐痛、便时溏或时泻等证,②外邪而为的畏寒或无畏寒、低热或无畏热,病程较长的食纳差,伴有嗳气、呕吐、上脘隐胀、隐痛、便时溏等证。3、服法、用量与注意点:见春季乌梅丸。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乌梅丸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取乌梅肉,⑴原料与用具:乌梅足量、冷却后的白开水适量、蒸茏一套、火炉、装物器具;⑵浸泡:①清水冲洗乌梅,去除粘附乌梅污杂物,将乌梅放入冷却后白开水浸泡,②水不宜多,水至淹没乌梅的水平线上即可,③浸泡水中每半小时搅拌一次,以免有些乌梅没有浸泡到,④浸泡时间不可过长,约3-5小时时间左右,或视浸泡后乌梅肉至饱满易剥为度;⑶制熟取肉:采用先制熟后取肉法:①煎煮法:将浸泡后乌梅与浸泡水(水不够可酌量加些水),置入锅中煎煮,沸后再文火慢慢煎熬,至乌梅肉熟易剥即可,②蒸制法:将浸泡水倒入锅中(水不够可酌量加些水),浸泡后乌梅置入笼中蒸煮,至乌梅肉熟易剥即可,③取肉:蒸或煮熟乌梅去核取乌梅肉,蒸或煮后乌梅汁冷却保留备用(罝氷箱冷藏),⑷制丁:乌梅肉切细丁,细丁晒干,⑸研末:乌梅肉丁,置入粉碎机研末,用120目过筛一次,取细末留粗末备用。步骤2、取料:按方称足量药物,去杂物晒干。步骤3、研末:全部药物调匀(包括乌梅肉粗末)置入粉碎机研末,用120目过筛三次,取细末而去粗末。步骤4、制丸:⑴调匀:乌梅肉细末与全部药物细末调拌均匀,⑵蜂制:以蜂蜜和乌梅汁液(蒸或煮乌梅液水)与细药末调匀,做为0.5㎝直径药丸,⑶水泛制:白开水和乌梅汁液(蒸或煮乌梅液水)调匀,以乌梅汁水泛为丸(约有绿豆大小)皆可,⑷装衣:①备料:制为药丸(晒至70%干的湿药丸),取适量珠砂研为细末备用,②滚衣:以珠砂为例,在平坦的器物内,珠砂细末散撒于药丸表面,搅拌均匀,使用滚转法,让药丸表面粘有薄薄珠砂末,俗称以珠砂滚衣为丸,使黑色药丸穿上红色衣装。步骤5、晒干:⑴室外:倒入竹篇等器物置室外阳光照晒干,①在装丸药器物上加盖透光透风罩子,以免蝇虫叮咬而污染,②带无菌手套,勤搅(2-3小时/次),以丸药全面照晒。⑵室内:于阳光房内,倒入竹篇等器物置阳光房晒干,仅需带无菌手套,来勤搅(2-3小时/次),以丸药全面照晒。步骤6、炒制,采用单炒法:先起火温锅,然乌梅丸置入锅中,文火而勤炒勤搅,约需10-20分钟时,待乌梅丸表面微黄而不焦停火,乌梅丸仍置锅中,继续勤炒勤搅,待锅冷却后,乌梅丸即可起锅,置入竹篇器具内散热,其中,炒制时,①性慢:炒制时操作者,心要静性要慢而不能急躁,以严格掌握标准为目的,②文火:炒时仅能微火、文火,火切不可大,也不需急火,③眼视:边炒边观察边视,药丸表面不仅光滑无裂痕,同时观察药丸表面颜色变化,以色黄或微焦为原则,④鼻闻:边炒边鼻闻,以闻及药丸的药香味而不是焦香味,⑤待乌梅丸色黄时停火,丸仍置锅中,继续勤炒勤搅,待锅冷却后,乌梅丸即可起锅,置入竹篇等器具内散热。步骤7、封装:⑴散热:炒制药丸不可急装,待散热后装封为宜,温热的药丸立即装封易发霉,①器物:装药丸器物要无菌、干燥、紧密而不透气,②注明:包装完毕后,包装器物外表要签写注明:药名、重量或数目、包装日期、包装者。步骤8、取药量;应根据配制药量大小来定量-即按其组成方药量大小比例测祘,而取得各药所需的量即可。步骤9、产地与药质;药物按上注明产地取入,其药质是精选上等品,药品要干燥而清洁无杂物。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步骤1,取乌梅肉,还可采用先取肉后制熟法:①取肉:若经浸泡后乌梅易剥易取肉时,可先取其肉,②蒸制法:将乌梅肉置入笼内,乌梅核置入锅中,在加入适量水,升火蒸煮,至乌梅肉熟即可,③乌梅汁保留:蒸煮时乌梅汁冷却保留备用(罝氷箱冷藏),⑷制丁:乌梅肉切细丁,细丁晒干,⑸研末:乌梅肉丁,置入粉碎机研末,用120目过筛一次,取细末留粗末备用。