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直肠息肉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直肠息肉又称息肉痔。是指直肠内黏膜上的赘生物,是一种常见的直肠良性肿瘤。其临床特点为:肿物蒂小质嫩,其色鲜红,小的无功能息肉可以无任何症状,而较大的具有分泌等功能的息肉常常以便血、脱出、肠道刺激症状为主。该病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两种,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多见于青壮年。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通常认为大于40岁者为高发人群,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息肉多数为腺瘤性。很多息肉积聚在一段或全段大肠称息肉病。部分患者可以发生癌变,尤以多发性息肉恶性变较多。由于目前常规的治疗办法:手术、肠镜,冷冻,套扎、消化内科对症缓解症状,(反复长期用药)等其它局部治疗办法,使遗传易感因素得不到正确合理的调整修复,治疗后仍容易原位、移位复发、癌变;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埋下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中医对直肠息肉的认识机理,提供一种配制简便、成本低、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的治疗直肠息肉的中药组合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直肠息肉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药原料及重量份配比为:蕨麻10-30份、刺郎果5-25份、天泡子5-25份、风轮菜5-20份、山矾叶5-25份、虎耳草5-25份、半边旗5-25份、黄药子5-20份、飞廉5-25份、虎杖5-25份、深山酢浆草5-25份、灰树花5-25份、金刚散5-20份、东风菜根5-25份、三颗针5-25份、扇蕨5-20份、白叶花柴5-25份、西南文殊兰5-20份、唢呐花5-25份、芸薹子5-20份、排钱树5-25份、甘草5-15份。
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直肠息肉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药原料及重量份配比为:蕨麻20份、刺郎果15份、天泡子15份、风轮菜12份、山矾叶15份、虎耳草15份、半边旗15份、黄药子10份、飞廉15份、虎杖15份、深山酢浆草15份、灰树花15份、金刚散10份、东风菜根15份、三颗针15份、扇蕨12份、白叶花柴15份、西南文殊兰10份、唢呐花15份、芸薹子10份、排钱树15份、甘草10份。
祖国医学认为直肠息肉多因饮食失节或先天肠毒滞留,过食辛辣肥腻刺激之品,脾胃运化功能失调,糟粕残物久滞肠道,郁而成湿、成热、成毒,下迫大肠,致肠道气机不利,湿热毒搏结;或脏腑本虚,气不行血,血行受阻,蓄积于肠道而发病。所以,治疗直肠息肉以健脾益胃、清热利湿、凉血解毒、行气活血、软坚散结、收敛止血为原则。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蕨麻健脾益胃、生津止渴、益气补血,灰树花具有益气健脾、补虚扶正,此二味药合用共奏健脾益胃、补虚扶正之功,共为君药。刺郎果健脾消食、活血调经、敛肺止咳,唢呐花健脾利湿、行气活血,扇蕨清热利湿、消食导滞,深山酢浆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三颗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西南文殊兰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清热解毒,此六味药合用具有清热利湿、泻火解毒、行气活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共为臣药。风轮菜、虎耳草、东风菜根疏风清热、凉血解毒、行气活血,天泡子、黄药子、半边旗、飞廉、芸薹子、排钱树解毒消肿、软坚散结,虎杖、金刚散活血通络;山矾叶、白叶花柴收敛止血,此十三味药合用具有活血通络、软坚散结、收敛止血的功效,共为佐药。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为使药。此方诸药合用,君臣协力,臣使共辅,具有健脾益胃、清热利湿、凉血解毒、行气活血、软坚散结、收敛止血的功效,对直肠息肉的治疗达到标本兼治。
本发明组合物的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药原料,其配制简便、药源广、成本低。经临床应用验证和中药品不良反应(adr)安全性评价,其疗效显著,安全可靠,药性平和,未出现毒副作用,未出现毒副作用,有效率达96.7%,治愈率78.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治疗直肠息肉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蕨麻20g、刺郎果15g、天泡子15g、风轮菜12g、山矾叶15g、虎耳草15g、半边旗15g、黄药子10g、飞廉15g、虎杖15g、深山酢浆草15g、灰树花15g、金刚散10g、东风菜根15g、三颗针15g、扇蕨12g、白叶花柴15g、西南文殊兰10g、唢呐花15g、芸薹子10g、排钱树15g、甘草10g。
