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筛查系统,具体涉及一种视力筛查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戴镜者视力检查多在眼镜店进行,行业发展良莠不齐,人员素质参差,提供的服务品质不一,在对成人戴镜者的矫正状况的统计中发现,发现大量的佩戴者的矫正眼镜存在各种问题,而难以直观察觉。佩戴者自己常常无明显感知,或者有所感知却不知道是矫正不良导致的,导致眼健康存在潜在隐患。如何帮助消费者方便判断自己的视力是否健康,及矫正眼镜是否合适,避免不良矫正带来的潜在风险,及早自查发现视力异常因素。一直以来没有简单易用的好办法。
申请号为201520281695.5的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中小学生视力自助式筛查检测系统的硬件装置,括位置规范装置和视标显示装置,位置规范装置和视标显示装置相对设置;位置规范装置包括底座一、方管、面框、拉紧弹簧一、支撑板、两个摩擦轮一、两个轮轴、两个支板一、两个耳板一和滑套一,支撑板固定在底座一内,滑套一固定在支撑板上,方管的下端与滑套一滑动连接,方管的上端固定有面框,两个耳板一对称固定在支撑板上,支板一的下端与耳板一铰接,支板一的上端固定有轮轴,轮轴上安装有摩擦轮一,摩擦轮一与方管滚动连接,两个轮轴之间连接有拉紧弹簧一;视标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器、两个齿条、底座二、两个滑套二、两个拉紧弹簧二、两个耳板二、两个支板二、两个摩擦轮二、第一齿轮、主动齿轮、第二齿轮,所述两个滑套二相互平行固定在底座二内的顶部,每个滑套二内设有一个齿条,显示器安装在两个齿条之间的上部,第一齿轮、主动齿轮和第二齿轮安装在底座二内,主动齿轮与第一齿轮相啮合,第一齿轮分别与第二齿轮和一个齿条相啮合,第二齿轮与另一个齿条相啮合,两个耳板二对称固定在底座二内的顶部,支板二的一端与耳板二铰接,支板二的另一端上安装有摩擦轮二,支板二和底座二内的顶部之间连接有拉紧弹簧二,摩擦轮二与齿条的背面滚动连接。
上述实用新型中位置规范装置上面的面框、视标显示装置上面的显示器都可以上下调整高度,以适应学生的不同身高,位置规范装置和视标显示装置的安装距离可以固定在5米的标准内。该本实用新型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持有唯一学号的学生卡,到筛查检测系统扫描后,即可自主的进行视力检测,检测结果自动传到计算机数据库,经过对比会显示出这个学生的视力(变化)情况。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随时都可以进行检测,不但学生有了自主的时间安排,更省去了医生的劳作之苦。为中小学生视力筛查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但是,该实用新型适用范围窄,仅仅能为中小学生视力筛查的提供实施的基础。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将圆偏振3d视觉技术、视光筛查技术以及互联网智能交互技术相互结合,提供了一种在线的动态的视力和矫正视力的筛查系统,快速评估被测者的视力和矫正视力的综合状态,为其视力保护和健保提供方便的简易措施,其评估结果不作为医疗诊断和处方的依据,只作为日常护理自我健保的参考工具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视力筛查系统,包括夹片、过滤窗、手持终端和上位机;所述夹片与过滤窗的线偏振方向的正交方向垂直,所述过滤窗通过紧固绳索固定在手持终端的正面,所述手持终端通过无线网与上位机进行通信。
所述夹片为头戴式夹片,其包括夹片框、薄膜片、中梁元件和挂钩;
所述夹片框包括左夹片框和右夹片框;
所述薄膜片包括左旋圆偏振薄膜片和右旋圆偏振薄膜片;
所述挂钩包括左侧挂钩和右侧挂钩。
以佩戴时靠近眼睛侧为夹片的内侧,所述左旋圆偏振薄膜片和右旋圆偏振薄膜片的线偏振面均朝向外侧,两者的非线偏振面均朝向内侧。
所述左旋圆偏振薄膜片和右旋圆偏振薄膜片分别嵌入左夹片框和右夹片框,所述左夹片框和右夹片框通过中梁元件连接,所述左侧挂钩和右侧挂钩分别设置在中梁元件的两端,且两者均设置在夹片的内侧。
所述左旋圆偏振薄膜片和右旋圆偏振薄膜片的线偏振方向均为90度;
所述左夹片框和右夹片框均采用塑料材质制造。
所述过滤窗包括框架、左过滤片、右过滤片和紧固绳索,所述左过滤片和右过滤片分别镶嵌在框架的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
所述框架的左半部分上边缘、左半部分下边缘、右半部分上边缘和右半部分下边缘分别设有圆孔,所述紧固绳索穿过圆孔。
所述紧固绳索为橡胶弹力线;
所述框架为矩形,其采用的材料为硬卡纸。
所述左过滤片和右过滤片均为圆偏振片,两者的线偏振面偏振方向均为0度。
被测者头戴夹片,通过过滤窗观察手持终端的动态交互界面,所述动态交互界面显示不同的图形,根据被测者观察到的不同图形和观察者对动态交互界面上的问题的回答得到测试信息,所述手持终端将测试信息发送给上位机。
所述上位机包括智能评估模块,所述智能评估模块接收来自于手持终端的测试信息,并根据测试信息对被测者的视力进行评估,得到评估结果,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手持终端,被测者通过手持终端的动态交互界面获得评估结果。