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步骤6的炒制中还可采用麸煨法:①温锅时将适量麦麸倒入锅中,文火而勤炒勤搅,②待麦麸发热时,然乌梅丸加入锅内勤炒勤搅,见麦麸发焦有香味时停火,③麸丸仍在锅内,继勤炒勤搅,待锅冷却后起锅,筛去麦麸取出乌梅丸,置入竹篇等器具内散热。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步骤6的炒制中还可采用醋炒法:铁锅先温之,乌梅丸后置入锅中,文火而勤炒勤搅,约需10-20分钟时,待乌梅丸表面微黄,边炒边搅边加醋炒,其中,①醋为镇江产恒顺精制香醋,②两人操作,一人勤炒勤搅,一人加醋,③香醋循锅沿上方一周,待醋浸入乌梅丸,重复加醋3-5次,④加醋要徐徐浇撒,每次醋量不宜多要少,醋量多防止乌梅丸散化,更不宜将乌梅丸浸入醋内,只需醋浸润至丸内即可。
同时,依据实施例1或实施例2或实施例3或实施例四中所述的乌梅丸,还可制得止惊乌梅丸组成:随各季之方加珠砂,按1㎏药丸量限取珠砂在20-30ɡ。
所述止惊乌梅丸,1、组成:随各季之方加珠砂,按1㎏药丸量限取珠砂在20-30ɡ。2、方解(以基本方为例,方内葛根生用):将基本方将内麸煨葛根改为生用,以珠砂细末为衣,意取生葛根辛凉解表退热与黄连、黄连相伍增强清热解毒作用;乌梅肉、生葛根、麸煨芲术、黄连、黄连相伍不仅可升脾清阳之气而止泻,还可有力调理脾胃升清化浊功能,又可健脾养胃开食;珠砂、生葛根与黄连、黄连配伍又强化镇心安神,清热解毒功能。婴幼儿五脏六腑全而未健,肌肤娇嫩易受外界六淫之邪,产生一些疾病时易有惊厥证伴发,珠砂性寒味甘,归心经,故取珠砂以解惊止厥之图。3、作用、功效与应用范围:⑴作用、功效;本方提升基本方清热解毒作用,兼有镇心安神的功能,⑵应用范围:外邪内伤而为的;病程较长的,畏寒或无畏寒、低热或无畏热,时惊时厥时止(所称慢惊风),少食、食纳下降、饮食不思、厌食,伴有嗳气、呕吐、脘腹隐胀、隐痛、便时溏或时泻等证。4、服法、用量与注意点:⑴无惊厥病证不宜用,⑵服用时间不宜长,⑶辛辣油腻食品
本发明的乌梅丸(基本方实施例一)性味与归经:
1、药性;温性有藿香、木香、芲术、厚朴、公丁香;热性有荜茇、肉桂;凉性有葛根;寒性有黄连、黄柏、泽泻;平性有乌梅肉;方中温性药5味、热性药2味、寒性药3味、凉性药1味、性平药1味。
本方以乌梅肉量大为君,借其性平味酸涩,不仅能很好发挥收敛养阴生津之功,还能以免方中温热之药而耗津伤阴之过也;以温热药为臣,寒药佐之,凉性药为使也。也就是说明本方旨在以益阳温润,清热燥湿泄火而为。
2、药味;辛甘味有葛根、肉桂;甘味有泽泻;酸味有乌梅;辛味有藿香、公丁香、荜茇;辛苦味有木香、芲术、厚朴;苦味有黄连、黄柏;方中辛3味,辛苦3味,辛甘2味,苦2味,甘1味,酸1味。
本方以味辛药为多,味苦药为次,味甘、酸药少之。就药味来说本方以辛散驱邪,清热泄毒为的。
3、性能;芳香化湿除浊有藿香、木香、公丁香、肉桂4味;行气消滞,燥湿化浊有川厚朴、芲术2味:辛散解表有藿香、葛根2味:行气化积,除胀止痛有木香、川厚朴、芲术3味:温中散寒有公丁香、荜茇、肉桂3味:清热燥湿有黄连、黄柏2味:渗湿清热有泽泻1味:以敛养阴,润养脾胃有乌梅1味:益阳提升脾胃清阳之气有公丁香、荜茇、肉桂、麸煨葛根4味:健脾和胃有木香、芲术、川厚朴、麸煨葛根4味:泻火解毒有黄连、黄柏2味。
从上看出本方首以芳香化湿散除浊与益阳温中散寒:兼以行气消滞,燥湿化浊,辛散解表次之;以渗湿清热佐之;且以收敛养阴,润养脾胃,免温热燥散之过。
4、升(浮)降(沉);
⑴升(浮)药物;葛根、藿香、公丁香、肉桂、荜茇8味。
⑵降(沉)药物;黄连、黄柏、泽泻、乌梅4味。
⑶升降兼之:川厚朴、芲术、木香三药味均性温,而味辛、苦也,均有芳香辛散温通之力,可行气消滞,化积除满;但三药其味均苦也,苦者则降。