实施例2
一种治疗直肠息肉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蕨麻15g、刺郎果25g、天泡子10g、风轮菜20g、山矾叶5g、虎耳草25g、半边旗10g、黄药子20g、飞廉5g、虎杖25g、深山酢浆草10g、灰树花20g、金刚散5g、东风菜根25g、三颗针10g、扇蕨20g、白叶花柴5g、西南文殊兰15g、唢呐花10g、芸薹子20g、排钱树5g、甘草8g。
实施例3
一种治疗直肠息肉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蕨麻25g、刺郎果10g、天泡子20g、风轮菜5g、山矾叶25g、虎耳草10g、半边旗20g、黄药子5g、飞廉25g、虎杖10g、深山酢浆草20g、灰树花5g、金刚散15g、东风菜根10g、三颗针20g、扇蕨5g、白叶花柴25g、西南文殊兰12g、唢呐花20g、芸薹子5g、排钱树25g、甘草15g。
实施例4
一种治疗直肠息肉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蕨麻10g、刺郎果20g、天泡子5g、风轮菜15g、山矾叶10g、虎耳草20g、半边旗5g、黄药子15g、飞廉10g、虎杖20g、深山酢浆草5g、灰树花25g、金刚散12g、东风菜根20g、三颗针5g、扇蕨15g、白叶花柴10g、西南文殊兰20g、唢呐花5g、芸薹子15g、排钱树10g、甘草5g。
实施例5
一种治疗直肠息肉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蕨麻30g、刺郎果5g、天泡子25g、风轮菜10g、山矾叶20g、虎耳草5g、半边旗25g、黄药子12g、飞廉20g、虎杖5g、深山酢浆草25g、灰树花10g、金刚散20g、东风菜根5g、三颗针25g、扇蕨10g、白叶花柴20g、西南文殊兰5g、唢呐花25g、芸薹子12g、排钱树20g、甘草12g。
为了更好的考察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用本发明所述的中药组合物进行临床实验。
一、临床病例选择:挑选60例直肠息肉患者,男33例,女27例,年龄10-65岁。
二、诊断依据:
1、多有便血,色鲜红,可伴有粘液或有肛门坠胀;
2、排便后可有肿物脱出肛门外,可自行回纳或手法复位;
3、肛门指诊:可触废低位息肉或高位带蒂息肉,肿物柔软或坚韧,光滑,可活动;
4、直肠镜检查:赘生物有蒂或广基,表面为粘膜样组织,单发或多发;
5、组织病理检查可助明确诊断。
三、实验方法:采用实施例1所给出的中药组合物,将中药组合物按传统的水煎法煎煮两遍,取汁约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五天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忌生冷辛辣刺激之物。
四、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肿块消失或完全切除后伤口愈合;
2、有效:症状减轻、肿块缩小,或未能完全切除;
3、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无变化。
五、治疗效果:该临床观察病例中,服药2-5个疗程,痊愈47例,随访未见复发;有效11例,无效2例。治疗期间对中药品临床引起各类型的过敏反应、疑为药物引起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功能和形态方面的异常、疑为药物引起癌症等致突变反应、药物的依赖性以及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其他不良反应进行了评价,即中药品不良反应(adr)评价,未发生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六、典型病例:
病例1:
牟某,男,17岁。三个月前出现便血,色鲜红,排便后有肿物脱出肛门外,可自行回纳。诊见:舌红,苔白,脉浮数。肛门指诊:可触高位带蒂息肉,肿物柔软,可活动。诊断为:直肠息肉。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制备的药剂2个疗程,便血量减少,排便后无肿物脱出肛门外;继续服用2个疗程,无便血。肛门指诊:肿块消失。治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病例2:
楚某,女,43岁。半年前大便干燥带血,便后有一肿物脱出,须用手归位。诊见:舌淡,苔薄,脉弱。直肠镜检查发现:直肠粘膜上有散在的多处豆粒样大小突起,齿线上有如葡萄大小的息肉,色鲜红充血,质软。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制备的药剂3个疗程,大便正常,无便血,便后无肿物脱出;继续服用2个疗程,直肠镜检查息肉消失。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