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视力筛查系统包括夹片、过滤窗、手持终端和上位机,夹片与过滤窗的线偏振方向的正交方向垂直,过滤窗通过紧固绳索固定在手持终端的正面,手持终端通过无线网与上位机进行通信,实现视力的快速筛查,具有操作简单,反应灵敏,评估结果提示性强,成本低等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视力筛查系统将圆偏振3d视觉技术、视光筛查技术以及互联网智能交互技术相互结合,实现视力的在线动态筛查和矫正,快速评估被测者的视力和矫正视力的综合状态,为其视力保护和健保提供方便的简易措施,其评估结果作为日常护理自我健保的参考工具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夹片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过滤窗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视力筛查系统工作原理图;
其中,1-左旋圆偏振薄膜片,2-左夹片框,3-挂钩,4-夹片的正面,5-右旋圆偏振薄膜片,6-夹片的反面,7-右夹片框,8-紧固绳索,9-圆孔,10-右过滤片,11-左过滤片,12-过滤窗的正面,13-过滤窗的反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将圆偏振3d视觉技术、视光筛查技术以及互联网智能交互技术相互结合,提供一种快速筛查视力及视力矫正状况是否良好的视力筛查系统,其包括夹片、过滤窗、手持终端和上位机;夹片与过滤窗的线偏振方向的正交方向垂直,过滤窗通过紧固绳索8固定在手持终端的正面,手持终端通过无线网与上位机进行通信,实现视力的快速筛查,具有操作简单,反应灵敏,评估结果提示性强,成本低等优点。
如图1所示,上述的夹片为头戴式夹片,其包括夹片框、薄膜片、中梁元件和挂钩3;其中夹片框包括左夹片框2和右夹片框7;其中薄膜片包括左旋圆偏振薄膜片1和右旋圆偏振薄膜片5;其中挂钩3包括左侧挂钩和右侧挂钩。
以佩戴时靠近眼睛侧为夹片的内侧,即夹板的反面6为内侧,相反夹板的正面4为外侧,左旋圆偏振薄膜片1和右旋圆偏振薄膜片5的线偏振面均朝向外侧,左旋圆偏振薄膜片1和右旋圆偏振薄膜片5的非线偏振面均朝向内侧。
上述的左旋圆偏振薄膜片1和右旋圆偏振薄膜片5分别嵌入左夹片框2和右夹片框7,左夹片框2和右夹片框7通过中梁元件连接,左侧挂钩和右侧挂钩分别设置在中梁元件的两端,且两者均设置在夹片的内侧。
进一步,上述的左旋圆偏振薄膜片1和右旋圆偏振薄膜片5的线偏振方向均为90度;
上述的左夹片框2和右夹片框7均采用塑料材质制造。
上述的过滤窗包括框架、左过滤片11、右过滤片10和紧固绳索,框架上印有“正面”文字的那面朝向被测者,左过滤片11和右过滤片10分别镶嵌在框架的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左过滤片11和右过滤片10均为圆偏振片,且两者的线偏振面在框架的背面侧。线偏振面偏振方向均为0度。
框架的左半部分上边缘、左半部分下边缘、右半部分上边缘和右半部分下边缘分别设有圆孔9,紧固绳索8穿过圆孔9,如图2,紧固绳索8通过背包式将过滤片固定在手持终端的正面,如图2所示,过滤窗的正面12朝向被测者,过滤窗的反面13朝向手持终端。其中的紧固绳索8为橡胶弹力线,其中框架为矩形,其采用的材料为硬卡纸。
被测者头戴夹片,通过过滤窗观察手持终端的动态交互界面(通过html5语言设计),动态交互界面显示不同的图形,根据被测者观察到的不同图形和观察者对动态交互界面上的问题的回答得到测试信息,手持终端将测试信息发送给上位机。上述的手持终端可以是手机等。
上位机包括智能评估模块,该智能评估模块接收来自于手持终端的测试信息,并根据测试信息对被测者的视力进行评估,得到评估结果,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手持终端,被测者通过手持终端的动态交互界面获得评估结果。
本实施例通过紧固绳索8将过滤窗固定在手持终端的正面,采用这种特定的组合过滤,将被测者双眼视野中的一部分双眼分离,左右眼在这一区域将看到不同的图像,而双眼依然保持放松自然状态,使得双眼视觉差异,视力矫正问题,视力原发性的问题通过主观感受的方式暴露。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视力筛查系统工作过程如下:
如图3,需要测试视力的被测者先将头戴式夹片戴在头上,工作人员将过滤片固定在手持终端上,然后被测者通过过滤窗观察手持终端上动态交互界面显示不同的图形,同时根据自己观察的情况回答动态交互界面上的问题,进行触摸屏的点按回答,接着,根据被测者观察到的不同图形和观察者对动态交互界面上的问题的回答得到测试信息,手持终端将测试信息发送给上位机,上位机上的智能评估模块先接收来自于手持终端的测试信息,并根据测试信息对被测者的视力进行评估,得到评估结果,最后将评估结果反馈给手持终端,被测者通过手持终端的动态交互界面获得评估结果,该评估结果作为日常护理自我健保的参考工具使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视力筛查系统将圆偏振3d视觉技术、视光筛查技术以及互联网智能交互技术相互结合,实现视力的在线动态筛查和矫正,快速评估被测者的视力和矫正视力的综合状态,为其视力保护和健保提供方便的简易措施。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参照上述实施例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这些未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在申请待批的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