本方主以升(浮)芳香辛散,温中散寒,升清除浊;兼以清热燥湿,泄火降浊;且以升降兼有之药而相辅之。
5、归经;归脾经有乌梅肉、葛根、藿香、木香、芲术、川厚朴、公丁香、肉桂8味;归胃经有葛根、黄连、藿香、木香、芲术、厚朴、公丁香7味;归大肠经有乌梅、黄连、木香、芲术、厚朴、荜茇、黄柏7味;归肝经有乌梅肉、黄连、肉桂3味;归肾经有黄柏、肉桂、泽泻3味;归肺经有乌梅、藿香、厚朴3味;归心经有黄连、肉桂2味;归胆经有;木香、芲术2味。归膀胱经有;黄柏、泽泻2味。
本方12味中药,归脾、胃经居首,归大肠经次之,归肝、肾、肺经少之,归心、胆、膀胱经微也。本方药性可以灌通五脏六腑,上、中、下三焦无所不到也,以作重调理脾、胃、大肠为主,以温养脾胃,健脾和胃,清热泻火解毒而治之。
上述乌梅丸组方演变过程;史氏中医创立业于清·壅正8年,近300年历史,薪火传承十代人。创业者就自制乌梅丸,且很喜用之,其疗效甚佳。
创业者史继川组方:乌梅肉、粉葛根、黄连、藿香、木香、小茴香、肉桂、泽泻。
第二代传人史兆元方:在继川方加炒川厚朴。
第三代传人史鹤山方:在兆元方加炒枳壳。
第四代传人史天和方:在鹤山方加公丁香。
第五代传人史南华方:
①史南华基本方:在天和方加黄柏,并将粉葛根改为麸煨葛根。
②化积乌梅丸组方:乌梅肉30-50ɡ、麸煨葛根40-80ɡ、炒枳壳、炒莱菔子、炙鸡内金各30-50ɡ、焦山楂50-80ɡ、木香10-20ɡ、麸煨芲术50-80ɡ、姜汁制川厚朴50-80ɡ、公丁香10-20ɡ、肉桂10-20ɡ、泽泻20-30ɡ。
第六代传人史润生方:仍为南华方。
第七代传人史功甫乌梅丸组方:
①史功甫基本方:乌梅肉30-60ɡ、麸煨葛根30-50ɡ、黄连10-15ɡ、藿香30-50ɡ、木香10-20ɡ、小茴香、炒川厚朴50-80ɡ、公丁香10-20ɡ、黄柏20-30ɡ、肉桂10-20ɡ、泽泻20-30ɡ、细辛8-10ɡ。
②止惊乌梅丸方:
组方:史功甫基本方加珠砂,珠砂细末以衣而为丸。
③安蛔乌梅丸方:乌梅肉60-100ɡ、使君子、川炼子、槟榔、小茴香各30-50ɡ、生大黄20-30ɡ、木香10-20ɡ、麸煨芲术50-80ɡ、姜汁制川厚朴50-80ɡ、公丁香10-20ɡ、泽泻20-30ɡ。
第八代传人史茂林乌梅丸组方:
⑴青年时组方;乌梅肉50-80ɡ、麸煨葛根30-50ɡ、黄连15-20ɡ、藿香30-40ɡ、木香20-30ɡ、小茴香10-20ɡ、炒芲术30-50ɡ、炒川厚朴50-80ɡ、公丁香10-20ɡ、黄柏20-30ɡ、肉桂10-20ɡ、泽泻20-30ɡ、细辛8-10ɡ。
⑵中年时组方;夏季黄连量加倍,冬季肉桂量加倍。
⑶晚年时组方:
①去小茴香,加大乌梅肉50-100ɡ、麸煨葛根50-80ɡ。
②主张制丸后将乌梅丸炒制微焦使用,其效尤佳。
③提倡随时四季气候变化,而在基本方加药组方制丸。
④乌梅丸深秋时与冬季炒用,春末与夏季生用。
第九代传人史来恩在茂林基本方作如下改变:
⑴加大如下药物用量:黄连20-30ɡ、炒芲术50-80ɡ、藿香50-80ɡ、木香30-50ɡ。
⑵加荜茇,去细辛。
⑶按季节气候时温而变,因时而变,因气而变的原则,在基本方上加以变动,制订随四时季节气候变化而组成乌梅丸四季方(见丸方组成)。
本发明经十代人临床应用,证实乌梅丸既可生用,亦可炒用,其效尤佳(夏季生用,冬季炒用)。
药物产地选择;乌梅肉(福建)、麸煨葛根(四川或广东)、黄连(四川或云南)、藿香(广藿香)、木香(印度)、炒芲术(江苏或四川)、炒川厚朴(四川)、公丁香(马来群岛)、荜茇(越南)、黄柏(东北)、肉桂(广西)、泽泻(福建)。薄荷(江苏)、香茹(浙江)、防风(辽宁)、细辛(四川)使君子(四川)、川炼子(四川)、槟榔(福建)、小茴香(江苏)、炒枳壳(江苏)、炒莱菔子(江苏)、炙鸡内金(江苏)、茯苓(云南)、焦山楂(江苏)、砂仁(广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